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星垂月涌), 信区: People
标  题: 知遇茅于轼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Jul 20 15:46:08 2003)

实习记者胡蓉萍

  南沙沟小区传达室的登记本上,茅于轼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有时候一天就有三四拨
记者、朋友来拜访。茅老总会热情地接待访客,从不在意他们的“来历”和“动机”。因
为他总说“怀疑别人的成本太高”。而正是这种宽容和不善于拒绝,让茅老拥有许多不同
身份、不同年龄的朋友,使他能接触到许多新的观点、新的事物。74岁高龄的茅于轼保持
着年轻 
、保持着活力,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生活。

  “赔钱我都愿意帮他出书”

  如今的陈大鹏算得上是个成功的出版人了。而1995年10月某天前来拜访茅老寓所里的
陈大鹏,却只是一个刚刚偿还了债务的书店小老板。

  陈大鹏说有两本书带给他财富,更改变了他的命运:一本是台湾版的《世界上最伟大
的推销员》,此书的简体中文版后来经他策划出版后,在中国大陆获得了巨大的销售成功
;另一本是茅老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书稿初样,“这本书解决了我心中的许多困惑,
令我茅塞顿开。”

  那时,听说茅老经常出国访问讲学,有些外国朋友,对平常人也非常礼敬,陈大鹏就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登门拜访,就联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简体中文版权之事
向茅老提出请求帮助,茅老慨然应允。

  “他热情、谦和、平易、有大家风范却毫无学者名流的架子。我一下子就能放松下来
,畅所欲言。”陈大鹏回忆初见茅老的感受。

  联系此书版权时,茅老每打一个电话,每联系一个人,都在纸上做明晰记录,直到联
系成功,已记录了满满两张16开纸。最后,茅老亲自去信告知联系成功的好消息,信的抬
头是“大鹏”,落款则是“茅于轼上”。

  后来,茅老又反复斟酌,几易其稿,在1997年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最终定稿。书
的出版则交付陈大鹏完成,当陈把书送到茅老手中时,茅老起立、鞠躬、道谢。

  “我当时很感动。我也给许多学者出过书,大多数学者很清高,不屑于和我们这种所
谓商人交往,总觉得我给他们出书是为了赚钱,总有些距离感和不信任感。茅先生则不同
,他总能善意、平等地对待每个人。”

  “就冲他的人品,赔钱我都愿意帮他出书!”

  陈大鹏几乎成了茅老的著作代理人,不仅仅出了《谁妨碍了我们致富》这类畅销书,
更帮他出版了《可再生能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些市场反应较淡的学术书籍。


  “茅老是我们公司的朋友”

  而立之年的陈明键已是东方高圣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并在国内并购界颇有知名度。
通过公司的一个股东,他认识了景仰已久的茅老。

  第一次和茅老聊天,陈明键是诚惶诚恐而来,依依不舍而去。两人在“经济民主是社
会民主的先导”、“通过资本民主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上颇多共识。

  2002年,陈明键有机会和茅老一起去挪威奥斯陆参加ABCD年会,又跟随茅老去哥本哈
根讲学。年富力强的陈明键带着有爱玩好动天性的茅老,穿梭于北欧园林式建筑之间,徜
徉在海盗船只中,几天的朝夕相处,让两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忘年交。

  陈明键常邀茅老给东方高圣员工讲“择优分配原理”,茅老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许多名
校经济系出身的员工茅塞顿开、醍醐灌顶。2001年,茅老成了东方高圣员工评选的公司年
度朋友。

  最近,东方高圣要淘汰一部分计算机,茅老又开始主动联系陈明键,张罗着把这些计
算机捐给山西的贫困学校。

  “这才叫诲人不倦”

  郭梓林是茅老的另一位企业家朋友。与众不同的是,作为科瑞集团副总裁,作为一位
民营企业家,他却对经济学有着浓厚兴趣,在中评网开有专栏,并在企业文化等领域颇有
建树。而引领他《一脚深,一脚浅》(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郭梓林著)地成为一名经
济学票友的,正是茅老的那本《中国人的道德前景》。

  此前郭梓林对经济学是讳莫如深的。茅老的书,则以朴实的语言让他第一次感到经济
学思维的真正魅力,并开始以经济学思维来研究企业文化。

  2001年3月,在学术界已小有名气的郭梓林应邀到天则所作新书《企业游戏—近距离文
化观察》的推介。茅老对这样一位企业界人士坚持数年潜心研究企业的道德与文化的问题
,给予很高评价;而郭梓林更是对茅老这样一位著名学者如此平易近人地对待企业界的实
际工作者,更增添了由衷敬意。

  此后两人开始用电邮你来我往,交流思想。

  一次,两人在通过邮件讨论“公德”与“私德”的问题,郭梓林试图用数学模型来解
释两者关系,但表达不清,茅老回邮件说要面谈,晚上赶到郭梓林办公室,谈了三个多小
时,并在纸上比划半天。最后茅老得出结论:“你的想法还是不用数学表述来得好些。”


  经济学家汪丁丁得知此事后深有感触地说:“茅老真是个大好人,只有他才会跟你去
画那个曲线图。什么叫诲人不倦?这就是!”

  “要的就是茅老的公信力”

  茅老创办的富平保姆学校去年年底有了个年轻校长沈东曙,茅老说交给这个年轻人很
放心,自己终于可以稍微歇歇了。

  沈东曙突然想接触茅老和他那个学校,源于《财经》杂志一篇关于富平学校的文章。
当时沈刚结束做投资的职业生涯,正搜寻下一个职业目标。衣食无忧的他,可以干一些自
己真正想干的事情了。

  第一次去拜访茅老和汤敏,沈东曙只是想给他们提一些建设性意见,比如招生方式和
学校组织形式这两个问题。最后谁也无法说服谁,汤敏对沈东曙说:“白猫黑猫……”


  沈东曙决定亲身实践。让他下决心的不仅仅是这次讨论。首先是他对非盈利组织浓厚
而坚定的兴趣,做中国第一个成功的非盈利组织的职业理想;另外重要的一点是茅老本人
的人格魅力。

  用沈东曙的话说,茅老至少有三点过人之处,一是公信力;二是他的亲历亲为;三是
他的智慧。而公信力,这个社会稀缺资源,正是茅老最宝贵的东西。“要的就是茅老的公
信力。”

  沈东曙希望富平的事情能尽量少打扰茅老,但他和茅老有个君子约定:茅老每个星期
至少有半天时间来学校过问一下;每期学生开学典礼他尽量参加。

  2002年第二批学生从山西过来,茅老早上6点亲自到火车站迎接,那时候是三四月份,
天气很冷。

  “茅老最珍贵的还是他的人格、他的公信力、他做小事的精神、他的智慧,那么这些
东西最适合做什么,我认为无过于非盈利组织和社会公益事业。”

  虽然现在SARS的阴霾还在,学校的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但沈东曙深信,有茅老的公信
力在,学生会有的,资金也会有的。

  “很多小事,就茅老做得到”

  最近岑科忙得焦头烂额。茅老正组织编译一部书稿,委托岑科邀请那些专家把那本书
稿翻译成中文。给这些专家稿费时,茅老要求岑科先扣掉所得税。

  这种零散的、小笔的、偶尔的收入,税务局也没有专门窗口来办理这项业务。幸好以
前茅老经常去这个税务局交税,局里的人已对这项工作较为熟悉,岑科得以较顺利地拿到
税票。

  到了银行,工作人员不熟悉这项特殊业务,于是打电话询问上级,又叫岑科回税务局
重新开单子。

  “到第二次去银行才办成。当时说实话我有点埋怨茅老,何必自找麻烦。但抱怨归抱
怨,我尊敬他恰恰也是尊敬他这些地方,很多小事,就茅老能做到,换了我们都是说了容
易,做起来难。”

  认识茅老的时候,岑科是软件公司的行政助理,出于对经济学的爱好,他读完了茅老
的几乎所有著作,并把读后感贴在万科“经济人俱乐部”论坛上,中评网编辑把这些文章
转给了茅老。

  茅老在回信中说:“我感觉作者十分完整地把握了我的思想,准确地区分出主要和次
要……”

  2002年6月,茅老委托岑科写他的学术评传。这种信任令岑科感激涕零。

  “与茅老相知,乃此生之幸”

  一个是最高科研机关的学者,一个是农场的普通职工。其实这种距离一封回信就能缩
短。茅老和张赞华的相遇相知,真诚而简单。

  80年代中期,尚在农场从事统计工作的张赞华在书店看到了茅老的《择优分配原理》
,被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智慧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打动。另一篇茅老关于道德的文章再次
让他产生共鸣。1988年,张赞华开始给自认为是良师和知音的茅老写信,结果在第一时间
收到了茅老回信,其文章也由茅老推荐给一份杂志。

  张赞华到中学当计算机教师后,仍和茅老保持书信往来。1990年春节,茅老邀请张赞
华到他家做客,还给他寄了几百块钱的路费。1997年茅老到浙大讲学,年近七旬的他,拖
着两个纸箱不远千里地带去一台电脑,捐赠给张所在的学校。茅老还多次资助张赞华的贫
困学生。

  在张赞华看来,茅老是“当代中国一个最值得尊敬的人”,“我这一生一事无成,惟
有与茅老相遇相知,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




--
爱,祝福,感恩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0.46.79.10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61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