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s (小松),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精神现象学 第五章(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3日21:49:19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一、观察的理性(2)
2.有机物的形态
(1)有机属性与有机系统
我们现在应该进而看看内在与外在各具有什么样的存在形态。内在本身,虽说是事
物的内的方面,必须也有一个外表的存在和一个形态,正如外在本身之具有外表存在与
形态一样,因为它是作为对象或甚至于作为存在着的东西呈现在观察面前的。
有机实体作为内在的实体乃是单一的灵魂,纯粹的目的概念或共相,即使当它分为
不同原素时,也仍然不失其为普遍的流动性,因而在它的存在中它呈现为那趋于消失的
现实的行动或运动。而另一方面,与这样存在着的内在相反,外在的实体乃是存在于有
机物的静止的存在里的。因此,表述这种内在与这种外在的关系的规律,其内容一方面
体现于普遍的环节或单一的本质原素里,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实现了的本质原素或形象里
,属于前一类的所谓单一的有机属性,——姑且这样称呼吧——是感受性、激动性和再
生性。不过这些属性,至少其中的第一二两种,似乎并非属于所有的有机物,而只属于
动物性的有机物。因为事实上植物性的有机物所表现的只是尚未充分发展其环节的那种
简单的有机物的概念而已;因此,在考察这些有机环节的时候,如果说应该去考察它们
,那末我们就必须只限于观察那种已经充分发展了这些环节的有机物。
谈到这些环节本身,它们都是直接从自身目的这个概念里产生出来的。因为感受性
所一般表示的是有机的自身反映这一简单概念,或者说,这个概念的普遍的流动性。激
动性所表示的,乃是在自身反映中同时进行着反应的那种有机的弹性和正与第一种安静
的自身存在相反的实现化。就在这种实现化里,抽象的自为存在成为一个为他的存在。
而再生性就是这个整个的反映于自身的、作为自身目的或类属的有机物的这样一种动作
,通过它的这种动作或活动,个体从自己本身脱落出来,以便或者产生它的有机部分,
或者重复地产生整个的个体。在一般的自我保存这个意义下,再生性所表示的,乃是有
机物的形式概念或感受性。但真正地说来,它乃是现实的有机概念,或整体,这种整体
如不是作为个体通过它自己的个别部分的产生而返回其自身,就是作为类属通过整个的
个体的产生而返回其自身。
这些有机原素,在另一种意义下,即当其为外在的原素时,就是它们所体现的形体
;在形体里,它们是作为现实的但同时也作为普遍的有机部分或有机系统而呈现着的;
比如说,感受性相当于神经系统,激动性相当于肌肉系统,再生性相当于个体保存和种
属保存的内脏系统。
依上所述,可见有机物所独有的关于有机物环节的关系的那条规律,乃是就这些环
节的双重意义而言的,一种意义下的环节是有机形体的一个部分,另一种意义下的环节
是通行于上述一切系统的那种普遍的流动的规定性。因此,在表示这样的规律时,比如
,作为整个有机物的一个环节的某种感受性,也许是与表现在确定地形成了的神经系统
里,也许表现在某种个体有机部分的再生或整个有机物的繁殖里,等等。这样一种规律
的两个方面都是可以观察的。所谓外在,按其概念来说,是一种为他的存在;比如以感
受性为例,其直接实现出来了的方式是能感觉的神经系统;但作为普遍的特质或属性的
感受性,它同样也还有一个外在方面,同样也还是一个可以观察的对象。有机物的内在
方面,也有它自己的外在方面,这个外在方面不同于有机物的整个的外在方面。
一条有机规律的两个方面,照上面的说法诚然可以说都是可以观察的,但表示两方
面的关系的规律却不是观察之所能及的;有机规律之所以不能观察,并非由于观察意识
过于眼光短浅,而规律不能根据经验只能从观念上出发等等;因为这样的规律,既然是
一种实在的东西,仿佛事实上它就必须现实地呈现着;相反,这种规律之所以能进行观
察,乃是由于关于这种规律的思想表明自己根本不具有真理性。
(2)内在方面的诸环节相互关联
前面说过,如果普遍的有机属性在一个有机系统里将自己变成事物,并在其中构成
关于它自身的映象,因而它一方面呈现为普遍的环节,另一方面又呈现为具体事物,并
且这两者在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所发生的关系,就是一条规
律。
但除此而外,内在的一方面本身也是一个多方面的关系,因而首先在这里就发生一
种思想,仿佛普遍的有机活动或属性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条规律。究竟这样的
一种规律是否可能,这就必须取决于这种属性的性质。但是这样的一种属性,既然是一
种普遍的流动性,那么从一方面说,它就不一定要按照事物的方式,保持其所以构成有
机形体的具体差别;比如说,感受性就是越出于神经系统之外而流行于有机物的一切系
统之中的;从另一方面说,象感受性这样的属性乃是普遍的环节,它在本质上是与激动
性和再生性没有分离也不可分离的。因为感受性既是自身反映,则在其本身之内本来就
已包含着了反应。仅仅反映于自身,乃是一种被动性僵死的存在,不算是一种感受性;
同样,一个动作或反应,如果没有自身反映,也就不是一种激动性。在动作或反应中的
反映和在反映中的动作或反应,这两者的统一构成有机物,而这两者的统一就与有机物
的再生性,其含义完全相同。由此可见,在每一个方式的现实里,都必然具有同等数量
的感觉性与激动性,——因为我们首先来考察感受性与激动性的相互关系,——而且任
何一个有机现象都同样可以按照两者中的任一属性予以把握,予以规定,或如果我们愿
意这样说,予以说明。同一个现实,这个人认为是高度感受性,另一个人可以很有理由
地认为是高度激动性,而且是一个同样高度的激动性。如果我们称它们为因素,而如果
这样称呼又不是一句无意义的空话,这就无异于说它们都是概念的环节,而以此概念为
本质的实在的对象就同样地包含它们两者于其自身以内,所以一个对象按其一方面而被
规定为很敏感的,则它同样地也可以按其另一方面而说是很易激动的。
如果说感受性与激动性是有区别的,而且这样区别是必要的,那末它们的区别是按
照概念说的区别,它们的对立是质的对立。但除此真正的区别以外,它们还可以从另外
观点上认为互不相同,那就是说,作为存在着的,对于思想而言,也是彼此不同的,比
如它们就可能各为规律的一面;可是它们这样所表现的不同乃是量的不同。它们的独特
的、质的对立,于是进入数量,因而发生比如说这样的一条规律:"感受性与激动性在分
量上互成反比例,所以当一方增加另一方就减少",或者为了更清楚些而直接以分量自身
为内容来说:
"某物的大增加了,它的小就减少"。——但是,如果这条规律加上一定的内容,变
成比如这样的规律:一个洞的填塞物愈减小则洞的面积愈增大,那末这个反比例就同样
可以变成一个正比例,比如这样说:洞的大小与被挖出去的东西的数量成正比例地增加
;——这是一个同语反复的命题,可以用正比例说,也可用反比例说,其结果只是说如
果一个数量增加这个数量就增加而已。洞与洞的填塞物或挖去物是在质上对立着的,但
两者的实际内容及其具体大小则是同一个东西,大的增加与小的减少也是同一回事情,
所以它们毫无意义的对立就变成了一句同语反复。同样的,上述的两个有机环节在其实
际内容上以及由此实际内容所代表的具体数量上也是不可分离的;这一个减少那一个才
减少,这一个增加那一个才增加,因为这一个之所以有意义根本就是由于另一个的存在
;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将一个有机现象当作感受性或当作激动性,根本是无所谓不相
干的事,一般地说是如此,就其大小分量上说也是如此:正如我们说洞的面积的增大是
它的空虚处增大或它的挖去物增多是同样地无所谓不相干。或者,再举个数目做例子,
比如说三,无论说正三或负三,三还是一样大,如果我把三增大为四,那末无论正的或
负的都变为四,——这正如一个磁场的南极恰恰和它的北极同样强,或者一个阳电与它
的阴电完全同样强,或者酸性和与它相对应的碱性恰恰同样强是一样的情形。——一个
数量象上面说的数目三,或一个磁场等等,乃是一个有机的实际存在,可以增减,如果
增加,它的一对因素都增加,就象磁场的两极或阴阳两电都跟着一个磁场或一个电流加
强而加强一样。——说两者不可能在内涵与外延上彼此不同,不可能一方面在外延上减
少而在内涵上增加而另一方面反过来在内涵上减少而在外延上增加,象这种说法,事实
上都出于这同一个空的不实在的对立概念;实在的内涵总与外延一样大,反过来也一样
。
照上面所阐明的看来,这样建立起来的规律,产生这样的情况:起初感受性和激动
性构成具有一定内容的有机对立;
但随后这个内容丧失,而对立就变成数量的增减上或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上的形式对
立。——这一种对立对于感受性和激动性的本性不再有什么相干因而也不再对它们有所
表示了。
因此,这样建立起来的规律,与有机环节不相关联,可以随便应用于任何地方任何
事物,其所以搞出这种空无内容的游戏,根本是由于对这些对立的逻辑性质的无知。
最后,如果不用感受性与激动性来建立规律,而将再生性与感受性或激动性联结起
关系来,可否建立规律呢?我们认为这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再生性与这两种环节之间并
不象它们彼此之间那样存在着对立,而建立这条规律既然以对立为根据,所以就连仿佛
可以试图建立的假象也不存在的。
上面刚才讨论的那种规律里所包含的有机物的区别,是有机物的概念环节所表示的
区别,所以这种规律真正应该说是一种先验的规律。但这里面本质上含有这样的思想:
概念环节的差别也有外在呈现着的差别方面,而只会从事观察的意识则一定是观察这些
差别的外在方面的。有机物的现实里必然也有它的概念里所表示的那样一种对立,这种
对立可以规定为激动性与感受性的对立,也可以呈现为它们两者与再生性的对立。——
我们在这里讨论有机概念的环节时所说的外在方面,乃是指有机的内在自己的直接的外
在方面,而不是指整个的外在,整个的外在是有机物的形象,它以后将与内在联系起来
加以考察。
但如果我们以概念环节的外在方面的对立为环节的对立,则感受性、激动性和再生
性就下降而为普通的属性,成为象比重、颜色、硬度等等互不相干的普遍性了。在这个
意义下,当然可以观察出一个有机物比另一个更敏感或更易激动或再生力更强,也可以
观察到,某一类有机物的感受性等等与另一类有机物的感受性有所不同,某一类有机物
对待某种刺激的行为与别类有机物对待该种刺激的行为不同,比如马对待燕麦与对待干
草的行为不同,狗对待这两者的行为又不同;这种不同之能被观察,正如一个物体比另
一个物体更为坚硬等等之可以观察一样。——然而象硬度、颜色这样的感性属性,以及
对燕麦的感觉力对沉重负担的激动力〔反应力〕或能生育多少个和什么样的幼子的再生
力,诸如此类的现象,如果被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观察,则我们须知这些属性和现象本
质上是与规律不相容的。因为它们的感性存在的规定性,说明它们是完全互不相干地存
在着的,说明它们所表述的毋宁是自然之摆脱概念羁绊的自由,而不是一种关系的统一
,它们所玩弄的毋宁是概念环节同偶然的数量上的排比,而不是对这些环节本身的理性
观察。
(3)内在与外在方面的关系
只有在另一方面把有机概念的简单环节跟有机形态的环节进行比较,只有按照这一
方面,才会建立起真正的规律,以说明真实外在是内在的表现。——但由于那些简单环
节都是到处渗透的流动的属性,所以它们在有机物体里没有一个分化出来的实在的代表
,象可以称之为个别系统那样的东西。而且,如果说有机物这一观念真正可以用上面所
说的那三个环节表示出来,因为它们都不是什么固定的东西,而仅仅是概念和运动的环
节,那末情况相反,有机物的形态则不能依靠解剖学分解出来的那三个固定的系统来加
以把握。而且尽管这些系统据说是从实际中发现出来的,已通过实际发现取得了它们的
合法地位,我们却同时必须记住,解剖学所例举出来的并不止这三个系统而已,为数已
比三个多得多了。——况且即使撇开这一点不谈,一般地说来,感觉系统根本不同于所
谓神经系统,激动系统根本不同于肌肉系统,再生系统也与内部生殖器官完全不同。根
据形态系统来理解有机物,乃是就其抽象的僵死的存在来理解的;在这样理解之下,有
机物的环节是解剖学与僵死的尸体上的东西。在这样的形态系统里,有机环节毋宁已经
停止存在了,因为它们已不再是历程。有机物的存在,从本质上说,乃是普遍性或反映
于自身,所以无论它的整个存在或它的个别环节都不能是一个固定的解剖系统,它们所
实际表现于外的,毋宁只是流行于形态各个部分中的一种运动,在这运动中,被割裂出
来被固定为个别系统的都以本质上是流动性的环节而出现;因此,不是解剖学所发现的
那种现实而是作为运动历程的那种现实才能说得上是它们的真实存在;事实上也只有在
这种运动过程中各解剖部分才有意义。
由此可见,有机物的内在的诸环节本身根本不能成为一条关于存在的规律的诸方面
,因为在这样的规律里它们就可能各被表述为一种实际存在,彼此不同,因而是不能互
相换用名称的东西。此外,我们还看到,被放置在一方面的这些环节,并不能在另一方
面的某一个固定系统里找到它自己的体现,因为固定的系统不但不是内在环节的表现,
而且本身根本没有有机的真理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有机的本质,要求有机环节是流行
运动的过程,换言之,是在现实中普遍的东西,正如有机物自身之为普遍或共相那样,
它并不企图在一个孤立的事物上给普遍〔或共相〕找到一幅固定的图象。
3.关于有机物的思想
(1)有机的统一
这样一来,在有机物里规律可以说根本不能设想了,因为规律想把对立理解和表述
为两个静止方面的对立,并作为静止的对立面的相互关系来理解和表述它们的规定性。
构成规律的两个相应方面,内在和外在,即,表现于历程中的普遍性和静止的有机形体
的各个部分,如果这样分裂开来单独看待,就根本丧失了它们的有机意义。而规律观念
的根据却正在于规律的双方各自有一个互不相干的持存,而同时又有彼此相应的关系,
所以它们都有一种双重规定性。有机物的每一面,实际上可以说本身就是一切规定都消
溶于其中的那种简单的普遍性,同时又是这个规定性消溶的运动过程。
如果我们看出这种规律与以前各式规律的差别,那末这种规律的性质就完全显露出
来了。让我们回顾一下知觉过程和在知觉中进行自我反映从而规定其对象的知性过程。
我们曾看到,知性不以存在于其对象中的普遍与个别、本质与外表等等抽象规定的关系
为对象,知性自身是从一个规定到另一个规定的过渡。而这种过渡本身对知性来说并不
成为对象性的东西。与此相反,这里所说的有机物的统一性,或者确切些说,那些对立
物的关系,本身就是对象;而这种关系乃是纯粹的过渡。当这种过渡在其单一性中时,
它直接就是普遍性;而当普遍性在规律所要表达的差别中时,那个过渡的环节就成了现
在这种意识的普遍对象,而表示过渡的规律就叫做外在是内在的表现。知性在这里已把
握到规律思想本身了,因为在此以前,知性只是一般地在寻找规律,浮现在知性面前的
是作为一定内容的规律环节,而不是规律这个思想。——就内容来说,此处所说的规律
,不应该是静止地把存在着的差别接纳于普遍性的形式中而已,而应该在这种差别里也
直接掌握概念的不停活动,从而同时占有双方关系的必然性。然而正因为对象、有机统
一体,直接联合着存在与静止的存在的无限扬弃或绝对否定,并且因为本质上环节都是
纯粹的过渡,所以根本就找不出象规律所需要的那种存在着的方面。
(2)规律的扬弃
为了取得这样的方面,知性必须立足于有机关系的另一环节上,即必须根据有机物
是自身反映了的存在这一事实。但是这种存在已完全反映到了自身,以致它连一点与他
物相对的自己的规定性都没剩余了。直接的感性存在已与规定性本身直接地合而为一,
因而其自身已经成了一种质的差别,如蓝与红,酸与碱等等。但返回到自身了的有机存
在却是与他物完全漠不相干的、它的实际存在乃是简单的普遍性,观察不出它有任何持
存不变的感性差别,换句话说,只能看到它的本质规定性是存在着的规定性的变动不居
。因此,当差别表明自己为一存在着的差别时,它恰好表明了它是一种漠不相干的差别
即数量〔或分量〕上的差别。
而在这里,概念被消除了,必然性也消失了。——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漠不相干的存
在的内容,感性规定的变动与更替,通统归结于一个有机规定的单一性中,那末这就等
于同时说,内容恰恰是没有这种规定性——直接属性的规定性,而质也就如上所述只好
落入数量了。
虽然被理解为有机规定性的客观对象在其自身中含有概念,因而与知性的对象有所
不同,因为知性在理解它的规律内容时所采取的方式是单纯的知觉,但是,这种把客观
对象理解为有机规定的理解方式,最终也还是完全倒退到知性的那种单纯的知觉原则和
方式上去了,因为这样被理解的东西被应用为规律的环节了,而这样一来,被理解的东
西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规定性,一种直接的属性或一种持存不变的现象,从而进一步被
接纳于数量的规定之中,于是概念的本性就被压抑了。——因此从一个单纯地被知觉的
东西换成一个已反映于自身的东西,从一个单纯的感性的规定性换成一个有机的规定性
,这样的变换,也就重新丧失意义了,因为,知性还没有把规律扬弃掉。
为了用几个例子将这种变换加以比较,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在知觉看来是一种具有强
大肌肉的动物规定为一种具有高度激动力的动物有机物,或者把在知觉看来是一种高度
微弱的状态规定为一种具有高度感受力的状态,或如果我们愿意的话,还可以把它规定
为一种异乎寻常的激情,并且确切地规定之为感受力向更高强度的一种提高,一种"加方
"或"升幂"(这个说法为的是不把感性的东西转译为概念而转译为一种条顿拉丁文)。说
动物具有强大肌肉,也可以由知性改说为动物具有一种强大的肌肉力,同样,高度的微
弱也可以改说为一种渺小的力。用激动力来进行规定比以力来进行规定优越,因为力只
表示无规定的自身反映,而激动力则表示有规定的自身反映,肌肉所独有的力正就是激
动力;而激动力这一规定性也比强大肌肉之作为规定性较为优越,因为在激动力里,如
同在力里一样同时已经包含有自身反映了。同样的,微弱或渺小的力以及有机的被动性
等等则都是感受力的一种特殊的或有规定的表示方式。但是,如果这个感受力这样自为
地规定和确定了,并与数量的规定结合起来,成为较大的或较小的感受力,正如较大的
或较小的激动力那样,则这样的感受力或激动力又完全降低为感性因素变为一种普通形
式的特质或属性,它们的关系就不是概念,而是数量,而对立关系既然陷入于数量,就
变成一种无思想的差别了。如果说,在力、强、弱这类名词里本来就没有无规定性,可
是现在较高的或较低的感觉力和激动力的相互对立,以及它们的互相消长,同样不是空
虚无规定的玩艺。较强的或较弱的感觉力和激动力,正如强与弱之为感性的无思想的规
定那样,也是一种无思想地理解了并同样无思想地陈述了的感性现象。出而替换那些非
概念性的名词的,不是概念,而是以规定充实了自己的强和弱,强和弱用以充实自己的
规定,就其本身而言是以概念为根据并以概念为内容的,但它已完全丧失了它的这个原
始性质。——这种内容是以简单性和直接性的形式被当作规律的一个方面的,而这样的
一些规定性,其差别是由数量构成的;由于简单性和直接性的缘故,同时又由于数量的
缘故,原来作为概念而存在着并被当作概念看待的东西,就保留着感性知觉的方式而距
离〔理性〕认识很远,就象以力的强弱或以直接的感性特质来进行规定之远远不是认识
那样。
(3)整个有机物,它的自由与规定性
现在有待于考察的还有有机物的外在自己本身是怎样的东西以及这个外在的内外两
面怎样地彼此对立的问题;外在有内外对立,正如我们前此已经考察过的内在之有自己
的内外关系一样。
就其本身来看,外在就是有机的一般形态,就是将自己变成存在原素之一部分的那
个生命系统,而本质上同时也可以说就是有机物的为他存在,或在其自为存在中的对象
性本质。——这个外在首先是作为它的外在的无机物而出现的。
如果从一个规律的关系上考察,如上所述,这种无机物并不构成一个规律的方面以
与有机本质相对立,因为有机物既是绝对自为的,同时又与无机物保有一种普遍的和自
由的关系。
但如果就有机形态本身来详细规定这两方面的关系,则我们看到,有机物的形态一
方面是与无机物相对立的,而另一方面又是自为的反映于其自身的。现实的有机物乃是
一个中项,它将生命的自为存在与一般的外在或自在存在结合在一起。——但自为存在
这一端是内在亦即无限的单一,它使形态的环节自身从它们的持存中亦即从环节与外在
的联系中返回于它自身,同时自为存在这一端是无内容的东西,它在形态中取得它自己
的内容并在其中表现为形态的运动过程。
在这个极端里,亦即在简单的否定性或纯粹的个别性里,有机物是绝对自由的,由
于它有绝对自由,它才自觉安全,而与为他存在和形态环节的规定性各不相干。这种自
由同时也是环节自身的自由,有此自由,环节才有表现和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着的东西的
可能性;而且在这个自由中,环节与环节也就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如同它们之对待外在
那样,因为这种自由的单一性就是存在,因而就是它们的单一的实体。不论形态或为他
存在会怎样地变化多端,这个概念或这个纯粹的自由乃是一个而且是同一个生命;对这
个生命之激流而言,究竟它所推动的是那一种水磨,那是完全不相干的事。——
现在我们首先必须注意,这个概念在此地不能被理解为过程或有机环节的发展,象
在以前讨论有机物的内在时所理解的那样,我们要把它理解为单一的内在,这个单一内
在就是与现实的生动的东西相对待的那个纯粹普遍的方面,或者说,我们要把它理解为
有机形态的客观存在着的肢体之所赖以持存的原素,因为我们在此处所讨论的是有机物
的形态,对有机形态而言,生命的本质就是持续存在的单一性。其次,必须注意为他存
在,或现实形态的规定性,当它被接纳到这个单纯的普遍性中亦即它的本质中时,它同
样是一个单纯的普遍的非感性的规定性,这样的规定性可以说就是数。——数是有机形
态的中项,它结合着无规定的生命和现实具体的生命,象前者一样的单纯又象后者一样
的有规定。在整个有机物的内在里表现为数的这个方面,整个有机物的外在就必然会按
照这里的方式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现实,如生活方式,如颜色等等,总之,就必然表现为
生命现象中所展示出来的全部差别。
如果我们比较整个有机物的两大方面的内在方面,有机物的一大方面是内在,另一
大方面是外在,而内在与外在自身又各有一个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我们就看到,内在
的内在方面是活动不已的抽象,亦即概念,而外在的内在方面则是持存不变的普遍性和
这普遍性里的持存不变的规定性,亦即数。因此如果说前者〔内在的内在方面〕,由于
有概念在它那里发展着它的环节,好象环节之间的关系具有必然性,因而幻想着要去建
立规律,那么后者〔外在的内在方面〕,由于数是它的规律的一个方面的规定性,就立
即放弃这种想法。因为数恰恰是一种完全不动的、僵死的、漠不相干的规定性,在这里
,一切运动和关系都已消灭,它已拆断了它通往情欲的生动表现、具体生活、和其他一
切感性现实的桥梁。
Ⅲ.将自然当作一有机整体来观察
1.无机物的组织:比重,凝聚性,数
考察有机物的时候,外部只考察其形态,内部只考察形态的内在方面,这样的考察
办法,事实上已不复是一种对有机物的考察。因为,那应该具有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只
被设定为各不相干的,因而使那构成有机物的本质的自身反映,被扬弃掉了。我们在这
里要做的毋宁是把已经试验过的内外比较法应用到无机物上来;在无机物里,无限的概
念只是内在的本质,它潜藏于内部,或者外落于自我意识之中,而不再象在有机物那里
一样具有它的客观呈现了。
因此,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关系还应该在它自己的领域里予以考察。
首先,有机物的形象的内在方面,在一个无机物这里就是简单的个别性:比重。作
为一种简单的存在,比重也象它的唯一规定性、数那样可以被观察,或者更明确地说,
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而被发现,因而似乎可以构成规律的一个方面。
而形状、颜色、硬度、韧性以及无数的其他特质将会共同构成规律的外在方面,作
为内在规律性、数的外在表现,这样,两方面就可以互为映象。
可是由于否定性在这里不是被了解为过程或运动,而被理解为静止的统一或简单的
自为存在,所以这个否定性就毋宁呈现为这样的东西:事物因它而反抗运动,并因它而
保持自己于其自身,与运动过程漠不相干。但是,由于这个单一的自为存在是一个与其
他自为存在漠不相干的静止的东西,比重于是就成了与其他属性同时并存的一个属性;
而既然同时并存,它与这些属性之间的一切必然关系或一切规律性也就一律不存在了。
——比重作为这样的单一的内在,在其自身中是没有差别的,或者说,它只有非本质的
差别;因为它的纯粹的单一性把一切本质的区别都取消了。因此,这种非本质的差别,
亦即数量或大小,就必须在对方中即在其他属性的复多性中建立它的映象或他物,以便
因此而成为一个区别。如果这个复多性本身综合起来被规定为对立的单一性,或凝聚性
因而这个凝聚性成为在他物中的自为存在,就象比重之为纯粹的自为存在那样,那么第
一,这个凝聚性乃是不同于前一规定性的、纯粹的、建立在概念里的规定性,而建立规
律的办法因此也将是在前面讨论感受性对激动性的关系时已经谈到过了的那种办法。—
—其次,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凝聚性作为在他物中的自为存在的概念,仅只是与比重相
对的那一方面的抽象,其本身并无存在。因为在他物中的自为存在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无机物要把它的自为存在表示为一种自我保存,它就依靠这自我保存而
不至于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产物。但这恰恰是违背无机物的本性的,它的本性里本来没
有目的或普遍性。它的过程勿宁只是它的自为存在,是它的比重赖以扬弃其自身的那种
特定的行为。而它的凝聚性会在其中达成其真实概念的这个特定的行为和它的比重的特
定的大小或数量,这两者乃是完全互不相干的两个概念。如果我们完全撇开行为的种类
不管而考虑数量观念,也许我们会想到比如这样的一种规定:作为一较高的自在存在、
较大的比重比较小的比重更会拒绝参入于过程。但是相反的,自为存在的自由则只在轻
便中才能与一切事物发生关系而又保持自身于事物的多样复杂之中。只有内涵而没有关
系的外延,乃是一种空无内容的抽象,因为外延构成内涵的实存(或实际存在)。但无
机物之保存自我于其关系中,前面已经说过,并不是自我保存的本性,因为无机物本身
没有运动原理,或者说无机物的存在并不是绝对的否定性和概念。
反之,如果不把无机物的这另一方面视为〔运动〕过程而视之为固定不变的存在,
那么这个另一方面就是普通所说的凝聚性。凝聚性是一种单一的感性特质,它的对方是
松散了的环节,它分散而为许多互不相干的特质或属性,而又象比重那样归属于凝聚性
之下;于是许许多多互不相干的属性结合一起就构成凝聚性的对方。但在这里,正如在
别处一样,数是唯一的规定性,数这个唯一的规定性不仅不表示这些属性相互的关系和
过渡,却恰恰表示根本就没有任何必然关系,按照它的本性说,它代表一切规定性的消
灭,因为它所代表的规定性乃是一种非本质的规定性。因此,可以说,一系列的物体,
如果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它们的比重上的数的差别,而另一系列的物体,其间差别在于
属性的不同,那么这两系列的物体就决不互相平行,即使为了把事情化繁为简而只选取
其中的一两个,情况也并无改变。因为事实上构成这个平行之另一面的,只能是这一整
束的属性。为了把这一整束安排整齐,使之连成单一的整体,观察意识随手可以现成取
得这些属性的数量大小不等的规定性,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它们的区别又表现
为质的区别。现在,在这一大团里,那应该被称为肯定的或否定的并且会互相扬弃的东
西——一般即指公式的繁密结合在一起的内部组成与外在展开,——
乃是属于概念的;而概念则恰恰通过属性因之而被视为单纯的存在物的那同一条道
路已被排除掉了。在这种存在里,任何属性都不具有对其他属性的否定性质:每一个属
性也都如其他属性同样地存在着,而且它也不以什么其他方式指明自己在整体内部组成
上的地位。——在一个依照平行的差别排列起来的系列里(姑且设想其关系是两方面同
时增加或者仅只一方增加而另一方减少),其中要紧的表现,只是这个集合体,即构成
规律之一方面以与比重相对待的那个整体的最后的那个简单表现。但是这一方面,就其
为存在着的结果而言,也不过就是前已提到过的那种个别的属性罢了;比如说,就象普
通凝聚性这样的东西,在这种个别属性之旁,还有包括比重在内的许多其他的各不相干
的属性,它们之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同样地完全有权,也可以说同样地完全无权被选为整
个另一方面的代表,每一个都仅仅代表其本质,用德国话说,仅仅把本质呈现出来,而
并不就是事情本身。因此,前面那种企图,想发现一些物体系列,其两个方面平行地前
进,而又按照包括这两方面的一条规律来表述物体的本性,那样的企图,就必须被视为
是一种不知道它自己的任务和达成其任务之手段的想法。
2.有机物的组织:类属,种,单一性,个体
前面我们曾把呈现于观察意识面前的有机形态的内外两面的关系立即转移或者说应
用到无机物范围里去。现在我们可以较详细地说明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并从而看到这种
关系的另外一种形式。在有机物里,根本就不象在无机物里那样,有什么好象令人可以
进行这样一种内外关系之比较的东西。无机物的内在是一个简单的内在,它在知觉面前
呈现为存在着的属性,因此它的规定性本质上就是数量或者说大小,它作为一种存在着
的属性是与外在或许多其他的感性属性互不相干的。但有机物的自为存在却不象这样出
现在它的外在的对面,而是在其自身以内就包含着他物或对方的原理。如果我们把自为
存在定义为简单的保存其自身不变的自身关系(einf ache sic her halt ende Bezieh
ungaufsichselbst),则它的他物或对立就是简单的否定性,而有机物的统一体就是自
身持存不变的自身关联与简单的否定性这两者的统一。这个统一,就其为统一而言,是
有机物的内在,有机物因此内在而本身是普遍的,或者说,它因此就是类属。类属对于
它的现实,类属有自由,比重对于形体,比重有自由,但两种自由不同。比重对形体的
自由是一种存在着的自由,或者说,它是作为特殊的属性而站在一方面的。但因为它是
存在着的自由,它就也仅仅是本质上属于这个形态的一个规定性,换句话说,它是这个
形态作为本质因之而成为一有规定的本质的那样一种规定性。但是,类属的自由乃是一
个普遍的自由,它与这个形态或它的现实是各不相干的。因此无机物的自为存在本身所
有的那个规定性,在无机物那里只归属于它的存在,而在有机物这里则归属于它的自为
存在了。因此,虽然无机物那里规定性已经同时仅仅是属性,但究竟它还具有本质的身
分,因为它是作为简单的否定物与那作为为他存在的实际存在互相对立着的,而这个简
单的否定物归根结底就其最后的个别规定性而言乃是一个数。但是有机物是一个个别性
,个别性自身是纯粹的否定性,因而它已将固定的数规定性从其自身中予以消除,因为
固定的数规定性是属于漠不相干的存在的。所以,只要有机物在其自身含有漠不相干的
存在环节并从而含有数这个环节,那么数就只能被视为在它那里的一个偶然的东西而不
能被视为它生命性之本质。
但是现在,虽然我们已经指出纯粹的否定性亦即过程的原理并不落于有机物以后,
并且说明有机物并不在其本质中把纯粹否定性当作一种规定性,而毋宁个别性自身本来
是普遍的,但这个纯粹的个别性却并不因为它的环节仿佛总是抽象的或普遍的而其本身
在有机物里面就能说是得到了发展的、现实的。相反,这种得到了发展的环节出现于那
种倒退为内在性的普遍性之外;而居于现实或形态亦即自身发展着的个别性与有机共相
或类属之间的是规定了的共相,这种有规定的共相就是种。共相或类属的否定性所达到
的那种存在,只是一种流行于存在着的有机形态的不同部分中的过程的充分发展了的运
动而已。如果类属在其自身,作为静止的简单性,就已具有了不同的部分,如果因此它
的简单的否定性本身同时就是运动,就是那种流行于既简单而又直接于其本身中普遍的
那些部分之间的运动,而那些部分就是在这里实现存在着的那些环节,那么,有机类属
就是意识。可是虽说如此,简单的规定性,作为种的规定性,乃是以一种毫无思想的方
式而出现于类属之中的;具体现实是从类属开始,换句话说,在具体现实中出现的不是
类属自身,即是说,根本不是思想。这个类属,作为现实的有机的东西,仅仅是由一位
代理人代表着的。但这位代表,在这里说就是数,它好象在指明着从类属到个体形态的
过渡,并且把必然性的两个方面呈现于观察之前,有时把它呈现为简单的规定性,有时
把它呈现为一种充分发展了的复杂多样的形态,可是这个代表,这个数,事实上所指明
的毋宁是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的互不相干与独立自由;类属虽然使个别性委身听命于无
本质的数量差别,而个别性自己作为一种活的东西却表明自己也是与这种数量差别各不
相干的。真正的普遍性,按照它之被规定的情况来说,在这里只是内在的本质;作为种
的规定性的普遍性,乃是形式的普遍性,面对着形式的普遍性,真正的普遍性是站在个
别性那一面的;因为如此,个别性就成了一种活的个别性,并且由于它的内在的本质,
它就抬高自己而不理会它那作为种的规定性了。但是,这个活的个别性并非同时就是一
个普遍的个体,即是说,并非同时就是普遍性在其中同样也得到外在实现的那种普遍的
个体,而普遍的个体是落于有机的活的个体以外的。可是这个普遍的个体,就其直接地
是具有自然形象的个体而言,并不是意识自身;如果它是意识,那它的实际存在,作为
个别的有机的活的个体,就一定不会落于它以外了。
3.生命,偶然的理性
我们因此看到了一个三段论式,它的一项是那作为普遍物或类属的普遍生命,而其
另一项是那作为个别物或普遍的个体的普遍生命,其中项则是由这两端所合成的:前一
项作为有规定的普遍性或作为种参加着中项,后一项则作为独特的或个别的个别性参加
着中项。——而由于这个推论式整个是属于有机形态方面的,所以其中也同样包含着被
区别为无机物的东西。
现在,因为普遍的生命作为类属的简单本质从它自己这方面发展着概念的差别并且
必须把这些差别表述为一个简单规定性的系列,那末这个系列就是由不相干的差别所构
成的一个系统,或一个数的系列。如果说,以前曾把有机物在个别性的形式下与这个既
不表示又不包含有机性质的无本质的差别互相对立起来,如果说,就其从它的很多属性
中发展出来的整个具体存在来考虑,对于无机物而言必须承认其情况恰恰一样,那么现
在必须予以考察的乃是普遍的个体,它不仅完全没有类属的分化,而且还是控制类属的
势力。类属或者按照数的普遍规定性将自身分化而为种,或者以它的实际存在的个别规
定性如形状、颜色等为根据来进行它的分化。可是当它安静地进行这一业务活动的时候
,它是遭受着来自普遍的个体亦即地球那方面的暴力的。普遍的个体,作为普遍的否定
性,建立着在地球中本有的那些差别,——就这些差别所隶属的实质来看,它们的性质
与类属的差别的性质是不同的,——并使这些差别胜过类属的系统化过程,因此,类属
的这项业务活动就大受限制,它只可在那些强有力的原素之内从事于它的经营,而由于
原素的势力的任意干扰,它的系统化工作就到处中断,残缺不全。
由于上述种种,在有机的实际存在里观察之所能及的只是作为生命一般的理性,而
生命一般,在分的分化过程里,并不实际含有合乎理性的排列与组织,并不是一个在其
自身中建立起来的形态系统。——如果有机形态的三段论式里的中项,即种及种的实现
落于其中而成为个别的个体性的那个中项,自身中就有内在普遍性与普遍个体性这两项
,那么这个中项就应该会在其实现运动中具有普遍性的外表与性质,就会是系统化其自
身的那个发展运动。——这样,意识就以意识形态的系统当作介乎普遍精神与其个别性
或感性意识之间的中项,这个中项,这个意识形态系统,作为精神生命依次排列的整体
,就是我们在本书中要考察的那个系统;因为作为世界历史,它有它的客观存在。但是
,有机物并没有历史,它是从它的普遍、生命直接落到具体存在的个别性里去的;而在
这一实现中联合起来了的简单的规定性的环节与个别的生命性的环节所产生的生成变化
,仅只是一种偶然的运动,在此偶然运动中每一环节各在其自己的部位上有所活动而整
体则保持不变;但是,这个活动性是为其自身而仅限制于它自己的定点以内的,因为在
它的定点以内没有整体,而整体所以不在其内,因为它在这里不是作为整体而自为地存
在着。
因此,观察的理性在观察有机物时所直观到的事实上仅仅是作为普遍生命一般的理
性自身;而且,它之所以能直观这普遍生命的发展与实现,仅仅因为它是根据着那些完
全普遍地区别了的系统,这些系统的规定与本质是不存在于有机物本身,而存在于普遍
的个体、地球中的;而在地球的这些差别之中,它之所以能直观这普遍生命的发展与实
现,又完全因为它是根据着类属所企图建立的那些系列。
由于有机生命的普遍性在它的实现中没有任何真正自为存在着的中介,而是让其自
己直接地降落到另一极端、个别性上的,所以观察的意识所观察到的事物就仅仅是一种
意谓;
而即使理性能有闲情逸致去观察意谓,它也只限于描写和记述这种关于自然的意谓而已
。不错,意谓的这种毫无精神的自由,将会到处呈现为规律的萌芽,必然的迹象,秩序
和系列的征兆,以及很有趣味的表面关系;但是,在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具体差别如原素
、区域、气候等等之间的关系里,观察所能达到的,说不上什么规律和必然性,仅止于
所谓巨大影响而已。同样的,另一方面,当个体性不具有地球的意义而具有内在于有机
生命中的一的意义时(这个一,固然与普遍直接统一而构成类属,但正因为如此,它的
简单的统一就仅只被规定为数,而质的现象因而一概消失),观察所能达到的也不过是
找出一些机智的意见,有趣的关联,和发现有某种对概念友好的迎合情况而已。但是机
智的意见并不是必然性的知识,有趣的关联终归不过有趣而已,并没超出兴趣以外,而
兴趣仅止是理性的意谓,至于说一个个体具有暗示一个概念的友好性,这乃是一种天真
的友好性,如果它自以为自在地和自为地有点什么价值,那它就不是太天真,而是太幼
稚了。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 作者:[德]黑格尔
译者:贺麟、王玖兴
----------------------------------------------------------------------------
----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http://www.eshunet.com/
--
今天是最不可思议的一天,无声无息的,哲学版成立了。向关心此事的网友们致谢,虽
然我在工大的时间无多,但是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尽我最大的努力建设它,也
算是我对哈工大的一点微薄的回报了。
------6。1。01 songs 于 哈工大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2.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70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