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悲观论集卷 第8章 康德关于悟知的与验知 zcm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4日13:34:3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发信人: zcm (西门吹血##杀了你好么?), 信区: Wisdom
标  题: 悲观论集卷 第8章 康德关于悟知的与验知的性格学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11 11:15:10 2000), 转信

悲观论集卷
第8章 康德关于悟知的与验知的性格学说·关于自由的理论
----------------------------------------------------------------------------
----
    为了真理,我对康德的道德体系的抨击,并不像我的先驱者那样,仅触及其表面,

而是深入其最深根源的。所以,似乎这样才算公正,即在我最后讨论我的题目的这一部

分以前,我应提请大家记起,康德对道德科学还是做出了卓越的,显赫的贡献的。我是

指他的关于自由与必然共存的学说。这一学说最初见于《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第533

—554页;第5版第561—582页);但在《实践理性批判》(第4版第169—179页;罗,第

224—231页)中解释得更加清楚。
    意志活动的严格而绝对的必然性,当它们出现时由动机决定,这首先是由霍布斯说

明的,以后由斯宾诺莎、休谟,也由D.冯·霍尔巴哈(Holbach)在他的《自然体系》

(Systeme deLaNature)中说明;最后普利斯特里(Priestley)对此给予了最完全而准

确的说明。这一要点,确实,被如此清楚地证明,并且被置于毫无疑问的地位,以致必

须把它计入完美建立的真理之数字内,而且只有无知之极才能继续谈人的个体行为中的

自由,会是一种无拘无束、无所计较的选择。康德,由于他的先驱们的不可辩驳的理论

也毫不迟疑地认为,意志是紧紧受必然性锁链束缚的,他认为,这一问题无需进一步争

论或质疑。这可以由他只从理论的或思辨的观点谈到的自由的所有章节所证实。尽管如

此,我们的行为确实是伴随有一种独立的意识和原初的直觉,它们使我们认知这些行为

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并且每一个人均以不可绝灭的确实性感到,他是他的行动的真正的

做出者,并且在道德上为该行动负责。但是因为责任意指已经以不同方法行动的可能性

该可能性指的就是某种程度的自由;所以在责任的意识中也间接地与自由的意识有关。

解决这种由这事实本质产生的矛盾的关键,终于被康德找到了;他以深奥的机智,划出

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别而解决了这一矛盾。这一区别是他的整个哲学的真正核心,也是

他的哲学的最伟大功绩。
    这一个体,连带他的不变的、内在的性格,他的一切表现形式都是由因果性法则确

定的,这一法则以理智为中介而起作用,在这里称之为动因,——这样构成的个体不过

只是现象,构成这一现象基础的自在之物是在时间与空间之外,因此没有一切连续性与

众多性,而是一,和不变的。它的构造本身是悟知的性格,这一性格同样地呈现于个体

的所有行为中,像在一个封缄上盖的印记那样,牢牢地在每个行为上打上标记。现象的

验知的性格——显露于时间内与连续性行为中的性格——因此是由悟知的性格决定的;

所以,作为现象的个体,在他所有的由动机促动的表现形式中,必定显示一自然法则的

不变易性。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所有他的行动都是受严格的必然性制约的。可是人们一

般习惯于主张,一个人的性格能够求助于理性的道德训诫或忠告而改变;但是当一旦划

分出悟知的性格和验知的性格的区别以后,由此得出,有思维力的人经常观察到的那种

验知性格的不可改变性及僵硬化的解释,并且找出一个合乎理性的根据,因而被哲学接

受为一确立的事实。这样一来,后者与经验是这么颇为协调一致,在普遍的智慧面前不

再感到羞愧不安了,这普遍智慧很早以前就以西班牙谚语,道出真理之言:“凡是和儿

童的便帽一起进来的东西,必定和裹布一块儿扔出去。”或者:“凡是和牛奶一起喝进

的东西,必定还要从裹尸布里倒出去。”
    这种自由与必然性共存的学说,我认为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成就。它与先验感性论

一起,构成了康德的荣誉花冠上两颗巨大明珠,永在人间 了浮 谢林在他的关于自由的

论文中,显然是以释义方式将康德的教导加以炮制,由于它描述简明,活泼生动,对许

多人来说更为易懂。如果其作者肯诚实说出他是凭借康德的智慧,不是凭自己的智慧写

出这篇论著的话,这一工作是值得称赞的。可实际上,哲学界相当一部分人依然认为,

全部功绩应归于谢林。
    这理论本身,以及关于自由本质的全部问题,如果我们能结合一个普遍真理来考虑

的话,人们会了解得更加透彻;我想,这一普遍真理可以最确切地用经典论著中常出现

的一个公式表述,即:什么花结什么果,什么人干出来什么事。换句话说,世界中每一

事物是根据它之所是或本质运作的,根据它的内在本质运作的,因此,它的所有表现形

式都已潜在地包含在其本质中了;而当由外在原因诱发时,它们才实际表现出来;所以

外因乃是这事物的基本构造借以显露的方法。并且由此产生的表现形式形成验知的性格

而它的隐蔽的、终极的基础、经验是不可能理解的,则是悟知的性格,也就是所论及的

个别事物的实在本质自身。人构不成自然界其余部分的例外情况;他也有一种不变的性

格,不过,这种性格在每一事例中都是极为独特不同的。这种性格就我们能够了解它来

说,当然是经验的,所以也仅仅是现象的;而悟知的性格则是任何可能是这个人的真实

本质的东西。他的全部活动,既然它们的外在构造是由动机决定的,只能根据这不能变

易的个人性格而形成。什么样的人,就必然怎样行动。因此,对于每一单独事例中的某

人来说,绝对只有一种可能的行为;什么人就必然干出来什么事。自由只属于悟知的性

格,而不属于验知的性格。某个人的行动必然是外在地由动机决定的,内在地由他的性

格决定的;所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必然地发生的。但是,在他的本质(即在他之所

是)中,在那里,我们发现自由。他本可以成为不同的某种人;功或过系于他的本质。

由此得出一个简单的推论:他的所有行动是根据他的本质产生的。通过康德的学说,我

们避免了把必然与本质(一个人之所是)以及自由与行动(一个人之所为)联系起来的

大错。我们才意识到,这是一种术语的误置,恰恰是术语相反的安排才是正确的。因此

看来很清楚,一个人的道德责任,纵然它首先显而易见自然涉及他的所为,可是从根本

上说,却涉及他的本质或他之所是;因为,他之所是乃原初的资料,他的行动,当动机

一产生,决不能采取任何其他不同于现实正采取的途径。但是,就个人而论,虽然行为

是由动机诱发的这种必然性是很严格的,尚没有任何人想到——甚至确信这种必然性的

人也未想到——因为这个缘故,而免除自责并归罪于动机;因为他很知道,客观地考虑

任何既定的环境以及其原因,完全允许采取一个十分不同甚而完全相反的行动路向;不

但如此,这样一种行动路向实际上是会发生的,只要他是一个不同的人格就好了。他正

是像他的行为所显示的那样一个人,而不是别的什么人——他感到自己应该对之负责的

就是这个;薄弱之处就在于他的本质(他之所是),在那里,良心的针砭容易深入。因

为良心是对一个人自身的谙识——一位从本人实际行为模式得来的、而且越来越亲密的

相识。这样,实际受良心谴责或控告的是本质(人之所是),而行动(人之所为)则提

供控告的证据。既然我们只能通过责任感才意识到自由;所以责任所在之处,自由也必

定在那里;在本质(在一个人之存在)中,受必然性支配的是行动(人之所为)。但是

我们只能够通过经验认识我们自己与其他人;我们没有对我们性格的先天知识。当然我

们天生的倾向应该对我们性格抱有高度评价,因为这一格言: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好

的,直到证明情况相反,对于内心的法庭与世间的法庭来说,也许前者还要更加适用。

    ------------------
  黄金书屋 整理校对
    转载请保留,谢谢!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修改:.zcm 于 Oct 11 11:13:33 修改本文.[FROM: bbs.hit.edu.cn]
--
※ 转寄:.华南网木棉站 bbs.gznet.edu.cn.[FROM: bbs.hit.edu.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zcm.bbs@melon.gznet.]
※ 修改:·zcm 於 10月11日16:03:21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49.15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