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urndown (美丽心情), 信区: People
标  题: 历史人物--孙中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13日08:08:40 星期四), 站内信件

孙中山
(1866~1925)

  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
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当时他的长兄孙眉为该地华侨资本
家,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
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
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
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联络有志之士,
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
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
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
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
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
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由英国经加拿大转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戊戌
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
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
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
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
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
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
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
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向华
侨宣传和募集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
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
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
,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
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
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
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
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
宣布退位。中国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3月11日,孙
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
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
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但因政权落在袁世
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
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
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
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
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
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
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
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
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他以很大的鼓舞。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
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G.马林。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
的全权代表会见。1919年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
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
法旗帜。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消灭了陆荣廷
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
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陈
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
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
А.А.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
越飞谈判。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
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
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
请苏联派来的М.М.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
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
。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
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
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
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
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孙中山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
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
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
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
山镇压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
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府。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
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11月,离广州北上。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
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
者留下珍贵遗产。他的主要著作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11卷本《孙中山全集
》,台北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
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
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希望他的革命主张和革命主义能够得到
实现。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
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
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中苏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
手并进,取得胜利。孙中山还诚挚地请宋庆龄代他到苏联访问,以实现他的遗愿。
孙中山的遗嘱显示了他的爱国反帝和坚持三大政策的伟大革命精神。

--


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我只能保持沉默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3.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