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yjun (大侠&奋战江湖&闭关), 信区: People
标 题: 傅 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3月25日19:39:35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傅 山
明末清初之际,地处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艺多
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他的事迹生平,不见于正史记载,甚至
连专门记载地方历史陈迹的县志、府志,也只见廖廖数语。然而他的声誉和影响却
是相当之大,相当之深,毫不夸张地说,在太原地区乃至三晋大地几乎是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颇受人民群众拥戴。在整个山西乃至于全国也称得上声名遐迩,彪柄
于后。他就是明清之际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
、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
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
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
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傅山少时,受到严格
的家庭教育,博闻强记,读书数遍,即能背诵。15岁补博士弟子员,2O岁试高等廪
饩。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是袁氏颇为青睐的弟
子之一。
袁继咸,是明末海内咸知的鲠直之臣,提学山西时,以“立法严而用意宽”的
精神宗旨,整顿三立书院学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极重于文章、气节的教育
,对傅山影响颇深,傅山亦以学业精湛、重节气得意于袁氏门下。袁继咸曾在朝为
兵部侍郎,因为官清廉,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得罪权贵魏忠贤之流,被贬为山西
提学。崇祯九年(1636年),魏忠贤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捏造罪名诬告袁继
咸,陷其京师狱中,傅山为袁鸣不平,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名,联名上疏,步
行赴京为袁诉冤请愿。他领众生员在京城北京四处印发揭贴,申明真相,并两次出
堂作证。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斗争,方使袁继咸冤案得以昭雪,官复武昌道。袁继
咸得雪之日,魏忠贤的走卒——张孙振,亦以诬陷罪受到谪戍的惩罚。这次斗争的
胜利,震动全国,傅山得到了崇高的荣誉和赞扬,名扬京师乃至全国。
袁案结束后,傅山返回太原。他无意官场仕途,寻城西北一所寺庙,辟为书斋
,悉心博极群书,除经、子、史、集外,甚至连佛经、道经都精心览读,掌握了丰
富的知识。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未几,李自成起义
军进发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不久,起义军、清军先后攻占北京,
明亡。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
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土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
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
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可见,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
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
清军入关建都北京之初,全国抗清之潮此伏彼起,气势颇高,傅山渴望南明王
朝日益强大,早日北上驱逐清王朝匡复明室,并积极同桂王派来山西的总兵官宋谦
联系,密谋策划,积蓄力量,初定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五日从河南武安
五汲镇起义,向北发展势力。然而,机事不密,宋谦潜往武安不久,即被清军捕获
,并供出了傅山。于是傅山被捕,关押太原府监狱。羁拘期间,傅山矢口否认与宋
谦政治上的关系,即便是严刑逼供,也只说宋曾求他医病,遭到拒绝,遂怀恨在心
。一年之后,清廷不得傅山口供,遂以“傅山的确诬报,相应释宥”的判语,将他
释放。
傅山出狱后,反清之心不改。大约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间,曾南下江淮察看了
解反清形势。当确感清室日趋巩固,复明无望时,遂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僻壤,
自谓侨公,那些“松乔”、“侨黄”的别号就取之于此后,寓意明亡之后,自己已
无国无家,只是到处做客罢了。他的“太原人作太原侨”的诗句,正是这种痛苦心
情的写照。康熙二年(1663年),参加南明政权的昆山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来太
原找到傅山,两人抗清志趣相投,结为同志,自此过从甚密。他们商定组织票号,
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以后傅山又先后与申涵光、孙奇逢、李因笃、屈大筠以及王
显祚、阎若璩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多有交往。尤其是曾在山东领导起义
的阎尔梅也来太原与傅山会晤,并与傅山结为“岁寒之盟”。王显祚见傅山常住土
窑,特为他买了一所房院,即今太原傅家巷四号院。
清初,为了笼络人心,泯除亡明遗老们的反清意识,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清政
府日益巩固的康熙十七年(1678)颁诏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
词卓越之人”,“联将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山应博学宏词试
。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至北京后,傅
山继续称病,卧床不起。清廷宰相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诱劝,
傅山靠坐床头淡然处之。他既以病而拒绝参加考试,又在皇帝思准免试,授封“内
阁中书’”之职时仍不叩头谢恩。康熙皇帝面对傅山如此之举并不恼怒,反而表示
要“优礼处士”,诏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
傅山由京返并后,地方诸官闻讯都去拜望,并以内阁中书称呼。对此,傅山低
头闭目不语不应,泰然处之。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凤阁蒲轮”的额
匾,傅山凛然拒绝,毫不客气。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同官府若水火,表现了
自己“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
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
生明朝末亡之时,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不重视当时学者重理学的倾向。
他赞扬具有革命新精神,被明朝统治者视作洪水猛兽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杨
慎、钟星等节高和寡之士的文风。对明末的政治腐败,官场龌龊,是有清醒的认识
。清军入关明王朝灭亡后,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学者以经学为中心的研究范围,而是
独辟研究子学的途径,冲破宋明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
清之后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至于傅山的诗赋,则是继承了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
主义传统,他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
傅山一生著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
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
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
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
的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
列人逸品之列。《画征录》就说:“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
,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
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
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
,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
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对此他解释为
:““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
药,正经者不能治。”
傅山作为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一生中处处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他
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气节,毫不愧对“志士仁
人”的评价。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正统思想的作梗,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夹杂着
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无不打着大汉族主义的烙印,这些则应引
起当今学者和研究者的注视。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进入风烛残年的
傅山悲痛异常,再也经受不得如此打击,不久则撒手人寰,与世长辞,时年77岁。
--
﹎﹎┋﹎
日为夜之盐╲ \夜为日之水\ ╱﹋﹋/\﹋ \ /月为妹之衣/ ╱风为窗之客
╲云为山之舞╲ \鱼为水之花\ --—<★>┄﹣ /鸟为树之歌/ ╱井为女之脸╱
╲框为昼之牢╲ \酒为梦之足\ ╲﹍﹍\/﹍╱ /虹为天之醉/ ╱露为花之血╱
╲蝶为春之伞╲ \街为市之弦\ ¦ /岸为河之臂/ ╱船为渡之手╱
╲翼为鸟之帆╲\鞋为路之妻\ /烟为伊之眸/ ╱泪为禅之初╱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5.4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