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oonly (郁闷鬼~~~hoho),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先秦哲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9日12:25:2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发信人: ide (懒得说话),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先秦哲学
发信站: 逸仙时空 Yat-sen Channel (Tue Oct 13 20:21:39 1998), 站内信件
先秦哲学:
  即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以春秋战国时
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
为研究讨论的重点。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①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因其围绕着对天
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先秦
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
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祭祀、征伐、田猎
、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
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
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
、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
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西周
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
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
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
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
神而远之”。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老子明
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
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
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以后孟子和庄
子分别继承发展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易传》主张太极
为天地的本原,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的命题;《管子》以“精气说”强调天的物质性;荀子
肯定“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继承了
老子、荀子的思想,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上述观点使
先秦的唯物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天道观相联系,
先秦哲学还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提出“两端”、
“过犹不及”的观点,反对片面性。老子主张“反者道之
动”,看到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易传》提
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肯定事物对立
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普
遍的规律。

②人道观。即关于人生和为人之道的根本观点。相对于天
道观而言称为人道观(见天道与人道)。它也是先秦哲学
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周代“以德配天”思想的形成
和西周末的疑天思潮的蔓延,兴起了注重人事的观念。子
产强调人道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以“爱人”和“克己复
礼”为中心内容的仁的学说。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提
倡“兼相爱,交相利”。老子反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说教主
张以“无为”、“抱朴”为理想人生。孟子在孔子“仁”
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义礼智”,并进而探讨人性问题
,提出了性善论。而同时代的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
”。荀子反对孟子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庄子发挥老子的
无为思想,提出“无以人灭天”,反对积极入世,追求“
逍遥”的精神境界。
③古今观。即历史观。春秋以前中国哲学的历史观的基本
形式是天命论,认为天生下民,授命君主治民,社会治乱
取决于君主是否顺天应人。西周末社会发生巨变,人们对
历史特别是古今问题亦形成许多新见解。伯阳父认为自然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社会的经济状况,据此预言西周将亡。
诸子百家中,儒家承认历史的变化,但强调古今间的继承
关系。孔子考察了礼的因袭和损益,注意到社会的变化对
礼的影响,主张维护周礼;孟子把社会的发展理解为一治
一乱的转化过程,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荀子提倡“法
后王”,但也认为先王后王有一贯之道。墨家重视历史经
验,主张“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道家则美化“小国寡
民”的远古社会,主张绝圣弃智,复古倒退。法家与儒墨
道诸家不同,强调古今不变。商鞅认为历史可分为上中下
三世,韩非进而主张“世异而事异”,“事异则备变”,
提出了一种进化的历史观。
④知行观。即认识论。随着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认识问
题已引起先秦哲学家的重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认
识的来源、认识过程和求知方法的问题。孔子承认有“生
而知之”者,但强调“学而知之”。兼重学与思、知与行
。墨子提出三表,以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孟子区别“
耳目之官”与“心之观”的不同职能,指出“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老子区别“为学”与“为道”,否定
感性经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后期墨
家把认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注意到它
们各自的特点和在认识中的作用。荀子对认识的来源和方
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既注重感性认识又肯定思维的
能动作用,对先秦哲学的认识论进行了总结。
⑤名实观。即关于名称与现实或概念与实在关系的根本观                          
点。面对春秋时名实相悖的现实,孔子主张“正名”,强
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墨子主张“非以
其名也,以其取也”,着眼于对事物本身的把握。老子提
出名的相对性问题,指出“道常无名”。庄子进而主张“
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
的决定。名家从合同异与离坚白两个方面论证概念同具体
事物的关系,分析了事物及其概念的异同关系。后期墨家
将概念区分为达名、类名、私名,认为它们反映的实有不
同范围。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将名区分为大共名、
大别名和小别名,分析了名实乱的表现,对名实问题进行
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
阴阳、道器、动静、有无、常变、心物、名实等重要哲学
范畴,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                       

--
                            (((()))  ☆             注明:
                            (|@ @|)                 这是鬼鬼,
                       ★     \v/                   不是任何鸟类和爬行动物
                             |   |        ☆        更不是喷水!!!
                              m  m \_|\             ft again,也不是南瓜
                          ☆   \_____/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8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