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ida (谢幕了,小丑),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哲学:  在文字与生活之间(好书简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l 20 18:22:09 2001) , 转信

发信人: lefteye (追寻属于自己的东西&红豆),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哲学:  在文字与生活之间(好书简介) 
发信站: 华南网木棉站 (Wed Jul  4 19:18:45 2001), 转信 
  
  
B0/H117 
Philosophy as a Way of  Life: 
Spiritual Exercises from Socrates to Foucault. 
---- Pierre Hadot ;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Arnold I. Davidson. 
----Blackwell, 1995 
  
                  哲学:  在文字与生活之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李 猛 
  
  
  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上去,不免让人想起维特根斯坦和福 
柯。不过这种想象非并凭空而生。看过书就知道,收入书中的 
文章不仅直接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和福柯,而且本书编者戴维森 
之所以着手编辑这样一位在英语学界中不甚知名的学者的文集, 
恰恰是福柯生前大力推荐的结果。 
  不过,作为法兰西学院的成员,在法国,阿多(Pierre 
Hadot)已经可以说是进入了所谓的“不朽者”的行列,他对希 
腊化和罗马时代哲学的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哲学 
的理解,而且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哲学本身意味着什么这个老问 
题。 
  阿多对古代哲学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对经典著作的评注和分 
析(当然在这方面,阿多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更为重 
要的是他特别探讨了古代哲学特有的话语实践方式和气质。阿 
多认为,哲学史的研究经常犯时代错误,将研究者所在的时代 
的哲学逻辑强加给他们研究的时代,好象古代哲学和专业化的 
现代哲学一样,属于大学、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和印刷出版的 
哲学著作的世界,而完全忘了一些条件在古代世界要么根本就 
不具备,要么也只不过是边缘性的,没有对古代哲学产生根本 
的意义。因此,要想理解在许多现代哲学史研究者眼中显得逻 
辑含糊、论述零散的古代哲学著作(特别是希腊化哲学诸学派), 
就必须考虑古代哲学所处的独特世界。 
  在阿多看来,在古代哲学的世界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 
特征是它是整个古代世界口头文化的一部分。用阿多的话说, 
就“古代哲学本身,就性质而言,就是口头性的”(第62页)。 
尽管古代(希腊、希腊化和罗马,乃至中世纪)世界并非列维 
-斯特劳斯所谓的“冷文化”,但是正如法国著名史学家费尔对 
书籍和印刷业的经典研究所提示的,西欧直至十六世纪以后, 
采用民族语文(即所谓“俗语”)印刷书籍,印刷业才有了大 
规模的发展,“热”的书面文化才真正压倒了“冷”的口头文 
化。这一点尽管在社会史中多少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哲学史 
研究却很少考虑到这一点(这样看来,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的 
相互交流是一个多么迫切的任务)。然而,忽视了古代哲学的 
这一重要特点,就很容易错误地理解那些遗留下来的古代哲学 
文本。因为,在古代哲学世界中的这些文本,与今天在大学中 
被教授们和学生们“默默”研究的文本,尽管内容一样,实际 
上却属于两种不同的文类(literary genre)而阿多在法兰西 
学院的就职演讲中指出,他对古代哲学的研究遵循Courcelle的 
原则,即一个文本应该放在它所属的文类中来考虑。而古代哲 
学的文本始终是从属于口头文化的一个辅助工具,或者更准确 
地说,是口头言辞的一个物质载体,是再次成为声音的一个中 
间阶段。在阿多看来,这些书写文本总是两次事件之间的一个 
中介,在这些短暂的文本的一端是记录(recording),而另 
一端则是重新倾听(rehearing)。阿多对古代哲学的这一重 
要特征的提示提醒我们必须重新理解古代哲学文本的功能。 
  阿多注意到,在古代哲学中,话语具有两种不同的涵义。 
一方面,话语是指面对一个追随者或自己发言,这时话语是具 
体的,它和一个特殊的存在境况、一个具体的实践相关联; 另 
一方面,话语也指形式结构和知识内容是抽象的言辞和文字。 
在古代哲学中,哲学家们更看重前者而贬低后者,斯多噶派的 
学者甚至认为后者完全与哲学相悖,而现代哲学特别是哲学史 
却往往只关注后者,完全忽视了诸如苏格拉底的申辩、奥勒留 
的沉思和圣·奥古斯丁的忏悔这样形态的话语──一种真正的 
话语实践。 
  为什么古代哲学会这样重视这种具体的话语呢?这是因为 
在古代哲学家看来,哲学的根本不是一种教条式的话语,而是 
一种特殊的生活选择,一种打算以某种特殊方式进行生活的决 
心和愿望。一种具体的话语正是达到这样的目标的一种“精神 
锻炼”(spirtual exercises)的手段。 
  “精神锻炼”是阿多分析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什么是“ 
精神锻炼”?古代希腊罗马时代的怀疑派和斯多噶学派都明确 
宣称,哲学是一种“锻炼”。在这些哲人眼中,哲学并不在于 
教授一种抽象的理论,更不用说文本注释了,它是生活的艺术。 
阿多采用“精神”这个词,是认为这个词比起其他词来,更能 
强调“艺术”涵盖的是整个的生活,“人的整个存在”,而非 
现代人所习惯的与实践行为相分裂的“单纯”的观念或者思想。 
所谓“锻炼”,是强调这种生活艺术是实践性的。通过这种“ 
精神锻炼”,学习如何度过一种哲学的生活,如何对话,如何 
面对死亡。只有从“精神锻炼”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Victor 
Goldschmitt的公式:古代哲学话语“是要形塑,而非告知” 
(to form more than inform)。 
  因此,在古代哲学中,一套逻辑严密的教条并非重要的东 
西,关键在于如何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成为哲学家,不在 
于你是否有能力提出一套抽象的话语,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彻底 
地改变日常生活。“爱智”使哲学家成为“现世中的陌生人”, 
成为哲学家就意味着你要有勇气“度过另一种生活”(living 
another life)。 
    从“精神锻炼”的角度来看,抽象话语的意义就是工具性 
的,而非终极性的。无论是伦理,还是逻辑和物理,它们都是 
一种“锻炼”手段,帮助我们获得心灵的宁静,内在的自由和 
一种宇宙意识。古代哲学家即使追求体系本身的逻辑性,目的 
也只是希望增加它的说服力,能够更有效地形塑自己和追随者。 
一旦抽象话语悖离了这一初衷,哲学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阿多指出,在古代哲学看来,“对理论话语的自我满足” 
(self-satisfaction with theoretical discourse) 
始终是哲学的一个内在危险。但由于基督教僧侣生活方式的影 
响和大学的发展,我想还应该加上哲学的“学科化”,中世纪 
以后,哲学正是沿着这样的趋势一步步走向今天的状况。尽管 
笛卡尔、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以及马克思、柏格森等人都 
借助其他路径重新发现了古代哲学的存在方式,但总的趋势却 
似乎难以逆转。时至今日,古代哲学家们时刻警惕的危险已经 
是铁打不动的现实了。 
  也许哲学的“唯理论化”不过是整个社会成为“抽象社会” 
的一个缩影,而阿多这本不过三百页的文集,如果真能使我们 

不仅理解古代哲学,而且还借助哲学使我们看到我们所处社会 
的面目,那么我们大概就会明白,福柯为什么会如此热忱地向 
他人推荐这样的文字了。 
  
-- 
  
  
  
     真实,严酷的真实。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0.12.193.14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9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