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yjun (大侠&奋战江湖&闭关), 信区: People
标  题: 柯棣华 印度名医战太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r 26 20:05:46 2003) , 转信



柯棣华 印度名医战太行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柯棣华遗像 
 

  印度杰出医生

    中共优秀党员

    辞别天竺地,东游入唐域。

    笃信非普渡,共产更高义。

    尘染土布服,饥餐食秕粝。

    奏刀如疱丁,慈怀伤病济。

    异国英才魂,中土长所寄。

    朱德总司令,当年有词题:

    生长在恒河之滨,

    斗争在晋察冀,

    国际主义医士之光,

    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柯棣华是毛泽东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
抗日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代乃至生命都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他的陵墓塑像,也同白求恩陵墓塑像一同并立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永世瞻仰。


    ■放弃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机会,到中国援华抗战。深入敌后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
医院院长,成为那位国际主义战士的后继者。癫痫病发作后仍坚持工作,不幸逝世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一个小
镇,父亲是纺织厂的办事处主任。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
又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

    在印度,柯棣华的家庭属于较优越的阶层。不过因母亲残废和家中有八个子女,生活
也不很宽裕。他的父亲有民族解放思想,曾带着柯棣华参加过抵制英国进口货的运动,再
加上目睹殖民统治下广大人民的苦难,柯棣华在青少年时代便在头脑中打上了反对帝国主
义压迫的深深烙印。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又担任住院大夫。在行医中,
柯棣华看到大量饥寒交迫无法治疗而死的穷人,感到这些社会问题不是医学所能解决。这
时,他又读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开始思考用社会主义来改造社会。

    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民大会中的左派特别是印共,大力呼吁援华抗
日。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一向赞成反帝的
父亲也支持他的决定。柯棣华和巴苏大夫等五人的援华医疗队,起初到国民党军医院中工
作并受到款待。但他们却对国民党百般丑化的共产党产生了向往,冲破阻碍于1939年2月抵
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毛泽东亲
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
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他曾说:“我虽然
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1940年3月,柯棣华又进
入晋察冀边区,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在百团大
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
医院院长。

    当时,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
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
,还可以阅读中文的《中国革命史》和报刊杂志,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
望,并说“我爱上了你们的事业”。1941年11月,柯棣华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翌
年,他们生了一子,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为“印华”。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
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的要求。在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
锤镰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
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不是出于援助者的身份,而是把中国解放事业当成
自己的事业

    ■他去世后,毛泽东曾题词:全军失一臂膀,民族失一友人

    柯棣华于1942年去世前,曾在信中总结自己的思想发展轨迹说:“我在去年的巨大收
获,是性格方面有了显著的转变。”“在没有到延安之前,我在政治上是多么的落后,我
的头脑里虽然有些民族意识,但却充满了资产阶级思想,而关于革命方法的概念又极模糊
。”在印度时,他曾积极参加了反帝民族运动,有初步的革命意识,这是他投身中国抗日
斗争的思想基础。当他进入八路军队伍之后,终于认识到彻底的反帝民族解放只有在共产
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并决心为此贡献自己的一切。

    正由于有了他所说的思想“显著的转变”,从而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这不
是出于援助者的身份,而是把中国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这也是柯棣华格外可贵并值
得国人永远学习之处。

    柯棣华去世后,毛泽东曾题词:“全军失一臂膀,民族失一友人。”2001年,李鹏委
员长访问印度时又同柯棣华的家属亲切会面,他的家属也拿出了珍藏的当年毛主席所赠亲
笔题词。人们长久地缅怀这位献身于中国革命的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

    ■受国民党要人款待却痛恶其腐败。在八路军办事处吃了仅8分钱菜金的一餐后,便坚
决要求到共产党的队伍中去

    ■在延安,他写信告诉友人说,这里一个士兵每月收入折合3个卢比,而总司令和边区
主席的收入也只有5个卢比,“这是世界上罕有的新事物和新制度啊!”

    柯棣华一行刚到中国时,还不太清楚国共两党的区别,先到国民党的军医院工作。在
那里,虽然待遇很高并经常有酒宴,他却通过目睹武汉大溃败的混乱及官员的贪污腐化而
万分失望。他在旅途中曾阅读过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知道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
等人和他们领导的革命,便决定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看一看。在那里,他们受到董必武
、叶剑英的热情接待,共进了一顿非常简单的午餐。在席间他惊讶地知道,这顿饭每人只
用了8分钱菜金,而且办事处里从领导到战士都是这一同样的伙食标准,马上表示想去延安
。随后,国民党要人孔祥熙、戴季陶都接见并挽留他们,并引据印度发祥的佛教,诬蔑“
共产党不知伦理,不要纲常”,还威吓说去延安无法保证安全。柯棣华等人仍不顾一切地
前往。到达延安后,在印度时便憎恶巨大的贫富悬殊的柯棣华马上为官兵平等和军民一致
所感动。他写信告诉友人说,这里一个士兵每月收入折合3个卢比,而总司令和边区主席的
收入也只有5个卢比,“这是世界上罕有的新事物和新制度啊!”

    他在此后的几年间,一直以这种革命平等观自我要求。敌后根据地条件极为艰苦,部
队经常吃黑豆、野菜。因他是院长和国际友人,同志们经常给予特殊照顾,柯棣华一直不
肯接受,坚持同大家吃一样的伙食。领导和部队送来缴获的罐头、滋补品,都被他转送给
重伤员。受过他精心治疗的乡亲们经常送来土特产和鸡蛋等,柯棣华却总是谢绝说:“我
是八路军,不能接受老乡的礼物。”

    ■百团大战时,在13天的激战中,他治疗了800多名伤病员,其中为558人实施了手术
,最紧张时竟三天三夜未休息。因皮肤黧黑,被伤员和群众呼为“黑妈妈”

    柯棣华到达晋察冀边区不久,便赶上了百团大战。他马上提出要以白求恩为榜样,“
不能等待伤员前来,而必须去伤员那里”,赶到河北涞源前线。在13天的激战中,他治疗
了800多名伤病员,其中为558人实施了手术,最紧张时竟三天三夜未休息。柯棣华尽管疲
惫不堪,却以看到伤病员被治愈为最大快乐。他写信给在延安的好友巴苏华大夫时述说道
:“我在此间虽然过着一种从所未有的艰苦生活,但我觉得我充满了活力和愉快。”

    柯棣华在医院除担负领导工作外,总是自己亲自主刀做手术。日寇“扫荡”时,医院
不断转移,他总是随着担架走,还经常亲手给伤病员喂饭。医院周围的群众有了病,他得
知后,只要能抽出身便亲自登门去救治。医院里的同志都说院长从来是最忙的人。因他皮
肤黧黑,伤病员和周围的老乡都亲切地称他为“黑妈妈”、“贴心大夫”。别人对他表示
感谢时,他却总是表示“不要把我当成外国人”,认为做的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分内的事
。 

 
《北京青年报》 2001年6月11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5.4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