POPMusic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df (变量), 信区: Music
标  题: 罗大佑的音乐创作(评论)四 (转寄)
发信站: 紫  丁  香 (Sun Jan  4 19:21:59 1998), 转信

发信人: chaucer (天山洞庭珠江远方), 信区: Music
标  题: 罗大佑的音乐创作(评论)四 
发信站: 华南网木棉站 (Thu Oct 23 22:50:59 1997), 转信

爱人同志


    <爱人同志>是罗大佑沉寂了四年多之后重回歌坛的作品.也是
一九八四年<家>以来的第一张录音室专辑.这张唱片在一九八八年
年底出版,正是台湾社会热钱滚滚,人心沸腾,社会力全面释放的顶
点.这张在港台两地四间录音室完成的唱片, 透过强势宣传成功地塑
造出[新罗大佑]形象:短短几天就卖出二十万张.之后更创下五十
三万张的销售记录.成为罗大佑迄今最畅销的作品.
  在罗大佑[出走]的这几年.民进党成立.蒋经国逝世,戒严令
解除,台湾经历了战后最剧烈的政经结构转变.唱片工业的体制也在
这段时间膨胀到前所未有的规模:MIDI的普及带动了林立的唱片
工作室.港星大举来台加上青春偶像大行其道使唱片市场全面低龄化
整个唱片业在朝向[娱乐工业]的方向迈进.凡此种种. 都使<爱人
同志>和<家>之间仿佛存在着不只四年,而是一整个世代的差距这
张专辑的标题和歌中使用的大量大陆用语,在当时仍然有逾越官方尺
度的可能.没想到有歌曲送审一次就全数通过.不仅当事人[受宠若
惊],也反映出审查制度渐渐轻松的事实.
   在<家>只做到一半的[跳出框框,创造不同格局]的企图,终
于在沉潜酝酿了四年多之后,由<爱人同志>完成.和[黑色时期]
礼聘日人编曲的情况不同,这个时候的罗大佑对MIDI已经有娴熟
的掌控能力.也对编曲有绝对的主导权.<暗恋><爱人同志>暴烈
的摇滚曲风,<恋曲一九九O>,<你的样子>的浓郁抒情,乃至于<
黄色脸孔>,<京城夜>波澜壮阔,层层叠叠的摄人气势.在在显示
出挥洒自如的编曲功力. 这张专辑对音乐元素的处理方式曾经造成圈
内人极大的震撼. 再一次替唱片制作概念的可能性树立了新的标竿,
不仅被誉为当年度最好的专辑, 也是另一张至今听来仍然难以超越的
力作.
    在歌词的写作上, 罗大佑尝试让人声融入编曲, 扮演乐器的角色,
而非总是站在最前面[讲道理]的工具, 所以我们听见了许多纯由音节
构成的吟咏. 格外在意音乐性的结果, 使词意反而不再那么明朗易解,
往往得和旋律编曲一并欣赏方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这样的改变使许多
老歌迷难以适应, 认为罗大佑[变节]了.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 朦胧绵
密的长串意象, 或是四字叠名和连续长句相互撞击出来的震撼力. 相
信是早年那个蓬发黑衣的愤怒青年也写不出来的.
    这张专辑想呈现[黄种人整体处境的野心是否成功. 则见仁见智.
但这方面的关心一直延续到[音乐工厂]时代, 成为罗大佑日后所有创
作的中心主题, <<爱人同志>>或许不再拥有他早年作品那股青春的锐
气, 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明显的匠气, 但是整张唱片精密庞大的结构,
以及它完成的宏伟企图, 使<<爱人同志>>仍然值得名列经典, 也是了
解八O年代台湾流行音乐时所不能遗漏的巨作.


    <<皇后大道东>>是1990年[音乐工厂]正式注册后于隔年年初推出
的第一张专集. 这张以粤语创作, 集结了梅艳芳, 黄沾等多位巨星共
同演唱的专集, 成功引发港人讨论香港前途的热潮, 在推出后三个星
期内即登上香港三大流行榜冠军, 创下香港歌坛鲜有的[非偶象派]歌
曲磐居榜首的记录.
    香港是殖民地色彩浓厚的音乐重镇, 很少有人用音乐去表达人的
感情或批判一般人的生活态度, 切身的[九七]问题更是娱乐事业里不
愿正面谈论的话题. 罗大佑成功地找到一种轻松搞笑的表现方式, 既
能引发香港人的共鸣, 又能将主题导入一个较严肃的讨论场域. 另一
方面, 香港的文化紧密联结于衣食住行的现实生活, 其实是一种很坚
固的[在地文化], 因此当以庄严的曲式恳切描绘出香港独特的时空位
置, 以及斯地斯人的感情, 压力, 希望和未来时, 的确深化了香港人
对这个岛屿的认同.
    综观整张专集, 写词风格深受早期罗大佑影响的林夕, 与罗大佑
搭配出既能够统合粤语本身的音乐性格, 又能融入曲式发展的绵长歌
词, 再加上罗大佑, 花比傲专业功力十足的作曲, 整张专集水平整齐,
风格明确,打开了香港流行乐坛的新可能性.
    至于1991年的台湾乐坛, 则在港星笼罩下突显出音乐更加[感官
化]的大方向. 那阵子, 正当报纸的影剧版上接连传来<<笑傲江湖>>
与<<皇后大道东>>在香港热卖的讯息, 突然间所有关心台湾流行乐坛
发展的朋友们之间开始流传:[罗大佑要出台语专集了].
    其实早在一九八九年年底发片的<<新乐园>>合辑里. 罗大佑就曾
经贡献过一首台语歌. 这首歌作于一九八七年年底. 罗大佑自美国移
居香港, 在[近乡情怯]的心境中自然而然地用了台语来配合旋律的走
势, 而这首直接抒发乡愁的作品也成为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之一. 之
后罗大佑基于专业上的考虑, 认为自己对台语的掌握还不够娴熟, 所
以他后来的台语歌词都和李坤城或王武雄合作, 也成为他迄今唯一一
首完全由自己作词作曲的台语歌.
    企宣造势的规模比还大, 也的确造成了话题. 对台语的听众来说,
除了罗大佑唱[台语摇滚]带来的新鲜感, 这也是头一次听到他让别人
在专辑中诠释自己的作品: 林强, 周华健, 赵传, 李宗盛, 凤飞飞,
娃娃都是知名度甚高的歌者, 台语歌词和李坤城, 等人的合作, 加上
花比傲的编曲占了极大的比重, 都冲淡不少罗大佑的个人色彩, 使比
较像是一张由罗大佑主导的合辑,而非个人专辑.
    明眼人当能看出这样的手法和如出一辙, 甚至连两张专辑的许多
旋律都是共通的. 这些作法造成当时许多人质疑罗大佑缺乏诚意, 才
气枯竭, 才会出此下策来个[一鱼两吃]:乐评人翁嘉铭则批评的内容[
模糊摇摆不统不独]. 驱使罗大佑在次年初写了一篇长文具细靡遗地
阐述当时他的创作理念, 也对这样的指摘提出毫不留情的反击, 这篇
后来只在一小群人中间留传的文字, 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对了解罗大佑眼中的, 以及之前之后的与两张唱片都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罗大佑自己的说法, [一曲多用]不仅不是投机取巧, 反而是朝向
新的音乐可能性开发的尝试, 他的野心是用同一个曲调, 便能毫无滞
疑地配上粤语, 国语, 台语, 并且能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各自扣含当
地特有的文化与时代内涵, 唱出在地人的心声. 这样的野心有点像是
早年用[劝世歌], [思想枝]之类的固定调式, 却能承载千千万万种不
同内容的唱词. 所以对他来说[一鱼两吃]还不够, 最好[五吃,十吃甚
至一百吃]. 姑且不论这个企图成功与否, 若仅以[投机取巧]去批判他,
的确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在主题上, 从到乃至, 罗大佑一直想探讨[移民]这个课题. 从纽约
的华埠到殖民地香港, 罗大佑看到的华人绝大多数都是移民者的后裔,
甚至连台湾岛上绝大多数的住民, 无论本省籍, 外省籍都还是移民者
的后代: 只不过渡海来台的顺序不同罢了, 身居香港却以台湾为原乡
的罗大佑, 不禁对这两个地方新旧移民一再发生冲突的历史产生莫大
的感慨. 这一系列的作品, 其实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在观照这两个布
满了移民后裔的华人世界, 以及罗大佑认为我们最终不能回避的, 血
脉相连的故土---中国, 在旋律和编曲上, 罗大佑花了极大的工夫让音
乐能贴切地传达他脑海中移民后裔对[动乱]和[流亡]与生俱来的敏锐
触觉, 希望能用多样化的曲式来描绘新旧移民的历史,未来与情感.
    由此可见, 这张专辑的野心的确是罗大佑从事音乐创作以来最庞
大的一次, 若和与合观, 其[经由香港台湾的连线关系,走到中,港,台
的三角立体关系]的宏大企图便隐隐可见了, 从相似的制作方向与内容
看来, 或可视为的续篇, 但是在港督彭定康提出政改方案, 中英关系
陷入僵局的当时, 这张专辑花了更多的篇幅写中港之间的关系. 期待
能和大环境有进一步的互动: 在音乐上, 选择和许多中国大陆的古典
音乐人才以及乐团共同录制部份配乐, 为此罗大佑不仅亲自到大陆走
了一趟, 对各地民谣及地方音乐做认识, 自己的家中更堆满了近代史
的参考书, 思索整个大历史的课题该如何化为自己的语言, 用音乐表
达出来.
    这三张专辑有人称之为[罗大佑的中国三部曲]. 它们在市场及舆
论造成的反应不一, 或许是罗大佑的野心过大, 没有能统整出更清晰
的脉络. 以致于模糊了他最想传达的中心意念, 也有可能是九O年代整
个时代气氛已经陷入混乱失序, 意义不明的浑沌中, 这样的东西对大
多数听众而言是无法消受的, 罗大佑自己认为这三张专辑是一次大规
模的实验, 至于成果是否能让大家都高兴, 其实不是他最在意的, 依
他的看法, 这种工作若不持续累积个五年十年, 根本不可能沉淀出真
正的意义, 我们不妨静静等待历史将要作出的判断.

    这张唱片是出版六年以来. 罗大佑第一次暂时放弃群体合作的方
式, 独自完成所有词曲创作和演唱的作品, 也是六年来第一张完全用
国语演唱的专辑. 作品的私密性和浓重的个人色彩, 也使罗大佑在诠
释这些歌曲时投入了更多的感情, 在编曲和制作上, 为九O年代的台港
流行音乐再次找到了新的可能: 在MIDI编曲泛滥成灾之后, 中国大陆
冒出无数回归自然的摇滚乐团, 加上另类音乐和[不插电unplugged]的
原音风格席卷全球, 都被认为是下一个时代的新主流, 罗大佑并没有
在此刻跟这趟热闹, 反而另开路径选择和上海管弦乐团及合唱团共同
录制这张专辑, 并且仍然利用大量的MIDI做润饰. 弦乐加上合唱团铺
盖出来排出倒海的气势, 以及吉他, 曼陀铃画龙点睛的表现, 在MIDI
编曲的节奏感维击下, 创造出罗大佑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声音,
柔和了雍容的古典韵味与磅薄的摇滚气势, 这样的音乐必须在上海录
制乐团的演奏部份, 在香港配唱混音, 在台湾做mastering方能让第个
节都圆满纯熟.
    <五十块钱>和是整张专辑风格最不一样的两首歌, 前者是道地的
摇滚节奏, 不妨看作<现象七十二变>的九O年代版. 只不过这次讽刺的
对象从台湾扩大为两岸三地, 歌词更直指政治现实, 丝毫不留情面,
若是十年前, 这首歌非被禁不可. 则是罗大佑多年来第一首曲风如此
妖娆的情歌, 摆在众多表情严肃的的作品中间, 显得格外惹眼, 其他
的八首歌中和编曲层层递进, 近力十足, 在创意和结构上都是不输的
力作, 聆听罗大佑在中的唱腔, 会觉得他终于找回了[放开来唱]的勇
气, 那种粗矿却震撼力十足的唱法竟遥遥和对望起来, 是反沧桑无奈
的情绪表达得最透澈的一曲, 那种放不下却也无计可施的郁闷情绪完
全超脱了男女之间的爱欲纠缠, 而拔升到极高极远之处去关照整个历
史, 整个民族的宿命, 这使它不像前两首[恋曲]那么平易近人, 却承
载了创作者此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撰稿者而言, 造成的震撼并不亚于六年前的, 只是它实在太沉
重, 让人有无从遁逃于天地之间的压迫感, 整张听完的感受是[回首过
的压抑, 悲壮和苍凉, 居然在整整十年之后弥天盖地而来, 而且添染
了一层年岁渐长, 青春不再的无奈. 对这张在四十岁这年完成的作品,
连罗大佑自己都还不知道该如何定位, 撰稿者也还没有办法拉开一段[历
史的距离]去论述它的历史价值, 只能说这是一张意涵丰富, 需要反复
聆听的作品.

--
m;36m※ 来源:.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202.116.80.17]m

--
※ 来源:.紫  丁  香 pclinux.hit.edu.cn.[FROM: quark.hit.edu.c]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