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gcat (评论员),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当代分析哲学简史(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20 18:04:59 2001) , 转信



发信人: sk (◆落叶),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当代分析哲学简史(二) 
发信站: 交大兵马俑BBS站 (2001年11月18日15:05:5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人们常说二十世纪的哲学是「语言的转向(Linguistic Turn) 」,以别 
於近代(自笛卡儿算起)的认识论转向,这是指二十世纪的哲学家不约而同 
地把关注焦点投射到语言之上,但语言的转向不一定代表哲学家所研究的都 
是语言哲学,而是以语言的表达功能(语言是思想的表达)为核心来探讨各 
种哲学议题:如形上学、认识论、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等等 
;此种作法当然也不免预设了某种语言本性的观点,而把语言本性揭露出来 
就是语言哲学的任务了,简而言之,语言哲学乃是把语言本身当成主题;语 
言转向则只是把语言分析当方法。转言转向从二十世初即开始算起,语言哲 
学则代从五十年代开始兴盛。在三十年间有许多重要的语言哲学理论被发展 
出来,我们可以把语言哲学约略再区分为语意理论(semantic theory) (研 
究语言的意义)和指涉理论(theory og reference) (研究语言和它所代表 
的对象间之相关性,即指涉)。则它们分别各有如下的种种理论。 
  在语意学方面大致可区分为沟通进路、形式进路和句法进路三种倾向。 
    (1).沟通进路指从沟通的角度来探讨语言的本性,重要的理论有奥斯丁 
和瑟尔的说话行事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葛莱斯(P. Grice)和席佛( 
S. Schiffer)的会话理论和意图基础的语意学等等。可以说源自日常语言学 
派。 
派。 
    (2).形式进路则延续弗列格的意义和真值关系之探讨进路,经塔斯基( 
Tarski) 的语意学(被誉为二十世纪逻辑学的三大成就),到戴维森(D. Da 
vidson) 的带有实效主义色彩的真值语意学。 
  (3).句法学进路:这是语言学家琼斯基(N. Chomsky)所独力发展出来的 
,简单地讲是认为意义衍生自语言单元的句法构造上。 
  在指涉理论方面则大略可分为: 
  (1).描述词论:亦即认为我们是透过语言单元(如专名)的意含(代表 
事物的特徵)来辨认它的指涉对象。如由「亚里斯多德的老师」来辨认「柏 
拉图」这个专名所指涉的对象。在心灵运作上则意谓著透过我们的内在心像 
或内在资讯来辨认外在的对象,故在心灵哲学上又称「内在论」。主张描述 
词论的哲学家有弗列格、罗素、史陶生、瑟尔等等。 
  (2).指涉的因果理论:这是由邓南伦(K. Dennellan)、库律普基(S. Kr 
ipke) 、普特南(H. Putnam) 所发展出来的理论,恰对比於上述的描述词论 
。这一派认为名称和对象的关系是个因果关系,在对象最初被命名之後,这 
个名称即沿著一因果链而传递下来,而且名称是个「刚性的指称词(rigid 
designator) 」,它直接指涉对象,不必透过任何意含或描述词的中介,不 
管在什麽样的可能世界,名称均指涉该对象而不会改变。 
  这只是一种倾向的划分,在实际理论的建构上则是众说纷云,有许许多 
多的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不断地发展出来,当一个领域所有探究的可能性都 
已被摸索得差不多时,这个领域就随时准备退出优势舞台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析哲学的重心开始移向心灵哲学。 
  这个移动有下列三项因素:   

  (1).意义理论本身的困难无法解决(也就是无法有一个公认的强势答案 
):在众多意义理论的竞逐而无从定案之下,人们开始怀疑是否有一普遍的 
意义观念能适用於各处?譬如普特南便曾喟叹:为什麽语意学如此之难? 
  (2).对语言□像相信(believe) 、意图(intend)、欲要(desire)....等 
动词(术语上又称「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的探讨上,一方 
面这些动词均相关於某种心灵状态(mental state),从而对语言哲学之转向 
心灵哲学提供了一条便捷之道;另方面,命题态度动词在英语使用中常是以 
「that语句」的形式出现,哲学家在研究此类语句的逻辑形式时,发现它们 
的意义和指涉无法确定,从而质疑是否有相关於它们的心灵状态之存在,这 
也就把焦点带到心灵哲学的探讨上了。 
  (3).外在大环境的转变,特别是电脑科学的高速发展,为心灵的探索提 
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灵感和典范,更加速了心灵议题之跃登为哲学舞台上的 
主角之趋势。 
  由语言向心灵的移动,不惟是主题的改变,研究方法也同时发生变动, 
哲学家们不再遵循科/哲分界的弗列格传统,反而大幅向科学靠拢、结合, 
一方面,寻求对哲学问题的解答,另方面,则试图以哲学思辨来为科学研究 
提供方向,哲学和科学密切配合,有时哲学反而成为科学下的一个次学科, 
如公认当代认知科学为一跨学科的科目,包含了资讯科学、人工智能、神经 
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哲学家和科学家(语言、心理、资讯、 
神经科学..等等)经常在会议场合对话,哲学家把这种趋势称为「自然主义 
回转(Naturalist Return) 」。为何叫「回转」?原来,在弗列格之前,哲 
学流行「心理主义」,哲学家们也是勇於援引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 
於援引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 
理学--等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这基本上正是一种自然主义。因此当前的 
哲学趋向乃是「又回到从前」了。 
  在西方,自然主义一点也不是中国道家式的「自然」,自然(nature)这 
个词的另一个意思是「本性」,它源於拉丁文「受造物(natura)」,它主张 
把人视为自然的一分子,并不是具特殊地位的「主体」,故属於人的各种奥 
秘(最大的奥秘当然是心灵),均能在科学的解剖下而予以揭露,有时它也 
常常和唯物论混在一起。当代唯物论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亦不太相 
同,这并不是指世界上只存在著物质,而是指世界最终必须以物理学来说明 
的唯物论。当然有瑟尔这样的反唯物论之自然主义者,主张心灵并不能用物 
理来说明,但对心灵的说明仍然是自然主义式的--生物的自然主义。(可 
以说这种生物的自然主义主张生命现象不可能用物理学来说明)。 
  因此自然主义不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改变,也是一种立场上的改变,许许   
  
多多的知觉、认知、表象....之因果理论一一被发展出来,使暗示了这一个 
趋势,因为因果理论的特点便是上述的心灵状态必须由致使其发生的整个因 
果关系来说明,而不能只依赖於字词间的逻辑分析,并且追究事物发生的原 
因正是科学的本分,有趣的是,我们看到在语言哲学之间也发展了指涉的因 
果理论,分析哲学便如此地背离弗列格传统而走向自然主义的道路上。 
  跨入九十年代,心灵哲学方兴未艾,英美的分析哲学将会如何发展?且 
让历史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让历史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 
  ▁▁▁▁▁▁▁▁▁▁▁▁▁▁▁▁▁▁▁▁▁▁▁▁▁▁▁▁▁▁▁▁▁▁▁▁▁▁
 
  ▏        ▁▁  ◢  ▁▁▁▁▁▁▁▁▁▁▁▁▁▁▁▁▁▁▁▁▁▁▁ 
  ▏◇∞◇  ▏   v█◤ 秋风起,人间几片落叶     ◣◢                ▏◇∞◇ 
  ▏§心§  ▏◢█◥◣    席坐的青尼           惃帹◤     ◥◣◢◤ ▏§语§ 
  ▏◇∞◇  ▏  ◤◥             说起舞的伽叶  崹╲           ▎   ▏◇∞◇ 
  ▏                                            ◤ 
  
※ 来源:·交大兵马俑BBS站 bbs.xjtu.edu.cn·[FROM:伽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7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