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gcat (评论员),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2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n  5 20:24:21 2001) , 转信



第二十章 资本主义及其命运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本主义正在经受着内在矛盾的阵痛,这些矛盾威胁着要 
造成它的毁灭。对这些矛盾和它们强加给社会的历史运动的详细分析,构成马克思预言 
式论证的第一步。这一步在他的整个理论中不仅是最重要的,它也是马克思花费最多精 
力的一步,因为实际上《资本论》的整个三卷(原版超过2200页)都用于阐释它。它也 
是论证中最不抽象的一步,因为它建立在对他的时代的经济制度——无约束的资本主义 
——的描述性的分析之上,并受到统计学的支持。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 
必然要转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得出的 
。” 
  在继续详细解释马克思预言式论证的第一步之前,我想以很简要的形式描述一下它 
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竞争迫使资本家仓促行动。它迫使资本家积累资本。这样 
做,他就违背了自身的长期的经济利益(因为资本的积累易于造成他的利润下降)。但 
是,虽然违背他自身个人的利益,他却在为历史发展的利益而工作;他不知不觉地为经 
济进步和社会主义而工作。这应归于这一事实,即资本的积累意味着:(a)不断增长的 

生产率;财富的不断增长;财富集中有少数人手中;(b)穷人和苦难的木断增长;工人 

的工资仅够维持生计或者不至饿死,由于工人过剩,即所谓“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 
工资维持在最低可能的水平。贸易周期会随时阻挠过剩的工人被不断发展的工业吸收。 
即使资本家想这样做,这也是他们无法改变的;因为他们的利润率下降,会使他自身的 
经济地位不太稳定,以致难以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这样,尽管资本主义积累促进了通 
往社会主义的技术、经济和历史的进步,它却变成一种自杀性的和自我矛盾的选择。 
  
一 
  马克思预言式论证的第一步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资料积累的规律。结论 
则是财富和苦难同步增长的规律。我将从解释这些前提和结论开始讨论。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分析的,如果能够以低于竞争者所能予以接受的价格出售生产的商品,“竞争斗争” 
就能够进行。马克思解释说,“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在其他条件不变 
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为大规模的 
生产一般能够使用较专门的和大批的机器;这就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率,并允许资本家生 
产和低价出售产品。“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 
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转入胜利者手中……”(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这一运动 
通过信贷体系得到更快的加速。) 
  依照马克思的分析,所描述的这一过程,即因竞争而来的积累,有两个不同的方面 
。其一是,资本家为了生存,不得不积累或积聚越来越多的资本;这实际上意味着,投 
入越来越多的资本,以购买越来越多和越来越新的机器,从而不断地提高工人的生产率 
。资本积累的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到不同的资本家和资本家阶级的手中; 
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家人数的减少,即一种马克思称作资本的集中的运动(与纯粹的积累 
或积聚不同)。 
  现在,在马克思看来,竞争、积累和不断增长的生产率这三个术语指明了一切资本 
主义生产的基本趋势;当我把马克思论证的第一步的前提描述为“资本主义竞争和积累 
主义生产的基本趋势;当我把马克思论证的第一步的前提描述为“资本主义竞争和积累 
的规律”时,它们正是我所暗指的趋势。然而,第四和第五个术语,即积聚和集中则指 
明另一种趋势,它构成马克思论证第一步的结论的一部分;因为它们描述了一种财富不 
断增长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趋势。但是,结论的另一部分,即苦难不断增长的 
规律,只是通过一种非常复杂的论证达成。但在开始解释这论证之前,我首先应该解释 
这第二个结论本身。 
  正如马克思所使用的,“不断增长的苦难”这一术语可以意味着两种不同东西。它 
可以用来描述苦难的范围,即指,苦难蔓延的人数在增长;它也可以用来指人民受苦难 
的强度在增长。无疑马克思认为,苦难在范围和强度上都在增长。然而,这远不是马克 
思需要用来表达的观点。为了预言式论证的目的,对“不断增长的苦难”这一术语作宽 
泛的解释是适当的(即使不是较好的);它是这一种解释,即在它看来,当苦难的范围 
增长时,苦难的强度可能增长,也可能不增长,但无论如何不会呈现任何明显的下降。 

  但是,有一种进一步的和更为重要的评论需要作出。对马克思而言,不断增长的苦 
难基本上涉及一种对雇佣工人的不断的剥削,这种剥削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 
程度上。此外,它涉及失业者——马克思称作(相对的)“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 
”——在痛苦和人数上的增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失业者的职能必然是给雇佣工人 
造成压力,因而有助于资本家竭力从雇佣工人那里获得利润,以剥削他们。“产业后备 
军”,马克思写道,“隶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过剩的工人人 
口不受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 
”又说,“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半繁荣时期加压力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 
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要求。”对马克思而言,不断增长的苦难本质上就是对劳动力的 
不断增长的剥削;因为失业者的劳动力如果不受剥削,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就只能充当资 
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不付报酬的助手。这个论点是重要的,因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经 
常把失业指为证实苦难趋于增长这一预言的经验事实之一;然而,只有当失业与对雇佣 
工人的不断增长的剥削,即与长时间的工作以及较低的实际工资一同发生时,它才能被 
认为证实了马克思的理论。 
  这可能足以解释“不断增长的苦难”一词。但是,仍有必要对马克思认为已经发现 
的不断增长的苦难的规律作出解释。我以此意指马克思的整个预言式论证因之而定的理 
论;即这一种理论,它认为资本主义不可能去减轻工人的苦难,因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机 
制使资本家经受强大的经济压力,如果不想屈从于这种压力,他们不得不将它转移给工 
人。这就是为什么即使资本家想这样做,他们也不可能妥协、不可能满足工人的一切重 
要需求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不能被改革,而只能被摧毁”的原因。显然, 
这条规律是马克思论证的第一步的关键性结论。另一个结论,即财富不断增长的规律是 
一件无害的事情,只要财富的增长为工人所分享是可能的。马克思关于它是不可能的这 
一论点,因而将是我们进行批评分析的主题。但是,在对马克思支持这一论点的论证继 
续进行描述和批评之前,我要扼要地评论这一结论的头一部分,即财富不断增长的理论 
。 
  马克思所观察的财富的积累和积聚的趋势,几乎很难受到责疑。他的生产率不断增 
长的理论在主要方面也是难以反对的。虽然一个企业增长生产率所发挥的利润效果可能 
有限,但是机器改进和积累的利润效果是无限的。然而,考虑到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 
人手中的趋势,问题并不如此简单。无疑,存在一种这样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同意, 
在无约束的资本主义体系下,这种趋势的力量几乎不存在。作为对无约束的资本主义的 
一种描述,对马克思的这部分分析很难再说些什么。但是,当作为一个预言来考虑时, 
它就很难站得住脚。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有许多立法能够干预的手段。税收制度和遗产 
它就很难站得住脚。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有许多立法能够干预的手段。税收制度和遗产 
税就能够用来抑制财富集中,并且它们就是这样被使用的。虽然也许效果不大,但是反 
托拉斯的立法也可以被使用。要评价马克思预言式论证的力量,我们必须考虑这种大的 
改进趋势的可能性。正如在上一章一样,我们必须宣布,马克思把财富集中或资本家人 
数减少的预言建立在这一论证的基础之上,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解释了马克思论证的第一步的主要前提和结论、并处理了头一个结论之后,我们 
现在可以完全关注马克思的另一个结论,即苦难不断增长的预言式规律的由来。在马克 
思尝试确立这一预言时,有三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必须区分。在本章接下来的四部分中, 
它们将以下述标题得到探讨:二、价值理论;三、过剩人口对工资的影响;四、贸易周 
期;五、利润率下降的影响。 
  
二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它通常被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视为马克思主义学 
说的基石——在我看来是其很不重要的部分之一;诚然,我为何继续探讨它而不立即进 
入到下部分的推一理由是,它普遍被认为是重要的,如果我因为与这种意见不同就不讨 
论这一理论,我也就不能维护自己的理由。我想即刻澄清,在坚持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 
义的一个多余部分时,我是在维护马克思,而不是攻击他。因为,勿庸置疑,许多指出 
价值理论本身十分脆弱的批评家,在主要方面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可以确立马克 
思主义的关键的历史政治政府能够完全不依赖于这种争论纷坛的理论而得到发展,即使 
他们错了,这也只能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所谓劳动价值论的观念其实非常简单,它是马克思出于自己的目的、从他在其前辈 
(他尤其提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那里发现的提示中改造而来的。如果你需要 
一个木匠,你必须按时间为他计算酬劳。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一定的工作会比另一个人 
的更贵,他会指出,在这件工作中投人了更多的劳动。除劳动之外,你当然必须支付买 
木料的费用。然而,如果你稍微更缜密地探究一下这件事情,那么,你会发现,你间接 
地向涉及养林、砍伐、运输和锯解等的劳动支付了费用。这一思考提示了一种普遍的理 
论,你必须粗略地按照其中所含劳动量的比例,向为你付出的劳动或你要购买的任何商 
品支付费用。 
  我之所以说“粗略地”,是因为实际价格是波动的。但是,在这些价格的背后,总 
是存在,或者至少是呈现出某种更稳定的东西,即一种实际价格围绕它发生振动的平均 
价格,这种平均价格被命名为“交换价值”,或者更简单地说,被命名为事物的“价值 
”。用这种普遍的观念,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定义为商品生产(或者商品再生产)所必 
需的平均劳动量。 
  下一个观念,即剩余价值理论近乎同样简单。它也是马克思从其前辈那里改造而来 
(恩格斯断定——也许是错误的,但我将遵循他对这一问题的描述——马克思的主要来 
源是李嘉图)。剩余价值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界限内,是一种回答这一问题的尝试: 
“资本家是如何谋取利润的?”如果我们假定,资本家工厂中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都以 
真实的价值,即依照其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出售,那么,资本家能够谋取利润的惟一方 
式,是付给工人比其生产的全部价值更低的工资。因此,工人收到的工资代表一种与他 
付出的劳动量并不相等的价值。我们因而可以把他的工作时间分为两部分,即他用来生 
产与其工资相等的价值的时间,以及他用来为资本家生产价值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 
把工人生产整个价值分为两部分,后者被称作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并且是他的利润的惟一基础。 
  至此为止,故事是够简单的。然而现在提出了一个理论难题。为了解释一切商品进 
行交换的实际价格,总价值理论被引进;还可以假定,资本家在市场上获得产品的全部 
行交换的实际价格,总价值理论被引进;还可以假定,资本家在市场上获得产品的全部 
价值,即一种与用在产品上的总量时间相一致的价格。然而,看起来似乎是,工人并不 
能获得他在劳动市场上出卖给资本家商品的全部价格。似乎是工人受骗了,或是遭窃了 
;无论如何,似乎工人没有被按价值理论所假定的一般规律,即没有被按(至少在一种 
初始的近似值上)受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一切实际价值付给报酬。(恩格斯说,这个问题 
已被属于马克思称作“李嘉图学派”的经济学家了解;他断言广他们没有能力解决这个 
问题导致这一学派的解体。)这个难题看起来似乎有一个相当明确的解决办法。资本家 
拥有对生产资料的垄断,这种优越的经济权力可以用于威胁工人达成违反价值规律的协 
议。但是,这种解决办法(我认为它对这种情形完全是一种似乎有理的描述)彻底摧毁 
了劳动价值理论。因为它现在证明,一定的价格,即工资,并不符合、甚至在一种初始 
的近似值上也不符合它们的价值。这就开放了一种可能性,即基于同样的理由,其他价 
格也可能是这样。 
  这就是马克思为从废墟中拯救劳动价值论登台亮相时的情形。靠着另外的简单而又 
明确的观念的帮助,马克思成功地表明,剩余价值论不仅与劳动价值论一致,而且它能 
够从后者严格地推演出来。为了达成这种推演,我们只有被迫询问自身:确切地说,什 
么是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商品?马克思的回答是:不是他的劳动时间,而是他的整个劳 
动力。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购买或租借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让我们暂且假定,这种商品 
以其真实的价值被出售。它的价值是什么呢?依照价值的定义,劳动力的价值是劳动力 
的生产或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平均量。但是,显然这只不过是生产工人(及其家庭 
)的生存资料所必需的时间。 
  因此,马克思达成下述结论。工人的整个劳动力的真实价值等于生产他维持生存的 
资料所需要的时间。劳动力被以这种价格出卖给资本家。如果工人能够比这工作更长, 
那么,他的剩余劳动就属于其劳动力的买主或雇主。也即是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工人 
每小时就能生产得越多,维持他的生存的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剥削他的时间就越 
多。这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如果有一天工人只能生产他自 
己的日常需要,那么,不违背价值规律剥削就不可能存在;它就只有通过欺骗、盗窃或 
谋杀才可能。但是一旦通过引进机器,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如此的程度,以致一个人能够 
生产远远超过他所需要的东西,那么,资本主义剥削就成为可能。就每种商品(包括劳 
动力)都以它的真实价值进行买卖而言,剥削在“理想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成为可能 
。在这样的社会,剥削的不公正并不在于这一事实,即工人出卖的劳动力没被支付“公 
平的价格”,而是在于这一事实,他是这样的贫穷,以致他不得不出卖劳动力,而资本 
家却富裕得足以大量购买劳动力,并从它获得利润。 
  通过这样引出剩余价值政府,马克思一度从废墟中拯救了劳动价值政府;撇开这一 
事实,即我把整个“价值问题”(在价格围绕“客观的’真实价值振动的意义上暗做是 
不相干的不论,我非常愿意承认,这是第一流的理论成就。然而,马克思所做的大大超 
过了拯救“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最初推进的理论。他令人惊讶地提出了剥削理论和解释 
为何工人的工资趋于围绕维持生存(或不至饿死)的水平而振动的理论。马克思的最大 
成就是,他现在能够对趋于接受自由主义的合法外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事实,提 
出一种解释,即一种与他的法律体系的经济理论相一致的解释。因为这一新的理论使他 
得出这一结论,即一旦新机器的引进成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有产生新的剥削形式的 
可能性,这种形式用自由市场代替了野蛮的力量,并建立在对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和自由的“形式的”遵守之上。他断定,资本主义体系不仅是一种“自由竞争”的体系 
,而且它还靠“剥削其他人的但却在形式的意义上是自由的劳动来维持”。 
  对我而言,要在这里详细说明马克思对价值理论所作的一系列事实上令人惊讶的运 
用,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我对这一理论的批评将会指明能够把价值 
用,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我对这一理论的批评将会指明能够把价值 
理论从所有这些探讨中清除的方式。我现在就要引申这种批评;其主要论点是:(a)马 

克思的价值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剥削;(b)为这种解释所必需的附加假定过于充足,以致 

价值理论被证明是多余的;(c)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或形而上学的理论 

。 
  (a)价值理论的基本规律是这一种规律,即一切商品(包括工资)的价格实际上是 
由其价值决定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至少在初始的近似值上与它们生产所必需的劳 
动量是相称的。现在这种“价值规律”(正如我所能称它的)即刻提出一个问题。为什 
么会有这种情形?显然,既不是商品的买方,也不是卖方能够一眼看出,它的生产需要 
多少小时,即使他们能够看出,这也不能解释价值规律。因为很清楚,买方只不过尽其 
可能买得便宜,卖方则尽其可能地要价。似乎是,这应该是一切市场价格理论的基本假 
定之一。为了解释价值规律,我们的任务将是表明,买方为何不可能低于商品的“价值 
”成功地买到东西,卖方不可能高于商品的“价值”成功地出售东西,这个问题多少清 
楚地被那些坚信劳动价值论的人看到,他们的答复就是如此。为了简化的目的,为了获 
得一种初始的近似值,我们可以假定完全自由的竞争。鉴于同一理由,让我们只把这种 
商品视为能够以实际上不受限制的量被制造(只要劳动是有效的)。现在让我们假定, 
这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它的价值;这将意味着,在这种特殊的生产部门可以获得额外的利 
润。它将鼓励各种制造商生产这种商品,而竞争就会降低价格。相反的过程则会导致以 
低于其价值出售的商品的价格的增长。因此,将会发生价格振动,这些振动将趋于围绕 
商品的价值这个中心。换言之,它是一种供求机制,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这种供求机 
制趋于对价值规律施加压力。 
  类似这样的思考经常可以在马克思那里发现,例如,在《资本论》第3卷中,他试图 

解释为什么对不同的制造部门的所有利润而言,存在一种达成近似值,以及使自身接近 
一定的平均利润的趋势。在第1卷中,它们也被用来特别指明,为什么工资被保持在较低 

的、近乎维持生计的水平,或者被保持在同样可以说仅够不至饿死的水平。显然,如果 
工资低于这种水平,工人实际上就会饿死,劳动力在劳动市场上的供应就会消失。但是 
,只要人还活着,他们就会生产;马克思试图详细指明(正如我们在第四部分将会看到 
的),资本主义积累的这种机制为什么必然会创造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因此,只 
要工资能够保持在不至饿死的水平,在劳动市场上,就总会有不仅是足够的,而且是过 
剩的劳动力的供应;依照马克思,阻止工资提高的就是这种过剩的供应:“产业后备军 
…加压力于现役劳动军……因此,过剩人口是劳动供求规律借以运动的背景。它把这个 
规律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绝对符合资本的剥削欲和统治欲的界限之内。” 
  (b)现在,这段话表明,马克思本人了解以一种更具体的理论支持价值规律的必要 

性;这种理论要能表明,在任何特定情形下,供求的规律如何造成必须予以解释的结果 
切如不至饿死的工资。然而,如果这些规律足以解释这些结果,那么,我们就根本不需 
要劳动价值理论,不论它是否具有一种站得住脚的初始的近似值(我并不认为它具有这 
种近似值)。而且,正如马克思了解的,供求的规律对解释一切这类并不存在自由竞争 
的情形都是必要的,因而他的价值规律在其中显然不起作用;例如,在垄断能够用作使 
价格不断保持高于“价值”的地方就是如此。马克思把这种情形视为例外,这很难说是 
正确的观点;然而也能出现这种情形,垄断不仅表明供求的规律对补充他的价值规律是 
必要的,而且它们也能更一般地运用。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像马克思那样假定一种自由的劳动市场和一种长期存在的过剩 
的劳动供应,显然,供求的规律对解释一切“剥削”现象——也即更确切的说,解释马 
克思观察到的与企业家的财富并存的工人的苦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马克 
思的这种过剩供应的理论在下述第四部分将得到更全面的讨论)。正如马克思表明的, 
思的这种过剩供应的理论在下述第四部分将得到更全面的讨论)。正如马克思表明的, 
十分明显,工人在这种情形下不得不工作较长的时间以换取较低的工资,换言之,不得 
不承认资本家“占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最佳部分”。这种尝试性的论证——它构成马克思 
自身的论证的一部分——甚至无需提及“价值”一词。 
  因此,价值理论证明是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的完全多余的部分;这独自地提出了价值 
理论是否真实的问题,但是,假定我们接受过剩人口理论的话,在消除价值理论之后, 
仍然保留的马克思剥削理论的那部分我疑是正确的。在国家不能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情 
形下,过剩人口的存在必然导致不致饿死的工资,导致引发生活水平的差异,无疑是真 
实的。 
  (并非如此清楚、且马克思亦未予以解释的情形是:为什么劳动的供应会继续超过 
需求。因为,如果“剥削”劳动是如此有利可图,那么,资本家如何不被迫借助竞争通 
过雇佣更多的劳动提高利润?换言之,他们为何不在劳动市场上彼此竞争,因而将工资 
提高到他们开始不再有足够的利润的水平,以便不再能谈论剥削呢,马克思兴许会回答 
——参见下述第五部分——“因为竞争迫使他们把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向机器,因此,他 
们不可能提高他的用作工资的那部分资本。”然而,这个回答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 
即使他们把资本用于机器,只要通过购买劳动去建造机器,或是通过引起其他人购买此 
类劳动以便提高劳动的需求,他们才能做到这点。基于这种理由,似乎马克思观察到的 
“剥削”现象,正如他所认为的那样,不能归因于完全的竞争的市场机制,而应归因于 
其他因素——尤其应归于低生产率和不完全的竞争市场的混合状态。)然而,对这一现 
象的详细和令人注意的解释似乎仍不存在。 
  (c)在告别这种价值理论及其在马克思的分析中所发挥的作用之前,我想对它的另 

一方面作一点简明评论。所谓在价格背后存在某种东西,存在一种价格只是其“表现形 
式”的实在或真实的价值。这一总的观念——它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十分清楚地表明 
了柏拉图唯心主义区分隐密的本质或真实的实在与偶然的表象或虚妄的表象的影响。必 
须指出,马克思极力要摧毁客观的“价值”的这种神秘特征,然而他没有成功。他试图 
变得实在,只把某种可观察的和重要的东西——劳动时间——作为以价格形式呈现的实 
在来接受;不能怀疑生产一件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即马克思的“价值”是件重要的 
东西。这样,我们是否能够把这些劳动时间称作商品的“价值”,当然就成了一个纯粹 
的词句问题。尤其当我们与马克思一样假定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时,这一术语可能具有 
极大的误导性和奇特的非现实性。因为马克思本人指出过,随着生产率的增长,一切商 
品的价值也会减少;因此,随着工资和利润的“价值”,即用于它们的时间的减少,实 
际工资和实际利润,即工人和资本家各自消费的商品却可能增长。所以,每当我们发现 
实际的进步,诸如缩短工时以及工人生活标准的极大改善(即使以黄金计算,与现金高 
收入根本无关系),那么工人可能同时会痛苦地抱怨,马克思的“价值”、他们的收入 
的真实的本质或实在消失了,因为商品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已经减少(某种类似的抱 
怨可能会由资本家提出)。所有这些都获得马克思本人认可;它表明,价值这一术语具 
有何等的误导性,它如何几乎不能代表工人的真实的社会经验。在劳动价值论中,相拉 
图的“本质”完全变得与经验分离…… 
  
三 
  在消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之后,我们当然能够仍旧保留马克思对过 
剩人口给雇佣工人的工资所造成的压力的分析[ 参见第二部分中(a)的结尾」。不容否 

认,只要存在自由的劳动市场和过剩人口,即广泛和长期的失业(可以无需怀疑,失业 
在马克思以来的时代发挥了作用),那么,工资就不能够增长到高于不至饿死的水平; 
在同一前提下,随着上述积累理论的发展,尽管没能在主张苦难不断增长的规律方面得 
在同一前提下,随着上述积累理论的发展,尽管没能在主张苦难不断增长的规律方面得 
到证实,马克思断言在一个高利润和财富不断增长的世界里,不至饿死的工资和苦难的 
生活是工人的永恒命运,这点是正确的。 
  我认为,即使马克思的分析有缺陷,他解释“剥削”现象的努力却值得最大的尊敬 
[ 正如在上述部分(b)的结尾所提到的,迄今为止似乎根本不存在实际上令人满意的理 

论」。当然,应该指出,当马克思预言他所观察到的条件如果不被革命所改造、就注定 
是永恒的时,他是不正确的;当他预言这些条件会越来越糟时,就更不正确了。事实已 
经驳斥了这些预言。而且,如果他能够承认他的分析只对一种无约束的、非干预主义的 
体系有效,即使如此,他的预言式论证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依照马克思自身的分析 
,只是在一种劳动市场是自由的体系条件下——即在一种完全无约束的资本主义中,苦 
难不断增长的趋势才发挥作用。然而,一旦我们承认工会康体议价和罢工的可能性,那 
么,这一分析的前提就不再适用,整个预言式论证就会坍塌。依照马克思自身的分析, 
我们不得不期望,这种发展要么受到压制,要么相当于一场社会革命。因为集体议价能 
够通过建立一种劳动的垄断反对资本;它能够避免资本家为保持低工资的目的使用产业 
后备军;这样,它就能够迫使资本家自身满足于较低的利润。我们在此看到为什么“工 
人们,联合起来!”的号召,从马克思的观点看,确实只是对无约束的资本主义的可能 
的惟一回答。 
  然而,我们也看到,为什么这种号召必然展现了国家干预的总问题,它为什么可能 
导致无约束的资本主义的终结,导致一种干预主义的新制度(它可以朝非常不同的方向 
发展)。因为资本家认为工会必然危及劳动市场上的竞争自由,他们要反击工人实行联 
合的权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非干预主义面临着这一困难(它构成自由的悻论 
的一部分):国家应该维护何种自由?无论采取哪一种决定,它在经济环境的领域,都 
只能导致国家干预。导致有组织的政治权力、国家和工会的使用。在任何条件下,不论 
这种责任是否被自觉接受,它都只能导致国家的经济责任的扩大。这意味着,马克思的 
分析赖以建立的种种假定都必须消失。 
  因此,苦难不断增长的历史规律的推衍是无效的。所保留下来的是一种一百多年前 
就流行的对工人的苦难的动人描述,一次借助于我们可以像列宁那样称作马克思的“现 
代社会的运动的经济规律”(也即一百多年前的无约束的资本主义的运动的经济规律) 
对它进行解释的勇敢尝试。然而,就它被意指一种历史预言,就它被用来推断一定的历 
史发展的“不可避免性”而言,这种推衍是无效。 
   
四 
  马克思的分析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事实,即从他的时代直到我们今天, 
过剩人口实际上一直存在着(正如我先前所说的,这是一个几乎尚未得到令人真实满意 
的解释)。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尚未讨论马克思支持其论点的论证:一直制造过剩人 
口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机制本身,它需要过剩人口降低雇佣工人的工资。然而,这种理 
论不仅是本质上有独创性和有趣;它同时包含了马克思的贸易周期和总萧条的理论(一 
种明显影响了马克思的预言的理论):由于资本主义必须产生难以忍受的苦难,资本主 
义体系一定会崩溃。为了尽可能充分地说明马克思的理论,我对它稍略作了一点改动( 
即引进了两种机器的区分,一种用于生产的 看 扩张,另一种用于生产的强化)。可是 
,这种改动无需引起马克思主义读者的怀疑;因为我并不想从根本上批判这一理论。 
  修改过的过剩人口和贸易周期理论可以概括如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将一部分 
利润用于新的机器;这可以被表述为,他只有一部分实际利润存在于消费品之中,而其 
他部分存在于机器之中。这些机器可以依次要么被用于工业的扩张,要么被用于建新工 
厂等,或者它们可能通过提高现存工业的生产率而被用于强化生产。前一种机器使增加 
厂等,或者它们可能通过提高现存工业的生产率而被用于强化生产。前一种机器使增加 
就业成为可能,后一种机器具有使工人过剩——在马克思时代这一过程被称作“使工人 
闲散”——的结果(今天它有时被称作“技术性失业”)。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机制, 
正如修改过的马克思主义的贸易周期理论所设想,大略就是这样运行的。如果我们一开 
始就假定,鉴于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存在一种对工业的普遍解释,那么,一部分产业后 
备军将会被吸收,劳动市场的压力将有所缓解,工资将会表明一种上升趋势。一个繁荣 
期就会开始。然而,工资上升之时,强化生产和先前不能赢利的一定的机器改进,由于 
低工资,就会变得可以赢利(即使这种机器的成本将开始上涨)。因此,机器所引起的 
更多这种“使工人闲散”的机器就会被生产出来。只要这些机器还处于生产过程中,繁 
荣就会继续,或是增长。但是,一旦新的机器本身开始进行生产,情形就会改变(依照 
马克思,这种变化被利润率的下降所加重,在下述第五部分将被讨论)。工人被“安置 
为闲散”,即注定要挨饿。然而,许多消费者的消失必然会导致国内市场的崩溃。结果 
是,在扩展工厂中,大量的机器变得闲置起来(首先是效率不高的机器),这将导致失 
业的进一步增加和市场的进一步崩溃。现在很多机器被闲置的事实意味着,很多资本变 
得无价值,不少资本家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金融危机就会发展起来,这将导致 
资本商品的生产的完全停滞,等等。然而,当萧条(或者像马克思那样称之为“危机” 
)发展时,复苏的条件又开始成熟。这些条件主要在于产业后备军的增长以及工人随之 
准备接受不至饿死的工资。凭借非常低的工资,生产变得即使以萧条的市场上的低价格 
也能够赢利;一旦生产起动资本家就重新开始积累、购买机器。由于工资非常低,资本 
家发现,使用这种使工人闲散的新机器(也许当时发明了),尚不能赢利。首先他宁愿 
购买可扩大生产计划的机器。这逐渐导致就业的扩大和国内市场的复苏。繁荣再次来临 
。因此,我们又回到自己的出发点,周期结束,过程重又开始。 
  这就是修改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失业理论和贸易周期理论。正如我所允诺的,我将不 
对它进行批评。贸易周期理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当然还对它了解得不够(至 
少我不了解)。很可能所概括的理论是不全面的,尤其是,诸如局部建立在信用创新和 
储备结果之上的金融体系的存在方面,并没有予以充分的考虑。然而,无论这会怎样, 
贸易周期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地经常讨论的事实,把其重要性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强调 
,是马克思的最大的功绩之一。但是,尽管所有这些都应该承认,我们也可以批判马克 
思试图建立在贸易周期理论之上的预言。首先,他断定:萧条将不仅在范围上、而且在 
工人受苦的强度上变得不断恶化。然而,他并没有提供论证支持这点(也许除了即将予 
以讨论的利润率下降的理论之外)。如果我们看看现实的发展,那么我们必定会说,结 
果是可怕的,尤其是失业的心理结果,即使在那些工人现在办了失业保险的国家也是如 
此,更勿庸置疑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人的痛苦相对说来更为恶劣。然而,这并不是我的主 
要论点。 
要论点。 
  在马克思的时代,没有谁思考过现在被称作“反周期政策”的国家干预的技术;诚 
然,这种思想对无约束的资本主义体系一定是完全陌生的。(然而,即使在马克思的时 
代之前,我们也发现了怀疑、甚至是探讨大萧条时期英国银行的信贷政策的智慧的开端 
。)但是,失业保险意味着干预,因而意味着国家的责任的增长,它有可能导致反周期 
政策的实验。我并不认为,这些实验应该必然是成功的(尽管我认为,这一问题可能最 
终证明并不如此困难,尤其是瑞典,在该领域已经指明什么可以做)。我要着重强调, 
不可能通过零星的措施消除失业这一信仰,就像众多认为飞行问题永远无法解决的物理 
学证明(甚至由生活在马克思之后的人提供)一样,站在了教条主义的同一平面上。当 
马克思主义者都像他们有时所认为的那样,说什么马克思证明反周期政策和类似的零星 
措施是无用的时,他们只不过没有谈真理;马克思探讨了无约束的资本主义,他却从未 
梦想过干预主义。因此,他从本探讨过对贸易周期进行系统干预的可能性,他也没有为 
梦想过干预主义。因此,他从本探讨过对贸易周期进行系统干预的可能性,他也没有为 
这种干预的不可能性提出证明。令人奇怪的是发现,抱怨资本家对人类苦难不负责任的 
同一种人,却根据这种教条主义的判断,很不负责地反对我们能够不学会如何减轻人类 
痛苦(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何变成社会环境的主人)、以及如何控制行为的一些木必 
要的社会反应的实验。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辩护士并没有怎么意识到这一事实,即他们 
以其自身所属的利益的名义反对进步;他们不明白,一切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动都具 
有危险性,它不久就会代表一切所属的利益,只存在理智的投资和物质的投资。 
  另一个观点也必须在这里陈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认为,失业基本上是具 
有维持低工资和使剥削雇佣工人更容易的功能的资本主义机制的零部件;对他而言,苦 
难不断增加一直涉及雇佣工人的苦难不断增加;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密谋的总观点。然而 
,即使我们假定,这种观点在其时代是正当的,作为一种预言,它无疑已被后来的经验 
所驳斥。自马克思的时代以来,雇佣工人的生活标准在各地都已提高;正如帕克斯在他 
对马克思的批评中所强调的,由于价格比工资下降得更迅速,雇佣工人的实际工资甚至 
在萧条时期也趋于增长(例如,在最近一次大萧条时期就是如此)。这是对马克思的明 
显驳斥,尤其是自从它证明,失业保险的主要负担不是由工人,而是由企业主承担,因 
此,企业主通过失业只会直接受到损失,而不像马克思的图式所说的能够间接获利。 
   
五 
  就讨论所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甚至没有一种理论认真尝试过要证明这一在马 
克思论证的第一步中最为关键的论点;即,积累使资本家随着巨大的压力,在面临自身 
毁灭的痛苦之时,他被迫将这种压力转嫁给工人;所以,资本主义只能被摧毁而不能革 
新。在马克思的旨在确立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的理论中,包含着证明这种观点的企图 
。 
。 
  马克思所说的利润率与利率是一致的;它措资本家的年平均利润对整个投人资本的 
百分比。马克思认为,这种利润率的下降是由于资本投人的迅速增长;因为这些资本必 
定积累得比利润上涨要快。 
  马克思试图用来证明这一论点的论证,再一次表明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正如我们所 
看到的,资本主义竞争迫使资本家进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投资。马克思甚至承认,通过 
这种生产率的提高,他们为人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资本主义的文明方面之一是,同 
以前的形式(诸如奴隶制。农奴制等)相比,它以一种对发展生产力和在更高的基础上 
重建社会的社会条件更有利的方式和环境榨取剩余价值。由此可见,它甚至创造了一些 
要素……因为在任何既定的时间内所生产的有用商品的量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然而, 
对人类的这种帮助并不仅仅是资本家毫无意图地提供的;考虑到下述理由,他们通过竞 
争被迫采取的这种行动也违背了其自身的利益。 
  一切工厂主的资本可以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被投入土地、机器、原料等。另一部 
分被用作工资。马克思称第一部分为“不变资本”。第二部分为“可变资本”;然而, 
由于我认为这种术语容易误导,我将称这两部分为“不动资本”和“工资资本”。依照 
马克思,资本家只有通过剥削工人,换言之,通过使用工资资本,才能获利。不动资本 
是一种资本家被迫通过竞争进行维护、甚至是不断增加的死荷重。然而,这种增加并不 
伴随有相应的利润的增长;只有工资资本的扩大才具有这种有益的结果。但是,生产率 
提高的总的趋势意味着,资本的物质部分相对于工资部分增加了。所以,如果不考虑利 
润的增长,那么总资本也就增长了;即是说,利润率必然要下降。 
  现在,这一论证经常受到责疑;诚然,在马克思之前,它就受到过含蓄的攻击。撇 
开这些不论,我认为,在马克思的论证中,可能存在某种东西代其是如果我们把它与马 
克思的贸易周期理论联系起来的话(在下一章中,我将扼要地重新提到这一观点)。然 
而,我在这里要责疑的是这一论证对苦难不断增长的理论的支持。 
  马克思是这样看待这一联系的。如果利润率趋于下降,那么资本家就面临毁灭。他 
所能做的必然是“向工人报复”,即增加剥削。他要做到这点,只能通过延长工时;加 
快工作进度;降低工资;提高工人的生活费用(通 膨胀) 剥削更多的妇女和儿童。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建立在竞争和赢利是冲突的事实之上——在此发展到一个顶点 
。其次,它们迫使资本家把剥削提高到一种不堪忍受的程度,随之造成阶级之间的张力 
。因此,妥协是不可能的。各种矛盾不能消除。它们最终必然封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这就是马克思的主要论证。然而,它们具有结论性吗?我们应该记住,增长的生产 
率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真正基础识有工人能够生产出比他自身及其家庭所需要的更多的东 
西,资本家才能占有剩余劳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增长的生产率意味着增加的时间, 
归根结底意味着每小时能够生产出更多数量的商品。另一方面,它又意味着利润的极大 
增长。这点是马克思所承认的。他并木认为利润会减少;他只认为总资本比利润增长得 
更快,所以利润率会下降。 
  但是,如果情况如此,就没有理由认为,资本家会因经济压力而痛苦,以致不论他 
愿意与否,他并不得不将这种压力转嫁给工人。可能实际情况是,他不愿意看到利润率 
下降。然而,只要资本家的收入不仅不会下降、相反会增加的话,就不存在现实的危险 
。对平均每位成功的资本家而言,情形都会是这样:他看到自己的收人在快速增多,他 
的资本乃是增长得更快;也即是说,他的储蓄比他所消费的收入部分增长得更快。我并 
不认为这是一种必须迫使他采取绝望措施的情形,或者是一种不能与工人达成妥协的情 
形。相反,在我看来,它是很能够容忍的。 
  当然,这种情形包含了一种危险的因素,这是事实,那些对不变利率或上升利率的 
假定作过思索的资本家,可能会遇到麻烦;诸如此类的事情确实不利于贸易周期、加重 
假定作过思索的资本家,可能会遇到麻烦;诸如此类的事情确实不利于贸易周期、加重 
萧条。然而,这与马克思预言的扫除一切的结果几乎毫不相干。 
  这就是我分析马克思为证明苦难不断增长的规律而提出的第三步、并且是最后一步 
论证所得出的结论。 
   
六 
  为了表明马克思的预言是如何完全错误的、而同时他对无约束资本主义的地狱的强 
烈抗议和他的“工人们,联合起来!”的要求又是如何正当,我将从《资本论》中他讨 
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章中援引几段话。“……在真正的工厂中……需要大 
量的还没有脱离少年期的男工。少年期一过,便只剩下极少数的人能够被原生产部门继 
续雇用,而大多数的人通常要被解雇。他们成了流动过剩人口的一个要素,这个要素随 
着工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资本消费劳动力是如此迅速,以致工人到了中年通常就已 
多少衰老了……‘曼彻斯特保健医官李医生证实,该市 裕阶级的平均寿命是38岁,而 
工人阶级的平均寿命只有17岁。在利物浦,前者是35岁,后者是15岁……’……榨取工 
人子女以奖励工人生育子女……”“劳动生产力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11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6.6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