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yjun (大侠&奋战江湖&闭关), 信区: People
标 题: 田家英 主席秘书讲真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r 26 20:02:20 2003) , 转信
田家英 主席秘书讲真话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京兆一书生
总系百姓心
田家英在世,酷爱刻印章。
崇拜林则徐,录诗有两行:
苟利国家生死以,
敢因祸福避趋之。
忆昔庐山归来日,
自吟《京兆书生》诗:
十年京兆一书生,
爱书爱字不爱名。
一饭膏粱颇不薄,
惭愧万家百姓心。
在毛泽东先后几个秘书中,田家英是一个既有突出才华又有深邃见解的人。他长期努
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左”的错误滋长时又不顾个人得失奋起抗争。他的诚实、正直、
刚强赢得了人们格外的尊重与怀念,他对真理的探索更为后人留下了重要启迪。
生平
■14岁便与老教授在报上论战并获胜,被川中许多人称为有“过目不忘”之才的“神
童”
■删去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谈话,被江青等人扣以“篡改毛主席著作”的罪名
。被“停职反省”的第二天,他便以死抗争,年仅44岁
■毛泽东去世前不久怀念起这位跟随了自己18年的秘书,叹息着说了句:“田家英其
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田家英,本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药店小老板之家。3岁丧父后,家境
开始衰落,他读到初中一年级时,因母亡被迫离开学堂到药铺当学徒,以“走遍天下路,
读尽世上书”的誓言走上半工半读之路。他13岁便向报刊投稿并连连被采用,“田家英”
成了他最常用的笔名。14岁时,他在报上与一个姓刘的教授论战并大获全胜,被川中许多
人称为有“过目不忘”之才的“神童”。同年,他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海
燕社”。
1937年,15岁的田家英奔赴延安。他首先入陕北公学,1938年加入了共产党,同年毕
业留校成为最年轻的近代史教员。他当时给《解放日报》写了许多杂文,其中《从侯方域
说起》一文,毛泽东读后非常欣赏。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国时,中文基础较差,毛泽
东想到与自己长子同岁的田家英,便让他在工作之余来当儿子的文史教员。
1948年,老秘书胡乔木推荐田家英做新秘书。毛泽东便把这名26岁的“家教”召来,
口授一段意思让他写篇电文。田家英一挥而就,毛泽东很满意地结束了面试。此后,田家
英深得毛泽东信任,在同代人中提升很快。他除一直任主席秘书,还兼任中央办公厅秘书
室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当时在毛泽东身边,田家英是管事最多的一人。他不仅掌管着毛泽东的个人存款、印
章和亲友的往来信件,还用十多年的心血为毛泽东建立起一个图书馆,由刚进城时的十个
书架发展到上万册书籍。毛泽东写文章和诗词经常引据古籍,一般都要田家英查找和核对
。在难得的闲暇中,他到荣宝斋等旧店铺购买和搜集字画,往往买回来先送到毛泽东那里
,两人共同欣赏切磋。
1959年,田家英到成都郊区蹲点后,发现过“左”错误并试图纠正。同年夏,他在庐
山会议上赞同彭德怀的观点。他被人揭发批判后,毛泽东认为属于认识问题,还是对他加
以保护。1961年,田家英到浙江调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起草了著名的《六十条》,纠正
了此前的许多错误政策。不过,在“包产到户”的问题上,他们的分歧未能弥合。田家英
自庐山会议后一再想到基层工作,一些省委书记也表示欢迎,毛泽东却总舍不得放他走。
1965年末,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到了《海瑞罢官》的一些事,唯恐天下不乱的江青等人便要
借题发挥。田家英整理记录时,却将这段话删去。他完全懂得这样做可能引起的后果,但
为维护党的事业和毛泽东本人的长远威望,还是义无反顾。随后,江青等人把“篡改毛主
席著作”这一吓人的罪名加在他头上。1966年5月22日,田家英被通知“停职反省”。他沉
思了一夜,第二天便以死抗争,此时仅44岁。他的意外之死震惊了党中央的领导人。毛泽
东在去世前不久怀念起这位跟随了自己18年的秘书,曾带着沉重叹息说了一句———“田
家英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
1980年,中共中央为田家英举行追悼会,评价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正派的人,有
革命骨气的人。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很少随声附和,很少讲违心话……”
背景
■为人处世只遵循毛泽东倡导的两条:“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
■“大跃进”后,田家英曾说过令人吃惊的话:“如果可能从头再来,我会尝试另外
一种社会主义。”当我们建设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会更加钦佩他的远见和胆识
田家英自认为在近代中国只崇拜两个大学问家———毛泽东和鲁迅。田家英不仅在文
史爱好方面与他深爱的领袖结成忘年交,而且从多年耳濡目染中学到了两项最基本的为人
处世原则:“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他终生也只对这两条原则负责。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无论是毛泽东、彭德怀还是田家英,其实都
是在苦苦探索一条尽快使国家腾飞之路,其间出现曲折和分歧也完全正常。面对“大跃进
”欲速则不达的恶果,田家英曾说过令那时的人们吃惊的一番话:“如果可能从头再来,
我会尝试另外一种社会主义。”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
道路时,再回想这番话,人们会更加钦佩田家英的远见和胆识。
对于田家英的最后结局,许多同志都感到痛惜。深知这位才子的人却分析说,田家英
以其特殊身份,是党内最早能预见“文革”会带来浩劫的人,他不愿看到也不能容忍这场
灾难。他最后采取的方式虽不可取,但其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怀念。
故事
■毛泽东发言从不愿找人代笔,“八大”前却破例让田家英代写了2000
多字的开幕词,宣读时竟34次被掌声打断。毛泽东带着欣赏的口吻说:“这不是我写
的,是一个少壮派”
■1961年初,田家英受毛泽东委派去
了浙江农村,调查时看到了饥荒,难
过得竟泣不成声
田家英在毛泽东身边,深受其清廉作风的熏陶。50年代初,他和妻子还只有一块手表
,有一点钱除育儿外便用于买书。
熟悉的人说,他的文风酷似毛泽东。毛主席发言从不愿找人代笔,在党的“八大”前
,却破例让田家英代写了2000多字的开幕词,大会上宣读时,竟有34次被掌声打断。会下
,代表们称颂这篇有典型主席风格的讲话,毛泽东却带着欣赏的口吻说:“这不是我写的
,是一个少壮派,叫田家英。”在组织编辑《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诗词》时,田家英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逐字逐句推敲核对,并征询毛泽东本人的意见。作为集体智慧结
晶的毛泽东思想,其中也凝聚着田家英的一份贡献。
田家英因在文史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尽管连中学都未读完,却担任了《红旗》杂志常
务编辑、中共党史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可以说,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在成都郊区的大丰镇,群众曾自发捐钱请雕塑家,按田家英的照片为他塑像———因
为人们感念他的蹲点使当地少挨了饿。1959年春,田家英到这里时,“浮夸风”之下竟有
干部说大话“亩产3万斤”。田家英走家串户认真调查后,和蔼地鼓励干部讲老实话,顶住
造假的压力,并要求不能按吹牛的指标征购,保证老百姓的口粮。朴实的农民把他称为“
田青天”,他却满腔忧郁地走上了庐山,直言了对办“人民公社”持基本否定的意见。
1961年初,田家英受毛泽东委派去了浙江农村。在那里,他看到了饥荒。在各界人士
会上,他开口便以中央工作人员的身份道歉说:“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使大家挨饿了,
对不起各位父老。共产党员看到这种情况,是很痛心的……”讲到此,他竟泣不成声。有
人劝他不要说违反原有政策的话,他却满腔激愤地强调,只能按毛泽东所说的,“每句话
,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不能囿于现行政策和领导人说过的话,
对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情视而不见!
尽管庐山会议的余悸还在,田家英仍冒着风险上书,要求取消公共食堂。毛泽东作为
一个伟人,冷静下来之后还是接受了这一意见,并同意田家英起草了人民公社的《六十条
》。这一文件对扭转农村形势起到重大的作用。不过,田家英所赞同的“包产到户”没有
被接受,这也是时代和历史造成的局限。
《北京青年报》 2001年6月18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5.4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