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yjun (大侠&奋战江湖&闭关), 信区: People
标  题: 竺可桢 毛泽东让他管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25日19:58:13 星期二), 站内信件


竺可桢 毛泽东让他管天
 
 
      

    七十二岁入党,郭老赠诗盛赞

    公元一九六二年六月,竺可桢老以七十二岁高龄入党。郭沫若热情赠诗一首:


    雪里送来炭火,

    炭红浑似熔钢。

    老当益壮高山仰,

    独立更生榜样。

    四海东风驰荡,

    红旗三面辉煌。

    后来自古要居上,

    能不发奋图强?

    20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的史册上,镌刻着这样一个名字——竺可帧。这位早年留
美的气象学博士,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中国自己的气象学研究和应用的
宏伟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严谨的学风、坚韧的毅力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生平

    1928年,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
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他任浙大校长时,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
界”

    他决定不去台湾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建国后出任中科院副院长,72岁加入中
国共产党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
开始认字,15岁时进入上诲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他活不
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后,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
便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他毕业后,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
即喜爱的气象学。其间,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竺可桢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
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地教授
气象学和地理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
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
侠魂结婚。192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
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
血,提出“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
搬迁。竺可帧为选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恢魂与次于竺衡先后病逝,浙大师生闻讯
后均为之感动不已。抗战胜利后,竺可帧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爱国运动
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
是“共产党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竺可桢拒绝国民党要他
去台湾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帧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
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
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案等工作。他还先后组
织了多次大型综合考察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
中国共产党。

    从1950年定居北京后,竺可桢开始着手研究物候学,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
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
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1974年2月7日,竺可桢病逝
于北京,享年83岁。

    背景

    美国用“庚子赔款”作为招收中国留学生的费用,实际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
亲美势力。这些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帧等少数人坚持“科
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竺可帧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
。看到清政府的极度腐朽昏暗,他和同时代的进步青年一样,争取到西方去学习,
以改造国家。

    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
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
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竺可桢出国,正是作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
70名公费生之一。在旧中国内战频繁的条件下,这批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
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他起初抱着不问政治的态度投身科研。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尤其是特务
横行,从反面教育了他。任浙大校长期间,他便以爱国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站出来
坚决斗争,以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伪匪谋学生之一切非
法活动于不闻不问”。

    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竺可极相信: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
负。这也是当年许多爱国科学家的共同感受。

    故事

    毛泽东读了竺可桢的文章后很高兴,邀他到中南海面谈,幽默地说:“我们两
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竺可桢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确立了以“科学救国”的志向。留学回国后,他看
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竟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
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在抗战爆发前的十
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
多个雨量观测站,初步奠定了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网。

    此间,国内新军阀混战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当局没有多少心思用于建设,竺
可桢却在兵荒马乱中奔走。建立气象站的艰难确非和平时期的人们所能想象。在此
过程中,他又同帝国主义者的控制图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竺可帧坚持全国所
有气象电报都由中央气象台集中广播,并改原先用英国殖民者规定的英制记录为国
际通用标准。1937年,竺可帧去香港出席远东气象会议,港督安排晚宴时竟然把中
国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帧认为这是故意损害中国国格,绝不能容忍,便与另外两名
中国代表一起愤然离席以示抗议。

    全国解放后,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关注中国的农业生产,想方设法利用气象学知
识增加粮食产量。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
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
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
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
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竺可桢回答:“天有不测风云
,不大好管呢!”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
!”

    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连续38年一天未断,共计8O0多
万字。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

    在科学研究中,竺可帧一丝不苟,喜欢事事躬亲。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几次迁
移。虽条件极其艰苦,每到一地竺可帧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学生们都知道
,竺校长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他71岁时,还参加
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
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自幼秉性温和,做事勤勤恳恳,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他
年轻时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种外语。解放后,年过六十的竺可桢根据工作需要又
开始学习俄语,一直坚持到70岁,终于能阅读俄文资料。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
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
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
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
温、风力等数据。

    竺可桢身为知名科学家,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在抗战最艰去的岁月里,身为
大学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有一年的年夜饭吃的竟是霉米,却把所长
应得的几千元的救济费平分给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
儿竺薪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
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
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王志军  撰写) 

 
《北京青年报》 2001年7月02日  



--
┏━━━━━━━━━━━━━━━━━━━━━━━━━━━━━━━━━━┓╭-╮   
┃不静如心胡日 寤静受觏愠忧 不威不我不我 逢薄不亦不我 以微如耿亦泛    ┃╭-╮李 
┃能言匪之迭居 辟言侮闵于心 可仪可心可心 彼言可有可心 敖我有耿泛彼 大 ┃╭-╮大 
┃奋思浣忧而月 有思不既群悄 选棣卷匪转匪 之往以兄以匪 以无隐不其大 侠 ┃╭-╮侠 
┃飞之衣矣微诸 票之少多小悄 也棣也席也石 怒诉据弟茹鉴 游酒忧寐流侠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4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