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十九世纪西方哲学史 (实证主义部分) 2    zcm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4日12:23:0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Wisdom
标  题: 十九世纪西方哲学史 (实证主义部分) 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6:32:49 2000), 转信

十九世纪西方哲学史
3.1   孔德
         整个19世纪,值得一提的法国哲学家屈指可数,但作为实证主义的
创始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都·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却当之
无愧。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他
的主要著作包括:《实证哲学教程》六卷(1830-1842),这部哲学史罕见的
长篇巨著,揭开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实证主义运动的序幕;《实证政治体系或
论建立人道宗教的社会学论文》四卷(1851-54),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
学术著作,一部集孔德哲学和社会学思想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前两卷
论述实证主义哲学思想,第三卷论述社会静力学思想,第四卷讨论了社会动力学
思想,全书贯穿了孔德倡导的实证主义宗教思想——人道主义宗教或人道教。
其他著作还有《论实证精神》(1844)、《实证主义总论》(1851)、《实证
教义问答》(1852)和《主观的综合》(1856)等。
(一)             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实证哲学教程》中,孔德明确提出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
他认为相对于各自的时代而言,历史上那些形而上学体系如同历史上的神学体系
一样,都有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乃是该时代唯一可能的哲学。但是,历史
发展到19世纪中叶,人类的理性已经相当成熟,实证的经验科学已经相当发展,
这些以空洞的和虚构的思辨来代替科学的实证研究的臆测和幻想,就成为不
合理的、荒谬的和虚伪的了。“拒斥形而上学”的根据就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
除了观察到的以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我们只能获得
关于现象的相对知识,不能获得关于现象背后的实体或第一因的绝对知识。
        在否定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哲学之后,孔德指出,哲学只有作为实证
哲学才有存在的权利;它的任务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综合,实现统一科学的
目标。“实证哲学的基本性质,就是把一切现象看成服从一些不变的自然规律;
精确地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们的数目压缩到最低限度,乃是我们一切努力的
目标,因为我们认为,探索那些所谓始因或目的因,对于我们来说,乃是绝对
办不到的,也是毫无意义的。”[1]简言之,哲学就是实证,哲学知识就是实证
知识。孔德所谓的“实证(positive)”,大体包含四层意思。一是指真实的
而不是虚幻的;二是指有用有的而不是无用的;三是指肯定的而不是犹疑不定的;
四是指精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在他看来,实证主义的一切本质,都可以概括在
“实证”这一词中。因此,实证主义只研究真实、有用、肯定和精确的知识,
即关于完全可由经验加以实证的现象的知识。只要人类精神并不钻进那些根本
无法解决的形而上学问题之中,而只在完全实证的现象范围内进行研究,人们
仍然可以为自己找到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二)             人类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
孔德依椐实证主义的基本精神,重新考察人类思想或智力发展的基本历程时所
发现的“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
        孔德指出,根椐实证主义的基本学说,我们所有的思辨,我们的每一种
主要观点,每个知识部门,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
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大约在公元1300年之前)、形而
上学阶段(大约在公元1300––1800年之间)和19世纪以后进入的实证阶段,也
可分别叫做虚构阶段、抽象阶段和科学阶段。这三个阶段相继使用了三种性质
不同甚至相反的哲学方法:神学方法、形而上学方法和实证方法。由此便产生了
相互排斥的三类哲学,或三种说明一切现象的总的思想体系。
        神学阶段是人类思辨的第一次必然的飞跃,从各方面来看它是人类智力
或思想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尽管它纯然是临时性的和预备的阶段。在这一连
最简单的科学问题还不能解决的时代,人类智慧便贪婪地、近乎偏执地去探求
万物的本源,探索各种现象的终极原因,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基本方式,一句话,
就是探求绝对的知识。这种情况乍看上去似乎难以解释,其实这是与当时我们
智力的最初的真实状况完全相符的。人类智慧的这种原始需要,只能在这种可能
得到满足的范围内得到满足。神学阶段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或阶段:拜物教、
多神教和一神教。它为后来更为完善的人类思辨和逻辑体系作好了准备。随着
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知识的积累,智慧的人类头脑不断试图揭开自然和社会的奥秘。
于是,人类的思想或智力便逐渐进入形而上学阶段。
        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也仍然像神学阶段那样,主要试图解释存在物的
深层本质和万事万物的起源,并解释产生所有现象的基本方式。不同之处在于,
形而上学并不使用真正的超自然因素,而是以越来越以“实体”或人格化的抽象
物等“本体论”的解释代替了神学的解释。在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中,既不是
纯粹的想像居于操纵地位,也不是实在的观察凌驾一切,而是推理获得充分发展,
并以萌芽的方式隐约地酝酿着真正的科学运作。就其性质而言,形而上学哲学
只能自发地进行精神方面的尤其是社会方面的批判行动或摧毁行动,而绝不能
建立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模棱两可的精神,根本上就自相矛盾。它还保留
着神学体系的全部基本原则,但却失去了其活力和稳定性。因此,它延长了人类
思想演进过程中的神学阶段。所以我们可以把形而上学状态视作一种慢性病,
它是我们个人或集体从童年至成年的精神演化过程中天然固有的。
        但是,这一段必然的漫长开端最后把我们的智慧引导到最终的理性实证
阶段。在实证阶段,人们完全抛弃了神学的思维方法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人类智慧放弃了对绝对知识的追求,而把精力放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真实观察领域。
这是真正能被接受而且切合实际需要的各门学科的唯一可能的基础。根据这种
实证原则,人们只是借助观察和推理方法去发现观察可以企及的实际现象之间的
规律。一切可以由经验观察加以确证的现象才是实在的现象,一切可以由经验
现象加以确证的知识,才是真正确定和可靠的知识,才是实证的知识。在这个
阶段,人类不仅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所得的经验知识用于理解自然界,而且还将用
于理解和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他指出,19世纪的欧洲工业社会就是人类发展到
实证阶段的典范,欧洲工业社会最终将成为全人类的社会,这个社会是由企业家
和学者统治的。
(三)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根据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各门科学的不同性质的研究对象,孔德把
科学分为六类,并按照历史的和学理的、科学的和逻辑的序列把它们排列为:
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和社会学。他在《论实证精神》
第三部分中明确讲道,作为第一门科学的数学是独一无二的出发点,而最后一门
科学即社会学则是整个实证哲学的唯一基本目标。因此,孔德借用现代物理学的
基本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概念和理论,
以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对比方法和历史方法等实证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试图从
社会联系中把握社会的总体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所谓社会静力学,就是静态地分析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及其关系
的学说。它大体上相当于生物学中的解剖学。它的目标主要是研究社会秩序。
其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是,从社会有机体理论出发,认为对社会的解剖首先应当
从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着手。因为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社会是放大了家庭。
社会的秩序和美好前景来自于家庭的和谐。家庭关系包括两性、亲子、兄弟或
姐妹关系等,它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利己与利他两重性的统一与和谐,这种和谐
关系若能延伸到社会,就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随后,孔德又进一步分析了阶级或种族。他从社会和谐的原理出发,
认为社会越进步越发展,阶级、组织和机构就越复杂,也就越需要更好地协调各
组织之间的关系。为此,社会各阶级应当安于自己的职业,相互合作。社会所以
会产生工人起义、市民暴动等社会骚乱现象,乃在于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不能彼此
协调。因此,政府和国家应当注意致力于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秩序,超越于各阶级
或种族之上,主持公道。国家和政府用于调节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手段有两个,
一是精神手段,一是物质手段。前者是用宣传和教化的方法统治社会和协调社会
矛盾;后者是用军队和宪兵等暴力手段统治社会,解决社会矛盾。当然,仅仅这
两个方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运用宗教的力量。因此他创立了所谓人道宗教,即
关于“人类之爱”的宗教。这种宗教不崇拜全知全能的神或上帝,而以人为对象,
它的崇拜对象是人,但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个人,而是古往今来所有的人,即人类。
崇拜人、信仰人和对人以爱,是全部人道的教义。按照这种人道宗教的主张,
社会要进行全面的改组。社会学将成为这个被改组后的社会中的各门科学的女王,
如同神学在中世纪的地位一样。社会学将能全面地解释人类知识的发展,解释
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可以把所有其他学科归入这一类。社会学
还将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道德体系,这个体系将把所有人团结起来,崇尚人性,
为不断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秩序提供保证。
        所谓社会动力学,是指动态地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及其关系发生、发展
的规律的学说。它大体上相当于生物学中的进化论。孔德继承了启蒙运动所发扬
的理性推动历史进步的观念,以动力学的观点观察和研究社会。他认为,人类
社会的组织和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有规律地演进过程。如同人类思想
的发展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
实证阶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神学阶段,家庭是社会的主要单位。人们崇拜神灵,
尊奉政治的绝对权威,其政治体系通常是君主专政,维持社会秩序的主要是军事
类型的社会组织。因此,这一阶段是权威的时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形而上学
阶段,人们用自己的理性去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政治上追求“天赋人权”、
“平等”等抽象原则,国家政体转向共和制。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法学
家”,因而这个时代也可称为法制时代。民族国家是这一阶段社会组织的主要
形式。形而上学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的发展与巩固,并渗入西欧各
国政治之中,它为西方社会向实证阶段过渡奠定了基本的条件。在社会发展的
实证阶段,工业在社会中的统治取代了军事统治,社会把注意力从剥削其他社会
转向了开发大自然,开始实行实证政治统治。在这一阶段,前两个阶段业已存在
的家庭和民族国家将扩大到全人类,人类社会的秩序将达到完成阶段。
----------------------------------------------------------------------------
----
[1]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载《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5页。 
--
给我的……………………    在这个世界里          别问会是阳光满天
※ 修改:.zcm 于 Oct 11 16:32:32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melon.gznet.]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