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jf (沙漠里的仙人掌), 信区: People
标 题: 14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Thu Aug 18 10:21:26 2005)
周润发希望1997年之后拍一部好莱坞电影,而早在1997年之前好莱坞电影人就已经熟悉了
周润发的身影。周润发没有理由不去好莱坞,因为这是他的另一个梦想。
“杀人王阿平”为周润发的“英雄片”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周润发变成了“Chow Y
un-Fat”。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周润发是最有望成为“国际巨星”的男演员,有人说他是“香港
的阿兰·德隆”,也有人说他是“香港的罗伯特·泰勒”。罗伯特·泰勒,美国20世纪40
年代的电影巨星,《魂断蓝桥》的男主角扮演者,世界上最帅的男人。
对于人们送他的这种称呼,周润发曾经有过这样的表示:“天地之差,不可以跟人家
比的。因为环境不同,除非我在美国,大家一起同台演出,那才能有得比,否则就没法比
。你自称天皇都没人管你,自称‘香港第一’都行,但是不能比。”
罗伯特·泰勒早在1957年就去世了,周润发当然没法同台跟他比。周润发真正的想法
是,如果你只是一名香港演员,那么你就没有资格跟好莱坞的影星比,因为香港只是一个
空间狭小的小天地,而好莱坞才是主导全球电影业的“梦工场”。
这一份谦虚并不意味着周润发没有自信心,当被人们缠着要他与罗伯特·泰勒比较时
,周润发以惯常的方式半开玩笑地说:“一定要比?那能不能说罗伯特是美国的周润发?
”
周润发,Chow Yun-Fat,周润发没有“John”、“Robert”之类的英文名,这个“Ch
ow Yun-Fat”只是“周润发”三个字的粤语拼写,一个没有洋味的英文名。他的乳名“细
狗”很土气,他的学名“周润发”也被人认为是很俗气,这个“Chow Yun-Fat”的英文名
也依然不洋气。然而,正是这个不洋气的英文名正在越来越被美国的影人和影迷所熟悉,
也有越来越多的美国“Fans”干脆冲着他喊“Fat!”
2005年50岁的周润发确实是有些“fat”了,为了适应角色的要求,这位发福的“发哥
”不得不进行必要的减肥训练,因为影片依然需要他有“大动作”。
回到周润发去美国发展的1995年,这一年他整整40岁。去美国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语言
关,对于只念过三年中学的周润发来说,这是一个大难关。然而,他已经作出了这样的选
择,我们从中确实看到了小马哥“重新开始”的豪气。
周润发离开香港影坛,也有一个原因是他跟金公主集团合约到期。周润发对自己多年
来与金公主的合作感到很满意,合约期满,周润发恢复了“自由身”,而香港影市依然是
不景气,对于周润发来说,去美国发展也就不失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1994年周润发主演的《花旗少林》依然是金公主投资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周润发
扮演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张正,张正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做事,他的一项新任务是回
中国少林寺带一个少女到美国,这项任务令他踏足自己亲切而陌生的祖国,亦使他的人生
展开了新的一页。
这部影片有枪战,有武打,有笑料,影评界对周润发的表演大加褒扬,但对影片本身
却大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影片没有主题内容,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
1994年周润发只拍了两部影片,除《花旗少林》外,另一部是王晶导演的《赌神Ⅱ》
。这部影片因为有周润发主演,票房尚可,但很显然,制片方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
1995年,周润发完成了他离开香港前的最后一部电影。这部名为《和平饭店》的影片
在内地上映时易名为“老板的故事”。先是吴宇森看中了这个剧本,吴宇森推荐周润发主
演。这是年轻导演韦家辉的大银幕处女作,周润发主演的阿平是传说中的杀人王,这个杀
人王身上依然有悲剧英雄的色彩,故事最终演化为一个英雄救美的故事。初执导筒的韦家
辉在这部电影中融进了很多复杂和沉重的意念,这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悲怆的魅力。然而,
这部带有导演浓烈的个人风格的电影却遭到了票房上的惨败。周润发对此的看法是:“电
影有自己的风格没关系,但也要有观众喜欢的故事。太自我的电影可能会失去大量观众。
”韦家辉说周润发这句话使他真正明白过来:“拍电影赚钱才是硬道理。”
《和平饭店》中的“杀人王阿平”是周润发香港时期的最后一个英雄角色,它为周润
发的香港“英雄片”时代划上了一个句号。
不惑之年重新开始,一切都是未知之数。荣誉留在身后,首先想多学习。
周润发去美国拍片的消息终于得到了确认,对于自己在不惑之年选择去好莱坞发展,
周润发有过这样的说法:“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就好像打工一样,现在跳槽到其他地
方。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过关,因为是自己的选择。去那边正所谓人挑你,你
挑人,甚至可能没得挑。一切也是未知之数,可能到时给我好几个角色,我都觉得好委屈
,那就宁可不拍,譬如我不想做唐人街老大,或者以前拍过的角色。”
回顾自己经历过的港产片历史,周润发又有这样一番话:“由20世纪70年代起我便开
始拍电影,那个时代是讲噱头的。20世纪80年代,电视台栽培了一批新晋的人才,包括导
演和演员,他们拍电影的态度非常认真,从电视工作中学习了一个奏效的模式,所以这个
阶段的香港电影无论台前幕后都有出色的表现,是香港电影史上丰收的年代。20世纪90年
代,因为1997临近,电影人多向钱看,最关心的是market return(市场回报)有几多,拍
摄过程也十分混乱。相对20世纪80年代而言,现在的制作模式是很不健康的。”
--
七月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219.217.235.*]
![](images/img.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U1000P112T90D272F1666DT20050815152507_small.jpg (2664 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