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iki (斑竹给俺M……上),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 节选(上)(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10月03日21:48:06 星期三),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 原文由 tst 所发表 】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 节选(上)
(原本著者:罗素、梯利、全增嘏)
Siegfried Shiva
4.30
泰勒斯和巴门尼德对变与不变自有各自的想法。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
哥拉他的老师毕达哥拉斯在古代哲学史上无人可出其右。其数学资质及后人
对其数学资质的掌握使数学有了独立于早期算术并自存发展的可能。
芝诺的贡献不在于其悖论的不足而在于他提出了。如果一开始公孙龙子
也能不仅仅出于对语言的偏好也出于对时空的关心而来研究名与实,那中国
的逻辑就不会只是作为曾经有过的心理慰籍。
更确切地说,古代中国缺的是这三个人代表的精神:彻底的好战精神,
彻底的数理精神和彻底的怀疑精神。
5.2
先看以下这个关系:
第一排 第二排 第三排
泰勒斯: 水
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者
赫拉克利特: 火 逻各斯
阿那克萨哥拉: 种子 奴斯
恩培多克勒: 土气水 爱、憎
德谟克利特: 原子
分三排。第一排全是显赫的人名,第二排是具象名词,第三排是抽象名
词。
泰勒斯以为水是万物的始基,水是自动还是他动并无意义。阿那克西曼
德提出无限者,无论无限者是用来解释水的还是另一个独立的始基,它与水
之不同在于它是一个抽象名词,以下的三个人开始构造始基与始基背后,这
是一个极有发现的构造,他们的一致性在于:始基背后的推动力全是不可思
维的,欧洲哲学的思考模型在此建立。
至于原子说,虽然原子也是一种抽象,但是这种抽象可以有但可想见的
颗粒组成,一种想象的具象,所以将之放在第二,三排之间,而且,它的确
担负起始基与始基背后的双重责任。
老子的道搁在哪儿是件颇费思量的事,因为道虽在一些方面与逻各斯相
似,但它本身是非常道的,也就是说,作为始基背后的道仍是可变的,古希
腊人没有说无限者,逻各斯等等是变化的,最多是如爱与憎及原子是相互在
各系统里运动的,注意本身变化与本身内部组成元素的相互运动还是有一定
区别的,后者也许会演变至前者但后者不是前者,而把道与水并论,又会陷
入具象与非具象的不一致,这个不一致绝对是不可忽略的,因为这关系到一
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
有了一个先假设为永恒不变的抽象之点,无论这所假设的点假设者是相
信还是怀疑的,他都可以由此出发去构造欧氏空间、牛顿力学或基督教,但
如果始基背后本身都是无常的,那要在思辩与思索上有所创见就有困难了。
最后能成为文化成果的,想来也只有如诗的骈文、散文、政论、随笔及诗本
身。因为诗是流动的,其构造形式与道不悖(要去找后期海德格尔的书)。
要说明的是,史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它没有诗的超体积意境。
另外,中国无史诗指的中国,是中原,不包括藏、蒙、维。
5.19
即将结束经院哲学这一章,觉这些伟大人物对灵魂孜孜不倦的究极
精神实在是可贵。灵魂本就是空灵的,他们却将之描绘得有形有色,这
于东方人是不可思议的:绘兰不必着根,何必满纸皆墨。但西方人真得
是在用油画创造一幅超现实的灵魂之兰。
从梯利的记录中,我发现从柏拉图开始灵魂发生了分构,而以后又
出现了分构的灵魂。前者的灵魂分构还是一,后者的分构灵魂却成为了
多。灵魂分构一般是两分:高级和低级,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伊壁鸠
鲁、普罗提诺都属于此类,而奥古斯丁、阿奎那则属于分构灵魂类。其
中,普罗提诺的灵魂本来是浑一的的,但它被欲望所诱才分构出低级部
分。这种在学说中表述分构过程的思想,我只在受新柏拉图、亚里斯多
德影响后的阿维罗伊的学说中发现。
而“灵魂不死”这个表述的真正的含义:是肉体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而迫使永恒概念对生物个体作出承诺,并且在逻辑上这有事实上确然存
在的可能性。
5.21
读完幼时便对之充满景仰的文艺复兴的哲学史,才又一次觉到索然
无味,就象终于买到了沈镭的夸夸自传,终于看到了徐悲鸿的拙劣画技,
终于尝到了菠萝蜜的暗淡果味后。
文艺复兴是一场放纵,就象一个在家里关久的孩子终于可出去疯玩
一场般的放纵,幸亏有"蒙娜丽莎"、"西斯庭天顶"留了下来,也幸而有
了开普勒、伽里略与牛顿,否则单看哲学,简直比黑暗还无聊。
历史总在某些时候与地点显示出计算方法里作为存储单元的味道:
先是阿拉伯人在空间上做了一次文化存储,然后是文艺复兴在时间上做
了一次文化存储。
所以对哲学来说,空间点不在中世纪,而在文艺复兴。
5.22
"不论是个人的身体或国家的团体,如不运动则其体不强;而对于
一个王国或共和国,一个有理由的光荣的战争乃是一种真实的运动,这
是无疑的。内战真有如患病发热;但是对外作战则有如运动发热,是可
以保持身体健康的:因为在一种偷懒的和平中,民主将变为柔靡,而民
德将变为腐败。"
我向来对弗朗西斯·培根不抱好感,所以即使《新工具》《培根论文
集选》打九折我也不买。但以上这段话我却非抄录下来不可以至显得他
在笔记中卓而不群。
中国历史上向来内战多于外战,且内战显得毫无价值(战国以后),
因攻打外族与为外族所攻通常在文化上显得更有意义。清朝的那些巨额
赔款在我看来用在颐和颐和圆的奢侈上也不见得下场更好。
站在很小的角度看鸦片战争,你会扼腕长叹。
但站在很大的角度上,你会想起亚历山大的远征。
至于屠杀,从上帝扑杀埃及人的迅敏果敢到希特勒毒气室的肆无忌
惮及南京屠城的暴戾恣骓,这是难以避免的人性中嗜血一面无节制张扬。
如果说日尔曼人对犹太的仇恨可以看成是历史上的恩怨的话,那倭
人对华人的杀虐只能是出于倭人自身的文化本性——日本武士喜在樱花下
切腹,他们对死有着独到的理解。
在他们而言,死不是一种禁忌,而是一种美。所以文化上对死的放
任,加上人性中毁灭秩序的原始冲动,一定情境下的从众行为,中国人
引劲就戮的配合奴性,使南京也能流血飘橹。
相对他们,今后谁还会在除了政治场合外仍宣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
呢?勤劳是农耕民族的品性而勇敢是游牧及渔业民族的品性,然华夷是
多民族的,所以它的全部描写应该是:勤劳勇敢懒散畏死。如此才贴切。
我不得不再抄录一段培根的观点,因为这个观点对中国哲学来说,
是击向阿喀琉斯踵的最有力之长矛。
"只有根据一种正当的上升阶梯和连续不断的步骤,从特殊的事例
上升到较低的公理,然后上升到一个比一个高的中间公理,最后上升到
最普遍的公理。"
5.23
霍布斯说:"所以推理是与加和减相同的。"我不认为这个陈述有什
么不对,且不论浮点运算便是在0、1上进位,即使很多复杂的逻辑推
理,我们也可以将它们还原成加正和加负。
而他把物体的性质用两类偶性分开,一类包括广袤与形状,另一类
则指颜色、声音、滋味、冷热等与感官相联的性质,在我看来也不必象
某些人一样对之仇恨不已。马克思所说"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
运动的牺牲品"这评价其实并不公正,因为连生物运动在理论上都有彻
底被还原成数学形式的可能性。
一个头脑没有受过数学思维严格训练的民族,才会僵死地把机械主
义看成僵死的东西。
一幅好的图景,无论是主观描绘还是客观描绘,光有色彩、节奏、
明暗对立统一是不够的,它还需一个构图。
5.24
笛卡尔的形而上体系如下:
上帝 ↑
/ \ 实体
灵魂 物质 ↓
而若要使灵魂与物质同步,从而解释为什么我想走路,于是便走路
的前提就成为:上帝命定两者时时同步,这可能是格令克斯的天才设想。
罗素对之的两个反驳显得仓促:第一,罗素认为这甚是古怪,但这主观
直觉意见不能作为反驳理由;第二,罗素认为若精神事件与物质事件平
行,带有决定论性质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大脑中推断出精神事件的行
为。但是,以下情况是成立的:精神事件是命定的,但命定的程式却只
有上帝知道,所以,我们仍然在命定的情况下无法推断人的行为。
解决同步难题的另一位尝试者是马勒伯朗士,他的意见是:
上帝 ↑
| 思维
灵魂 ↓
这个结构的发明是了不起的,虽然它在形式上与以下霍布斯的同构:
上帝 ↑
| 实体
物质 ↓
但马勒伯朗士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发展成唯我论:
灵魂 ↓↑思维
而唯我论和彻底的唯物主义:
物质 ↓↑实体
在形式上又是一致的。
这两种各自发展到极致的结构都达到了自身完美性:它们在各自的
体系内都完美无缺,因为它们各自只需自我规定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就够
了,且在逻辑上都能达到最厚实的地步,以至面对彻底唯物主义你无话
可说除非你把它的结构从外拆散;而叔本华也曾慨叹唯我论者是一群关
在堡垒里永不被攻破的疯子,的确,原点是最没有和环境相联系的圆,
因其周长为0。
另外的第四种解决方法就是斯宾诺莎式的:
上帝 ↑
| 实体
灵魂物质 ↓
不过,对他对"实体"所作的四条说明,我认为有些是可以讨论的:
第一,他根据对实体的定义,即"实体是自我充要的,不需借助
"他物概念"得出结论:心灵与物质的二元存在是与定义相违背的。但
问题是:若我将 "实体" 用X代替,那么定义中的 "实体" 就即可用
上帝代入,亦可以用心灵或物质代入了,从而使不仅上帝这个概念,
连心灵和物质概念都可以不必借助对方对自己加以限定了。之所以斯
宾诺莎认为此X仅适于上帝而不适于心灵或物质,是因他觉得唯有上
帝才是自我充要的,这种循环论证的方式颇有点事先独自内定,然后
再民主选举的味道。
第二,实体是"自因",无可争论之处。
第三,他认为实体是无限的,因为若有限就等于有他物限制。但
是,实体若不是致密的呢?比如对(-∞,0)∪(0,+∞)而言,它
究竟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第四,是在时间上无限性的说明,与第三仿。
斯宾诺莎的样态因果链是没有起点与终点的,这与他的实体无限
性是一致的。但他又说,任何有限之物都是自神的某种属性而出。这
样,唯一与神的连结法则是:每一有限之物都直接受神的属性关照,
否则,神将无法在一无限的因果链上找到一落脚点,因他在哪儿落脚,
哪儿就成了第一推动的翻版,而这是与斯的体系不相容的。但这样一
来,每一个样态,它不仅有因和缘,还有个神的属性直接作用于它,
这样,除非我们能够证明属性和样态间的运动无关,否则,斯式体系
将仍是个有神体系。
但是,样态间的运动,是包含广袤与思想的变化的,而神的属性
中,也是包含广袤与思想的变化的,并且,神的这两种属性是通过样
态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必须假设,神只是静态地提供属性用于构造,
而样态间的运动是与之绝缘的,这样只需在这前提下,再假设运动是
自因的,就大致圆了斯宾诺莎在这方面的构架。
另外,斯宾诺莎那种以整体来看待人世善恶的境界是一种超道德。
可对付邪恶,又的确需要种复仇的心理,即使人将因之沉沦。
人世间有很多结,解了这个等于又系了更多。但毁结又缺乏秩序。
做个仙剑奇侠传中的李逍遥,是个好故事。
5.26
贝克莱提出"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勾销了由于假设物质实体的
存在而引发的一些难题诸如此假设的前提实体存在是否有自明性等等。
但是他所建立的模型的最大缺陷是:他人和他物依何存在?
贝克莱不敢说他人与他物皆依我存在,因为这一来,他就无法与人
交流。
也就是说,唯我论与世界是不流通的,虽然它可能是完备的。
这样,贝克莱再构造了一个流通中介:上帝。
上帝凭他的智慧与仁爱,制作了一个连续、秩序的可知觉的规律,
此规律表现为广袤、形状、运动及颜色、味道、声音。我和他人凭感觉
知觉此规律的一部分,但的确我们的常识终是把所知觉的理解成实存的,
好似把镜中之花误作是实存的。我们有此误解是为了生活的方便,就好
比我们曾以为生肉生蛆,自然害怕真空,从而使自己暂时心安理得一样。
于是如是贝克莱解决了日月星辰、山川石木不会因我消失而消失这
种与常识相悖的问题,但他未解决另一个困难:他人,甚至包括我,依
何存在?
之所以有此困难,是因人既是被知觉的,又是可知觉的,而贝克莱还
未解决:可知觉者,是否是实体存在?如是,则如何解决当其处于被知觉
时的非知觉时的实体情形?如不是,又如何与常识调和:即常识是人人都
自觉自身是实体存在,至少对大多数人而言。
解决此困难的第一种方法,是把他人(或我)看作是实体存在,当他
人(或我)被知觉时产生的一切和其他非实体存在产生的一切是完全可互
为镶嵌的,更圆满些,可将世界按实体性排序,人是第一位的充分实体,
非生命最末,排序理由:可知觉能力的大小。
这样上帝其实创制了两条规律:一条是贝克莱式的,另一条是洛克式
的。
如此,贝克莱还是没有解决唯心论或唯物论的前提自明性问题,但
至少,他的核心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被修改成:"非生命的存在就
是被感知"、或修改成其普遍命题:"存在度就是可知觉度",就可以成立
了。
不过这样虽然较完备了,但显得仗势欺人:哑巴无法伸冤于是就被
判有罪。此事亦如是:非生命的存在定义还不是人强加给它的。所以,
我觉得这构造虽然优美,但无更多的欣赏价值。
第二种方法,就是唯我。
5.26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从卢梭、伏尔泰、拉美特利,到狄德罗、梅
叶、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具有哲学气质和品位,
也许他们所处的时代使他们觉得使用大众语言于大众思维来有所阐发更
具有合理性与时代性。但批判精神若本身就显得粗鲁无知的话,那其就
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徒具史学价值而无美学价值。
粗陋的笔触、杂暗的色彩、无序的构图、芜乱的节奏与明暗关系,
的确有叛逆的个性,只是,这已不是艺术。
哲学要求的是永无止境的智慧琢磨,而不是仅凭激情写就的大众读
物。
甚至到现在,我没有读到任何一个持唯物主义观点,但写就的文章
与表述的思想能让我击节而叹的。这是由于写实本身的余地就小,还是
写的人缺少高超的智慧?
我怀疑有高超智慧的人,不是归入了唯心,就是已不在唯心唯物作
斗争这种低浅层次上徘徊不前。
5.29
康德的整个体系,相当圆浑自足,但其中搪塞的材料有些纯属粗制
滥造,十二年的闭门静思,所得之处应是推敲再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不过,康德,毕竟还是康德。
康德将判断划归为三种有效存在形式:先天综合判断、后天综合判
断、先天分析判断。
其中: 先天:不从感觉,独立于经验,有确实性;
后天:从感觉,依存于经验,有盖然性;
综合:宾词不在主词概念里,可增进知识;
分析:宾词从属于主词概念,不可增进知识;
然后,康德分别在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中证明先天综合判断
是如何可能的。
但我对其证明的正当性更感兴趣。
首先一下综合、分析这对概念。
先举一语句:"空气是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这是个分析命题,还
是个综合命题?
对现代受过初三以上教育的人,都知道这是对的:H和O都是空气
的组成成分,宾词在主词概念中且不可增进知识,所以根据定义,这是
个分析命题。
但对拉瓦锡时代之前的欧洲人来说,他们原先都以为是 "燃素" 在
起作用,直到有人从空气中分离出氢与氧,他们才知道 "空气"是有氢元
素和氧元素的。"这命题是真的,同时由于他们以前从未得知过氢与氧这
些语词可作为以空气为主词下的宾词,且他们又增进了知识,于是对他
们而言,这又是一个综合命题。然而在此意识成立的一刹那后,这命题
对他们而言又成为了分析命题,因为此时他们已知氢与氧可以是空气为
主词下的宾词,且他们已无法就此再增进知识了。
所以康德在划分分析、综合时,未考虑时间序列因素。
事实上,一个命题只有它是真命题,主词与宾词必会发生概念上的
关系,而后宾词就会因之从属于主词,从而此命题在关系发生后总是会
成为分析命题,也就是说,综合命题作为真命题的存在时间为零。当然,
理论上存在时间为零的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它存在过,只是存在时间为
零,或者说,在判断为假命题的综合判断到判断为真命题的分析命题间,
事件距离为零,但作为真命题的综合命题就存在于这个距离中。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与其引入综合概念,不如建构一个可扩充的变
元主词空间更具有描述力。
再看一下先天、后天这对概念。
对康德这些哲学家,与其把他们的每一个观点按唯心唯物无聊而又
重复的划分,不如去寻找一种能更中肯綮的理解方法。我以为他是在维
护确实性的知识。因为很明显,休谟对确实性的否定及未提出替代的判
断法则这做法,使人在极端之下会对所有一切都产生怀疑,而康德想做
的是:认定确实性可在理论上独立存在,而其来源只能先于经验并可指
导经验。至于确实性的存在是否可能康德肯定没法回答,他只是假设确
实性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在这个假设前提下,他论证了先天综合判断在数学、自然科学和形
而上学中是如何可能的。
在数学领域,他先论证时空的内在性,然后指出数学是建立在此时
空基础上的,从而说明数学时先验的,比如7+5=12。
可是,康德所建构的,也就是他认为人所普遍共有的时空形式,只
是一种模型,而既然是模型,就有被改变的可能。拿其中的空间来说,
康德认为的空间是一个牛顿式的刚性结构,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
的元素只要遍历不同一,就必然可使元素的集合加表达为在新集合中的
元素个数等于原集合A与原集合B的个数的累加,所以7+5才会等于12。
就好比7ml水中再加5ml水在S.T.D.下必会是12 ml一样。
但我们凭什么能够根据自己经验到的刚性世界来外推所有可能世界
的结构呢?空间若是非刚性的呢?退一步说,即使可能世界是唯一的,
那么非刚性结构仍可能共存于刚性结构中。只是我们约定了时空刚性模
型的正当性,才把时空刚性模型视作第一性,把其他模型视为逻辑发展
中逐渐开发出的变式。可是康德这种 "所见即所得" 式的方法在哲学中
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哲学的目的之一不是在于换一种话语形式来陈述常
识,而是在于换一种范式类型来陈述常识。
数学和逻辑,都是一套有规则的游戏。
至于形而上学,那只是逻辑在非经验世界中试图说明这世界是经验
的应用。不过康德写得四个正反论题虽都很值得讨论,但他本人的思路
却是浑浊不清。就拿第一个二律背反来说,康德的论证过程是:正:世
界在时间上若无限,那到目前,就已完成了一段过去的无限时间,但完
成的不能是无限的,故时间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反:假设时间是
有限的,那世界就有一开端,但世界不能从无中产生,故时间不是有限
的而是无限的。(空间的正反证明略)
但是,完成的和无限的在词义上是矛盾的并不能推出在所有语序中
都会造成句义上的矛盾,也就是说,从 "完成的不能是无限的" 不一定
能推出 "完成了一段过去的无限时间是不可能的" 。用数学语言来说明
这一点会更清晰:给予 "完成的" 以符号T,"过去的无限时间的极" 以
符号-∞,而T<>-∞与(-∞,T)可以同时成立,即"完成的不能是无限的"
与"完成了一段过去的无限时间"可以同时成立。
而康德构造的时间有限的矛盾模型也是不必然的。因为空间的开端
不一定是无,这个端点上的时间也不一定是空,康德不能把开端之前的
空与无说成开端时的空与无,若要证明开端点不可能为有,那证明呢?
就凭他感觉这不可能于是便不可能?
而康德在此论证中另一个不严密的地方是:他的句里话中暗含着承
认开端之前是有存在的,但这暗含与开端的定义是矛盾的。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抒发了一番德意志人特有的铁制伦理,虽
然听上去铿锵有力但实际上蛮横无比,他似乎还停留在伦理学中有绝对
原则这种原始状态下, "我之所欲,必施于人" 比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更咄咄逼人,因为谁也不知他之所欲对别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伦
理学领域是个假设前提自身随时随地会遭到否决的地方,也只有康德这
种不承认假设前提的人才会在那里说那么多的话。
而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的超功利性、普适性和形式性也不过是一
般的美学常识而已。
所以我忽觉得康德哲学唯一可圈可点的是他关于时空观念内在的阐
述。
6.7
黑格尔的哲学一般是和辩证逻辑联系起来的。纵览西方哲学史,发
展出黑格尔这样的思维成果也是有其出现的可能性的:形式逻辑在各个
领域走到了传统语言的极致,自然需有人来将之串联一下,以完善传统
语言在逻辑领域内的形象。
只是当年的中国人和如今的中国人一谈起西方哲学,马上想到的便
是马克思和辩证法,以及对立统一。
除去历史的因素,我们有必要去考察,为什么是辩证逻辑而不是形
式逻辑会在中国有更强的繁殖力?
在思考这问题之前,需先看看这两种逻辑的差异。
形式逻辑基本上由有假设前提的演绎组成,其演绎规则中有很重要
的一条:即各个基始单元必须是相互独立的,排他的,自我一致的。比
如: "如果α并且β,那么γ" 中,α、β、γ若看作相对此命题的基
始单元,那α、β、γ是两两不包容的。但这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无联系,
只是这种联系是外在的。比如:设α为:白马是马;β为:马是动物;
γ为:白马是动物。α这个断定并不需要β、γ的限定即可成立。β、
γ也依样如此。但是 "马" 是相对基始单元再细分的一个相对基始单元
(相对α、β这两句子),它作为三段论的中介要素使此AAA式成立。
但这联系是属于AAA的,并不内在于α、β、γ中,α、β、γ仅提
供此联系的结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指出,α、β、γ的互不包容其
实指联系的外在。
但辩证逻辑与之的差异就在这里,它断定α、β、γ等相对基始单
元是可互包容的,即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典型的辩证逻辑形式是:
(γ) (γ) γ
时间1: α|β 时间2: α-β 时间3: α | β
其中,|表示互无认识;- 表示认识; | 表示认识后上升到新认识;
( )表示不描述;没有( )表示描述;α指正题,β指反题,
γ指合题。在步骤1、2、3前加上"时间"二字提示辩证逻辑是一种过
程。
γ
按黑格尔的想法:α β的内涵已是绝对精神的内涵,但此绝对精神
在三个阶段的构成形式是不同的,在第一阶段即时间1:α与β互不限定,
处于未分化阶段,γ不在描述中出现,此时α肯定α或者β肯定β;在时
间2,α通过β来限定自己,但彼此不互动,此时α否定非α域同时β也
在否定非β域,γ仍未在描述中出现;在时间3,α、β在互动中消解自
身-对方这种在时间2中生成的关系-,形成新关系 | ,此时,γ在描述中
出现,γ包容α与β在时间1时的一切。
可见,形式逻辑在构成上是单一链接的,而辩证逻辑是复多块接的:
前者由单一链组成网络,但这网络是外在的,比如欧式几何等,而后者由
复多块组成拼块,此拼块网络基本上只具形式上的排列美感,主要的信息
全在各个复多块内的内在网络中。
用西文和中文的文字最形象地说明了两者的差异(构成上)
西文: m-a-l-e 单一链:m→a→l→e 外在网络:male and female
田
中文: 男 单一链:力 外在网络:男与女
但我并没有下结论:说是由于语言-思维双柱模式上的特性决定了中国人
易于接受辩证法,而只是指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双柱模式上的差异,和这
两种逻辑构成上的差异,有着巧合似的相似。
但从总体来看,我以为黑氏逻辑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为中国人所乐于
认同的:
肯定-否定-肯定循环模式 ←→ 阴阳互生互灭及阴阳一体
质-量-度判断构式 ←→ 定性判断构式
三一式的前后一致性 ←→ 两仪四象八卦类的切分匀称性
实践精神大于理论精神 ←→ 务实精神
矛盾的内在性 ←→ 综合把握习惯
运动中变易 ←→ 万物无常
绝对精神从低到高的可实现性 ←→ 修身成仙
以后马克思把黑式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下,于是有了第8条:
8.最高理念应在俗世中实现 ←→ 治国平天下类的实用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辩证逻辑的弱点:粗简、空泛、封闭式关系、无发展
力将会在死守这一颜色的人群的言语中,越发会凸现出在思维模式上考古的
情趣。
--
新领导
打麻将三天五天不累
喝茅台三瓶五瓶不醉
下舞池三夜五夜不睡
干正事三年五年不会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5.hit.edu.cn]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tyre.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9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