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s (小松),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精神现象学 第五章(9)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3日21:52:4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三、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
(2)
(b)立法的理性
精神的本质,就其简单的存在来说,是一种纯粹的意识和某个特定的自我意识。个
体的原始的特定的本性已经丧失了它的积极意义,已不再潜在地是个体活动的原素和目
的;它仅仅是一扬弃了的环节,而个体则是一个自我(Selbst),一个普遍的自我。反
过来看,形式的事情自身却在行动着的自身区别着的个体性那里获得了它的完满实现;
因为这个个体性的诸差别构成那个普遍自我的内容。范畴是自在的,因为它是纯粹意识
的普遍;它又是自为的,因为意识的自我同样也是它〔范畴〕的环节。范畴是绝对的存
在,因为它的那个普遍性乃是存在的简单的自身等同性。
这样,凡对意识而言是对象的东西,就意味着是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东西是存在着
的和有效准的,意思是说它自在而自为地存在和有效;它是绝对的事情,它不再受确定
性及其真理性、普遍与个别、目的及其现实等等的对立所困惑,它的实际存在就是自我
意识的现实和行动;因此,这个事情就是伦理的实体;而对这个事情的意识就是伦理的
意识。对伦理的意识而言,它的对象同样也是真实的东西,因为它把自我意识与存在在
一个统一体里统一了起来;它成了绝对的东西,因为自我意识不能也不想再去超越这个
对象,因为在对象中自我意识就是在其自身中。自我意识所以不能,乃因为对象是一切
存在和一切力量,它所以不想,乃因为对象是自我,或自我的意愿,对象在作为对象的
它自身那里,是真实的对象,因为它自身里含有着意识的区别;它将自己划分成一些集
团,这些集团就是绝对的本质的一些特定的规律。但这些集团并不使概念模糊不清,因
为存在、纯粹意识和自我这种种环节都继续包含在概念之内,——概念是一个统一体,
它构成这些集团的本质,并且在这种区别中不让这些环节再分离开来。
伦理实体的这些规律或集团都是直接被承认了的;人们不能去追问它们的起源和论
据,也不能去寻找一种别的起源和论据,因为一种不同于这自在而自为地存在着的本质
的东西,只能是自我意识自身;但自我意识不是别的只是这个本质,因为它自身就是这
个本质的自为存在,而这个自为存在之所以是真理,恰恰因为它既是意识的自我又是意
识的自在或纯粹的意识。
由于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是这个实体的自为存在这一环节,于是它就把在它自身中的
规律的实际存在表述为:健康的理性直接知道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好的。健康的理性是
直接知道规律,同样,规律对健康的理性也是直接有效准,理性直接地说:这个是对的
和好的。而且它所着重说出的是:这;
这是指那些特定的规律,这是指充满了内容的事情自身。
这样直接地给予的东西,必须同样直接地予以接受和考察。对于感性的确定性,我
们曾经考察它所直接表述为存在物的东西是什么性质,现在对于这个伦理的确定性,也
同样必须考察它所直接表述的存在,亦即伦理实体的直接存在着的各个集团,是什么性
质。为了了解这种情况,我们只要分析几个这类规律的例子就够了。至于它们作为直接
的道德规律所必须具备的那种环节,由于我们承认它们都是健康的理性自己明白知道的
诫律,我们在这里就无须再先行提出讨论的。
"每个人都应该说真话。"——在这个无条件地宣布了的义务里,我们须立即承认这
样一个条件:如果这人知道什么是真话。因此,这条诫命现在就得这样说:"每个人都应
该按照当时他对真理的知识和信心来说真话"。健康的理性,即这个伦理的意识,既然直
接知道什么是对的和什么是好的,它也就将声明这个条件本来就是和它的普遍诫律密切
联合着的,因而它心目中的诫命实在从来就是象后来说的这个样子。
但这样一来,它毋宁等于事实上承认在它宣布这个诫命的同时已经直接地破坏了这
个诫命;它说的是每个人都应该说真话;但它心中想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按照他对于真
理的认识和信心来说真话;这就是说,他所说的与他所想的不同;而说不同于其所想的
话,这就叫做不说真话。这句假话或笨话,加以改善,现在就得这样说法:每个人都应
该按照他当时对真理的认识和信心来说真话。——但这样一来,命题所想表述的那自在
地有效准的东西,普遍的必然性,就转化为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了。因为我说的是否是真
话,全视我是否对真话有认识和是否我能对它深信无疑这个偶然事实而定;而这只不过
是说,一个人所说的真话和假话是分辨不清的,真假决定于这个人对于它的认识、看法
和理解。内容上的这种偶然性只在那表示偶然内容的命题形式上具有普遍性,但是,作
为伦理的诫律,一个命题必须具有一种普遍和必然的内容,而由于它的内容的偶然性,
于是它就与自身矛盾起来。——最后,如果我们把命题再加以改善:把认识和信心这两
个偶然性的条件从命题里除去,另外加上说真话的人应该知道它是真话等字样;可是,
这样,命题就变成一个与当初出发点正相矛盾的诫律了。当初说,健康的理性应该首先
直接能够说出真话来,而现在却说,健康的理性应该知道真话,这就等于说,它并不会
直接地说出真话来。——如果从内容方面来考察,那么在"人应该知道真理"这个要求中
内容已经被撇掉了;因为人应该知道真理里的知道是一般的知道:人应该知道;因而这
里所要求的,毋宁是一种摆脱了一切确定内容的东西,而我们当初讨论的原是一种确定
的内容,原是伦理实体里的一种差别。不过伦理实体的这种直接的规定是这样的一种内
容,这种内容本来只是一种完全的偶然性,而当我们把它提升为普遍性和必然性之后,
即当我们根据知道〔对内容的认识〕来创立规律的时候,它毋宁已完全消逝。
另一条著名的诫律是"爱你的邻人如爱你自己"。这条诫律是对那与别人发生交往关
系的个别的人而说的,而这种关系则被理解为一种个别的人对个别的人的关系,或一种
情感上的关系。一种有所作为的爱,——因为一种无所作为的爱是没有存在的,所以也
不是这里所讨论的,——无非是要减除人的痛苦而增加人的安适。为此,就必须辨别什
么是他的痛苦,什么是这种痛苦的反面,他的安适,以及什么是他一般的福利之所在;
这就是说,我必须以理智来爱他;非理智的爱也许比恨对他更为有害。但理智的、本质
的善行,在它最丰富和最重要的形式下,乃是国家的有理智的普遍善行;与国家的这种
普遍行动比较起来,一个个别的人的个别行动根本就显得渺乎其小,微不足道。而国家
的行动则具有极其巨大的威力,一旦个人的行动跟它发生抵触,那么无论是由于自己有
所贪图而径直地违法乱纪,或者是为了偏爱于某人而想对法权的普遍性以及法权加之于
那个人的义务进行欺骗,这种行动就一定无用并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摧毁。因此,属于情
感关系的一切善行,仍然都只具有一种纯粹个别性的行动或一种临时的援助的意义,它
既是偶然的又是一时的。不仅这种善行的时机取决于偶然,而且究竟这种善行是不是一
个事业,以及是否不立即复归于消溶甚至变为过恶,也都取决于偶然。这样,这种有益
于别人的行为,虽被说成是必然的,事实上却是这样:它也许能够成立,但同样也许不
能;如果偶然地成立了,它也许是一事业,也许是好的,但同样也许不是。这种规律因
而也象前面讨论过的那第一条同样不具有普遍的内容,它同样不象一条绝对的道德律所
应该做的那样表述出一种自在自为的东西。或者换句话说,这样的一种规律只停留于应
该,而并没有现实;它们不是规律,而仅只是诫命或诫律。
不过事实上,事情自身的性质已经显然地表明,我们非放弃其对一种普遍的绝对的
内容的要求不可。因为对于简单的实体而言,——它的本质恰恰就在于是简单的——任
何外加给它的规定性都是不适合的。规律自身,在它的简单的绝对性中,表述着直接的
伦理存在;在这种存在里呈现着的差别,是一种规定性,因而是一种内容;不过这种内
容是掩盖在这种简单的存在的绝对普遍性底下的。而我们既然必须放弃一切绝对内容,
那么诫律所能有的就只有形式的普遍性了,即是说,它只是与其自身不相矛盾了,因为
无内容的普遍性就是形式的普遍性,而一个绝对的内容就等于一种没有差别的差别,或
等于无内容。
除掉一切内容之后,剩下来用以创立法律的就只还有普遍性的纯粹形式,或者说,
就只还有意识的同语反复。意识的同语反复是与内容对立的,它是一种知道,但不是知
道存在着的或真正的内容,而只是知道内容的本质或内容的自身同一性。
因此,伦理的本质自身并不直接是一种内容,而只是一种尺度,它根据是否自相矛盾来
判定一种内容能否成为规律或法律。创立法律的理性,于是下降而为一种仅仅审核法律
的理性。
(c)审核法律的理性
简单的伦理实体里的任何一种差别,对于实体来说都是一种偶然性,我们在特定的
诫律里曾看到它出现为知道、现实和行动种种方面的偶然性。我们曾把那简单的存在跟
与之并不对应的规定性进行了比较,在这种比较中,简单的实体被表明为形式的普遍性
或纯粹的意识,它不含有内容,而与内容对立,它是关于一定内容的一个知道。这样,
这种普遍性就仍然是当初的事情自身,但到了意识里以后,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它不
再是无思想无行动的类,而与特殊关联在一起,并构成特殊的力量和真理。——这个意
识起初好象在进行着与我们以前所进行的相同的审核,它的行动好象也不外乎如以前已
做过的那样,把普遍与特殊作一番比较,从而指出它们彼此的不相对应性。但在普遍已
取得另外一种意义之后,内容与普遍的关系就与前不同了;普遍现在是一种形式的普遍
性,这是特殊内容只可能具有的一种普遍性,因为我们考察内容只是在这种形式普遍性
中考察内容的自身关系罢了。当我们以前审核比较的时候,存在着的普遍的实体是一方
,已经发展成为实体意识的偶然性的那种规定性是另一方。现在,比较的一方已经消失
;普遍已不再是存在着的和有效准的实体或自在自为的法权,而是一种简单的知道或形
式,这种知道,在比较一种内容时只比较它与它自身,在考察一种内容时只看它是否是
一个同语反复。法律或规律现在不再是被制定,而仅只是被审核;对于审核的意识而言
,法律是已经制定了的;审核的意识只按照其本来的简单状态把法律的内容接受下来,
不象我们以前所做的那样去考察那与实际内容相结合着的个别性和偶然性,相反,审核
意识的审核工作,止于诫律本身,它对待这种诫律的态度是简单的,正如诫律之简单地
即是它自己的尺度那样。
但这样一来,这种审核工作就不能深入下去,因为审核的尺度既然是同语反复,既
然与内容漠不相干,那么它就不仅适用于某一正面的内容,也同样能适用于反面的内容
。——假定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财产私有制应该不应该无条件地成为法律呢?这里所
谓无条件地,意思是说,不管它对其他目的有用与否;其实伦理的本质性正是说,伦理
规律只与其自身同一,并因此以自己的本质为根据而不以他物为条件。我们看,财产私
有制本身并不自相矛盾;它是一个孤立的规定性,或者说,它是一个被设定为仅与自身
等同的规定性。财产非私有制,财产无主制或财产公有制,也同样完全不自相矛盾。因
为说某种东西不属任何人所有,或说属于任何使用它的人,或说按照需要或平均分配的
原则而属于一切人,这都是一种简单的规定性,一种形式的思想,正如它的对立面财产
私有制那样。——但如果我们真正把这种无主的事物理解为生活必需品那样的东西,那
么这无主之物就一定要成为某一个个人的所有物;因而如果要想把这样的东西的自由〔
或无主〕建立为规律,那就会是矛盾的。所谓事物的无主,当然也不是说绝对的无主,
它还是应该按照个别人的需要而归人所有,只是归人所有并非为了保存起来,而是为了
直接被使用罢了。但是,这样完全偶然地满足需要,则与这里所讨论的这种有意识的存
在的本性又是互相矛盾的,因为有意识的存在必然把它的需要想象为普遍性的需要,必
然关心它的整个生存,它所争取的必然是一种持久的财产。而这样一来,认为一个事物
将按照需要偶然地被分配给最需要它的那个有自我意识的生物所有的那种想法,也是自
相矛盾的。——在财产公有制之下,各人的需要应该是以普遍和持久的方式来满足,各
人的配给额,应该不是按照各人的需要,就是按照平均原则;可是如果按需要分配,那
么这种不平均性就与那以个人平等为原则的意识在本质上互相矛盾;而如果按后一原则
平均分配,那么配给额就与需要不发生关系,而配给额这一概念却恰好是建立在它与需
要的关系上的。
不过,如果说照这样看来,非私有财产显然是自相矛盾的,那么它所以自相矛盾,
完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定性。私有财产,如果我们把它分解为环节,它也
是同样是自相矛盾的。比如说,某一个别的东西是我的私有财物,既然说是我的私有财
物,这就表示它具有一种普遍的、固定的、持存的东西的价值,而这就与它的本性相矛
盾,因为就其本性来说,它是一种要被使用掉的、自行消逝的东西。同时,我的东西也
是自相矛盾的。说属于我的,这表示一切别人都承认是我的,它排除了一切别人,是别
人所不得染指的东西。但是,在我被别人所承认这一事实里也就包含着我与一切别人的
同一性,而同一则是排除的反面。——我所占有的东西总是一个事物,事物是一种一般
地为他的存在,因而它只是完全一般地无规定地是为我的存在;因此,说我占有一个事
物,这就与事物的一般事物性发生矛盾。所以私有财产和非私有财产,从一切方面看都
同样是自相矛盾的,它们在自身中都具有个别性和普遍性这两个互相反对互相矛盾的环
节。但是私有财产和非私有财产,如果简单地予以表象,只当成两个规定性而不进一步
发展,则它们两者同样是简单的规定性,都不自相矛盾。——因此,理性自身所有的那
种用以审核规律的尺度,就同样适合于任何规律,因而事实上等于不是尺度了。——同
语反复,矛盾律,对于理论的真理的知识来说,既然已被认为是一种纯粹形式的标准,
即是说,一种对真理与非真理完全不相干的东西,那么如果有人说它对于实践的真理的
知识还会是比形式标准更多点价值的什么东西,那将也是一件希奇的事情。
在上面所讨论的、填充本来空虚的精神本质的那两个环节里,那种想在伦理实体中
建立直接规定性的企图,以及想知道究竟这些规定性是不是规律的企图,都已扬弃了自
己。因此,结果似乎是,既不能产生一定的规律或法律,也不能得到关于法律的知识。
然而伦理实体是自知其为绝对本质性的那种自我意识,因而它既不能舍弃本质性里的差
别,也不能舍弃其对于差别的知识。法律的创立与法律的审核,都已扬弃了自身,这件
事实意味着,这两个环节个别地和孤立地说来都仅只是一种捉摸不定的伦理意识,而两
者赖以呈现其自身的这个运动过程,则具有形式的意义,因为通过这个运动过程,伦理
实体已表明其自身为意识。
如果这两个环节是事情自身的意识的两个比较确切的规定性,那我们就可以把它们
视为是诚实性的两个形式;诚实性以前总是悉心从事于它的形式环节,现在,则竭力寻
求其据说是善良而公正的内容环节,并对这样的固定真理进行审核,它以为伦理诫律的
力量和效力就在健康的理性和理智的洞见之中。
但没有这种诚实性,法律就不成其为意识的本质,法律的审核也不成其为意识内部
的行动;而且毋宁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这两个环节各自直接地出现而为现实时,其一
所表示的是实际法律的一种无效力的存在,其另一所表示的是实际法律的一种同样无效
力的自由或解脱。法律,作为一定的法律,总有一个偶然的内容,——这话的意思是说
,它总是根据对一个任意的内容所生的一个个别意识而制成的法律。
因此,直接出现的立法,乃是一种武断的胡作非为,它把任意武断当成为规律,把
伦理道德说成为对那些仅只是法律而不同时是伦理诫律的规律的一种服从。同样,第二
个环节,亦即法律的审核,如果它孤立地出现,则是好象认为不能动的东西在运动那样
的一种武断的认识,这种武断的认识,硬说自己已摆脱了绝对规律,并把绝对规律都当
作与它自己毫无关涉的外来的一种任意武断。
在这两种形式下,这两个环节都是对于伦理实体或者说对于真实的精神本质的一种
否定关系;换句话说,在这两种形式下,伦理实体还没有取得它的实在性,它还只包含
在意识自身的直接性里,它还刚才是这个个体的一种意志和意识,或者说,它还刚才是
一个不现实的诫命里的应当和对形式的普遍性的一个知道而已。但是,既然现在这些方
式都已被扬弃了,那么意识就返归于普遍而那些对立也就消失了。精神本质所以是现实
的实体,正是因为这些方式已经不再是存在着的个别的方式而只是已被扬弃的方式了,
这些方式都只作为环节而属于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是意识的自我:意识的自我于
是在精神本质里被建立了起来,使精神本质成为现实的、充实了的、和有自我意识的东
西。
这样一来,首先,精神本质对自我意识来说是一种自在地存在着的规律;审核过程
中出现的那种形式的、并非自在地存在着的普遍性,已经被扬弃了。其次,精神本质又
是一个永恒的规律,永恒规律不以某一特定的个体的意志为基础,它独立自存,具有直
接存在的形式,是一切个体所共有的绝对的纯粹意志。而这种绝对的纯粹的意志又不是
一种诫律,因为诫律仅只应当存在,它则实际存在着并且具有实际效力;它是范畴的普
遍的自我,普遍的自我直接就是一个现实,并且世界也仅只就是这个现实。但既然这种
存在着的规律是绝对有效的,那么自我意识对此规律的遵从也就算不得是对于一个主人
的服役,——因为如果是服从主人的命令,则在主人任意武断的命令中自我意识就认识
不出自己来。恰恰相反,这些规律乃是自我意识自己的绝对意识本身所直接具有的一些
思想。自我意识并不相信它们,因为信仰不免也要直观本质,但被直观的总是一种外来
的本质。伦理的自我意识,由于它的自我的普遍性的缘故,是直接与本质合而为一的;
而信仰则从个别的意识开始,它是个别意识永远趋赴于这个统一而又永远达不到它自己
的本质的那个运动过程。——但这样的个别意识,已经由它自己扬弃掉了,这种合而为
一的中介已经完成了,而且只因为已经完成了这种中介,个别意识才成为伦理实体的直
接的自我意识。
因此,自我意识与本质之间的差别是一种完全透明的差别。而这样一来,本质自身
中的差别也就不是些偶然的规定性,相反,由于本质与自我意识(这里是唯一也许有可
能发生不同一性的地方)的统一,它们就都是从那个被它们自己的生命渗透了的统一体
中划分出来的集团(Massen),都是些自身清彻的未曾破裂的精灵,都是些毫无瑕疵的
天上的形象,这些形象在它们的差别中包含着它们的本质的纯洁无辜与和谐一致。——
不仅本质如此,自我意识也同样是对这些差别〔不同的法律〕的一种简单的清彻透明的
关系。它们存在着,就只是存在着,——这就是自我意识就它自己与它们的关系所具有
的意识。所以索夫克勒①所写的《安提贡》把它们当作神立的、虽不成文而明确可靠的
法律。
①索夫克勒(Sophokles)的悲剧《安提贡》(Antigone)中第456,457两句。——
黑格尔原注
可以说,它不是今天和昨天,而是从来和永远
生活在那里,没有人知道,它是从何时开始出现。
它们存在着。如果我追问它们的发生并把它们限制于它们的起源上,那么我自己,
则已经在那里超越了它们,因为此时我是普遍的,而它们则是被制约的和有限制的东西
。如果说它们应该得到我的意见的赞同,这就等于说我已经动摇了它们的坚定不移的自
在存在,并把它们视为一种对于我也许真也许不真的东西。而伦理的思想,正在于毫不
动摇地坚持于正确的对的东西,而避免对合法的对的东西作任何变动、动摇和变更。—
—让我们假定,由我代人保管一项存款。这项存款是别人的所有物,〔或者说,它作为
别人的所有物存在着,〕而我所以承认它是别人的所有物,因为它是如此存在着,并且
我毫不动摇地保持着我与存款的这种关系。可是如果我把这代人保存的款项据为己有,
那么按照我的审核原则、同语反复来说,我也丝毫不发生什么矛盾;因为到这时候我已
经不再把它视为一个别人的所有物了;把我并不视之为别人的所有物的东西据为己有,
是完全说得通的。看法上的改变并不是矛盾;因为这里所说的不应该自相矛盾,只是指
对象和内容而不是指看法。正如我在赠送东西给别人时能把我的观点从这是我的所有物
改变成这是别人的所有物,而并不因此自陷于矛盾那样,我也能反过来把我的观点从这
是别人的所有物改变为这是我的所有物。——所以,某种事物是对的,并不是由于我发
现它有什么不自相矛盾的东西,它所以是对的,就因为它是对的。某种东西是别人的所
有物,或它作为别人的所有物存在着,这个是或存在,乃是一切的基础;对于它,我既
不必去进行讨论,也不必去寻找各种各样的思想关联;我固然不必去考虑法律的制定,
同样,我也不必去考虑它们的审核;通过我的这样一些思维活动,我曾颠倒过那种关系
,因为事实上我曾完全可以随意使关系的反面同样良好地适合于我那无规定的同语反复
的知识并从而将其建立为法律。但这个规定和与它相反的规定究竟哪一个是对的,这是
自在而自为地规定了的;就我来说,我完全可以把我所愿意的一切东西都立为法律,同
样我也可以说不能把任何东西立为法律,而且,当我开始审核的时候,我已经是走上不
合伦理的道路。我所以居于伦理的实体之中,是因为对的事情对我来说是自在而自为存
在着的;所以,伦理的实体是自我意识的本质;而自我意识则是伦理实体的现实和实际
存在,是它的自我和意志。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 作者:[德]黑格尔
译者:贺麟、王玖兴
----------------------------------------------------------------------------
----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http://www.eshunet.com/
--
今天是最不可思议的一天,无声无息的,哲学版成立了。向关心此事的网友们致谢,虽
然我在工大的时间无多,但是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尽我最大的努力建设它,也
算是我对哈工大的一点微薄的回报了。
------6。1。01 songs 于 哈工大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2.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0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