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gcat (评论员),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8)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5 20:21:00 2001) , 转信
第十五章 经济的历史唯物主义
看到马克思被这样描述为一切心理学的社会理论的反对者,很可能会令一些马克思
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感到惊讶。他们认为,马克思早就教导说,经济动机在人的生
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通过指明“人的难以抑制的需要是获得生存的工具”,马克思成
功地解释了经济动机的无比强大的威力。因为他证明,诸如利润动机或阶级利益的动机
的范畴,不仅对个人的行动,而且也对社会集团的行动,具有基本的重要性;他也指明
了如何把这些范畴用来解释历史的过程。诚然,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表现在这
一理论上,即认为经济动机成其是阶级利益是历史的推动力,“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
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名称——一个马克思和恩格斯试图籍以概括其教导的本质的名称
——所暗含的恰恰是这一理论。
这类观点是极其普通的;但是我毫不怀疑,他们曲解了马克思。那些赞美马克思持
有这类观点的人,我称之为庸俗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用“庸俗经济学家”这一名称
暗指某些他的反对者)。惯常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通过揭示贪婪和贪求物
利的隐秘动机,让社会生活的邪恶的秘密暴露出来,这种隐秘动机驱使着隐藏在历史的
舞台背后的各种力量,为满足自身追求利润的卑鄙欲望,狡诈地和有意识地在广大群众
之中制造战争、萧条块业。饥荒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苦难(庸俗马克思主义有时也
严肃地关注把马克思的主张和弗洛伊德、阿德勒等的主张调和起来的问题;如果他没有
从中选择一种的话,他也许认定,饥荒、爱和贪求权力是马克思、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这
三位现代人的哲学的伟大创造者所揭示的人类本性中三大隐秘的动机……)。
无论这类观点是否具有持久性和吸引力,它们似乎与马克思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
”的理论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应该承认,马克思有时也谈论诸如贪婪和利润动机等心
理学的现象,但却从不是为了解释历史。无宁说他是把它们解释为社会体系——一种在
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由各种制度构成的体系——的腐化影响的征兆,解释为腐化的结
果而不是其原因;解释为历史的反应而不是其推动力。无论正确与否,他发现,在广大
群众中,诸如战争、萧条和饥荒等现象,不是出自“大企业”或“帝国主义战争贩子”
的 普 诡计的结果,而是各种行 的不必要的社会后果,是由系身于社会体系之网络的
行为者导引的不同结果。马克思把历史舞台上的人间演员(包括所谓“大”人物)都看
做是被经济线路——被他们无法驾御的历史力量——不可抗拒地推动着的木偶。他教导
说,历史的舞台被设置在“必然王国”之中(但是总有一天,这些木偶会摧毁这个体系
,并赢得“自由王国”)。
马克思学说中的这一理论已经被他的大多数追随者放弃——也许是出于宣传方面的
理由,也许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他——一种庸俗马克思主义的密谋理论已经广泛地取代
了独创的、原初的马克思的理论。这是一种可悲的理智上的堕落,这种堕落从《资本论
》降到了《二十世纪的神话》的水平。
然而,通常被称作“历史唯物主义”的,才是马克思本人的历史哲学。它构成了这
几章的主题。在现在这章中,我将提纲挈领地解释一下它对“唯物论”或经济因素的强
调;之后我再更详细地讨论阶级战争和阶级利益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体系
”观。
对马克思经济的历史主义的说明,可以很便利地与我们对马克思和穆勒所作的比较
联系起来。马克思和穆勒一样坚信,社会现象应该从历史方面获得解释,我们应该尝试
将一切历史时期理解为先前发展的历史产物,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与穆勒的分歧点在
将一切历史时期理解为先前发展的历史产物,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他与穆勒的分歧点在
于穆勒的心理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对应)。在马克思的教导中,这种心理主义
已被他称之唯物主义的东西所取代。
人们关于马克思的唯物论所谈的许多内容,都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经常被重复的一
种主张是,马克思并不承认超乎人类生活的“较低等的”或“物质的”方面之外的任何
东西,这是一种特别 拿 曲解(这只不过是重弹另一种老调,即认为大多数古代箴言
,例如赫拉克利特的“他们像野兽一样只知道填饱肚子”的箴言,都是对自由的捍卫者
的反动诽谤)。然而,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根本不能被称作一位唯物主义者,即使他
受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强烈影响,即使通常把自己称作一位唯物主义者,而唯物
主义者的主张又与他的许多理论相一致。因为在马克思那里,有许多文字几乎很难能够
被解释为唯物主义的。我认为,真实的情况是,例如,他并不像恩格斯或者列宁那样,
关心纯哲学的问题,他所感兴趣的主要是问题的社会学方面和方法论方面。
在《资本论》中有一段著名的话,马克思在那里说“在他(指黑格尔——引者)那
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它的倾向是明显的。马克思试图表明,
“头脑”,即人的思维本身,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而不过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基础之
上的上层建筑。一种类似的倾向也在这段话中获得表达:“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
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但是,人们也许并不充分认可,这几
段话不仅没有展示一种唯物主义的激进形式;相反,它们指示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肯定
倾向。也可以这样说,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实践的二元论。虽然精神在理论上对马克思
说来,显然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形式(或者另一个方面,或许是一种派生现象),但在实
际上,它与物质是不同的,因为它是物质的另一种形式。上述援引的文字指明,虽然正
如曾经有过的情形那样,我们的双脚必须站在物质世界的牢固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头脑
——马克思认真思考的人的头脑——却只关心思想或观念。依我看来,除非我们认可这
种二元论,否则马克思主义及其影响就不好评价。
马克思热爱自由,热爱真正的自由(不是黑格尔的“真正的自由”)。这是就我所
能认清他遵循着黑格尔的自由与精神相伴随的著名公式而言,是就他相信我们只有作为
精神存在才是自由的而言。同时,他实际上承认(作为一名实践的二元论者),我们既
是精神,同时又是肉体,更现实点说,肉体是这两者的基础。这就是他为什么转而反对
黑格尔、以及为什么他说黑格尔把事情颠倒了。然而,虽然他承认物质世界及其必然性
是基本的,他并不感到“必然王国”有什么可爱,因为他称之为一个受物质需求束缚的
社会。正如一切基督教的二元论一样,他非常珍爱精神方面;在他的著作中,甚至有不
少憎恶和鄙视物质的迹象。接下来的论述将表明,对马克思的观点的这种解释可以获得
他自己的文本的支持。
在《资本论》第3卷的一段话中,马克思十分聪明地把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尤其是
把它的经济方面,即生产和消费方面,描述为人类新陈代谢的一种扩大,即人同自然界
的物质交换的扩大。他明确的表述,我们的自由必须总是受到这种新陈代谢的必然性的
限制。他说,一切在促使我们变得更加自由方面所能够取得的成就,都是“合理的调节
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
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
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
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
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他通过得出一个实际结论
结束了这整个—段话,这一结论清楚地表明,他的推一目的同样是为一切人开辟通往非
唯物论的自由王国的道路:‘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
我认为,这段话并没有为我称之为马克思的实践生活观的二元论留下问题。与黑格
我认为,这段话并没有为我称之为马克思的实践生活观的二元论留下问题。与黑格
尔一样,他认为自由是历史发展的目的。与黑格尔一样,他将自由王国等同于人的精神
生活的王国。但是他承认,我们不是纯粹的精神存在;我们既不是完全自由的,也不能
获得完全的自由,因为我们总是不能使自身彻底从新陈代谢的必然王国中,因而从生产
的罗网中解放出来。我们所能取得的一切成就,只是改善令人精疲力竭的、有损于人的
尊严的劳动环境,使它们更适宜于人使平等,并把苦役减小至这一程度,使我们大家都
能够自由支配我们生命中的某一部分。我认为,这就是马克思的“生活观”的核心观念
;我认为就其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似乎最具有影响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必须将这一观点与上述讨论的方法的决定论(见第13章)结合起来。依
照这一理论,对社会的科学探讨,以及科学的历史预测,只是就社会是由它的过去来决
定而言,才是可能的。然而这意味着,科学只能研究必然王国。如果人真能够变得拥有
完全的自由,那么,历史的预言,随之而来还有社会科学,就都会完结。诸如此类的“
自由的”精神活动,如果它存在的话,就只存在于科学研究的彼岸,因为它必须永远是
寻求原因、寻求决定因素。因此,只是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是由“必然王国”、物质、尤
其是我们生活的经济条件和我们的新陈代谢所引起、决定或必需而言,它才能研究我们
的精神生活,只是借助于一方面对它们所派生的物质条件,即派生它们的人所生活的经
济条件的思考,另一方面对它们被采纳的物质条件,即选择它们的人的经济条件的思考
,思想和观点才能够从科学上获得探讨。因此,从科学的或因果律的观点看,思想和观
念应该作为“建立在经济条件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来探讨。与黑格尔相反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线索,甚至观念史的线索,应该在人与他的自然环境、物质世界
的关系的发展中去寻找;也即是说,在他的经济生活中,而不是在他的精神生活中去找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的印记,描述为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或与穆勒
的。心理主义相对立的经济主义。但是,如果我们把马克思的经济主义等同于那种意味
着对人的精神生活采取一种蔑视态度的唯物主义,这表明是一种完全的误解。马克思对
“自由王国”,即对人从物质自然界的束缚中获得局部的但却公平的解放的看法,勿宁
可以被描述为唯心主义的。
这样来考虑的话,马克思的生活观似乎是很连贯的;我认为,在它对人类活动的部
分是决定论的、部分是自由主义的看法中,已被发现的这类明显的矛盾和困难,就消失
了。
从马克思的历史观来看,它具有我所称作的二元论和科学决定论的色彩是显然的。
科学的历史——马克思认为它与作为整体的科学是一致的——应该探索人据以与自然界
进行物质交换的各种规律。其中』心任务应该是解释生产条件的发展。社会关系只有同
它们与之密切相关的生产过程的程度相适应,才具有历史的和科学的意义;这种生产过
程或者影响它,或者受它的影响。“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
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
,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
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样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总之,这就
是马克思的人的历史观。
类似观点也由恩格斯表达过。在恩格斯看来,现代生产资料的扩大“不仅可能保证
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
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随之而来,自由
成为可能,即能够从自身中解放出来。“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
,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就人还在受经济支配而言,严格说来他
还处于桎梏之中。当“…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随之消除…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
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
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
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人自由王国的飞跃。”
如果我们现在重新将马克思的历史主义观点与穆勒的观点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就
会发现,马克思的经济主义能够很容易解决我所指明的穆勒的心理主义面临的致命困难
,我记住了这种能够用经济的优先性去取代心理学观点的理论。这种观点在马克思的理
论中找不到对应物。用经济的优先性去取代心理学的优先性,绝不会造成类似困难,因
为“经济”包含了人的新陈代谢、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即使在人类之前的时代,这
种新陈代谢是否一直从社会上被组织起来……除了社会的科学应该与社会的经济条件—
—马克思通常称作“生产条件”——的发展史相符合这点之外,他没有假定更多的东西
。
值得注意的是,在插入语中,“生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是在广义上被使用
,它涵盖了包括分配和消费在内的整个经济过程。然而,后面这些从未引起过马克思和
马克思主义者的过多关注。他们的主要兴趣仍是该词的狭义上的生产。这恰好构成朴素
的历史的一生成的态度的又一例证,构成信奉科学只应该寻求原因的又一例证,这种信
仰认为,即使在人造事物的领域中,科学也只应该问:“是谁创造了它?”“它是由什
么构造的?”而不是问:“谁将使用它?”“制造它用什么?”
如果我们现在继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对它获得深入描述的如此丰
富的内容,作出批判和评价,那么,我们应该区分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一方面是历史主
义,主张社会科学的领域应该和历史的或进化论的方法相一致,尤其是和历史相一致。
我认为,这种主张应该消除。第二个方面是经济主义(或“唯物主义”),即主张社会
的经济组织、我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对一切社会制度、尤其是对它们的历
史发展而言,是基本的。我认为,这种主张是很正确的,只要我们是在通常含混的意义
上对待“基本的”这一术语,而不是过分地强调它的话。换言之,根本无需怀疑,实际
上一切社会研究,无论是制度研究还是历史研究,如果它们是以一种关注社会的“经济
条件”的眼光进行的话,都可以是有益的。甚至一门诸如数学之类的抽象科学的历史也
不例外。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经济主义在社会科学的方法上,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
极其有价值的进步。
但是,如我在前面所说的,我们不应该过于认真对待“基本的”这一术语。马克思
本人无疑是这样做的。由于他所受的黑格尔式的教养,马克思受到“实在”与“表象”
的古典的区分、以及“本质”和“非本质的”相应区分的影响。他倾向于在“实在”与
物质世界(包括人的新陈代谢)的同一中,在“表象”与思想或观念的世界的同一中,
揭示他自己对黑格尔(和康德)的改造。所以,一切思想和观念都必然通过将它们还原
为基础的本质实在,即还原为经济条件,才能获得解释。这种哲学观点当然并不比一切
其他形式的本质主义好多少。它在方法论领域中的反应,必然引起一种对经济主义的过
分强调。因为,尽管马克思的经济主义的普遍重要性可能几乎不被估计过高,但在一切
特定的情境中,对经济条件的重要性估计过高是很容易的。例如,某些经济条件的知识
不少对数学问题的历史有帮助,但是,对该目的而言,数学问题的知识本身则更为重要
;甚至根本无需涉及它们的“经济背景”,也能够写出一部优秀的数学问题史(在我看
来,科学的“经济条件”或“社会关系”,本身就是论题,它既容易被做过头,也易于
沦为陈词滥调)。
然而,这仅只是过分强调经济主义所面临的危险性的一个小小事例。经济主义经常
一扫无遗地被人解释为这一种理论,即认为一切社会发展都依赖于经济条件的发展,尤
其依赖于生产的物质手段的发展。可是这种理论显而易见是错误的。在经济条件和观念
之间存在一种互动,但后者并不是简单地单方面依赖于前者。如果可能的话,我甚至会
断言,正如从下述思考中可以看到的,一定的“观念”——那些构成我们的知识的观念
断言,正如从下述思考中可以看到的,一定的“观念”——那些构成我们的知识的观念
——比生产的较为复杂的物质手段更基本。试想某一天,如果我们的经济体系(包括全
部的机器设备和社会组织)被毁灭了,但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却还能保存下来。在这
个例子中,它要获得重建(在一种较小的范围内,经过无数人饿死之后),可想而知用
不了多少时间。然而,试想有关这些事物的一切知识都消失了,而这些物质的东西却保
存着。这好比是一个野蛮的部落占据了一个高度工业化却又废弃了的国家所发生的情形
。它很快就会导致文明的物质遗迹的完全消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本身提供了一个实例,清楚地证明这种言过
其实的经济是站不住脚的。直至俄国革命前夕,马克思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经济条件发生了影响。但是随着革命的发生,情况却
变得十分困难,主要是因为,正如列宁本人所承认的,没有了进一步建设性的观念(参
见第13章)。因而提出了一些新观念,它可以扼要地以这句口号来概括:“社会主义就
是无产阶级专政加上广泛引进最现代的电气设备。”这种新观念成为一种发展的基础,
该发展改变了六分之一世界的整个经济和物质的背景。在反对巨大差别的斗争中,无数
物质困难被克服,无数的物质牺牲被付出,为的是改变、或者无宁说是从空白中建立生
产的条件。这种发展的驱动力是对一种观念的热情。这个事例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
观念可以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条件发生革命性的变革,而不是这些条件形成观念。用马克
思的术语讲,我们可以说,他低估了自由王国的力量,低估了它征服必然王国的机遇。
俄国革命的发展和马克思的经济现实的形而上学的理论及其意识形态的表现之间所
形成的强烈反差,可以最清楚地从下述一段话中看出,“在考察这些变革时’,马克思
写道,“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
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和哲
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在马克思看来,期望通过运用法律和政治的手段实
现一切变革,是徒劳的;一场政治革命只能导致一批统治者让位给另一批统治者——一
种纯粹的扮演统治者的个人的交换。惟有基本的本质和经济现实的进化,才能产生一切
根本的或真正的变化——社会革命。惟有当这种社会革命成为一种现实,惟有那时,政
治革命才具有任何意义。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政治革命只不过是先前发生的或真
正的变革的外在表现。依据这一理论,马克思断言,每次社会革命都是以下述方式发展
的。生产的物质条件成长和成熟起来,直至它们开始与社会和法律的关系发生冲突,它
们就像衣服那样再也撑不下,直至炸裂。“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写
道,“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而新的更
高的生产关系”(在上层建筑内部)“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我认为,从这一陈述可以看出,不能把俄国革命与马克思所预言
的社会革命等同起来;实际上,俄国革命无论如何与它没有相似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朋友、诗人H.海涅,对这类问题作了完全不
同的思考。他写道“记住吧,你这骄傲的行动者”,“你不过是思想家的不自觉工具,
他经常在谦卑的隐退之中,命令你去执行无法规避的任务。罗伯斯庇尔只不过是卢梭的
手而已……”我们看到,用马克思的话讲,海涅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他把自己对历史的
唯心主义解释应到法国革命。这是马克思用来支持其经济主义的最重要的事例之一,而
这一事例似乎并不怎么适合于这个理论——尤其是如果我们现在要将它与俄国革命进行
比较的话。然而,尽管有这种异端,海涅仍然是马克思的朋友;因为在那些幸福的日子
里,在那些为开放的社会而斗争的人之中,因异端而放逐仍不十分普遍,容忍仍被容忍
着。
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当然不应该解释为,它表达了我对黑格尔的“
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当然不应该解释为,它表达了我对黑格尔的“
唯心主义”比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有任何偏好;我希望我已经澄清,在这场唯心主
义与唯物主义的冲突中,我同情的是马克思。我所试图表明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
义的解释”,也许有它的价值,但是不应该过于认真对待;我们不过应当把它看做一种
最有价值的揭示,它向我们表明,考虑事情必须照顾到它们与经济背景的关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1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3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