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s (小松),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精神现象学 第五章(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3日21:48:49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一、观察的理性(1)
我们看到,这个意识,即存在因它而取得一"他性"的这个意识,不错,现在又重新
进入了意谓和知觉,但意谓和知觉却不是确信有一个他物而已的那种确定性,而毋宁是
,这个意识已经具有确知它自己即是这个他物的确定性了。在此以前,去知觉和经验事
物里的一些东西,对于意识而言,只是适逢其会的或偶然的事情,而现在,它自己运用
起观察和经验来了。以前,只就我们来说意谓和知觉是被扬弃了的,而现在乃是就它们
自身来说它们是被意识扬弃了;理性的任务,在于知道真理,在于将意谓和知觉所当作
一种事物的东西作为概念把它寻找出来,即是说,它要在事物性中仅仅寻找出它自己的
意识。因此,理性现在对世界感到一种普遍的兴趣,因为它确知它自己就在世界里,或
者说,它确知世界的现在是合乎理性的。它寻找它的他物,因为它知道在他物中所有的
不是别的,正是它自身;它只是在寻找它自己的无限性。
理性起初仅仅揣测它自己在实在中,或仅仅一般地知道实在是属于它的,现在在这
种意义下它就进而普遍地占领本来就已知道是属于它的那些财产,而满山遍谷插上它的
所有权的标志了。但是这个表面的我性还不是它最后的兴趣所在;
当它这样兴高采烈地进行普遍占领的时候,它发现在它财产里还有外来的他物,还
存在着抽象理性在其自身中所没有的他物。理性揣测自己是比纯我之为纯我更加深刻的
一种东西,因而它必须要求将差别、丰富多样的存在变成属于纯我自己的东西,因而它
必须要求,将纯我自身作为现实而予以直观,并发现其自身即是现存着的形象和事物。
但是,如果理性掘开事物的一切内脏,打开其一切血管,希望自己能够跳出事物以外来
,它就将达不到这个幸运的目的;相反的,它必须首先在其中完成它自己,以便随后能
够经验到它自己的完成。
意识进行观察,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说,理性要想发现它自己就是存在着的对象
,就是在现实的、感性现在的方式下存在着的对象,并自认为是自己的这样的对象。这
个观察的意识自以为而且自称它不是要想发现或经验其自身,而是相反地要想经验事物
之所以为事物的本质。我们所以说这个意识是自以为和自称它不是要想经验其自身,乃
是因为这个意识即是理性,而理性自身对于它来说还不是对象。假如意识已经知道理性
既是事物的又是它自己的本质,知道理性只能够在意识里以它自己独有的形象而现在着
,那末它就勿宁会沉入于它自身的深处,在那里寻找理性而不在事物里寻找了。假如它
已经在它的自身深处找到了理性,那末它就会将理性重新从那里推向现实,以便在现实
里直观理性的感性外表,而立即将这种感性表现基本上当作一种概念看待。可是,当理
性只作为它即是一切实在这个意识确定性而直接地出现的时候,理性是将它的实在性当
作存在的直接性看待的,同样它是将自我与这个客观的东西的统一视为一种直接的统一
的。在这种统一中理性还没将存在的环节与我的环节分开以后再重新统一起来,或者说
,它还根本没认识到这种统一。
因此理性,作为观察的意识,就走向事物,自以为它所认识的事物都是感性的,与
我相对的事物;其实仅仅它的实际行动即已显然与这种自以为的想法互相矛盾,因为它
认识事物,这就是它将事物的感性改变为概念,就是恰恰将它们改变为同时又即是我的
一种存在,从而将思维改变为一种存在着的思维,或将存在改变为一种被思维的存在,
并且事实上它肯定事物只作为概念才具有真理性。在这个历程中,就观察的理性看来,
所认识的仅仅是事物,但就我们看来,所认识的是意识自身;而它的运动的结果,将是
〔这个观察的意识〕从它是自在的变成是自为的。
那末我们现在可以在观察的理性的各运动环节里来考察理性的观察行动了,看它如何将
自然、精神以至于自然与精神的关系都作为感性的存在来理解,并看它如何在这个运动
历程中寻找作为存在着的现实的它自身。
(a)对自然的观察
Ⅰ.对无机物的观察
1.描写
如果无思想的意识表示观察和经验是真理的源泉,那么它这种说法很可能造成一种
印象,仿佛这是说只有视听味嗅触是真理的源泉;其实在它匆忙地推崇视听味嗅触的时
候,忘记了说明同样本质的一件事实,即当它感觉的时候,它已经在为它自己而规定这
个感觉对象了。而且这种规定,对于意识来说,其重要性至少不在那种感觉之下。同时
也必须承认,这个意识并非仅仅一般地知觉一下而已,比如我看见在烟盒旁的这把小刀
,这样的感觉,并不算是一种观察。因为被知觉的东西,其含义应该至少是一个普遍(
或共相)而不是一个感性的这个。
这个普遍因而首先只是持续自身等同;它的运动只是同一个行动的同样的反复。当
意识只在对象里找到普遍性或抽象的我性时,它是必须将对象自己的运动由自身承当起
来的,而因为它还不是对这个对象的理解,那么它至少必须是对这个对象的记忆,而所
谓记忆,就是将那种在现实里只以个别的形式现成存在着的东西以普遍的形式表述出来
。这种使感性的个别事物从个别性里摆脱出来的超脱,以及仅止容纳了感性物而并未使
感性物本质变成普遍物的那种同样表面的普遍性,即,这种对于事物的描写,还并不是
一种在对象自身里的辩证运动;这运动毋宁只存在于这种描写里。因而对象一旦被描写
了,它就丧失了兴趣;于是描写了一个之后,就必须再去描写另一个,并且永远寻找对
象,以便永不休止地描写下去。当不容易发现整个的新事物的时候,就必须回到已经发
现过了的事物上来,将它进一步分割拆散,以便在它们身上再发掘出事物性的新的方面
来。这个永不休止永不安静的本能,是永远不会缺乏材料的。当然,如果能发现一个新
的突出的种,或者甚至于能发现一颗新的星体(星体虽是一个个体,却有普遍或共相的
性质),那不能不承认是好运气。
但是,就象大象、檞树、黄金等等所标明的那些种和类,它们的界线也是通过许多
层次,通过对于混乱一团的动物、植物、矿物以及经人工技术提炼而成的金属与土壤等
等的无穷分化而过渡的。在这个普遍的无规定性的广大领域里,分化又重新接近于个别
化,有时也重新完全下降于个别化,而在这个广大领域里,蕴藏着有观察和描写的无尽
宝藏。但是就在观察和描写面临着一片茫无涯际的原野时,即当描写站立在普遍的边界
上时,描写所能够发现到的却并不是一宗不可衡量的财富,而只是自然和它自己行动的
局限;它不再能够知道那看起来好象是自在存在的东西究竟是否不是一个偶然;至于事
物形象自身还带有混乱的或不成熟的、软弱和尚未摆脱其初步的无规定性标志的东西,
那就连被描写也无权要求的。
2.特征
如果这种寻求和描写看起来好象仅只与事物有关涉,那么我们须知,寻求和描写并
不是顺着感性知觉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就观察和描写来说,事物所赖以被认知的东西毋
宁比其余的那些感性的属性还更为重要;其余的那些感性属性,诚然是事物自己所不可
缺少的,但不是意识所绝对必要的。通过对于本质的与非本质的这个区别,于是就从感
性的茫然无绪中涌现出了概念来,而认识就从而宣称,认识它自己至少与认识事物是同
样本质的。面对着这个双重的本质性,认识乃陷于一种徬徨状态,不知究竟对于认识是
本质而必要的东西是否对于事物也是同样的。一方面,特征应该只为认识服务,使它据
以区别事物;但另一方面,所认识的应该不是事物的非本质的东西,而应该是事物自己
赖以将自身从一般存在的普遍连续性中分离出来的东西,应该是事物赖以将自己从他物
中分离出来而成其为自为的存在的东西。特征应该不仅与认知有本质的关系,而且也应
该与事物的本质规定性有关;而且,人为的系统应该符合于自然的系统,并且只表述自
然的系统。按照理性的概念来说,这一点是必要的;而理性的本能(因为在这种观察里
理性仅仅是以本能自居的),在它的系统里也已经获得了这种统一,即是说,在系统里
面,理性所构成的对象,在它们自身中都具有一个本质性或一个自为的存在,而不仅仅
是此时或此地的偶然。比如说,动物的特征在于爪牙,这是因为事实上不仅认识要依靠
爪牙的不同来区别此一动物与彼一动物,而且动物自己也赖此以分隔其自身;动物全靠
这种武器以自为地保持其自身,并从普遍中分化出来。至于植物,根本还不成为一种自
为的存在,而仅只接触到了个体性的边缘,在这个边缘上,它表示出了两性差异现象,
因而也就靠这个性别来被认识和被区别了。但是更低级一些的东西,就再也无法从别的
同类中区别出自己;它在进入对立以后,就完全泯没消失了。静止的存在与在关系中的
存在是互相对立互相争斗着的;在关系中的事物与静止着的事物有所不同,因为所谓个
体,就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保持其自身的那种事物,但是,凡不能这样在关系中保
持其自身的事物,凡在经验的方式下是一事物而在化学的方式下变为另一不同事物的事
物,就使认识陷于混乱,发生争斗,不知究竟自己应该坚持于哪一方面,因为事物本身
既然不是保持等同的东西,就有两个方面从它那里分裂出来。
因此,在普遍的自身等同的这样一种系统里,自身等同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认识
或知识的自身等同又是事物的自身等同。不过,每个保持等同的规定性,固然都在从容
地描写着它的发展顺序,以便各得其所,各随其性,但本质地说来,这些保持等同的规
定性,经过这样一扩张,就一定要转入它们的反面,导致这些规定性陷于混乱。因为特
征,普遍的规定性,乃是对立物的统一,是规定了的东西与自身普遍的东西的统一,因
此,它必然地分裂开来成为这个对立。如果现在按照一方面说,规定性战胜了它自己的
本质之所寄的那个普遍,那么反过来,在另一方面,普遍同样地也继续在统治着规定性
,将规定性推向它的边缘,使它的差别与本质性在那里归于混淆。观察自以为是将差别
与本质性清清楚楚分别开来的,并自以为在它们那里找到了什么固定不移的东西,现在
却发现一个原理又套上另一个原理,重重叠叠,到处是互相过渡,到处是零乱混淆;并
且发现在它们那里本来以为分离了的,现在联结到了一起,本来可以联结着的,现在分
离了开来;而这样一来,这种对于静止的、自身等同的存在的规定和坚持,在这里,就
恰恰在它最普遍的规定里,比如在动植物的本质特征里,不得不感到随处遭受驳斥;因
而它的一切规定都被剥夺了去,它先前所取得的普遍性被迫而归于沉默,而它自己则被
逐回而重新成为无思想的观察和描写。
3.规律的发现
(1)概念与规律经验
这样的观察,既然只以简单的东西为对象,或者说,既然它以普遍来约束感性上的
杂乱现象,那么它就一定在其所观察的对象中发现它自己的原理是混乱的,因为被规定
的东西由于其本性如此,是一定要消失在它的反面之中的;因此,理性勿宁要离开那种
看起来保持不变的惰性的规定性,进而在它的真理性中即在它与其反面的关联中对规定
性进行观察。至于那些所谓本质标志,都是静止的规定性,而静止的规定性既然表示自
己是简单的而且也被理解为简单的,就根本不代表那种构成它们的本性的东西,按照它
们的本性来说,它们都是返回自身的辩证运动的一些趋向于消失或保持不住的环节。现
在理性本能既然着手探索那种不失其本性的规定性,即寻找那种本质上不是自为的而是
向其反面过渡的规定性,那么它所寻求的就是规律和规律的概念了;当然它在寻求规律
及其概念时也把它们当作存在着的现实来寻求,但事实上存在着的现实将在理性本能面
前趋于消失,规律的各个方面将变成一些纯粹环节或抽象,因而规律就具有着概念的性
质,而概念则是已经把无关重要的感性现实的存在从自身中清除了的。
在观察的意识看起来,规律的真理性也象感性存在之是为意识的对象那样,存在于
经验里,而不是自在和自为的东西。但如果说规律的真理性不存在于概念里,那么规律
就是一种偶然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必然性,因而事实上就不是规律了。但是,我们说规
律本质上就是概念,这不但与它之为观察对象不相冲突,反而恰恰因此而具有必要的现
实存在,成为观察的一种对象。所谓是理性普遍性的那种普遍或共相,也就是概念本身
所含的那种普遍,即是说,普遍是为意识的、作为现在的和现实的东西而呈现着的,或
者换句话说,概念是以事物的和感性存在的方式而呈现着的;只是并不因而丧失其本性
,以至堕落为惰性的常住不变或毫不相于的连续出现而已。凡普遍有价值的,也是普遍
有效率的;凡应该存在的,事实上也是存在的,但仅只应该存在而并不存在的东西,就
没有任何真理性。理性本能之坚持于这一点,那是具有充分理由的;理性本能不为思想
里的事物所迷惑,因为思想里的事物仅仅应该存在并且作为应该而应该具有真理性,而
事实上却并不存在,是在经验里找不到的东西;理性本能决不让自己受各种假设以及从
应该里滋长出来的一切其他非现实的东西所误导,因为理性恰恰就是相信自己具有实在
这个确定性,凡对意识来说不是一个自我本质(Selbstweser)的东西,即是说,凡不自
我显现的东西,在意识看来就根本什么也不是。
说规律的真理性本质上即是它的实在性,这对于这个停留在观察阶段上的意识说来
又成了一种与概念和自在的普遍互相对立的说法,或者换句话说,在这个意识看起来,
象它的规律一类的东西不是一种理性的本质,它认为在这里面含有某种外来的东西。但
是,意识自己所表现的事实就驳斥了它这种见解,因为事实上意识本身也并不认为为了
证明规律的真理性必须一切个别的感性事物都在它面前显示了规律现象,这才算是具有
普遍性。比如说,被举离地面的石头松手以后堕落地面,这条规律决不要求把所有的石
头都拿来做过这个实验以后才成立。意识也许会说,这条规律的成立,必须至少先用大
量的石头做过了实验,然后才能根据最大的或然性或充分的权利以类比法推论其余的石
头也是如此。但是类比法不仅不给予任何权利作此推论,而且由于它的本性的关系它时
常反对以类比法来做推论,类比法毋宁是不容许据以得出任何结论的一种方法。类比法
的结果,归根到底只是或然性,但无论较大的或然性也好,较小的或然性也好,一旦与
真理性对待起来看,其大点小点就可说毫无差别了;不管它有多大,只要它是或然性,
它与真理性比较起来就算不得什么了。然而事实上理性本能是把这样或然的规律当作真
理看待的,它只于找不到规律中的必然性时,才来这样地加以区别,把事物的真理性本
身降为或然性,用以表示还没认识到纯粹概念的意识所承认的那种真理性是不完全的;
因为对于还没认识到纯粹概念的意识来说,普遍性就只是简单的、直接的普遍性而已。
但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简单的直接的普遍性,规律才对意识具有真理性;因为石头堕地之
所以对意识来说是真的,乃是因为石头对它而言直接是重的,这就是说,石头在其重量
自身就具有着它自己与地面的本质关系,重量里自在自为地就包含着"堕地"。因此,意
识经验到规律就是存在,但同样地也经验到规律就是概念,而只在这两种情况相结合时
,即既是存在又是概念时,规律对于意识才是真的;
规律所以为规律,因为它既显现为现象,同时自身又是概念。
(2)实验
由于规律同时也自在地就是概念,这种意识的理性本能就必然地但不自觉地要去纯
化规律及其环节,使之成为概念。理性本能对规律进行实验。最初显现出来的规律是很
不纯粹的,是纠缠在个别的感性存在里的,构成着规律的本性的概念是沉浸在经验材料
里面的。理性本能在做试验的时候,要想发现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现象,因此从表
面上看,好象规律只会因实验而愈来愈深地沉入于感性存在里去;但感性存在毋宁在试
验过程中消失了。因为,这种实验的内在意义在于发现规律的纯粹条件,而所谓发现规
律的纯粹条件是什么意思呢?尽管说这句话的意识可能以为这句话另有含义,但实际上
这只不过是说,实验是要把规律整个地纯化为概念形式的规律并将规律的环节与特定的
存在之间的一切关联完全予以消除而已。举个例子,阴电当初被认为是么什树脂电,阳
电被认为是玻璃电,经过实验以后,树脂电和玻璃电的原义完全丧失,变成不再属于任
何一种特殊物体的、纯粹的阴电和阳电了:同时也不能再说有专属于阳电的物体和另外
专属于阴电的物体了。同样地,酸性和碱性的关系及其相互运动所构成的规律,也是一
条以物体来表现其对立关系的规律。不过,被分解出来的这两类东西并没有现实性;我
们可以用暴力把它们分离开来,但不能阻止它们不立即重新出现于一个化学过程;因为
它们仅仅就是这个对立关系;它们不能象一颗牙齿或一只脚爪那样自为地存在着,我们
也无法这样地指示出它们来。它们以直接过渡为一个中立性产物为它们的本质,这就说
明它们的存在是一种自身扬弃了的存在或一种普遍的存在;而酸性和碱性只作为两个普
遍的存在才具有真理性。所以,正如树脂和玻璃都既能是阳电的又能是阴电的一样,酸
性和碱性也都不是附着于任何一种现实的属性,任何东西都只相对地是酸的或碱的;我
们以为绝对酸性的东西或绝对碱性的东西,在所谓搀合作用①里对于另外一种东西来说
可以具有完全相反的性质。——这样,实验的结果就把作为一定物体的属性的那种环节
扬弃了,就使宾词从它们的主词那里解放出来了。按照它们的真实情况来说,这些宾词
都仅只是作为普遍的东西而存在着的;由于它们具有这种独立存在,它们就获得了一种
称号;不叫物体,也不叫属性,而叫物质;象氧气(酸性的物质)这类东西,以及阴电
阳电和热等等,人们通常都避免把它们称为物体。
①搀合作用(Synsomatien),是化学家文特尔(Winterl)在十九世纪初年表示介
乎物理的混合与化学的化合两者之间的那种拼合现象时所用的名词。这种所谓搀合作用
,使物体发生颜色、密度、以至重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在混合作用里不发生的,
但还不能算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和酒精的搀合,就是搀合现象的常见的例子。——译者
(3)物质
与物体对照着说,物质不是一种存在着的东西,而是一种象共相那样的存在或象概
念之为存在那样的存在。理性作了这样一个正确的区别。可是当还没超过本能阶段的理
性作此区别的时候,它并没意识到,它利用一切感性存在来试验规律,结果它所扬弃的
竟恰恰是规律的感性存在,它也并没意识到,由于它把规律的环节理解为物质,这些环
节的本质性已经变成了普遍或共相,而既然称为共相,就可以说是一种非感性的感性存
在,一种非物体性的却倒是对象性的存在。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理性本能的活动结果产生了什么样的转变以及它的观察是以什
么样的新形态出现了。我们看到,这个从事于实验工作的意识,它的真理性就是要从感
性的存在中解放出纯粹的规律来,我们看到,规律就是概念,就是寄寓于感性存在之中
却又在其中独立自存、自由活动的概念,就是沉浸于感性存在之中而又不受其约束的那
种简单的概念。这个真正是结果和本质的东西,现在自己出现在意识面前了,但它是作
为一种对象而出现的,而由于这种对象在意识看来不是结果,与意识以前的活动没有关
系,所以它是作为一种特别类型的对象而出现的;意识对这特种对象的关系就成了另外
一类的观察。
Ⅱ.对有机物的观察
1.一般规定
一种对象,如果在它自身中具有着概念的单一性过程,这样的对象就是有机物。有
机物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的溶液,在这种溶液中,一个对象会因之而只成为为他存在的那
种规定性就完全消溶了。所以如果说无机物以规定性为它的本质,因而它只与一个另外
的事物一起才构成概念环节的完整性,因而它一进入运动就自行消灭,那么相反,在有
机物那里,一切使它成为敞开的为他存在的规定性,全都在有机的单一的统一性之下联
结起来了;而凡是自由地与他物发生关联的规定性,就不是本质的规定性;所以说,有
机物在它与外物的关联中促持着它自身。
(1)有机物与自然原素
根据上面的规定,可见理性本能在这里进行观察的两个规律方面,首先就是互相联
系着的有机自然和无机自然这两个方面。无机自然,与有机自然的单一的概念相反,其
特征在于它的规定性自由散漫,这些自由散漫的规定性,就是个体自然一方面自身消溶
于其中而同时又按照它们的因果联系而分离出来成为自为存在的那些规定性。空气、水
、土、地区和气候,都是象这样的一般原素,这些原素构成着个体的无规定的单一本质
,而个体又同时在这些原素中返回于自身。无论是个体,还是原素,都不是完全自在自
为的;它们虽然在观察时看来仿佛是自由地互相对立着,却同时在独立自由中又表现彼
此有本质上的关系;不过它们虽然彼此有本质关系,而其主导情况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
干,这种各不相干的情况只是部分地转入抽象了。
因此,在这里所观察到的规律就是自然原素对于有机物之形成的关系,有机物有时
将自然原素置于自己之外与自己对立起来,有时又将自然原素呈现在它自己的有机反映
或有机结构里。但是象这样的规律,比如说空中的动物具有鸟的性质,水里的动物具有
鱼的性质,北极圈里的动物都生有厚毛等等,象这样的规律都具有一种贫乏性,这种贫
乏性与有机物的多样性是很不相称的。我们且不说有机物是有自由的,能够躲开这些规
定,自由地形成它们的形态,从而给这些规律或规则——随便人们叫它什么都可以——
到处造成例外;事实上即使对于那些服属于这些规律之下的动物来说,这也还是一种非
常肤浅的规定,肤浅到这样程度,以至于就连规律的必然性这个名词也不能不是肤浅的
,也不能不仅仅表示自然原素对有机物具有巨大影响而已;况且我们根本不知道哪些会
产生哪些不会产生这种影响。所以,象有机物与自然原素之间的这类关系,事实上就不
能称为规律,一方面这固然因为这样的一种关系,如上所述,就其内容而言决不穷尽有
机物的关系的全部,但另一方面,也因为这种关系的两个环节自身是互不相干的因而并
不表示必然性。在酸性概念里含有着碱性概念,在阳电概念里含有着阴电概念,但厚毛
的兽皮与北极,鱼的身体结构与水,鸟的身体构造与空气,象这样的两端环节不论是怎
样地时常在一起出现,究竟北极概念里并不含有厚毛兽皮的概念,海水概念里并不含有
鱼的身体结构概念,空气概念里也并不含有鸟的身体结构概念。由于关系的双方各自保
有这种自由,所以也有陆上的动物具有着空中动物鸟的或水中动物鱼的本质特性。必然
性既然不能被理解为内在于事物的必然关系,它也就不再具有感性的现实存在,不再能
够根据现实而予以观察,相反,它已离开了现实。既然它不存在于现实事物自身,那么
它就成了在关系者之外的因而勿宁是与规律的性质正相反对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
平常所说的目的性的关系。这是一种完全摆脱了必然性的思想,这种思想超脱了必然性
,而自为地翱翔于其上方。
(2)理性本能所理解的目的概念
如果说前面接触到的那种有机物对自然原素的关系并不表示有机物的本质,那么相
反,有机物的本质可以说就包含在目的概念里。诚然,照观察的意识看来,目的概念不
是有机物自身的本质,而是在有机物以外的,因而只是上述的那种外在的、目的论的关
系。但是,根据前面对有机物所下的定义来看,有机物事实上正就是实在的目的自身,
因为它既然保持自身于其对他物的关系中,它就恰恰是这样的一种自然事物:在这种自
然事物里自然是通过概念来反思自身,而从必然性里分解出来的原因与效果、施为与忍
受等等环节也都在这里合而为一,因而在这里出现的就并不仅仅是必然性的结果而已,
而相反,由于结果是反回于自身,那么结果,或者说最后的,也就是最初的,就是产生
运动的起因,就是它所实现了的目的。有机物并不产生什么东西,它仅仅是自我保持,
或者说,它所产生出来的东西,既是产生出来的,也是本来已有的。
我们必须进一步详细讨论这种规定,看它自在着是个什么和为理性本能又是个什么
,以便了解理性本能如何在这种规定中发现它自己而又在其所发现的之中认识不出它自
己。
目的概念既然已被观察的理性所达到,于是它就既是理性所意识了的概念,同样又
是呈现于理性之前的一种现实的东西,并且不仅是现实东西的一种外在关系,而且是它
的内在本质。
这种现实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个目的,所以它按照目的与概念发生关系,这就是说,
它与概念的关系是一种偶然的关系,是一种按照双方之直接是什么而发生的关系;而双
方直接是什么呢?它们是彼此独立各不相干。但是,它们的关系的本质却与表面看起来
的这个样子完全是另一回事,它们的行动或作用也具有另一种意义,不同于感性知觉所
直接看到的那样;
必然性在发展历程中是隐藏着的,只在终点才显现出来,但这样,正是这个终点,
表明必然性也曾经是起点。终点为什么表明它自己也就是起点呢?这是因为行动所造成
的变化并不产生什么与原来不同的东西出来。或者,如果我们从起点开始,那么这个起
点也只是在终点上或在它的行动的结果上返回其自身而已;而惟其如此,起点就表明自
己是一种以其自身为终点的东西,因此,它作为起点就已经是回到了自身的,或者换句
话说,它是自在而自为的。因此,它通过它的行动的运动而达到的不是别的,只是它自
己;而它仅仅达到它自己,这就是说它感觉它自己,这就是它的自我感觉。这样一来,
诚然是出现了它现在是什么与它所追求的是什么之间的差别,但是这只是一种差别的假
象,因而它可以说自身就是一个概念。
但自我意识也是以同样方式产生出来的:它将自身跟它自身加以区别,而同时又产
生不出任何区别来。自我意识在观察有机物时所发现的因而不是别的,就是这种东西(
Wesen),它发现自己是一种事物,是一个生命,却还在它自己与它所发现的之间建立起
一种不是区别的区别来。动物的本能,寻找食料和吞食食料,并不因此产生出别的东西
而只生长它自己,同样,理性的本能在它的寻找中也只能找到它自己。不过,动物终止
于自我感觉,而理性本能则同时又是自我意识;但由于理性的本能只是本能而已,于是
就被放置在意识的一旁,与意识对立起来。由于这个对立,理性本能的满足就被分成两
半,理性本能既发现了自身,即,发现了目的,又发现这个目的是事物;但是第一,这
个目的在它看来是存在于显现为目的的那种事物之外的,第二,这个目的作为目的同时
又是对象性的,因此,在理性本能看来,目的并不落在它的意识里,而是落在另外一种
知性里。
如果仔细考察起来,我们会发现所谓它本身即是目的这一规定同样地也存在于事物
的概念里。因为事物是保持自身的,这同时就是说,事物的本性,在于把必然性加以隐
蔽而使之显现为偶然的关系;因为事物的自由或事物的自为存在,正就是说,事物违反
着它自己的必然性而以一种漠不相干的偶然的东西自居的;事物把自己呈现为这样的东
西,它的概念居于它的存在以外。同样,理性也必须把必然性,把它自己的概念视为是
在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从而视为是事物,视为是一种这样的事物:理性对这种事物,以
及这种事物对理性和对它自己的概念,通统是漠不相干的。理性作为本能也就继续停滞
在这种存在或漠不相干之内,而在理性本能看来,表示概念的事物始终是概念的一个他
物,而概念也始终是事物的一个他物。因此,对理性而言,有机物之所以是目的自身或
在其自身中的目的,只是因为,由于行动着的有机物以一种漠不相干的自为存在自居,
所以暗含在有机物的行动里的必然性是落于有机物自身以外的。——但由于这种作为在
其自身中的目的的有机物不可能表现为别的,而只能成为一个有机物,所以它之即是在
其自身中的目的,也就是显现着的感性现象,并作为现象而被观察。在被观察的时候,
有机物表明自己是一种保持自身的、返回自身的并且回到了自身的存在。但是,在这种
存在里,观察的意识看不到目的概念,或者说,它并不知道目的概念不在别处的一个什
么知性里而正就在这里作为一个事物存在着。观察意识把目的概念作一方与自为存在和
自我保持作另一方加以区别,作出一种不是区别的区别来。观察意识并不知道这不是一
种区别,相反,它发现一方面有一种与行动的结果漠不相干或只有偶然关系的行动,而
另一方面又有使行动与行动的结果两相结合的统一性,所以在意识看来,前一种行动和
后一种目的,彼此无关完全不是一回事。
(3)有机物的行动及其内在与外在的方面
从这个观点看来,属于有机物自身的,就是那处于它的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行动,因
为这种行动本身具有个别的性质。但是如果一种行动具有普遍的性质,而且行动者与行
动所产生的结果是同一的,则这种目的性的行动就不应该说是属于有机物的。而仅只是
一种手段的那种个别行动,由于它具有个别的性质,乃是被一种完全个别的或偶然的必
然性所决定着的。因此有机物为了保持其自身为一个个体或一个类属而发生的行动,按
照这个直接内容来说,乃是完全无规律的,因为在这种行动里没有共相,没有概念。如
果照这样说法,有机物的行动就简直成了在自身中空无内容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就会连
一架机器的作用都不如,因为机器有一个目的,因而机器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内容。如
果这样地全无普遍性,则它就是仅属于一个存在着的存在者的活动,即是说,它就是一
种象酸性或碱性的作用那样并不同时反映于其自身之中的活动;这样空无内容的作用,
就不能摆脱其直接的实际存在〔或实存〕,就不能扬弃对立关系中趋于消失的东西而又
保持其自己本身。但是发生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这种作用的存在,是一种能在它与其对
立面的对立关系中保持自己的事物。活动本身不是别的,只是这种事物的自为存在的纯
粹无本质的形式,而这种活动的实体不仅是特殊的存在而且是普遍的东西,所以这种活
动的实体或目的不在它自身以外;它是在其自身中返回自己的活动,而不是被一个什么
外来的东西导回自身的活动。
然而普遍性与活动的这个统一不是这个观察的意识所能理解的,因为这个统一在本
质上是有机物的内在运动,它只能被作为概念来理解;而观察的意识所寻求的环节却是
些存在着的和持续不变的东西;又因为有机整体本质上并不包含这种持存的不变的环节
,不容许发现有这些环节在其自身以内,于是当意识进行观察的时候,它就将普遍与活
动的对立改变成为一种符合于它自己的观点的对立。
这样,出现在观察意识面前的有机物就成了两个存在着的和固定不变的环节之间的
一种关系或一种对立,这对立的双方,从形式上看好象是已经出现于观察意识面前了,
而从其内容上看,它们所表示的是有机物的目的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对立;但由于概念自
身在这里已被消除了,它们所表示的目的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只是模糊而肤浅的,因
为在这里思想已下降成了表象。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见到的目的概念是指事物的内在;
而现实则是指事物的外在而言;并且两者构成这样的规定:外在是内在的表现。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事物的内在和外在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我们就发现规律的两个
方面不复是它们在以前的规律里那样了,首先,在以前的规律里它们都是独立的事物,
各表现为一个特殊的物体,其次,在那里普遍或共相是存在于存在着的东西以外的一个
什么地方的。与此相反,有机物这一个分不开的整体是内在与外在的内容,是两者的同
一基础。因此,这里的对立只还是一个形式的对立。它的两个实在的对立面都以同一个
自在为其本质,但同时,由于内在与外在又是两个相反的实在,在观察中又各呈现为一
个不同的存在,于是在观察意识看来它们就好象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但这种独有的内
容既然就是同一个实体或有机统一体,事实上就只能是同一个实体或有机统一体的一个
不同形式;而关于这一点,观察的意识已经以外在只是内在的表现这个规律,暗示出来
了。——对立关系的这种性质,即差别物的彼此各不相干的独立性,以及在独立性中的
那使差别物归于消失的统一性,我们在讨论目的概念时也已经见到过了。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 作者:[德]黑格尔
译者:贺麟、王玖兴
----------------------------------------------------------------------------
----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http://www.eshunet.com/
--
今天是最不可思议的一天,无声无息的,哲学版成立了。向关心此事的网友们致谢,虽
然我在工大的时间无多,但是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尽我最大的努力建设它,也
算是我对哈工大的一点微薄的回报了。
------6。1。01 songs 于 哈工大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2.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3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