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vigeger (vigorous), 信区: People
标  题: 天使----奥黛丽 赫本(生平)ZZ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Mon Aug  1 16:52:24 2005)

转自  奥黛丽赫本 中文网:http://www.audrey-cc.com/audrey/index.html

她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脸,认为她的眼睛太大,牙齿长得不整齐,而且她对自己的体形也感到绝
望.从此她郁郁寡欢,越来越孤僻、拘谨、与人疏远.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更使她觉得分外不
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
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她对电影毫无兴趣,对超级
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赫本一无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
蹄之下.其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于食品短缺,
赫本一米七的个儿,仅剩一付骨头架子.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
、肌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战争夫人的称号.
正是在这种家庭和生活环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认真严肃、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能
出人意料地谈笑风生,以无限的激情拥抱生活。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就象布鲁塞尔一样
,集最古老的神秘、时代的观念和奇异的现代观念于一身,她的举止总带有一种贵族气派.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
,从小就喜欢音乐,尤其喜爱舞蹈,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将来成为一名
演员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梦想.这个时候,她日益从芭蕾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她开始对自己的外表不满.1929年3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
豪华宅邸里,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
行的总经理,他相貌英俊,衣着考究.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荷兰驻圭亚那总督
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约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从 芭 蕾 到 银 幕 
:小 档 案 :出 生: 1929年3月4日
去 世: 1993年1月20日
国 籍: 比利时
城 市: 布鲁塞尔
身 高: 170cm
体 重: 50公斤
最喜欢的艺术: 芭蕾
最难忘的景色: 瑞士的白雪
最意外的事: 获得奥斯卡奖
形 象: 黑眼睛 大嘴巴 棕色头发 不但漂亮 而且活跃
自我表演评价: 我从来没有什么伟大天才或高超技艺,但无论如何,我做出了贡献.

 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电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风光
介绍,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小姐向观众讲解风光景物,经
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先后接见
了她。

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
似地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我呢,立刻打电话把助手叫来。记得当时我对助手说
“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 

另一位导演则极力证明,是她第一个发现了奥黛丽.赫本:“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
芭蕾的,要找个工作。我向她解释说,我不拍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
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她的小圆脸上一对大而明亮的眼
睛使她成了一个小太阳!最后,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
办。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值夜班的工作。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
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但
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
没有担任舞蹈主角的前途。同时,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
不足。经兰柏推荐,赫本参加了美国音乐剧《高扣鞋》的演出,在剧中当一名群众演员。
她舞蹈设计的动作跳得很高,转动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坏,但赫本不喜欢这种形
式,也不喜欢这种生活。这个时候,赫本突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
话是:“你缺少芭蕾舞家应具备的天才。”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
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 
人。我就对她说,我要让她担任一个角色。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你会失望
的。我和她签订了合同。”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
片的激动和乐趣。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成功的起点:《罗马假日》下一页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
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在美国,也为
《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日本,这部片子
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
了国际流行发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
部。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
美她。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
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
下午要干上60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不过导演为赫本也
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他告诉她说,她必须
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他给她上了电影明星的第一课,他教她
“要迎合内心的感觉而不是做戏”。这一点让赫本终生受益匪浅.对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
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
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摄。《罗马假
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
,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
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在此之后
,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
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
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结果子。所以她对
《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
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乎。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赫本辉煌事业的
开端,也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
意义。

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
作正在进行。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
,因而予以婉言拒绝。于是,导演决定采用电影《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
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赫本本无心去参加
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
过日
“真有点让人受不了”几天以后,赫本又听到一个好消息:她荣获美国戏剧年度奖——托
尼奖。从此以后,荣誉对她纷至沓来。事实证明,此时赫本已处于事业的顶峰。自1948年
她拍第一部40分钟的短片以来,仅仅五六年时间内,她就获得如此殊荣,实在是很了不起
的,简直成了荣誉“暴发户”,也的确“真有点让人受不了”。后的一天,赫本在外地排
戏期间,小偷溜进她的家,偷走了这一座金像。
此刻,赫本兴奋得发抖,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冷静。她吻学院院长
琴·赫肖特时,本应吻面颊,赫本却吻了她的嘴唇。不过还算幸运,总算平安地回到了家
。她不能入睡,一夜出神地摇来晃去,闹得她母亲男爵夫人也一夜没睡好。
赫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欢呼声中,她从座位上一跃而起,跑到舞台侧翼,由
于过度兴奋,本应向右,她却向左跑去,司仪赶紧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来,在抓住奖品的
当儿,她差点和司仪撞个满怀。她接过金像说了一句话:“这真有点让人受不了。”又说
了几句官样的感激话后,她就逃离了舞台。

然后是到记者招待会去。赫本由于乐极发呆,竟把金像给弄丢了。她记得是放在什么地方
来着,但谁也找不着它。这样,她拍照的时候就没法拿着金奖了。有人拿出另一个让她拿
着。最后,她的那一个竟在女厕所里找到了。可惜的是,10年下一页盼望、焦虑、恐惧,
那天晚上的一切对她都好像是一场梦,一切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在出租车上,她换掉了
戏装,一下车,她穿过剧场外庞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后面跟着男爵夫人。穿过门厅
,那里簇拥着大批记者和倾慕者,闪光灯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她马上躲进化妆间去洗脸
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记者和摄影者们等了五分钟便不耐烦了,把门拍得震天响。无奈,
赫本只好先放他们进去拍上几张。赫本步入会场时,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远在墨西哥的主
持人贾莱·古柏宣读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单。赫本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接着看到古柏拆开
一只信封,抽出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条,做出宣读获奖者的样子,赫本内心怦怦直跳,她
紧咬指甲,紧张地期待着最后的结果。只见世纪剧场的司仪走上舞台,宣布道:“获奖者
:奥黛丽·赫本。”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
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
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在一名警
察护送下直奔颁奖现场——世纪剧院。她感到体力不支,加上希冀、
两次恋情 三度婚姻下一页觉地发芽生长着。然而,霍登结婚多次,当时家里仍有妻子、一
个成年的女儿和两个儿子。不过,关于这段恋情,朋友们认为是霍登有沾花惹草的倾向,
使他搅乱了赫本的心。不管怎样,这件事很快就过去了。赫本决定不再与霍登往来。圈中
人分析,赫本富于理智,即或堕入情网,她也不曾有和霍登结婚的打算。即使霍登的婚姻
已经发生危机,她也不会去做一个破坏他人家庭的人,何况还要同一个成年女孩、两个男
孩打交道。她明白,孩子们会怨恨她,社会舆论会谴责她,她可不愿意卷入这种下贱的事
件中;再说,霍登的性格太喜欢游历,这样,若是结了婚,两人会经常分离,这是赫本所
反对的,也是当初她和汉森割断恋情的根本原因。渴望一个安静的家一直是赫本所终生向
往的,她希望有一个稳固的婚姻,而和霍登这样的人结婚,则前途迷茫。此外,还有一个
重要的原因,赫本想要孩子,她十分想要一个孩子,而霍登已丧失做父亲的能力,《龙凤
配》终未能在生活中做成美妙的龙凤梦。然而生活中的吉吉仍然在追求向往着幸福美好的
生活。第二年,她主演《龙凤配》,在剧中,她饰演一个受到老板两个儿子爱恋的司机之
女。在拍摄之余,扮演哥哥的著名演员汉弗莱·鲍嘉公开不喜欢赫本,而弟弟威廉·霍登
却和鲍嘉相反,热烈地爱上了赫本。霍登当时是一名名演员,曾因主演《十七号战俘营》而荣获奥
斯卡金像奖,此刻正处于事业的颠峰。
威廉·霍登是个男子气十足的人,身材魁梧、匀称,有一双拳击家的手,同时也有一股叫
人不放心的味道。他狂热地爱上了赫本。他爱她的娇弱、优雅,爱她的娴静;而她则被他
的男子气概,他那双仁慈的、深深注视人的眼睛,他的苏格兰式的皱眉和他身上香烟气味
深深迷住了。结果是不可避免的,爆炸似的恋爱发生了。他们在片中默默深情,在一起听
音乐、喝茶,也曾一起骑自行车环城绕游,侃侃而谈,互相倾吐心中积压的恋情。他们嬉
笑自乐,爱情的种子不自尽管母女为此经常争执不休,但赫本还是有自己的主见,她需要
成家立业,需要有一个人来保护她。于是在《吉吉》首演四天后,她还是和汉森宣布:《
吉吉》一拍完,他们就结婚。
然而随着《罗马假日》的完成并获得巨大成功,同时拍完后她还得立刻参加话剧《吉吉》
的巡回演出,戏票已全部预售出去。她很想飞往加拿大去看汉森,但却抽不出时间来。这
个时候,赫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己根本不可能放弃已经上了路的电影事业,她与汉森
的关系,至少是目前已经谈不上结婚了。
同时,男爵夫人仍然坚持反对女儿和汉森结婚,继续对她施加压力。最后,赫本终于放弃
了战斗,彻底投降。在《吉吉》的芝加哥首演式上,赫本宣布说,她与詹姆斯·汉森的一
切全都过去了。而这个时候,可怜的汉森还在做着他的结婚计划呢!年轻美丽、纯洁无暇
的吉吉,终于因为在罗马的假日而了结了她的初恋。赫本虽然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红极一
时,但在婚姻生活却比较曲折,且极为隐秘。这位大明星同任何一位普通妇女一样,渴望
有一个“安乐窝”,渴望宁静幸福的家庭生活。
刚刚21岁左右,她恋爱了,那幸运的男子叫詹姆斯·汉森,29岁,英国人,出身于富裕的
卡车制造业家庭,将来是家庭事业的继承人。他为人诚实可靠,性格坚强,业余爱好狩猎
,骑射和捕鱼。赫本觉得,汉森是她理想的丈夫,会成为她的依靠和保护人。然而,这个
时候赫本正在拍《蒙特卡洛宝宝》,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所以这一事情在赫本心里是
矛盾的:同汉森结婚,就意味着放弃影剧事业。何去何从?赫本心神不定。男爵夫人态度
十分明朗,她对女儿说:“必须以事业为重。你不能生活在除了卡车就是马匹和猎狗的世
界里。”
然而事隔不久,1953年8月20日,在伦敦《罗马假日》首映式结束后的晚会上,一个深色眼
睛、高颧骨、下颌轮廓清晰美丽的男子向她走来,他,就是格里高利·派克向赫本介绍的
他的朋友、导演、演员兼作家米尔·费勒,赫本看过他演的电影,对他的演技十分敬佩,
出乎费勒意料的是,赫本对他的作品了如指掌。
费勒当时35岁,高瘦的身材,脸长得像16世纪大画家格列柯,如雕刻出来的一般。他在击
剑上很有两下子,同时又爱好网球。他明智、善于体贴人,他在好莱坞的威望很高,甚至
超过他的领导人。但由于他太多才多艺,涉猎面太广,分散了他的精力,使他在某一方面
不能跃居首位。他终日忙忙碌碌,从不休息,永远处于高频率。费勒的父亲是西班牙人,
母亲是爱尔兰裔美国人。费勒曾在普林斯顿上大学,二年级时迷上话剧,遂中途辍学,上
墨西哥写了第一部小说,后在百老汇表演舞蹈,舞艺相当好。他干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且
都有所成。然而,当他的事业在百老汇发展之际,他患了小儿麻痹症,右臂因之萎缩,他
握着熨斗拼命锻炼,硬是使右臂恢复了正常。随后他来到了好莱坞,搞银幕测试指导,最
后因在《失去的分界线》中扮演一名黑人医生获得成功。然而,费勒在银幕上的形象严峻
有余而温暖不足,总不能唤起女影迷罗曼蒂克的幻想。但是,在晚会上,他与赫本一见钟
情,赫本喜欢费勒的机智、幽默和好看的外表,对这个具有领袖风范的人物有了依恋之情
,她对费勒说,希望能有机会和他一道演戏,请他挑选剧本。于是就有了话剧《美人鱼》
,赫本和费勒分别饰演一对相恋的年轻水妖美人鱼和英俊的游侠骑士,在舞台上,费勒向
赫本倾诉衷肠,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也向她狂热地求爱,该剧后来拍成电影,也相当成功。
。费勒也对赫本处处保护,维护她的形象,设法使她免受新闻界的伤害。他还专门为她编
导了一部片子《绿色大厦》,片中的女主角玛丽纯洁、完美,具有人类少有的优秀品质。
不用说,这正是费勒心目中的赫本。这部电影是两人爱情之光的折射。然而,可惜的是,
它却成了赫本一生中唯一不成功的片子,当然这要归因于费勒。他还对赫本体贴入微,赫
本两次怀孕,都因其身体太弱,臀部和骨盆过窄之故而两次流产。这个时候,费勒都无微
不至地关怀保护,用男子汉的爱情控制她,用自己的思想和欲望感染她,使她从痛苦中逐
渐解脱出来。无论什么时候,赫本生病或不适,费勒都永远在她身边,当时被誉为“形影
不离”的夫妻。婚后第5年,两人有了一个男孩,取名西恩。然而,这一对夫妻,从许多方
面来看,都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赫本对费勒忠贞不渝,温柔体贴,而费勒却对赫本控制
得很严,且过于维护自己的男性权威,有时甚至是简单地凭直觉行事。他们的一个朋友评
论说:“费勒对那儿是世界上最豪华最文明的山区休养地之一,幽静、舒适、豪华、美丽
,又能避开新闻记者。夜里,除了偶尔从卢采恩渡口传来轻柔的絮语声外,只有牛群轻柔
的铃声,新婚夫妇感到惬意极了。这是一对幸福的夫妻。赫本尽管一夜之间曾了大名鼎鼎
的人物,虽然她的天才远远超过丈夫,但她处处抑制自己,小心谨慎,给了费勒无私的爱,尽量使
双方都幸福和满足。她渴望家庭稳定,幸福长久。她想到,同在电影圈的夫妇由于不在同
一部影片担任角色时,往往被分离在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而这时大部分人难免出
些桃色新闻,所以,电影演员的婚姻往往不很牢固,鉴于此,赫本向代理人提出要求,让
他保证:她担任的角色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即不离开费勒。奥黛丽好像有一种统治的权利
,我觉得他所表现出的男子汉气概比一般人还要强,他对她那么生硬,说一不二,使旁观
者都难以接受”。
他们的关系即使在最轻松愉快的时刻,也有某种程度的紧张。还有一点,作为一个国际知
名人士和影坛巨星的丈夫,费勒不愿做她事业的陪衬和保护人,更不安于个人事业的暗淡
。赫本力图忍让和克制。然而,尽管“她为挽救他们的婚姻关系以做了所能做的一切”,
尽管曾许下宏愿,要为影视界众眷属树立榜样,与费勒白头偕老。

虽然,意大利、罗马,赫本的成功一生都要感谢这个地方,但是,赫本从一开始就不知道
的是:在意大利人的观点里,一个男子不认为他一结婚就该终止他自由的性生活,有一部
分人认为在结婚之后有一个甚至几个情妇都是很合适的。多蒂婚后时常弄出许多丑闻,甚
至同当时罗马城里最声名狼藉、最妖冶的美女搞在一起。当时,一份刊物《国家调查》刊
登了这一事件:
“多蒂是个淫妇的儿子,而奥黛丽却是个圣人。多蒂时常带女人上夜总会。当奥黛丽在罗
却成了事实。
赫本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婚后她完全息影,照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他们的生活
如田园诗般优美,两人的娱乐是看电影、上夜总会和去豪华俱乐部,有时他们去某位伯爵
夫人家拜访,有时去高价舞厅去跳舞。此时,赫本的心中洋溢着满足、兴奋和愉悦:“我
又在爱中,又幸福了。……我已嫁给了一个我爱的人,愿意按他的日程表生活了。为什么
还要重新去工作?去过那种我不想过的生活呢?”她对丈夫的专业精神病学也发生了兴趣
。可以看出,赫本似乎在爱情面前忘了自己心爱的电影,她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家庭生
活的爱和幸福之中。一年后,他们有了爱的结晶,一个重7磅8盎司的男孩路卡。
圣诞节前夕,赫本与费勒办理离婚手续,此事办得极其谨慎、保密,目的是不想在社会上
引起喧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双方都能将大宗财产保护起来。离婚手续办完,赫本就到
罗马同多蒂及其家人共度圣诞节,同时两人订婚,多蒂送给赫本一枚巨大的保加利亚大钻
戒,订婚仪式是两个小时的招待会。1969年1月18日,婚礼在瑞士举行。赫本身穿纪梵希为
她设计的粉红色针织连衣裙,在嫔相陪伴下,双手捧着一小束花,她显得苍白,但很美。
有趣的是,当多蒂14岁时,看了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跑回去对妈妈说:“等我长大
了,我要娶那个漂亮的女演员。”不想今天1968年金秋时节,赫本决定独自到希腊做一次
休息旅行。在蔚蓝色、发着粼粼波光的爱琴海上,一艘豪华的游艇平稳地行使着。甲板上
,赫本正与煤油大王、百万富翁保罗·威廉及其富有魅力的妻子奥林匹亚·托罗西娅观赏
希腊神话传说中美丽的岛上风光,这时,一个高个子、金发碧眼、俊美的男子引起了她的
兴趣。他是年仅30岁的意大利精神病学者安德列·多蒂医生,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多蒂家族
,他生长在罗马,当时正在罗马大学执教,同时也与人一起开业行医。多蒂诙谐、生机勃
勃而讨人喜欢,赫本成熟、妩媚、温柔而迷人。赫本与年轻漂亮的医生一见钟情,爱情像
火药似地爆炸了,赫本不顾一切地投入到了这炽热的爱情之中。马时,他就装得像个天使。当多蒂
和女演员、模特儿在一起被人拍照时,多蒂非常狼狈,恨不得把这些女人藏进汽车里。”

这对赫本的打击很沉重,她幸福生活的美梦又破灭了,她的婚姻又一次以悲剧告结束。赫
本别无选择,她已为离婚做好了准备。多蒂对此很恐慌。他俩决定上夏威夷的火奴鲁鲁去
度第二次蜜月,但事实证明这也是徒劳。这个时候,她终于重返影坛,并与多蒂办理了分
居手续。单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个男子做生活伴侣。朋友们对此很关心
。其中一个好友为她介绍了一个男子——英俊的演员罗伯特·沃尔德斯。罗伯特适逢妻子
亡故,他的亡妻是声誉卓著的好莱坞影星曼尔·奥伯朗。
两人一见面彼此就被吸引住了。赫本在外形和气质上都使罗伯特想起亡妻。他们都是身材
纤细,高颧骨、吊眼梢;感情都同样细腻灵敏。赫本与罗伯特两人也都经历过爱情的挫折
和痛苦,且两人都是荷兰人,同样的荷兰人气质增加了彼此的吸引力,两人相爱了。在瑞
士这安静、优美的国土上,赫本和罗伯特再次重逢,他们把自己献给了对方。赫本对朋友
说,她终于从她所爱的人身上找回了一个温柔的心灵,一个弟弟。罗伯特在心灵上是温和
善良的孩子,需要一种母爱。而赫本身上兼有护士和母亲的双重品质,从这一点上说,双
方都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1981年,罗伯特走了大胆的一步,他住进赫本在瑞士的家,开
始了两人的同居生活。尔后两人正式结婚,赫本与丈夫住在风景优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
本在罗伯特身边找到了幸福,她辛勤劳碌的一生终于得到了宁静的归宿。
我们爱你,奥黛丽!”全文完赫本晚年,仍然老骥伏枥,为公益事业发着光和热。目前,
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在这个职位上,她不时举办一些音乐会和募捐慰问活
动,并不时造访一些贫穷地区的儿童,足迹遍及埃塞俄比亚、苏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孟加拉等亚非拉许多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爱戴
和欢迎。1992年底,她还以重病之躯赴索马里看望因饥饿而面临死亡的儿童。
然而不幸的是,赫本因患结肠癌,于1993年1月20日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终年63岁,一
代巨星从此陨落。
但是人们不会忘记她,她的纯情、美丽和清新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爱你,奥黛丽!
声调齐唱到:

“我们爱你,奥黛丽!”
赫本对此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她被人们的热情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看到人们并未对
我感到腻味,我很感动。”
然后她再飞往好莱坞,出席该片在西部的首映式,并在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发仪式上担任授
奖人。这对电影明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她这回是为当年即第48届最佳影片《飞越
疯人院》授奖。赫本息影七年,感触颇深,但她最难忘的是,好莱坞没有忘记她,电影没
有忘记她,广大观众没有忘记她。
她虽然息影多年,但演技并未逊色。继《罗宾汉和玛莉安》后,她又主演了《血亲》(19
79)、《哄堂大笑》(1981)、《直到永远》(1991)。然而,进入70年代以来,欧美的
妇女解放远东日趋高涨。妇女不再满足于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和男人一样工作奋斗。近年来不少女演员成功地塑造了这种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欢迎。
相比之下,赫本复出后仍然跳不出天真无邪、活泼善良的少女形象,这就不能不给人一种
落伍、怀旧的感觉,令人感到哀叹、惋惜,这也是她重返影坛后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欢
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她在黄金时代所创造的银幕形象,
正如她自身一样,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太强烈了。她在电影史上所占的独特的一页,是不
会被岁月所抹掉的。1991年4月22日,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协会向赫本授予荣誉奖,该项奖自
1972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资深望重的艺术大师颁发,获奖者先后有卓别林、劳伦斯·奥立
弗、伊丽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华等影界巨星,这是对赫本影坛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
崇高褒奖。赫本的第二次婚姻,与多蒂的结合使她息影七年,广大观众十分怀念她,电影
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年,不安于“贤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终于重
返影坛,与因演007谍报员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时的辛·康纳利一起主演《罗宾汉和玛莉
安》,影片描写中古传说中随十字军东征归来的农民英雄罗宾汉与离别十八载的爱侣之间
的一段深情。该片的首映式在纽约举行。当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阔别影坛七
年,电影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会怎样对待她?
在首映式之前,赫本还不得不尽快飞往好莱坞,在美国电影学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终生
荣誉奖的仪式上发言。她朗读了一首自己写的诗,结果博得满堂喝彩,这使她又惊又喜。
接着她又飞往纽约参加首映式。首映式在广播城市市音乐厅举行,赫本一到,约有6000人
向她欢呼,用唱歌的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0.46.79.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1.5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