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aveller (小游侠), 信区: People
标  题: 隐士:东方朔(四)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14 02:17:01 2003) , 转信

萌生退意 

  东方朔虽然性格放荡,出语诙谐,但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能力的人
。他在汉武帝身边多年,除了解疑答难、逗笑取乐外,也曾讨论过许多国家大事。他曾引
古证今,大谈尧舜之道,希望汉武帝作一个继往开来的明君。他也曾把自己与古今名臣和
周围的人作过多次的、纵横的比较,但露出自己的胸怀与求职求官的愿望。但汉武帝始终
没有重用他,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是把他当成取乐逗笑的玩物而已。东方朔是一个熟谙历
史的人物,也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抱负、理想、才能难以发挥,便产生了退
而求隐的思想,并从无数历史事件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结论:"为士者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其中包含着许多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他是一个极聪明的人,没有发牢骚、讲怪话,诋
毁皇帝,中伤同僚,而是通过巧妙的设想,抒发出自己的苦恼。他在《非有先生》一文中
,大讲了直言进谏的两种后果,隐然说出了自己的失落感。而且他的这篇对话体的文章,
开创了生动活泼的议论文风,对后世文坛起了很好的作用。其文曰:非有先生仕于吴三年
,进不称古人之德以劝谏吴王,退也不宣颂吴王的功德。于是引起了吴王很大的不满,便
责问他道:"寡人继承了先王的功德,又借助了许多贤臣的智慧和力量,夙兴夜寐,从不敢
放松自己该做的工作。先生既然以德才兼备来到吴国,就应该帮助我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而你三年来没有提出过任何意见,也没有听到你说过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话,难道我
是无道昏君,是一个不堪辅佐的人吗?"非有先生听了此话,知道吴王是有意"将"自己的军
,还是唯唯诺诺,只说"谈何容易!""谈何容易!"吴王见他如此多的顾虑,便坦然保证道
:"与中等文化水平和修养的人可以谈高深的道理,你就大胆地试着谈罢,我企盼着你的善
良的意见!"于是,非有先生便引古证今提出了一系列忠言进谏所取得的不同后果,说明自
己三年来不敢开诚明言的原因。 

  关龙逄是生活在夏桀时候的一个忠臣,夏桀在位时不讲德行,无端杀害百姓,又凭武
力去侵犯其他部族,致使其他部族联合起来反对他。关龙逄进行了多次苦谏也不听,最后
还把关龙逄杀了。桀由于不接受忠臣的劝阻,招致了夏王朝的彻底覆灭,最后为商所取代
。殷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昏君,在他淫乱不止的时候,他的叔父比干曾多次进谏,他不仅
不改邪归正,还制炮烙、设虿盆,塞阻忠臣进谏。比干以死力争,三日不去。纣王不以为
忠,反而听信妲己谗言,将比干剖腹挖心。像关龙逄和比干都是大智大勇、忠心若日高悬
的人,他们之所以拼死进谏,为的是使帝业得续,万民能不遭罪,而他们都遭到了惨死,
这难道不足以证明进谏一事"谈何容易"吗?当他们进谏的时候,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则攻
击他们是蓄意诋毁君王,罪不容赦。当他和他的亲属们遭到株连惨死的时候,构谗者颐指
气使,自鸣得意。这部血泪斑斑的进谏史,至今仍在继续地书写着,而巧言令色者的狂想
曲也仍在演唱着。蜚廉、恶来生本奸诈之辈,他们以膂力过人而事纣王,巧言令色以进其
身,然后用雕琢刻镂等物去讨好主子,以靡靡之音去麻醉帝王之心,以美色去腐蚀帝王的
躯体。到了这种时候,是非曲直的标准就完全颠倒了。辅国的仁臣被驱赶,邪佞之徒便乘
机而入,如果在此时图进忠言,会彼扣上"危言耸听,上拂主意,下违民心"的罪名。那么
,即将出现圣贤彼戮、宗庙崩弛、国家空虚、外患内乱接踵而来的亡国趋势,志士仁人虽
有志于朝廷,但已无匡时济世的机会了,便只有走退而隐居的违心道路了。隐居者居林泉
之间,筑土为室,编茅为庐,弹琴作乐,以咏先王之风,不问当时之事,以了残生。伯夷
、叔齐本是商纣时的贤德之士,为什么要隐居首阳山而当饿死鬼呢?还不是觉得自己的一
片忠心,得不到纣王的理解,眼看大厦倾覆,又无力改变,更不能阻止周武王征伐纣王的
兵力。他们既不愿作商的逆民,也不愿作周的顺民,只得走上隐居的道路而作了饿死鬼。
 

  接着东方朔又对历世隐士们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许由是尧时贤臣,尧想起用他,
他就是不愿挤上政治舞台。他认为尧只知贤人有利于天下,而不知他们也能贼天下的道理
。许由虽没当官受禄,但并不影响他作为贤士而存在于历史上。箕子也是纣王的叔父,见
纣王无道,专听奸佞之言,不纳忠臣之谏,便装疯作傻,才得以保全住性命。商亡后,被
封于朝鲜。后来,当他路过殷墟,作诗凭吊故国时,谁不为他抛洒同情泪呢?接舆是楚国
的贤士,楚王曾以百金聘他为官,要他帮助治理江南各地。他认为这是"富贵人之所欲",
他的妻子也认为"至人乐道,不能以贫易操,不为富改行"。于是,双双隐居四川峨嵋山上
。像箕子、接舆这样的人,如果能碰上明君圣主,君臣之间能推心置腹,共商国事,共图
富强,上下同心,则国泰民安,还怕三皇五帝那样的盛世不能再现吗?伊尹耕于莘(今陕
西合阳县东南)野,商汤三次去聘请他。他们之间由于统一了认识,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才以天下为已任,出山帮他伐粱,此所谓圣人之任。 

  姜子牙也是贤能智谋之士,七十岁了还没有出山,垂钓于渭水之滨。他是在等待时机
,寻找明主,直到认识周文王之后,感到心同意合,才愿意帮他去征伐纣王,统一全国的
。周文王、周武王对姜尚无比信任,总是言听计从。正是由于君臣的团结和深信不疑,给
姜尚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他能深恩远虑,引义正身,推恩而广天下,奖励有德行的
人,录用贤能的人,惩罚那些道德败坏的人,这样便达到了统一的目的,建立起美好的风
尚,实现了帝王之业。他毫无野心,尽到了臣子之责,封侯授爵,传之子孙,名显后世,
万民称之于今世,也是理所应当的事。关龙逄、比干、伊尹、姜尚……他们都是才华横溢
的人,而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这不正说明"谈何容易"的道理吗? 

  吴王被非有先生的这一番话感动得泪流满面,而且深切地感到自己身上确有许多毛病
,已经把吴国推向到危险的边缘了。于是,便痛下决心进行了一番改革。他从自己做起,
严肃了上朝的制度,端正了君臣的关系,选拔了一批品德廉洁的人,推行一整套节约的办
法,减少了后宫的费用,限制了车马的使用权,停建了楼台馆阁的建设,并把一些皇家花
圃、池塘废除,用来发展生产。又从皇家仓库中拿出钱粮来赈济鳏、寡、孤、独和残废、
老人,并减轻了人民的赋税和刑罚,又将一批奸佞之人与歌舞之徒赶了出去。……这样一
来,只三年时间,国内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国无灾害之变,民无饥寒之色,家给
人足,蓄积有余,囹圄空虚,凤凰来集"的一片升平景象。以致远方异俗之人向风慕义,各
奉其职前来朝贺。…… 

  东方朔这番"非有"的假设和议论,只能说是自身失落感的道白。汉武帝虽然多次向他
执经问难,自己也曾多次露才扬己,但始终没有成为股肱之臣,其恹恹之情是谁都难免会
产生的。 

  人总是要吃饭的,而且东方朔还是喜欢喝酒的人。刚进长安的时候曾因不愿作长安的
乞丐诳骗了侏儒们。他的出身和经济基础并不具备离开长安、遁入山林,不问世事的条件
。他常说:"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汉武帝问他时,他也坦诚相告:"臣闻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彼何不升其室,
饮其浆,泛泛如水中之凫,与彼徂游,天毂下,可以隐居,何自苦于首阳。"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使东方朔幻想通向达官贵人的彩虹在脑子里渐渐地隐去。他还
写了《十洲记》、《神异经》,描绘的乃是人迹绝妙的仙境,是所谓"践赤县而遨五岳,行
陂泽而息名山"、"日月所不逮,星汉所不与"的地方。汉武帝到了晚年,也想成仙成佛求得
长生不老,东方朔也窥测到了这一点,便故弄虚玄地把"崑崙天柱"描绘得神奇极了。所谓
"围三千里,员周如削,肤体美焉","有乌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
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如果真有这样的仙界,东方朔不就早走了吗?何必苟且
于天子脚下看着别人升迁而感到不是滋味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129.128.161.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4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