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yjun (大侠&奋战江湖&闭关), 信区: People
标  题: 李立三  荣辱交与后人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30日19:05:1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一腔激情夸立三

    革命要诀,赖铁与血。拼搏精神,金石为裂。嗟乎立三,蹉跎岁月。安源勒碑
,英名不灭。念少年离家,赋诗为别,录此传咏,慰一生伟业:

    浩气冲牛斗,

    如焚痛国仇。

    诗书从此别,

    投笔效班侯。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上,李立三曾是工人运动、武装暴动中的一员闯将。
他于1930年主持中央工作时犯过急躁盲动的错误,为此长期被当做反面教员。纵观
其一生,功绩大于过失,尤其是他那无畏不倦的精神和勇于解剖错误的态度,堪称
后人的典范。

    生平

    ■李立三是安源工运最主要的领导人,也是南昌起义的首倡者

    ■五十年代末他在东北考察后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业民主化管理原则
,被毛泽东概括为“鞍钢宪法”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县一个私塾教员之家。从小跟随
父亲读旧书和古诗词,后上新式学堂渌江小学,1912年在家乡上中学,1915年到长
沙继续上中学。此间,他在报上看到第一师范的“二十八划生”(毛泽东的名字按
繁体字书写共28划)的征友启事,马上前去相会,从此结识了毛泽东。后来,他跑
到湘军当了兵。师长程潜因与他父亲同乡并是师兄弟,赠钱让他到北京读书。到京
后,他又报考了赴法勤工俭学,于1920年初到达法国,干上了别人不愿当的炉前翻
砂工,“一天流汗一斗”。他的师傅是法共党员,在此期间,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
想,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争取华工权利的斗争。据后人回忆,他在斗争中一向情
绪极为激昂,提到国内反动军阀,就喊:“推翻!打倒!杀掉!”因敢闯敢拼,留
法学生送他个绰号叫“坦克”。1921年末,法国当局将他们这批参加学运的一百多
人强行遣送回国。当时,这个叫“李隆郅”的青年在船上表现得很特别———与人
下棋,输了就生气地把棋盘、棋子都掀到大海中。回国后,李立三来到上海,经陈
独秀介绍加入中共党组织。随后,组织上安排他去安源煤矿。

    在安源煤矿,李立三是工运最主要的领导人,并大力发展了党的组织。1924年
末,中共只有党员900人,其中安源煤矿的党员就达300人。1926年,他又到武汉领
导工运,那时船工出身的向忠发只是名义上的领袖,实际主持工作的是李立三。当
时人称,只要向忠发、李立三一声令下,武汉三镇30万工人要进可进,要退可退。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李立三最先提议在南昌举行起义。起义中,他担任前敌委员
并兼保卫处长。靠着工运中的突出表现和危急时刻一往直前的精神,李立三随后被
推入党的领导核心之中。

    在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上,李立三当选政治局常委,随后任中央宣传部
长兼秘书长。1930年春,因周恩来去苏联,李立三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当时国内
爆发了蒋介石同其他几派军阀的大混战,李立三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可以乘机
夺取全国的胜利,于是从6月至9月间,要求各大城市的地下党都组织暴动,调全国
红军攻打大城市。这一盲动路线在实践中很快碰壁,红军和地下党组织都受到很大
损失,李立三随后也被免职并被派往苏联学习。在苏联的15年,李立三受过各种批
斗打击。在逆境和痛苦中,李立三仍在努力奋斗。中国红军长征后与莫斯科电讯联
系中断,李立三编出一套很难破译的密码,托人带回国内,终于恢复了中共同国际
上的联络。苏共按照对待犯错误者的传统做法,有好几年不承认他拥有共产党员的
资格,只给他全家人一间小房。中共的同志们却没忘记他,1945年在延安召开“七
大”时仍选他当中央委员。

    李立三没想到在异乡突然得到了苏共联络部对他当选中共中央委员的祝贺,激
动得热泪直流。1946年,李立三回国,先在东北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又让
他领导工会。在开国大典的纪录片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作为全国总工会的代
表,就站在毛泽东身边。此后,他以满腔热情投身于工会和工业管理。五十年代末
,他到东北考察后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业民主化管理原则,被毛泽东概括
为“鞍钢宪法”。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李立三的处境日益困难。他的夫人李莎
原是苏联人,为表示热爱中国和丈夫,交出苏联护照,加入中国国籍。在“文革”
中,仍有人诬陷他们一家是“苏修特务”,李立三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于1967年6
月服安眠药自杀。当时,周恩来就表示过痛惜。中共中央于1980年为李立三平反昭
雪。

    背景

    ■激进情绪往往出现于反差巨大的环境中;任何一种能形成思潮的错误,主要
原因都要从社会寻找,而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不甘受西方列强欺凌的一代志士仁人,为寻找救国真理
,走西洋、闯东瀛,青年时的李立三也汇入了这一行列。他们当时在发达的国度所
见,与中国的落后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许多人自然迸发出“灭此朝食”般的奋
进激情。可以说,没有火一样的激情,也就没有革命,就会始终逆来顺受,处于受
压迫的地位。中华民族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确实需要像李立三当年那样的一代
热血青年。

    了解党史的人都知道,李立三后来犯过冒进错误。不过,唯物主义认为,任何
一种能形成思潮的错误,主要原因都要从社会寻找而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何况,
在出现“立三路线”时,这位主持全党工作的领袖只有31岁。如同成年人不能嘲笑
自己孩提时的行为一样,成熟的政党对早年的失误也要有一种科学总结的态度。急
于革命成功,想迅速建成强国,无疑是美好愿望。然而,只有脚踏实地、立足国情
,激情和科学态度结合,才能产生实际成效。对如今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我们来
说,李立三的故事恐怕并不遥远,还值得很好借鉴……

    故事 

    ■为了工人便于称呼自己,他的名

    字由“隆郅”变成“能至”,最后又

    叫“立三”

    1922年,他从法国留学回来,先到中共湘区委员会报到,书记正是当初寻友时
结识的“润之兄”。毛泽东对他说:你家乡附近有个安源煤矿,那里的工人受压迫
很深,革命条件很好,你的工作就是到那里开展工人运动。后来,毛泽东又提出:
你的名字太难叫,工人们也不认识“隆郅”这两个字。这位性格豪爽的革命者马上
同意改名,决定按谐音改成“能至”。

    到了安源煤矿,他马上下矿井,走工棚,很快拉起一支工人队伍。他作为工人
代表,在罢工中与矿方达成协议,取得改善工人权益的第一次罢工胜利。矿上的总
监对他恨之入骨,悬赏大洋600元找人刺杀他。工人们得知后,从早到晚自动来保
护这个“能人李能至”。他必须出面时,也会有几十个工人跟随,谈话超过十分钟
,工人们把他拥起来就走。工贼走狗无从下手。后来,他到上海搞工运。一次,他
与邓中夏同去参加工会选举。路上,邓中夏抱怨“李能至”这个名字太文了,他马
上同意改名。叫什么呢?这时路边站着三个工人,邓中夏说:“就叫三立吧?”他
想了一下说,“三立”不好听,“就叫李立三得了”。

    “立三”这个偶然改出的名字,后来响彻了全党乃至全国,可叹的是长期以反
面教员“立三路线”这一名词出现。不过,许多老辈人还惦念他。全国解放后,南
方一些工厂动员组织工会时,一些老工人听到全国总工会的副主席和中央政府劳动
部长是李立三,马上就说:“原来是李立三那个工会,好,我们参加!”

    ■他讲党史,分析“立三路线”的错误,有人问“您怎么会知道犯错误的人心
里想什么?”回答令全场惊讶———“我就是李立三。”随后响起雷鸣般掌声

    李立三为革命奋斗一生,只是在主持中央工作时犯了三个月的大错误。此后,
他的内心负疚不已,一直检讨了三十多年。30年代初,他到莫斯科时,共产国际的
执委们听完他的检查,纷纷评价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诚,结论是“没有两面派的
手段”。后来安排他到军事学院当副教授,以化名向中国学员讲党史。这些学员大
都来自东北抗日联军,不知道他是谁,事后问大家对哪堂课反映好,回答是一致的
:“立三路线一课讲得最好,批判得最透彻!”

    1946年,他回到东北,开始化名李敏然。有些单位请他讲党史,他自己选择介
绍“立三路线”的错误,并分析形成的原因和领导人的责任。讲完后,场上一片称
赞声,不过有人提问:“您怎么会知道犯错误的人心里想什么?”回答则令全场惊
讶———“我就是李立三。”经过短暂的沉寂后,会场上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许多人在多年后还回忆说,通过听那次课,才知道什么是老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和
自我批评精神。 

 
《北京青年报》 2001年4月28日  

--
┌────────┐╫ *╫╪╫╪╫╪╫* ╫╪* ╪╫ 大 侠 lyjun╫
│  春观繁花似锦  │* ╪┌────────┐ *╪╫* ╫╪╫* ╫
└────┐      └──┘  秋看红叶翻飞  └───────┐╫
*╪ *╫ * │  夏赏莲叶亭亭  ┌─────┐  冬望冰雪晶莹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4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