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yjun (大侠&奋战江湖&闭关), 信区: People
标  题: 徐向前 越是硬仗越向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30日14:43:1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徐向前 越是硬仗越向前
 
国防大学 王志军
 
      
抗战时期的徐向前 
 

    忆当年

    公元一九三八年三月,徐向前指挥八路军在河北涉县至山西黎城公路设伏,歼
灭日军四百余人,毁车百八十辆,是为响堂铺之战。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之际,年逾
八十的徐帅忆当年战况,心潮澎湃,吟诗为念:

    巍巍太行起狼烟,

    黎涉路隘隐弓弦。

    龙腾虎跃杀声震,

    狼奔豕突敌胆寒。

    扑天火龙吞残虏,

    动地军歌唱凯旋。

    弹指一去四十载,

    长看春意在人间。

    徐向前,十大元帅中一个响亮的名字。他出身山村教员之家,入黄埔军校第一
期,后来投身革命队伍。在广州起义和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峰峦、山
东平原,他都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解放战争中,他又把胜利的红旗插遍山西全境。
正如其名字一样,这位开国元帅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始终一往无前。

    生平

    ■大革命失败后,他把名字由“象谦”改成“向前”,表明自己干革命永不回


    ■1980年他主动辞去国防部长,成为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表率

    徐向前,原名徐象谦,1901年11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他10岁入
私塾,后入高小,15岁时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当过学徒。1919年,他考入有准军事
化特点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在校内受过军训,并接触到“五四”运动传来的新思
想。毕业后,他当过小学教师。1924年初,他投考黄埔军校入第一期,先后参加平
定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作战。此后,他到北方的冯玉祥国民二军任教官、参谋、团
副等职。由于深深厌恶部队的军阀习气,北伐战争开始后,徐向前回南方,到中央
军校武汉分校任学兵队长。

    1927年3月,在革命形势危急之际,徐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把名
字由“象谦”改成“向前”,表明自己对革命忠贞不贰、永不回头的决心。广州起
义中,他受命指挥工人赤卫队,与敌浴血奋战,最后时刻才撤出广州城。起义部队
整编为红四师后,开往海陆丰地区。徐向前任师参谋长,同彭湃等同志一起战斗。
形势恶化后,他又任师长,带领剩下的一二百人在深山密林中与敌周旋,最后奉上
级命令撤出。

    1929年6月,徐向前被派往鄂东北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此后任红一军副军长
、红四军军长等职。这支队伍于1931年秋发展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在
他的指挥下,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川陕,又进行长征,后进入甘肃走廊。西路
军失败后,他脱险回到延安。

    抗战开始后,徐向前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率部先后在晋东南、冀南等
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他又进入山东,统一领导山东及苏北八路军各部队
。1940年初,他奉命返赴延安,后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副司令、抗大校长等
职。1945年,徐向前在党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中,他负责山西战场的作战,指挥由地方部队组建的华北野战军第一
兵团与阎锡山作战。两年多时间里,他率部队相继进行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
等战役,消灭敌人25万,解放了山西全境。1949年10月,他出任总参谋长,此后长
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64年以后主管
民兵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徐向前出任国防部长。他不顾年老多病,倾心于国防现代
化建设。1980年,他又主动辞职,成为当时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表率。晚年的徐
向前居住在北京市柳荫街,积极支持街道的军民共建活动。1990年9月21日,徐向
前元帅因病逝世,享年89岁。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在他曾经浴血战斗过的大别山
、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骨灰盒和遗像安放在他的故土———山西五台县烈
士陵园。

    背景

    ■青少年时考入阎锡山所办的太原国民师范,恰恰又是他从阎锡山手里解放了
山西全境

    ■他提出游击战术的七条原则,与毛

    泽东等在井冈山斗争中创造出的游击

    “十六字诀”是“英雄所见略同”

    徐向前是十大元帅中惟一的北方人,其家在五台县,所居的村子与山西军阀阎
锡山的老家隔河相望。

    当年山西有句民谣:“会说五台话,就有洋刀挎。”徐向前考入的太原国民师
范又是阎锡山所办。徐向前最初的愿望是当一名小学教师。师范毕业后,他月薪二
十块大洋———与过去的学徒生活比,已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但他这时已接受了进
步思想,并向学生宣传,被阎锡山委派的校长解聘。胸怀改造黑暗社会的理想和抱
负,徐向前不远万里奔赴广州投考黄埔军校,并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毅然加入
中国共产党。颇有意思的是,最后把山西从阎锡山手中解放出来的正是徐向前。

    徐向前戎马一生,不仅战功卓著,军事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到鄂豫皖不久,
便于1929年末和其他同志一起提出了游击战术的七条原则,包括“集中作战、分散
游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等,与毛泽东等在井冈山斗争中创造出的游击战
“十六字诀”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在川陕苏区,他运用的“收紧阵地”与中央
苏区反“围剿”作战的“诱敌深入”也有相似之处;在冀南平原游击战中,他曾创
造性地提出“人山”的思想,意即平原虽然没有山区那样的地形条件,但可以动员
人民群众使之成为游击队的“人山”———这些,无疑都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
的重要贡献。

    故事

    ■蒋介石看不上这位外表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木讷的黄埔一期生,没想到日
后在他手里吃够苦头

    ■李先念回忆:“向前从不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
是生龙活虎。”

    ■临汾战役,他以一万八千斤炸药创解放战争坑道爆破战术之最

    ■晋中战役追击战中,被围的日本军官问解放军战士:“你的太君的徐向

    前?”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满屋的敌

    人立刻缴械投降

    从外表看,徐向前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木讷。早年在黄埔军校读书时,蒋
介石在与每个学生例行的单独面谈中问:“你叫什么名字?”答:“徐象谦。”问
:“你是什么地方人?”答:“山西人。”问:“在家干过什么?”答:“当过教
员。”……这种机械的问答,使气氛十分尴尬。在蒋介石眼里,徐向前这种学生以
后不会有什么出息,于是便挥挥手让他出去了。没承想多少年后,这位不起眼的黄
埔生竟成了红军高级将领,消灭了蒋介石十几万军队。

    实际上,徐向前的指挥风格与其外表恰成鲜明对比。在广州起义和海陆丰的艰
苦战斗中,他锻炼出非凡的勇气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刚到鄂豫皖任副师长时,师
长已牺牲,部队也只有黄麻起义后留下的300多名农民战士。头一次带队上阵,敌
人的机枪扫过来,没经验的战士都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徐向前却站在那里岿然不动
,就此在部队中树立起威信。此后,哪里战斗激烈,他就拿着驳壳枪出现在哪里。
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回忆说:“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
知恐惧为何物。越是大仗、硬仗、恶仗来临,他越是生龙活虎,精神百倍。”红四
方面军善打硬仗、恶仗,是与他的指挥风格分不开的。

    他的这股硬劲,在1948年的临汾战役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根据解放军炮
火不强、城坚难摧的情况,决定采用“土行孙战法”,依靠坑道爆破解决战斗。当
部队以土工作业逼近主城墙时,敌人用一切手段破坏。解放军共挖掘爆破坑道十五
条,掩护坑道四十余条,除去被敌人破坏部分外,最后只有三条坑道能挖至城墙下
,部队伤亡很大。关键时刻,徐向前号召“要坚持最后五分钟”,他对部下说:“
就是胡子白了,也要打下临汾!”总攻时,两条坑道内所装一万八千斤炸药同时点
火,将厚厚的城墙炸开两个五十多米宽的口子,八纵二十三旅首先突入城内,战后
被命名为“临汾旅”。此役为解放战争中最为典型的坑道爆破攻城战术。

    徐向前善于带兵,特别是能在短期内将素质较差的地方部队整训成劲旅。他到
鄂豫皖才两年多,便把300多人的农民武装带成有4万人的红四方面军。1947年,刘
邓大军南下后,徐向前将晋冀鲁豫地方部队集中起来,编成华北第一兵团。在攻克
临汾后,徐向前又以六万之众横扫晋中,采取包抄围攻、灵活机动的战术,把阎锡
山的精锐野战兵团大部歼灭,其中包括由日本人组成的暂编第十总队(抗战结束后
,阎锡山收编了不少日本军人),头目元泉馨(起中文名原泉福)少将被击毙。这
些鬼子一听到徐向前的名字就胆战心惊。追击时,解放军战士冲进一间挤满日本兵
的屋子,为首的日本军官拦上来问:“你的太君的徐向前?”战士大声说:“是的
。”日本军官转头一声呼叫,满屋的敌人立刻缴械投降。

    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听到徐向前汇报晋中战役情况
时插话说:“你们还不到六万人,一个月消灭阎锡山十万,单是正规军就搞掉他八
个整旅,你说一说,你们那个晋中战役是怎么打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徐向前指挥
才能的赞扬。 

 
《北京青年报》 2001年5月14日  



--
               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
               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郎费罗:《人生礼赞》-《郎费罗诗选》.第3页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4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