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ulian (julain), 信区: People
标  题: 《鲁迅传》(十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Mar 20 19:20:33 2003) , 转信


                                第十九章 《死》
    鲁迅老了。
    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自从一九二八年五月那场大病以后,肺结核与肋膜炎就一直纠
缠着他。他经常发烧,咳嗽,开始还能靠服药抑制,后来是服药也不行了,一九三四年
秋未,他的低烧竟持续了一个月。人日渐消瘦,颧骨凸起,甚至牙龈都变了形,和原先
装就的假牙配不拢,不得不请医生再作矫正。一九三六年春天,他的体重降到三十八公
斤,穿着棉袍子在街上走,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有一次朋友聚会,与他交往并不
多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凭直觉就发现他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她请来当时上海最好的
一位肺病专家作诊断,那美国医生仔细地检查之后,神色严重他说,鲁迅的肺病非常严
重,倘是欧洲人,五年前就会死掉了,说得史沫特莱当场流下了眼泪。到这一年夏天,
他甚至连陪客人吃完一顿饭的力气都没有了。一位日本朋友增田涉专程从日本赶来探望
他的病情,他便请增田涉吃午饭,可是,他勉强吃了一点点,就站起来说:“我累了,
上楼去休息,你慢慢吃罢”,即由许广平扶着,慢慢地走上楼去。留下增田涉一个人,
陷入不可抑制的忧虑和悲伤。
    衰老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它更是一种心理现象。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鲁迅心理
上的衰弱也日渐明显。他对物质生活条件的依赖越来越大了。中国人向来就有一种将舒
适与自强对立起来的观念,孟子那一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名言,就是这种
观念的经典表述。直到鲁迅的老师章太炎写《救学弊论》,还这样断言:“凡学者贵其
攻苦食淡,然后能任艰难之事,而德操亦固。”2这一套观念对鲁迅影响颇大,他在北
京时就常说,独身者生活不能大安逸,生活太舒服了,工作就会为生活所累。所以,一
直到与许广平同居,他都有意保持一种清教徒式的生活,冬天床上只垫一层薄薄的棉褥,

也从不购置沙发二类松软的坐具。他日常的不修边幅,冬天的不穿棉裤,虽都有具体原
因,但这种自奉俭朴以固德操的观念,显然是更为深层的依据。可是,自到上海以后,
身边有了许广平那一双手的细心照料,他这种其实是可笑的观念,便难免发生动摇。随
着年龄增长,身体日衰,青年人的逞性之情逐渐减弱,他对物质享受的排斥态度,更势
必日渐软化。每当农家中请客,桌子上排开五六个菜,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再斟上一
杯浓醇的黄酒,他的神情立刻就会变得欢快起来。虽然在举筷的同时,他偶尔也会说:
“过着这样的生活,是会软弱的”,但他说话时的愉快的神态,早已经戳穿了这话的字
面的伪装,他其实是一直都喜爱这样的享受,也甘愿“软弱”一下子的。3到后来,他
在观念上也开始变了,有一次与朋友闲谈,他就批评章太炎《救学弊沦》中的那段话:
“这活诚然不错,然其欲使学子勿慕远西物用之美,而安守其固有之野与拙,则是做不
到的。因为是好事”,以他那样聪颖的头脑,谁能想到,在这方面却如此偏执呢?一直
要到身体极度衰弱,肉体对意志的牵坠日益沉重。才放弃那种请教徒式的生活态度!当
然,惟其是相当被动地放弃,他对自己目前的物质生活,就有一种相当大的依赖性。一
旦发现这生活有可能改变,内心就会觉得恐慌。你一定记得,他与许广平相爱的时候,
是怎样为了她的牺牲而感到内疚,可到这时候,他却顾不上这些了。有一次,几个朋友
鼓动许广平参加社会活动,许广平也怦然心动,似乎是想答应,他竟当着那鼓动者的面,

沉下脸来说:“广平你不要出去!”5他何尝不知道男女平等的道理,也何尝不了解许
广平那热心社会活动的性格,要她整日在家里照料他的生活,她会觉得多么憋气。可是,

他已经离不开女人对他的照料,已经无力独自填补放许广平跨出家庭之后的生活空白了。

我觉得,他这一次拦阻许广平的粗暴态度,是将他心理上的不自觉的软弱,表现得再明
白也没有了。
    从青年时代起,鲁迅一直扮演一个被别人依赖的角色。可是,他现在自己成了一个
依赖者,再要维持原先的角色,就自然非常吃力。在三十年代初,他还没有明显感觉到
这一点,与人谈论自己揽妻携子的新生活,口气相当自信:“我本来想过独身生活,因
为如果有了孩子,就会对人生有所牵挂。可是现在我的思想成熟了,觉得应该像这样生
活。”6但很快他就感觉力不从心了。譬如在经济上,他肩上的担子就太重,以至他屡
次叹气,说以前没有积下足够的钱。他更痛感到,像这样四面招呼,扶老携幼,在心理
上委实难以承受。他当初指斥国人,说他们只会生,不会养,现在他自己有了儿子海婴,


在教养上自然就格外用心。为了助长孩子的天性,他甚至到了只要有可能,便不拂逆海
婴的心意的地步。可他一共才那么一点生存空间,过去不拂逆母亲,现在又要不拂逆儿
子,那能够拂逆的,便只有自己的意愿了。这自然使他苦恼,于是他一面行着孝子慈父
的苦役,一面又忍不住发牢骚:“负担亲族生活,实为大苦,我一生亦大半困于此事,
以至头自,前年又生一孩子,责任更无了期矣。”7由新担子的不堪承当,他甚至对老
担子也发生怨气,有一次母亲为家用向他抱怨,他竟用相当激烈的口气回信:“其实以
现在生活之艰难,家中历来之生活法,也还要算是中上,倘还不能相谅,大惊小怪,那
真是使人为难了。”8他还把这怨气发散进了公开的文章。在《伪自由书》的前记里,
他叙述自己为什么向申报的“自由谈”专栏投稿,笔锋一转,就扯出了那失母并非坏事
的老活:“我向来的意见,是以为倘有慈母,或者幸福,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
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9到一九三五年春天,他甚至
连母亲想到上海来住一段时间,也感觉麻烦,对朋友抱怨说:“不久,我的母亲大约要
来了,会令我连静静的写字的地方也没有。中国的家族制度,真是麻烦,就是一个人关
系大多,许多时间都不是自己的。”10当然,就像他一面宣告要撤下战场,一面却依
然继续呐喊一样,他现在也是一面抱怨,一面却继续硬撑着负担亲族之累。他这许多牢
骚和不满,大都只在嘴上说说,心里想想,井没有真将这些担子都从肩上除下。但是,
他已经无力在内心将这不堪重负的怨苦自己化解掉,他常常要靠发泄它们来维持心理的
平衡,你从这一面,不正可以看出他的承受力的减弱,他的精神弹性的日渐消失吗?
    精神失了弹性,脾气就越来越坏。他从来就不是平和的人,现在是更容易动怒了。
在一九三五和一九三六年,斥责“左联”内的那批共产党人也好,批评他看不惯的其他
文人和青年也好,他用词常常那样极端,神色常常那样决绝,就说明他的理智的自我控
制能力,是消退得多么厉害。尤其在家里,他更容易失去控制。他忍不住要对许广平发
火,而更多的时候,是独自一人沉着脸生闷气,甚至躺到阳台的水门汀地面上,长时间
地不理睬人。有一次与朋友通信、他毫不掩饰地发泄对许广平的不满:“连孩子来捣乱,

也很少有人来领去……”11我想,倘若能克制住心中的怒气,他一定不会愿意露出这
种老太爷式的嘴脸吧。越到晚年,他和许广平的精神沟通似乎越是减弱,彼此的不满也
逐渐发展,这除了两人在年龄、智力和性情上本来就有差异,他在晚年的精神失去弹性,

性格中的一些病态倾向日益显露,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社会上一片黑暗,家中又如此
情景,他的心绪,是一天比一天更恶劣。请看他一九三五年给一位日本朋友的信:“上
海已进入梅雨期,天气恶劣不堪。我们仍健康,只是我年年瘦下去。年纪大了,生活越
来越紧张,没有法子想。朋友中有许多人也劝我休息一二年,疗养一下,但也做不到。…

前次惠函中曾提及天国一事,其实我是讨厌天国的。中国的善人们我大抵都厌恶,倘将
来朝夕都同这样的人相处,真是不堪设想。”12这段语的几乎每一个字,都发散出怨
怒之气,即便开点玩笑,也还是沉重不堪,似乎凡是他思绪所及之处,都那样无趣和可
厌,满世界就没有一件事情,能让他觉得宽怀。一个月以后,他更公开说:“在这样的
时候,心绪不能不坏”。13连自已都觉得理当如此了。
    




    心中满装着这样恶劣的心绪,对人世的态度自然偏激。也就从一九三五年开始,他
笔下传出了越来越响亮的憎的鼓吹。从“文人不应该随和;……他得像热烈地主张着所
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14到“能杀才能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

15语气是越来越激烈,直到说出这样的话:“假如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
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16仿佛是发誓要憎恨到底。就连品评历史上的人
事,他也常会特别推崇那“憎”的一面。他分辩说,陶渊明哪里只是一个“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士,他分明还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样怒目金刚式的表情。

他又断言,章太炎留给后代人的精神遗产,主要还不是小学上的成就,而是那以大勋章
作扇坠,面垢袁世凯的威风。他甚至强烈地鼓吹报复:“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

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及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
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我到今年,也愈加看透了这些人面东西的秘密!”
17字句简直是咬牙切齿了。他这一生,经历了无数欺凌迫害,对社会和人世的厌憎之
心,势必是逐渐加重。但是,只要有可能,他就总要压制自己的厌憎之心,努力去相信
和拥抱人生,你简直可以说,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自我说明和劝慰之中。然而,
他现在老了,再难有那样的心力来压制厌憎心了,他的精神天平就必然发生倾斜,厌恶
的情绪急剧地膨胀起来。一九三六年九月他写道:“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

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
回答呢?诚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18一个人情
愿背负着大堆怨恨离开人世,他对这人世的绝望和厌恶,也就不可解了。
    对自己的衰老,鲁迅是非常敏感的,在与许广平同居的最初几年里,这几乎成为他
一个非常忌讳的话题。一九二八年,冯乃超写文章批评他,他对这批评本身并不重视,
但看见冯乃超的文章中有“鲁迅老生”的话,这其实是手民的误植,他却非常恼怒,以
为是故意讽刺他,以后很长时间,一直耿耿于怀。周扬这一批年轻人背地里称他“老头
子”,结果传到他耳朵里,也引起他非常强烈的反应。他甚至不愿意多听别人谈论他的
病,他觉得这种谈论是对他的衰老的一种提示,“多提示,总不免有些影响”,19不
如干脆不听。但是,忌讳也好,不愿听也好,衰老本身却不会停止,它一天一天发展着,

在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出来,逼得他又不能不承认它。所以,他尽管强自振作,不肯
对人承认自己的病的严重,心里却很清楚,自己的生命之路,是快要走到尽头了。一九
三六年五月,他拿着在东京新印成的瞿秋白的遗著《海上述林》,对许广平宽怀他说:
“这一本书,中国没有这样讲究地出过,虽则是纪念‘何苦’[瞿秋白别名],其实也是
纪念我”,20就在有意无意之间,露出了心底的不祥的预感。
    一个人自觉临近了人生之路的尽头,就不免要时时回首,返观那已经走过的路。鲁
迅又向来有一种特别的脾气,大凡对将来失去确信,对现实发生困惑,呐喊的热情消退
下来,怀旧的情绪就一定会涌上心头。二十年代中期,他内心的“鬼气”大发作,就有
了总名《朝花夕拾》的那一组回忆散文;现在十年过去了,他却又一次坠入虚无感的怀
抱,往事的诱惑自然更为强烈。当然,他现在回顾往事的动机,已不像十年前那样单一,

不但有填补失去确信之后的空虚的渴望,更有痛感自己来日无多的结帐的心愿。一九三
三年六月,他由自己成年后再吃到儿时喜爱的食物,却觉得味道大不如前,感慨道:
“东西的味道是未必退步的,可是我老了,组织无不衰退,味蕾当然也不能例外”,这
几乎是重复《朝花夕拾》的“小引”,情绪却低沉压抑得多;他接着更举出“万花筒”
为例,说和五十年前相比,“万花筒的做法,却分明的大大的退步了”,21仿佛是要
以此推翻前面的慨叹,那一种不但自己衰老了,世事也同样是越来越糟的深沉的悲哀,
更显出了衰老对他的怀旧情绪的独特的刺激。大概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决意要再写一组
类似《朝花夕拾》那样的回忆散文了。
    但是,正因为这一组散文的写作计划,是来自他对自己衰老的体认,他就直到一九
三六年,生命之路的尽头已经向他呈现得非常清晰了,才真正动笔来写。从这一年的二
月到四月,只要能从病床上爬起来,他就努力地写,《我的第一个师父》,《这也是生
活》,《死》,还有《女吊》,一气写了四篇。另有两篇已经打好腹稿,一篇讲“母爱”

记述他一生承受的伟大而盲目的母爱;另一篇讲“穷”,表现他怎样从先前的“以穷为
好”的清教徒式的观念,转变到后来的“穷不是好事”的确信。我想,单队这已经写成
和拟就腹稿的篇章,你也可以看来,这一组散文是和《朝花夕拾》有多大的不同。《朝
花夕拾》里的文章,大都是单纯的怀旧,虽然也时时掺杂对现实的感应,有的地方还散
发出强烈的杂文气息,但那总的意味,却可以归入“小引”中所谓“思乡的蛊惑”和
“旧来的意味”这两句话。他现在的这组回忆,自然也有这样的意思,像《我的第一个
师父》和《女吊》,还有写“母爱”的篇章中的许多描述,都可以看成是在咀嚼“旧来
的意味”。但是,《这也是生活》,《死》,以及那预备讨论“穷”的篇章,却恐怕是
写《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写不出来的,这是他对自已一生的总结,是他行将走到终点时
的感悟,是他借着“死”的盾牌,对这个世界发出的无顾忌的评判,倘没有走到这一步,

他是不会有这样的体会,也写不出这样的回忆的。
    《这也是生活》,题目就耐人寻味。这生活是什么呢?他写道:
      有了转机之后四五天的夜里,我醒来了,喊醒了
    广平。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
    去的看一下。”
      “为什么?……”她的声音有些惊慌,大约是以为
    我在讲昏话。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
    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哦……”她走起来,给我喝了几口茶,徘徊了一
    下,又轻轻的躺下了,不去开电灯。
      我知道她没有懂得我的话。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星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
    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
    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
    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
    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
    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22他终于悟透了人生,或者说,他终于相信了自己对人

生的这一种领悟。从到日本留学的时候起,他在理智上就一直轻视着“这样的生活”,
国家,社会,民族,启蒙,战斗,反抗专制,歌唱未来,就连绝望和颓唐,沉默和虚无,

也都是指向个人以外的目标,是对于“它们”的绝望,是被“它们”逼出来的沉默,是
看穿了“它们”的虚无,一切全都为着“它们”,就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看看生活。
“熟识的墙壁,熟识的书堆……这些,在平时,我也时常看它们的,其实是算作一种休
息。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
不算一回事。”2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轻重取舍?不就因为他的心胸,早已经被种种来
自“它们”的刺激,种种对于“轩辕”的关怀,塞得满满了吗?他一辈子自荐于社会和
民族,就在自以为是退缩在个人天地里的时候,他其实还是被某种身外的价值罗网笼罩
住,他向社会奉献的哪里只是那些文章和思想,他分明是将几乎全部的个人生活,将那
些从个人角度展开的对于人生的领略和品尝,统统交了出去!因此,读到他此刻的这种
感悟,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终于悟到了,自然令人庆幸,在他同时和以后,有多少
人活了一辈子,却压根儿就没有这种领悟。但是,他直到现在才悟到,是不是也太迟了?

他是被虚无主义引入这样的领悟的,这引路者本身,就不会允许他从这个领悟中汲取生
命的欢乐。倘在别人,这样的领悟也许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生活天地。可在鲁迅,这领悟
却似乎只意味着对以往的人生选择的深刻的怀疑,意味着精神上的不自觉的收缩。周作
人说他晚年“又有点转到虚无主义上去了”24,对这一点正看得相当明白。比起十年
前那口口声声谈论“虚妄”和“鬼气”的情形,他现在对“这样的生活”的感悟,才真
正是显示了他的虚无主义的深度。他现在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肯定一切,在某种意义上,

这样的肯定一切,才是不可挽回的虚无主义。
    人生之路的尽头,自然是死了,鲁迅干脆就用它做了题目。《死》的最令人不安的
地方,就是它通篇表现出、种对于死亡的无所谓。他用那样一种调侃的笔调一谈论穷人、

有一点钱的人和富人对死亡的种种打算,时或仍有一点愤激,但嘲讽的意味更浓得多。
他说自己就是“随便党”里的一个,对死亡向来就想得很少;他又以那样轻松的语气,
描述医生如何确诊了他的“就要灭亡”:他还开出那样一张遗嘱,几乎每一条都显出看
破人生的意味;既然看破了人生,自然也包括死亡,于是到最后,他又那样但然地对自
己“死下去”时的感觉,作种种设想和估计,仿佛他毫不顾忌读者的感受,只顾自己对
自己说话了。无论对谁,死亡总是一件恐怖的事,固此,人们总是回避它,或者想办法
去改造它,穷人之想投胎,富人之预修坟墓,就都是这改造的一法。但是,鲁迅却以这
篇《死》显示出一种非常特别的态度:既不回避,也不设法改造,就站在那里谈论自己
的死,仿佛他对它很感兴趣。他似乎确实很感兴趣,这篇《死》刚发表,他去拜访一位
叫鹿地亘的日本朋友,进门第一句话就是:“你看了我写的《死》吗?”整整一上午,
他和鹿地亘一直在谈论死,从中国的鬼讲到日本的鬼,从自杀讲到幽灵,兴致勃勃,讲
个不停。25他曾经在一篇散文中说:“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
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26看到他这样兴致勃勃地谈论死,我实在免不了要发
生一种感觉,似乎他也并非将“死”看成是一位恶客。他这一生,走得那样艰难踉跄,
越到晚年,越是紧张无趣,不但望不见将来的希望,眼前更尽是可厌的人事,甚至连自
己历来的人生奋斗,也似乎并没有很大的价值:置身于这种心境,再想到不远就要到来
的“死”,他是不是会产生某种“终于可以解脱了”的念头呢?有年轻的朋友读了这篇
《死》,对他说:“你也写得太悲哀了”,他却回答:“没有法子想的,我就只能这样
写。”27当预感到生命的终结即将来临的时候,他竟没有多大的恐惧,甚至连不安的
情绪也不强烈,他的心境就是这样,也便只能这样写了。我不知道许广平读了这篇《死》

心中是怎样一种感受,恐怕是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这种面对死亡的“随随便便”的态
度,这种简直可以说是对死亡的颇有兴致的谈论,更能够表现一个人的生存欲望的薄弱
了。鲁迅会写出这样的回忆散文,所有真心爱他的人,理解他的人,都不能不落泪了。
    还有更确实的迹象在。鲁迅一生以写作为基本的生存方式,每当夜深人静,临桌而
坐的时候,他就会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在这时候,
文思就成了他的生命活力的最重要的表现,他的文字风格,也就成为他生理和心理状态
的最准确的注解。
    在我看来,鲁迅的文思和文风当中,最能够显示他的生命活力的,自然是那种非常
生动的幽默意味了。无论读他公开的文章,还是看他的私人通信,只要遇上那些幽默调
侃的文字,我就总忍不住要发笑,仿佛亲眼看见了他写这些文字时的狡黠的神情,甚至
会一直记起他在三味书屋里捉弄那取巧的同学时的调皮的样子。因此,就是陷于再严重
的困境,只要他笔下还能流出幽默的文字,总说明他的心境还是从容的,恶劣的环境还

不能挤扁他的灵魂,至少在文字的世界里,他还能保持居高临下的精神姿态。可是,从
三十年代初开始,先是在他的私人通信中,幽默的情致日益稀薄,尤其是一九三四年以
后,你简直难得再读到一封像他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五日致章廷谦那样的生动有趣的信了,

似乎通信这一件事,在他已是一种负担,他只顾匆匆地将信写完、封掉、寄走,再也不
能从容地品尝与友朋笔谈的乐趣了。接着是他的杂文,大约也从这时候起,逐渐失去了
从前那样的调侃和幽默的意味,虽然笔锋依旧锐利、抨击依旧有力,但失了幽默的底衬,

气势也就弱了许多。在他的三本“且介亭”杂文集中,像《“题未定”草·六》和《的
“关”》那样仍能迸射出一线幽默闪光的篇章,是越来越少了。
    特别是《且介亭杂文未编》中的文字,会使每一个用心的读者都感到悲哀。无论是
描述往事,还是针砭现实,也无论是稍长的散文,还是短小的杂文,作者的文气似乎都
衰竭了,文字常常显得有一点干巴,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时时会显出生硬,甚至上一
句和下一句之间,有时候也会像缺乏润滑油似的,给你一种涩的感觉。他的杂感越做越
短,抄一段报刊上的文字,再发几句感慨,几句评论,就完了,原先那种纵笔挥洒的气
势和笔力,都难得再见到,好像鲁迅只有那么一口气,不够支撑他写长文章了。倘遇上
较大的题目,像《这也是生活》,《死》和《关于大炎先生二三事》,必得要写得长一
点,就每每会显出文气接不上的模样,缺乏有力的控制和提勒。至于《因太炎先生而想
起的二三事》,更是散漫杂乱,近乎是一路随想,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而且确实因为生
病,而无力将它写完。《且介亭杂文未编》中的文笔是泼辣的,也是老到的,但在这泼
辣和老到旁边,分明还站着文思的枯涩和文气的衰竭。
    一个作家在文章上都显出了老相,是真的老了。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八日凌晨,鲁迅的气喘病突然发作。捱到天明,仍撑持着写下一
封短信,由许广平带去内山书店,并在那里打电话,请来了医生。他靠坐在椅子上,整
整喘了一天,话也不能说,流汗。医生和看护的人们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能缓解病情。
这一天晚上,许广平每次给他揩手汗,他都紧握她的手,仿佛是要握住自已的生命。可
是,到第二天凌晨六时,他还是未能挺过去,与世长辞了。
    在苦苦地跋涉了五十六年之后,他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那尽头是一个字:死。

    注释

    1增田涉:《鲁迅的印象》,《鲁迅生平史料汇编(五)》,一千零四十二页。
    2章太炎:《救学弊论》,《章太炎全集(五)》,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一百页。
    3增田涉:《鲁迅印象记…鲁迅在上海(三)》,九十二页。
    4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八十八页。
    5吴似鸿:《关于鲁迅先生的片断回忆》,《乡友忆鲁迅》,一百六十四页。
    6长尾景和:《在上海‘花园庄’我认识了鲁迅》,《回忆伟大的鲁迅》,二百十
二页。
    7鲁迅:一九三二年六月五日致台静衣信,《鲁迅书信集(上)》;三百零九页。
    8鲁迅: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一日致鲁瑞信,《鲁迅书信集(上)》,三百八十八页。

    9鲁迅:《伪自由书·前记》,《伪自由书》,二页。
    10鲁迅: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九日致萧军信,《鲁迅书信集(下)》,七百七十八
页。
    11鲁迅: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九日致萧军信,《鲁迅书信集(下)》,八百五十
三页。
    12鲁迅: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致山本初枝信,《鲁迅书信集(下)》,一千
二百二十九页。
    13鲁迅:一九三五年七月二十九日致曹聚仁信,《鲁迅书信集(下)》,八百五
十三页。
    14鲁迅:《再论“文人相轻”》,《且介亭杂文二集》,九十四页。
    15鲁迅:《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且介亭杂文二集》,一百五十一页。

    16鲁迅:《半夏小集·七》,《且介亭杂文未编》,一百零六页。
    17鲁迅:《女吊》,《且介亭杂文未编》,一百二十七页。
    18鲁迅:《死》,《且介亭杂文未编》,一百二十页。
    19冯雪峰:《回忆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七十六页。
    20许广平:《关于鲁迅先生的病中日记》,《鲁迅生平史料汇编(五)》,一千
零七十三页。
    21鲁迅:《我的种痘》,《集外集拾遗》,四百三十六——四百三十八页。
    22鲁迅:《这也是生活》,《且介亭杂文未编》,一百零九——一百十页。
    23同上。
    24含沙:《鲁迅印象记),上海,金汤书屋一九三六年版,七页。
    25鹿地亘:《鲁迅和我》,《鲁迅生平史料汇编(五)》,九百九十四页。
    26鲁迅:《无常》,《朝花夕拾》,三十三页。
    27曹白:《写在永恒的纪念中》,《鲁迅在上海(二)》,一百四十六页。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4.3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5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