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xl (小亮), 信区: People
标  题: 黄禹锡:放牛娃的克隆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ug  5 07:28:22 2005), 转信

我就是喜欢从早到晚搞研究,日复一日!  ——韩国克隆技术领头人黄禹锡  

黄禹锡:放牛娃的克隆梦


  生活有时候就像魔术师。黄禹锡幼时在田间放牛时,不会想到2005年能够成为韩国第一位“最高科学家”。古人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黄禹锡通天的路上,浸润着勤奋和亲情。
  

  陋室奇人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黄禹锡的实验室在汉城大学85号楼六层,并不奢华,但温暖、静谧。为了保证干细胞能正常生长,实验室内近乎黑暗,只从玻璃门外透进隐约的光亮。冰箱大小的孵育器设定为人体温度,靠墙一字排开。另一面墙前,身穿蓝色连衣裤、头戴面罩和帽子的年轻姑娘正在用显微镜观察几枚新鲜的人类卵子。

  在这间实验室里,黄禹锡和他的研究小组利用创造绵羊“多莉”的技术,克隆出与患者DNA完全吻合的11枚人体胚胎干细胞,这成为今年5月的一件全球重大新闻。同意者欢呼人类将可以医治百病,反对者认为克隆人已经在敲门。 

  胚胎干细胞又被称为“万能细胞”,具有分化成人类各种组织细胞的潜力。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可以用自己的体细胞克隆出早期胚胎,从中提取干细胞,再诱导分化成所需的组织细胞,取代在疾病中受损的组织,而不会引起排异反应。运用细胞核转移技术克隆早期胚胎,再从早期胚胎中提取干细胞,是如今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黄禹锡选取了18名女性志愿者。 她们的年龄在2至56岁之间,分别患有I型糖尿病、脊椎损伤和先天性免疫缺乏症等现代医学难以根治的疾病。利用志愿者捐献的185个卵子,黄禹锡的研究小组挖出其中的细胞核。然后从11名患者的皮肤细胞中提取出DNA,注入卵子进行培育,用化学方式启动细胞分裂过程,克隆出31个胚泡,最后成功地培育出11个胚胎干细胞系。

  为了提高克隆成功率,黄禹锡的助手是从卵子里轻轻挤出细胞核,而不是传统吸出来的办法,这需要一双灵巧的手。黄禹锡说:“我们吃饭用筷子,所以肯定足够灵活。” 
 
  在黄禹锡之前,人类从来没有如此之近地站在天堂门前。迈进这道天堂之门,病魔将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名词。黄禹锡的研究证实了四项科学道理:一是不论患者的年龄、性别,都可以采用体细胞克隆;二是用一名妇女的卵子可培育出一名患者的体细胞;三是将患者的体细胞植入其体内时,可避免排异反应;四是糖尿病、脊髓损伤等由一种细胞引起的疾病有可能得到根治。

  
  放牛娃子

  1953年1月29日黄禹锡出生在朝鲜半岛南部一个只有20户人家的小村里,当时战争已把国家变为废墟。他5岁时,父亲因中风过世。为养活6个孩子,母亲在稻田里辛苦劳作,并饲养了3头从邻居家借来的奶牛,约好生下的牛犊归她所有。

  家里的钱只够供6个兄弟姐妹中的2人上学,黄禹锡是幸运者之一,他来到大田市求学,身上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我是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这是所有普通韩国人的梦想”,黄禹锡说。

  牛成为黄禹锡事业的起点。“我实在是爱上了它们,”黄禹锡笑着回忆幼时放牛的情景说,“今天,当我和奶牛对视时,我仍然知道它们在想什么。”黄禹锡1993年在韩国成功首推试管牛,1995年培育“超级奶牛”成功,1999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体细胞克隆牛,2003年又首次在世界上培育出“抗疯牛病牛”。

  事业成功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黄禹锡也不例外。“我收入丰厚,但并不富裕,”黄禹锡说,“我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住在租来的房子里。”黄禹锡把学术奖金都投入到了实验室。结婚26年,黄禹锡没有与妻子度过假。“一次都没有,”他的话听起来略带伤感,“我的两个儿子不喜欢我,因为对他们来说我不是个好父亲。”

  在儿子的问题上,黄禹锡的判断可能错了。他24岁和26岁的两个儿子正在美国读大学。当全世界对黄禹锡的成就议论纷纷时,他们专门致电告诉父亲,他们感到多么自豪。

  
  民族英雄

  黄禹锡是标准的韩国制造,他出身贫寒,没有在外国喝过洋墨水,完全依靠智慧和汗水获得成功。这些经历,使他成为韩国的民族英雄。

  黄禹锡仅在今年就获得了2650万美元的政府拨款。他直接领导45名同事,而整个研究团队拥有包括人类医学家在内的183位科学家。他实验室所在的85号楼,目前正在扩建。他还得到了一切具有象征意义的支持:在克隆实验室门外,大把的兰花花束排成了行,那是同胞献给他的谢礼。邮局则为他发行了特种邮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报》等给黄禹锡加上了“干细胞研究大王”的称号。6月25日,韩国最高科学家委员会会议全票通过,黄禹锡当选韩国首位“最高科学家”。

  活着的英雄难当。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黄禹锡的头脑还是冷静的,他依然安贫乐道,依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依然愿意在漆黑的隧道中寻找从隧道尽头透出的微弱曙光。

  出名后,黄禹锡没有更换不足12平方米的办公室,办公室里仍然放着两个陈旧的沙发,用来接待来访者。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沙发背后的小柜子隔出狭小的区域,挤着黄禹锡的办公桌、打印机、复印机,还有好几架子的书。

  每天早上五时半,黄禹锡会指派数名汉城大学的研究员到市中央批发菜市场,去取每天刚屠宰的牛猪卵巢,拿回实验室后他们熟练地剖开卵巢,抽取新鲜的卵子。用显微镜选出最好的卵子之后,研究员在细胞膜上戳个小洞,仔细地挤出细胞核,接着再植入准备复制的牛或猪的基因,天未亮就忙起来的实验室,一直到深夜才熄灯。下一步,黄禹锡计划研究如何让干细胞发展为器官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这位韩国科学家将同韩国、美国、欧洲、中国和日本等其他研究小组合作。

  黄禹锡禁止自己从成功中牟利。“我们打算和所有人分享我们的知识。我计划在汉城建立一家世界干细胞银行。操作程序已经公开了,任何研究小组均可参与,”他说,“至少是任何严肃的研究小组。”

  黄禹锡坚持反对克隆人。“应该在全球禁止再生性克隆。我们可不打算造人!”他坚定地说,“我不认为我们在今后至少100年内有可能遇到一名‘克隆人’。”

  已经成为韩国民族英雄的黄禹锡并未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黄禹锡办公室的一角摆放着孔子的小铜像和印有《论语》的工艺品。同时,中国山东省东营市于2002年5月聘请黄禹锡担任科技顾问的聘书与汉城大学客座教授的铭牌以及韩国总统府青瓦台颁发的感谢牌陈列在一起。黄禹锡仍在路上……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