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rijif (子渔厅),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第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r  5 10:00:34 2006), 转信

第一部分 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 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的萌芽

一 希腊文化的概况

  希腊美学思想,就有历史记载可凭的来说,发源于公元前六世纪,极盛于公元前五世纪
到四世纪,即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时代,它是和希腊社会经济基础和一般文化情况密切联
系着的。

  西方古代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地中海东部爱琴海一带的岛屿以及希腊半岛(
巴尔干半岛)。这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公元前三千纪到二千纪,发生过民族大迁徙,在
希腊南部发展出古典文化的民族大半是由爱琴海各岛屿以及由半岛北部移来的。他们带来了
他们原有的奴隶制度,在侵略战争和殖民扩张之中又不断地把战俘变成奴隶,替他们畜牧耕
作和进行其它方式生产。姑举文化中心的雅典为例来说,在公元前五世纪,它的全部人口约
四十万,其中奴隶就占二十五万左右,剩下的十五万人之中有一部分是自由民,奴隶主只占
少数。

  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由于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对自由民的强取豪夺,财产日
渐分化,农业的发展日渐趋向土地集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土地贵族阶级。到了公元前六世
纪左右,即我们要研究的美学起源的时代,希腊经济基础开始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于战争的
频繁(其中最长久的是波斯战争,这是由于雅典势力扩张到小亚细亚,和波斯发生利益冲突
所引起的),交通的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象雅典那样拥有海港的城邦里,农业经
济日渐转到工商业经济。这就带来阶级力量对比的改变:原来经营农业的贵族奴隶主就日趋
没落,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就日渐上升。这新兴阶级代表当时进步的力量,与地主贵族阶级
争夺政权,这就形成两大政党——民主党与贵族党。所谓“民主”也只是“有限的民主”,
即奴隶主内部的民主。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这两党力量的对比在希腊各城邦之中并不平衡
。就两个最强盛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来说,斯巴达还主要靠农业,所以贵族党占优势;雅典
主要靠利润较大的工商业,所以民主党占优势。希腊各城邦(一般很小,只有几万人口)大
半环绕着斯巴达和雅典,形成贵族党和民主党两个对立的阵营,斗争往往很尖锐,酿成绵延
不断的内部战争。希腊文艺家和思想家在政治上也有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在我们所要研究的
美学思想家之中,大半属于贵族党,只有德谟克利特可能是例外。

  流传下来的古希腊文化主要是奴隶主的文化。他们靠奴隶劳动,所以有从事文化活动的
“自由”。希腊文化起源是很早的。希腊民族在原始公社和氏族社会阶段,就已经有一套丰
富而完整的神话。这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式本身”,它“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1)

  这套希腊神话有很大一部分保存在荷马史诗里。荷马史诗从公元前九世纪便已在人民中
间口头流传,到公元前六世纪才写成定本,荷马史诗在古代是一般人民的主要教科书,流传
广,所以影响深。其次,希腊神话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里。希腊戏剧,特别是悲剧,在公
元前五世纪左右达到了顶峰,代表作家为埃斯库洛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三大悲剧
家)和亚理斯多芬(喜剧家)。演戏是雅典每年祭神节和文娱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看戏就是
受教育,它是雅典公民的一种宗教的和政治的任务。所以文艺在希腊人生活里远比在后来二
千多年中都较重要。此外,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也
都很繁荣,特别是雕刻,它发展到欧洲后来一直没有赶上的高峰。因此,希腊美学理论是有
丰富的文艺实践做基础的。

  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到了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雅典达到了
它的黄金时代,即所谓伯里克里斯时代。但是也就在这个时代,希腊文化由传统思想统治转
变到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三大悲剧家中最后的欧里庇德斯就常向哲学家
请教,在作品中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尖锐的批判,喜剧家亚理斯多芬的作品里也时常流露自
由批判的精神,从此哲学就日渐占上风,一系列的卓越的哲学家,例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
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就陆续出现了。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
学时代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便日渐繁荣,这
就带动了哲学的研究。其次是工商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民主力量的上升
)。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这种“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
气。掌握知识和辩论的本领成为争夺政权者的必备条件,于是就有诡辩学派应运而起。诡辩
学派在当时多半站在民主党方面,代表学术上进步力量,批判和辩论的风气是由他们煽起的
。希腊思想的对象由自然现象转变到社会问题,主要也应归功于他们。第三,由于希腊在贸
易和战争中和斐尼基,波斯和埃及各民族发生日益频繁的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想对希腊也起
了激发哲学思考的作用。

  哲学家们既然要注意到社会问题,就势必注意到文艺问题。文艺发展本身也要求理论性
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
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现在分述如下。

二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他们都是些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当时
希腊哲学的主要对象还是自然现象,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稍后的赫拉克利特都主要是从自然
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的。在自然科学中当时哲学家们有一个普遍的企图,就是在自然界杂
多现象之中,找出统摄一切的原则或原素。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半都是数学家,便认为万物最
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这样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加以绝对
化,仿佛把它看成一种先于一切而独立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萌芽。这个基本
观点也影响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美的看法。

  他们认为美就是和谐。他们首先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发见声音
的质的差别(如长短,高低,轻重等)都是由发音体方面数量的差别所决定的。例如发音体
(如琴弦)长,声音就长,震动速度快,声音就高,震动速度慢,声音就低。因此,音乐的
基本原则在数量的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各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数量
上的比例所组成的。这派学者是用数的比例来表示不同音程的创始人,例如第八音程是1:2
,第四音程是3:4,第五音程是2:3。

  从音乐里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找到了一个辩证的原则,这个原则由这派
门徒波里克勒特在他的《论法规》里这样加以转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说(柏拉图往往采用这派的话),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
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的萌芽,也是文艺思想中“寓整齐于变化”原则的最早的萌芽。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音乐中和谐的道理推广到建筑,雕刻等其它艺术,探求什么样的数量
比例才会产生美的效果,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规范。波里克勒特在前已提到的《论法规》里
就记载了一些这样的规范。例如在欧洲有长久影响的“黄金分割”(最美的线形为长与宽成
一定比例的长方形)就是这派发见的。他们也有时认为圆球形最美。这种偏重形式的探讨是
后来美学里形式主义的萌芽。

  这派学者还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因而形成所谓“诸天音乐”或“宇
宙和谐”的概念,认为天上诸星体在遵照一定轨道运动之中,也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苏联
美学史家阿斯木斯在《古代思想家论艺术》的序论里评论这种概念说,“音乐和谐的概念原
只是对一种艺术领域研究的结果,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它推广到全体宇宙中去……因此,连天
文学即宇宙学在这派看来,也具有美学的性质”。他们把天体看成圆球形,认为这也是最美
的形体。这里可注意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整个自然界看作美学的对象,并不限于艺术。

  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提出两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看法,一个
是“小宇宙”(人)类似“大宇宙”的看法(近似中国道家“小周天”的看法)。他们认为
人体就像天体,都由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着。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同声相
应”,所以欣然契合。因此,人才能爱美和欣赏艺术。另一个看法是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
到外在的和谐的影响。他们把这个概念应用到医学上去,得出类似中国医学里阴阳五行说的
结论。不但在身体方面,就是在心理方面,内在和谐也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他们把音
乐风格大体分为刚柔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在听众中引起相应的心情而引起性格的变化
,例如听者性格偏柔,刚的乐调可以使他的心情由柔变刚。艺术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和性格,
所以产生教育的作用。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美学思想对柏拉图
,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文艺复兴时代专心钻研形式技巧的艺术家们,都发生过深刻的
影响。

三 赫拉克利特

  西方早期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观点的最大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4
70左右)。他的重要著作《论自然》现在仅存一些残篇断简,其中直接涉及美学的不多。他
受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但是放弃了这派的唯心的和神秘的色彩。明确地走唯物主义的
方向。他在自然的杂多现象里寻求统一原则时,认为希腊人所说的地水风火四大原素之中,
火是最基本的。自然事物都是处在由地到水到风到火(上升)和由火到风到水到地(下降)
的不断转变的过程。这样他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基础和转变发展的辩证过程。

  在辩证观点方面,赫拉克利特也认为“自然趋向差异对立。协调是从差异对立而不是从
类似的东西产生的”,“结合体是由完整的与不完整的,相同的和相异的,协调的与不协调
的因素所形成的”。这个看法虽近似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但却比它迈进了一大步。毕达哥拉
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他说得很明确:“差异的东西相会
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侧重和谐就是侧重平衡和静止,侧
重斗争就是侧重变动和发展,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量关系加以绝对化和固定化,而赫拉
克利特则强调世界的不断的变动和更新。他认为一切都在变动中,像流水一样,前水已不是
后水,没有人能在同一河流里插足两次。这虽是一个一般哲学的观点,对于美学却有重大意
义,相信赫拉克利特的看法,美就不能是绝对永恒的东西。赫拉克利特说过,“比起人来,
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这就是美的标准相对性的一句最简短最形象他的说明。

四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70左右)是古代唯物思想的重要代表,原子论的创始人。据
古代传记,他写过《节奏与和谐》,《论音乐》,《论诗的美》,《论绘画》等一系列的有
关美学的著作,可惜已全部失传。就他的一些断简残篇看,很大部分是谈灵感问题的。他认
为”荷马由于生来就得到神的才能,所以创造出丰富多采的伟大的诗篇”;“没有一种心灵
的火焰,没有一种疯狂式的灵感,就不能成为大诗人”。这是古代希腊流行的看法,所以在
神话中每门艺术都有护神。不过灵感说与德谟克利特的哲学观点不符合,疑流传的资料不很
可靠。

  古代乐论家斐罗迭姆在《论音乐》里引过德谟克利特的一段话,说他认为“音乐是最年
轻的艺术”,因为“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于正在发展的奢侈”(有译为“余力”
的)。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他开始从社会发展看艺术的起源;其次,他这个看法多
少含有近代席勒和斯宾塞的“余力说”的萌芽,依这种余力说,人在满足直接生活需要而有
余力时,才进行自由的艺术活动,创造出多少是超功利的美的作品。

  但是德谟克利特的较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的原子论和认识论。根据他的原子论,物体的表
面分泌出微细的液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才使人得到物体的“意象”。这就是感性认
识。感性认识还是朦胧的,要达到正确的认识,却必须经过理智。在这里,他肯定了物质第
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也指出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正确关系。这就替美学打下了唯
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五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在西方哲学中起过深刻的影响,却没有留下一部著作。关
于他的美学观点,主要的文献是他的门徒克塞纳芬的《回忆录》,他标志着希腊美学思想的
一个很大的转变。前此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人都主要地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去看美
学问题,要替美找自然科学的解释,到了苏格拉底才主要地从社会科学的观点去看美学问题
,要替美找社会科学的解释。从《回忆录》卷三第八章的资料看,他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看
,美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从效用出发,苏格拉底
见出美的相对性。所谓“相对”就是依存于效用,是有所对待的,例如“盾从防御看是美的
,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从此可见,同一件东西,对这个效用(例如防御)
来说是美的,对另一个效用(例如进攻)来说就不是美的。所以一件东西是美是丑,要看它
的效用。效用好坏,又要看用者的立场。因此,美不能说是完全在事物本身,与人无关。阿
斯木斯评论到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时,说过一段很精辟的话:

    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不是只属于事物,既不依存于它的用途,也不依存于它对
其它事物关系的那种属性。美不能离开目的性,即不能离开事物在显得有价值时它所处的关
系,不能离开事物对实现人愿望它要达到的目的的适宜性。就这个意义说,“美”和“善”
两个概念是统一的;也就是从这个意义出发,苏格拉底始终一贯地阐明了美的相对性。
                                               ——《古代思想家论艺术》的序论

  此外,苏格拉底对于艺术创造的看法也很值得注意。他早年继他的父亲操石匠的职业,
以石匠的身份学过雕刻,所以对艺术创造活动有亲切的体会。他接受了当时普遍流行的“艺
术摹仿自然”的信条,但是他反对把“摹仿”了解为“抄袭”。从《回忆录》卷三第十章所
记载的他和当时艺术家的两次谈话看,他主张画家画像,雕刻家雕像,都不应只描绘外貌细
节,而应“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状态”,使人看到就觉得“像是活的”;他还说艺术
不应奴隶似地临摹自然,而应在自然形体中选择出一些要素,去构成一个极美的整体。因此
,他认为之术家刻画出来的人物前以比原来的真人物更美。

六 结束语

  在早期希腊,美学是自然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
实基础。毕达哥拉斯学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
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圆球形最美),比例对称(
“黄金分割”最美),节奏等等。数的概念经过绝对化,美仿佛就只在形式。赫拉克利特对
于辩证观点深入了一步,侧重对立的斗争,因而见出美的发展过程与美的相对性。德谟克利
特提出一种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的认识论。

  苏格拉底是早期希腊美学思想转变的关键,他把注意的中心由自然界转到社会,美学也
转变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从社会观点指出美的评价标准在于对于人的效用;根
据效用标准,他见出美的相对性。从此美与善就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美学与伦理学和政治学
也就密切联系在一起了。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也从此突出地提到日程上来了。他对于希腊的
“艺术摹仿自然”的看法也比过去有深一层的理解,见到了艺术的理想化。

  总之,在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以前已有相当好的基础。美学的主要问题大体明确了:那
就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所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两个主要
问题。

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一一三页。




--
人的逻辑是人世间的最高逻辑,强权的逻辑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最高逻辑,接受这个最
高逻辑的检验,只有这样做,强权的逐渐进化才有希望,社会进步的代价才可能减至最低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落实。否则,强权没有不走向大奸大恶的。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强权,而是不承认强权的原罪,败则天不假时,成则得意忘形。
手中掌握强权时的态度永远都应该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8.9.125.145]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02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