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悲观论集卷 论教育                      zcm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4日13:34:1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Wisdom
标  题: 悲观论集卷 论教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1:10:00 2000), 转信

悲观论集卷
论教育
----------------------------------------------------------------------------
----
    据说,人类的聪明才智之特征,表现在从具体的观察中能抽象出一般概念来,那么

就时间而言,一般概念出现在观察之后。如果确实如此,对一个完全靠自学——既无老

师又无书籍——的人来说,可以清楚地表明他的每一种具体观察属于何种一般概念,而

该一般概念指的又是哪种具体观察。他十分了解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

他能正确的处理他所接触的一切事物。仅这点,也许可以称它为自然的教育方法。
    反之,人为的教育方法指的是听别人讲、学别人的东西、读别人的书。所以,在你

还没有广泛的认识世界本身之前,在你自己观察世界之前,在你的头脑里就已经充塞了

有关世界的一切概念。人们会告诉你,形成这一般概念的具体观察是在后来的经验过程

中出现的。到那时,你却会错误地运用你的一般概念,去判断人和物,并错误地认识和

对待这些人和物。所以我们说,这种教育把人的思想引入了歧途。
    上述这点说明,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阅读,却总还是半

天真无知,半带着对事物的错误概念开始认识世界,致使我们的行为时而精神紧张,时

而又偏激自信。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头脑里充满着一般概念,而我们自己又总

想着去运用它,却又不易正确无误地运用。这也是直接违背大脑自然发展的结果,亦即

主张先有一般概念,后有具体观察的结果,这还不是本末倒置。教师不去发展儿童的分

辨能力、教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别人的现成思想。错误地

运用一般概念而引起的错误的人生观,须通过长期自身的体验才可能加以纠正,但也很

少能全部纠正过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富有生活常识的学者廖廖无几而目不识丁者却精通

世道、处世随和的道理所在。
    所有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取有关世界的知识。正如我们所说,应特别注意获取知识的

正确启蒙方式,这样才会有认识世界的正确开端。我所说的大意是,对于事物的具体观

察先于对事物的一般概念,进而便是狭隘的局部概念总要先于广泛的概念。所以,整个

教育制度应遵循概念本身形成过程中所必须采取的步骤。如果逾越或省掉了其中的某一

步骤,那么这种教育制度肯定就是不完善的,所得到的概念也将是错误的,最后的结果

必将是得到曲解世界的观点,这是个体本身所特有的,而且几乎人人都具有,虽然有的

只局限于某段时间,但大多数却终生都有。一个人要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他

就会看到,只有到了完全成熟的年龄——有时也根本没有料到成熟的年龄即已来到——

才能对生活中的众多现象有正确的理解力和清晰的概念,尽管这些现象并不是很复杂、

很难理解。但是在这以前,就是这些现象才是他对世界认识中模糊不清的地方,也是早

期教育中所被忽视的某种特殊的课程,且不管这种教育是属于什么类型:是人为的教育

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还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顺其自然的教育方法。
    有鉴于此,教育便意味着试图寻找严谨的自然求知的途径。只有如此,教育才能遵

循着这条途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儿童才能逐步认识世界而不出现错误观点,因为一旦形

成了错误观点就很难纠正了。要是真采用了这个计划,我们就得小心防止儿童在还没有

对文字的词义和用法有一清晰的理解力时,就滥用它们。否则,它会带来一个致命的后

果,即仅满足于使用文字而不去理解事物,换句话说就是只铭记短语句式,以产生急功

近利的效力。通常,这种趋势在儿童时代就有了,它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时期而致使许多

学者只学会了夸夸其谈。
    我们必须致力于使具体观察先于一般概念而不是相反,但是,常令人叹息的是,事

实却并不如此,这就像婴儿以双脚先出母体、诗行韵律先行。普通的方法是,当儿童还

很少对世界作具体观察前,就先在他们的脑海中印下概念和观点,严格说来,这就是偏

见。因此,儿童之后就是通过这些现成概念的媒介去认识世界并积累经验,并不是从他

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事实确应如此。
    当一个人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时,就能观察到许多事物及事物的多方面。当然这

种短而快的学习方法,在程度上远不如那种对万事都运用抽象概念和作一草  归纳的方

法。要长期修正自身经验中的先入之见,甚至终及一生,因为当他发现事物的某方面与

他已形成的一般概念间产生矛盾时,他必会否定事物的某一方面所提供的论据,认为是

局部的是偏见,甚至还会对整个事物都视而不见,根本否认上面所说的矛盾,使他的先

入之见不受任何伤害。所以会有许多人终生都背着谬见之包袱:怪诞的思想、梦幻以及

偏执,所有这些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想而无法更改。实际上,他并没有试图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从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中自觉形成个人的基本思想,就在于他现

成的一般概念是来自于别人,所以才使得他,也使得不少人如此浅薄、孤陋寡闻。
    但是相反,我们应该确实遵循自然规律来教育儿童。让儿童头脑中建立概念的方法

就是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或最少应该用同样的方法去进行检验,这样才能使儿童有自己

的思想,即使形成的不多,但也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通过这样,儿童就学会用自己

的而不是别人的标准来衡量事物,它可以避免众多奇怪思想和偏执,也不用在今后的人

生课堂上再去消除它。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孩子们的思想始终能习惯于明确的观点,

获得全面的知识,就会运用个人的判断力对事物进行没有偏见的判断。
    一般说,在孩子们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之前,不管他们是注意生活的哪一方面,也

不应该先从模仿中形成自己关于人生的概念。我们不能只把书本,且仅仅是书本塞到孩

子们的手里,应该让他们逐步地去认识事物——人类生活的真实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让

他们对世界具有一个清楚且客观的认识,教育他们直接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概念,再让这

种概念去吻合实际生活——但绝不是从其他方面获取概念,比如说是书本、寓言或他人

的言谈话语——然后再把这些现成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为后者只说明在他们

的头脑里充斥了错误的概念,导致他们错误地观察事物,直至徒劳地曲解世界的适合自

己的观点,最终步入歧途,表现在各方面:无论是刚刚构成自己的生活理论还是忙于生

活中的实际事务。早年在头脑里撒下的谬误的种子,日后就会结出偏见的果实,这种错

误的观点残害人身的程度之大令人发指,他们要在今后的人生大课堂内,以主要精力去

铲除这种种偏见。按第欧根尼的看法,铲除偏见,就是对安提亚尼提出的什么是最有用

的知识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也可以理解他所指的是什么。
    不能让不满15岁的孩子去学习那些很可能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严重错误概念的科目,

比如像哲学、宗教或其他需要有开阔见解的知识体系。因为早年所得到的错误概念是很

难铲除的,而且在所有的智能中,判断力是最后才成熟的。孩子可以先学习不易产生谬

误的科目,像数学;也可以学习那些即使会产生错误,但无大碍的科目,如语言、自然

科学、历史等。而且,一般说我们在生命的每一阶段里所学的知识体系,应该与那个阶

段中的智力相平衡,即可以完全理解。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应把主要时间放在资料的

积累上,获取关于个别和具体事物的专门知识上。要在这个时期就大量形成各种观点未

免太早了,应该让他们到将来再作最终的辨别。不应在青年时期就使用判断力,这时没

有成熟的经验,判断力不可能发挥出作用,要顺其自然不能勉强;还有,不要在使用判

断力前就先灌输偏见,因为偏见会使判断力永远发挥不出作用。
    另外,青年时期应充分使用记忆力,因为这个时候的记忆力是最旺盛也是最牢固的

当然,在选择应记忆的事时,也应格外小心,要有远见,因为青年时代学到的东西永生

难忘。我们要精心耕作记忆的沃土,让它能尽多地结出丰硕的果实。想想看,当你在12

岁前认识的人是那样深深植根于你的记忆里,在那些岁月中给你留下的印象又是如此深

刻,你对别人的教诲与告诫的回忆竟如此清楚,那么,把那个时期里头脑的灵敏性和牢

固性作为教育的基础,似乎是很自然的事。只要严格遵循这种方法,系统地调节反映到

头脑里的印象就有可能成功。
    人的青春很短,所以记忆也囿于狭小的范围内,个体的记忆更如此。既然事实是这

样,所以特别重要的就是要记忆任何体系中的精华和实质,无须顾及其他非重要点。但

哪些是精华和实质呢,取决于各个学科的权威人士,他们应在深思熟虑后作出抉择,这

种抉择必须是坚定的、成熟的,并通过筛选的方式进行。首选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一

个人应该和必须通晓的知识,其次是从事具体工作或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前者应按百科

全书的方法分类,划分为循序渐进的学程使之适应于一个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应该具有

的一般文化水平。初始阶段,这种知识应限制在初级教育必要条件的课程中,以后再逐

步扩大上升到所有哲学思想的分支中所涉及的科目;后者则留给那些真正精通各分类学

科的人去判别。这样一来,整个知识体系就为智力教育提供了细微的规章,不过,每10

年就应当更新这种规章。按照这样的安排,就能使青年时期的记忆力得到最最充分的利

用,并为判断力在今后发挥作用提供极有利的材料。
    当人的全部抽象概念和他自我感觉的事物间完全取得一致时,人的知识才可以说是

成熟的,即谓他达到了一个个体所能达到的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他的每一种抽象概

念,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了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它才赋予概念以真正的价值;还说明

他能够把他的每一种观察归纳到它应隶属的抽象观念中。成熟是经验的结果,且需要时

间。通过自己的观察所获得的知识,与通过抽象概念的媒介所获得的知识,一般说来是

有差距的。前者是自然取得,后者则是从他人处获得的。从所受教育中得到的东西,不

管是有用还是有害,我们都全盘接受,结果就是,年轻时,抽象概念与真实知识间缺乏

一致的联系,这里的所谓抽象概念亦即头脑里的词句而已,真正的知识却需我们自己通

过观察而获取。只有当以后两种知识通过相互纠正谬误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接近,这种

结合一旦实现,知识才称谓成熟。不管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这种知识的完善与另一种

完美的形式没有密切关系,我指的是个人能力的完美程度,这后者并不能用两种知识是

否一致来加以衡量,却是由每一种知识所达到的完美程度来决定。
    要处好各种关系,所需要的是有关世道常情知识的正确与深邃。它虽必要,但也是

所有学问中最枯燥无味的。导致一个人即使到寿终的年龄时,也无法完全掌握这门知识

但他在科学领域里,即便年轻,却也能掌握较重要的事实的。当一个人尚不了解世界,

也就是还处于童年或青年时代时,接受这种常识的艰难的课程就开始摆到眼前,而且常

常是到了晚年,还觉得有数不完的常识应该学习。
    学习这种知识的本身就很困难,而小说却又加大了这种困难。小说里所表现的,实

际上是不存在的人生和世界的状态。但年轻人却轻信并易于接受小说中所说的人生观,

并成为他们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所面临的并不是纯粹消极的无知,而是百分之百的谬

误。这种谬误会引起一系列的错误概念,这种错误概念对人生经历却起不到应有的教育

作用,还会对经验所传授的东西进行曲解。如果年轻人在这以前没有一盏明灯指明道路

那他现在就会被鬼火引入歧途,对少女同样如此。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头脑中,都充

斥了一些从小说中得来的糊涂概念,其结果导致永难实现的期望。那些观点通常会对他

们的一生产生极恶劣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年轻时无暇阅读小说的人——多半是从事体

力劳动的人,倒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了。当然,其中也有极少数的小说无可指责,有的

甚至还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比如说,我们要首先提出《吉尔布拉斯》①以及勒萨日的其

他作品(确切说是取材于西班牙原本),其次就是《威克菲收师传》②;某种意义上还

可以提及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而《唐·吉诃德》,则可以作为对我所指错误的讽刺

性的揭露。
  ①《吉尔布拉斯》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勒萨日的作品。
    ②《威克菲牧师传》是英国作家哥尔斯密的作品。
    ------------------
  黄金书屋 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修改:.zcm 于 Oct 11 11:09:21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melon.gznet.]
※ 修改:·zcm 於 10月11日16:02:21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49.15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