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aveller (小游侠), 信区: People
标  题: 隐士:东方朔(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14 02:15:09 2003) , 转信

东方朔本姓张,小名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阳信县大桑洛墅)人。那么,他为什么又姓
起"东方"来呢?原来他是一个"弃儿"。生父姓张,名夷,字少平。母亲田氏。当他来到人
间刚三天,母亲就去世了。真是"有娘的孩子像块宝,无娘的孩子像根草",无法养活他的
父亲,只好把他扔出家门。当邻母听到婴儿啼哭声将他抱回来的时候,正值东方发白,于
是便取姓"东方",名"朔"。另一说,是母亲死后,由兄嫂抚养长大。这是汉景帝中元三年
(前147年)的事。 

  他虽然在无知中就失去了亲生父母的爱抚,但在义母的精心抚养下茁壮成长起来了。
刚满三岁,就显露出独特的性格。他记忆力特别强,而又富有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充满
兴趣。尤爱"天下秘识","一览"就能"暗诵于口",且又喜欢指天画地,像着了迷一样地独
言自语。为了探索书中的奥妙和寻求未知的世界,小小年纪就敢离家出走,经月不回。义
母虽曾严加管教,但这个放纵不羁的孩子,在猎取心的驱使下,多次逃离家园,在外流浪
,即使是被蚊叮蛇咬,狼追狗扑,也在所不顾。这个富有开拓性的孩子,在艰苦的流浪生
活中,不仅增长了知识,也磨练了意志,更增强了体质。正是这颗不断追求的心,使得他
的青少年时期闪烁出异彩来。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写道:"齐人有东方朔,以好
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在他的自荐书中也谈到"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
用";"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五学击剑";"十九学孙吴兵法,战胜之具,钟鼓
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透过这些文字和数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正以无比
的热情抓紧农闲,在寂静的书斋里汲取知识,汲取力量。他陶醉在没有束缚和羁绊的追求
中,其思想是活跃的,精力是充沛的。为了冲出去,他正从重压下、从坚硬中聚集力量、
磨练胆识,作好向上层社会冲杀的准备。 

  长安求官 

  自刘邦建立起新政权--汉王朝以后,经过文景之治进入到汉武帝时期,已经达到了鼎
盛的阶段。汉武帝为了招揽天下贤才为自己的帝业效忠出力,便下了一道"徵天下举方正贤
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的诏书,于是,四海有识之士,纷纷聚集长安。他们殚精
竭智、洋洋洒洒向皇上进言,抒发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伟见",希望获得一顶"乌纱帽",以
偿寒窗苦读,长途跋涉的艰辛。崭露头角的东方朔也挤在这群人流中。 

  东方朔在众多的上书者中颇具特色,引起了汉武帝的青睐。他毫不自逊地夸赞自己"身
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后生,具有勇、捷、廉、信的性格
特征。即自诩有齐国勇士孟贲般的膂力,春秋时庆忌般的敏捷,齐国鲍叔般的廉洁,战国
尾生般的信守,具备了成为"天子大臣"的条件。正是这种不亢不卑、大言不惭的自白,引
起了汉武帝的好奇心。其次,东方朔的上书确具有内容"凡用三千奏犊",在没有纸张书写
的时候,他写的"奏犊"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汉武帝看看停停,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于
是,"诏拜以郎,常在侧侍中"。 

  东方朔虽然获准留在长安,但生活待遇低下,且始终没有机会接近皇上,以抒己见,
以展鸿图。于是,这个狡黠的年轻人便在盘算着。一天,他走到御厩前对那些看马管车的
侏儒们说:"我听皇上说,留下你们这些人毫无用处,要你们去种田吗?你们不能耕地扛锄
,算不了一个好农民;叫你们去当官吗?你们没有理政、治民的本领;要你们去当兵吗?
你们又不能横枪跃马、杀敌夺虏,留着你们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一个累赘,不如统统杀了的
好,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只知伸手要吃、要穿的人。"侏儒们听罢吓得魂不附体,不知该怎么
办才好,纷纷向东方朔讨教。东方朔见一计已成,便再生一计道:"你们这些蠢才只知道哭
,哭能解决问题吗?我给你们拿个主意,如果皇上出来,你们就跪下向他求情,不就没事
了吗?"不久,汉武帝果然来到御厩看马,侏儒蜂拥而上跪在他的面前嚎啕大哭。待问明原
因之后,知道是东方朔出的歪点子,便找他来责问。东方朔振振有词他说:"侏儒身长不过
三尺许,他们一月能得到一袋口粮,还有二百四十钱俸金。他们撑饱了还有余有剩。我身
高九尺三,每月也是一袋口粮、二百四十钱俸金,食不饱肚,衣不蔽体,这实在是不公平
了。如果陛下认为我是一个可用的人才,就应该给予优厚的待遇才对。如果认为我是无用
之辈,就应该早早遣散我回家。您怎么能忍心让我沦为长安城中的一名乞丐呢?"汉武帝听
罢,哈哈大笑。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下诏封他为"待诏金马门"(这是供皇帝随时征召咨
询的官员),从此,他的待遇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接近皇上的机会。他在滞留
长安的这段日子里,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东方朔来自下层社会,接触面较广,加之又读过很多书,有着超人的见识,常能为汉
武帝解疑答难,且性格活泼,出语诙谐,深得皇上的欢心。虽有行为不检之处,也能获得
皇上的谅解。 

  有一次建章宫后阁栏杆中钻出一头像麋一样的动物来,有人向汉武帝报告,并引来一
群人围观,但谁也说不清这是什么?只好诏见东方朔,狡黠的东方朔看罢,故弄玄妙地先
提出个要求道:"我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但陛下先赐给我美酒佳肴,我才愿说出来。"汉武
帝满口答应了。等到他酒醉饭炮之后,又提出一个要求道:"某地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
,陛下要是慷慨赐给我,我立即就说出来。"汉武帝急于要了解这头不知名的怪物究竟是什
么,也就爽快地答应了。踌躇满志的东方朔,这才说出:"此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必有来
归附的人,所以驺牙先来预报。而且,他详细地指出这种"驺""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
。事情过了一年以后,果有匈奴混邪王率将士十万前来降汉。这虽然是一种巧合,但仍然
博得了汉武帝的欢心,又赐给他很多钱财。 

  有一次,汉武帝东游至函谷关,发现前面有个怪物挡道,其身长数丈,有点像牛,眼
睛发亮,寒光闪闪。四脚深深陷入土中,能动却又拔不出腿来。所有的人看了都十分害怕
,又不知道为何物?在没办法处理这怪物时,又把东方朔找来。东方朔虽不能立刻说出一
个道道来,但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即用酒去灌。一连灌了数十桶酒,这头怪物才渐渐
地消失,没入土中。汉武帝问他这是为什么?东方朔带着忧戚的神情作了一番似是而非的
解释道:"此忧患所生也","必秦之狱地","罪人徙作地聚","夫酒忘忧,故能消也"。他
的解释是否准确,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追究。从东方朔的感情上来看,他是在把这种怪异现
象的出现,归咎在秦的暴政和征伐上了。汉武帝深感东方朔见识之广,识物之多而叹曰:
"博物之士,至乎此乎。" 

  正是由于东方朔在许多时候能为皇上解难答疑,汉武帝一直把他留在身边没有让他走
,他的官职也逐步由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直至太中大夫。但他生性滑稽,出语诙谐,
举止荒诞,常给他的升迁带来致命的弱点,甚至引起人们的攻击,以"狂人"污之。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129.128.161.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