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第二章 断头台的场面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16日23:55:22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第二章 断头台的场面
迄法国大革命为止,刑罚的基本形式是由1670年法令规定的。该法令规定了下
列刑罚等级:“死刑、拷问、苦役、鞭刑、公开认罪、放逐”。肉体惩罚占的比重
极大。习俗、犯罪性质、犯人的身份也都在考虑之中。“极刑包括许多种类:对有
些犯人可直接处以绞刑,对有些犯人则先断手或割舌,再送上绞架;对重罪犯人有
些可用刑轮裂肢折磨至死,然后再肢解躯干,有些则在死前肢解躯干,有些可先绞
死再车裂,有些可烧死,有些则先绞死再焚尸,有些可用四马分尸,有些可斩首,
有些可击碎其头。 ”(Soulatges,169~171)。苏拉日(Souatges)还顺带补充
说,在该法令中,还有一些较轻的刑罚未被提及,如满足受害者的要求、警告、正
式申斥、短期监禁、行动限制以及钱财上的惩罚——罚款或没收。
然而,我们绝不应产生误解。在这个恐怖武库与日常刑罚实践之间,实际上有
一个很大的差距。公开的酷刑和处决绝不是最常见的惩罚形式。在今天看来,古典
时期刑罚实践中的死刑判决比例似乎很高。1775一1785年间,在沙特莱(ChAtelet)
要塞门) 的判决中, 有将近百分之十是死刑, 包括车裂、 绞刑和火刑。弗兰德
(Flander)最高法院在1721年一1730年间共做出260项判决,其中有39项死刑判决
(在1781~1790年间的500项判决中有26项死刑判决。——见Dautriourt)。但是,
不应忘记,法庭有许多放宽刑罚的办法,或者拒绝追究会受到过于严厉惩罚的罪行,
或者修改犯罪的定义。有时,国王也指示,对某个严峻的法令不要过于认真地执行
(舒瓦瑟尔论1744年8月3日关于流浪汉的公告——Choiseul,128~129)。总之,
大多数的判决是放逐和罚款。像沙特莱要塞(只处理较重的犯罪)这样的法庭,在
1755年一1785年间做出的判决,多半是放逐。但是,这些非肉体惩罚常常附加着其
他惩罚,后者包括程度不同的酷刑:示众、上预手枷、戴铁颈圈、鞭答、烙印。凡
是判处做划船苦工的男人或判处幽闭在医院里的女人,都附加这些惩罚。放逐之前
往往先示众和打烙印,罚款有时也伴随鞭答。不仅在那种庄严的死刑中,而且在这
些附加的刑罚中,酷刑都显示出自己在刑罚中的重要地位:凡是稍微重要的刑罚必
然包含着一种酷刑或肉刑的因素。
何谓“肉刑”(Supplice)?若古(Jaucourt)“在《百科全书》的辞条中解
释:“引起某种令人恐惧的痛苦的肉体惩罚。”他补充说:“这是人的想像力所创
造的一种令人费解的极其野蛮和残酷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确令人费解,但并非反
常,也并非原始。酷刑是一种技术,它并非一种无法无天的极端狂暴表现。惩罚要
成为酷刑的话,必须符合三条基本标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某种程度的痛苦,这
种痛苦必须能够被精确地度量,至少能被计算、比较和划分等级。其次,死刑也是
一种酷刑,因为它不仅剥夺了人的生存权,而且它也是经过计算的痛苦等级的顶点,
它包括从斩首(这是将全部痛苦化简为在一瞬间完成的一个行为——这是零度的酷
刑),绞刑、火刑和轮刑(这些都延长了痛苦),到肢解活人(这种方法使人的痛
苦达到极点)。最后,极刑是一种延续生命痛苦的艺术,它把人的生命分割成“上
千次的死亡”,在生命停止之前,制造“最精细剧烈的痛苦”。酷刑是以一整套制
造痛苦的量化艺术为基础的。不仅如此,这种制造痛苦的活动还是受到调节的。酷
刑将肉体效果的类型、痛苦的性质、强度和时间与罪行的严重程度,罪犯的特点以
及犯罪受害者的地位都联系起来。制造痛苦有一套法律准则。在用酷刑进行惩罚时,
绝不会不加区别地同等地对待肉体。人们会根据具体的规则进行计算:鞭答的次数、
打烙印的位置,在火刑柱或刑轮上制造死亡痛苦的时间(由法庭决定,罪犯应被即
刻处死还是慢慢处死,在何处表现恻隐之心),投残身体的方法(断手或割嘴、割
舍)。这些各种不同的因素扩大了惩罚方式,并根据法庭情况和罪行而加以组合。
正如罗西(ROSSi) 所形容的:“但丁的诗进入了法律”。总之,这是肉体刑罚知
识中一门需要长期学习的课程。
其次,酷刑应成为某种仪式的一部分。它是惩罚仪式上的一个因素,必须满足
两个要求。它应该标明受刑者。它应给受刑者打上耻辱的烙印,或者是通过在其身
体上留下疤痕,或者是通过酷刑的场面。即使其功能是“清除”罪恶,酷刑也不会
就此罢休。它在犯人的身体周围,更准确地说,是在犯人的身体上留下不可抹去的
印记。无论如何,人们都不会忘记示众,戴枷受辱,酷刑和历历在目的痛苦。
第三,从规定酷刑的法律的角度看,公开的酷刑和死刑应该是引人注目的,应
该让所有的人把它看成几乎是一场凯旋仪式。它所使用的过分的暴力是造成它的荣
耀的一个因素。罪人在受刑时呻吟哀嚎,这种情况并不是令人难堪的副作用,而恰
恰是伸张正义的仪式。因此,甚至在人死后仍施加酷刑,如焚尸扬灰,暴尸囚笼和
悬尸路旁,也是十分正常的了。即使已没有任何痛苦了,司法正义仍对犯人的身体
紧追不舍。
“司法酷刑”这个词并不涵盖一切肉体惩罚。它是一种有差别的痛苦制造方式,
一种标明受刑者和体现惩罚权力的有组织的仪式。它并不表明法律体系怒不可遏、
忘乎所以、失去控制。在“过分的”酷刑中,包含着一整套的权力经济学。
受刑的肉体首先被纳入法律仪式中,而这种仪式应该产生并向一切人展示罪行
的真相。
除了英国这一明显的例外,在法国以及多数欧洲国家,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包
括最后的判决,始终是秘密进行的,也就是说,不仅对于公众,而且对于被告都是
不透明的。这~过程是背着被告,至少是在他对指控或证据茫然不知的情况下进行
的。在刑事司法的程序中,了解案情是检察官的绝对特权。按照1498年的法令,先
期调查应“尽可能地认真而秘密地”进行。1670年法令肯定并在某些方面强化了前
一时期的严厉性。按照这项法令,被告不能接触有关本案的材料,不能知道原告的
身份,在反驳证人以前不能知道证据的情况,直到最后审判前不能利用书面证词,
不能有律师确保案件审理的合理或在主要问题上参与辩护。初审司法官则有权接受
匿名的告发,对被告隐瞒这种情况,怀着疑心并使用各种巧妙的方式来讯问被告、
捕捉被告的漏洞。(直至18世纪,人们还在长状大论地争辩在“吹毛求疵的”讯问
过程中法官使用虚假的承诺、谎言和双关语,即一整套居心叵测的司法决疑术是否
合法)。初审司法官拥有独自建构某种事实并加于被告身上的全权,正式法庭的法
官所得到的就是这种以文件和书面陈述形式提供的现成事实。对于他们来说,这些
文件足以构成证据。他们仅在通过判决之前传讯被告一次。这种秘密的和书面的司
法程序体现了一个原则,即在刑事案件中,确立好实真相是君主及其法官的绝对排
他的权力。埃罗(Ayraut)认为,这种程序(大体上在16世纪确立)起源于“恐惧
心理,即恐惧那种人民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喧哗和欢呼的场面,担心出现混乱、暴力
和针对当事人、甚至针对法官的骚动”。国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表明,派生出惩罚
权的“主权者权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属于“民众”。在君主的司法面前,一切人
都必须鸦雀无声。
然而,在确立务实真相时,尽管极其秘密,但也必须遵守某些准则。保密本身
就要求规定一种关于刑讯事实的严格模式。从中世纪开始,经过文艺复兴时期著名
法学家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传统,规定了证据的性质和使用方法。甚至在18世纪,
人们还会常常见到如下的区分:真实、直接或正当的证据(如由目击者提供的证据)
与间接、推断和制造的证据(如通过论证获得的证据);明显的证据、值得考虑的
证据, 不完善的证据或蛛丝马迹(Jousse, 660) ;使人们对行为事实无可疑的
“必不可少的”证据(这是“充足”证据。譬如由两名无可指责的目击者证实,他
们看到被告持一把出鞘带血的剑离开了稍后发现因刀伤致死的尸体的地方);接近
或半充足证据——只要被告不能提出相反的证据, 这种证据就可被认为是真实的
(如,一个目击者的作证,或在谋杀前被告所做的死亡恐吓);最后还有间接的、
完全由意见构成的“副证”(如传言,疑犯的逃遁,疑犯在审讯时的举止等等。见
MU-yartde Vouglans, 1757,345~347)。现在,这些区分不只是理论上的精密
分析,而且具有操作上的功能。首先,这些证据孤立地看都可能有一种特殊的司法
作用。“充足”的证据可以导致任何判决。“半充足”的证据可以导致除死刑外的
任何“重刑”。不完善的线索也足以导致传讯拘留疑犯、立案审讯或对其课以罚款。
其次,它们可以按照精确的算术法则进行组合。两个“半充足”证据就可合成~个
完整的证据。如果同时有几个“副证”,它们就可以组成一个“半证据”。但是,
无论“副证”有多少,它们本身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证据。这个刑法算术学在许多
方面十分细密,但是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如,根据一个充足证据是否足以做出一项
死刑判决,是否还应有其它的副证?两个半充足证据是否总是等于一个充足证据,
是否应该用三个半充足证据或者用两个半充足证据和~些副证来充当一个充足证据?
有些因素是否仅仅对于某些罪行,在某些场合和涉及某些人时可以被视为副证呢?
(譬如, 如果证据出自一个流浪汉, 那么就可以不予注意;相反,如果证据是由
“一个重要人物”或者在家庭案件中由户主提供的,那么它就变得重要了)。这是
一种受决疑术调节的算术, 其功能是确定如何建构一个法律证据。 一方面,这种
“法律证据”体系在刑事领域中把一种复杂艺术的结果变成真理。它所遵循的是只
有专家才懂的法则,因此它加强了保密原则。“法官仅有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有的
那种信念是不够的。……没有什么比这种判案思路更错误的,实际上,这种思路不
过是在某种程度上言之成理的意见”。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对司法官的严格限制。
如果没有这种规则,“任何判决都可能是胡来,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即便
被告真的有罪, 判决也是不公正的”(Poullain duPare,112~113。另参见Es-
mein, 260~283和Mittermaier,15~19)。这种独特的司法真实总有一天会显得
荒诞不经,好像法律不必遵循一般的真实准则。“在科学中半个证据能够证明什么
呢?几何或代数中的半个论证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不应忘记,这些对法律证
据的正式限制乃是绝对性权力和垄断性知识所固有的管理方式。
这种刑If案件调查以书面形式秘密进行,遵循严格的法则建构证据,乃是一种
无须被告出席便能产生事实真相的机制。因此,虽然法律上一般并没有明确规定,
但是这种程序往往必然要求犯人招供。这有两个原因。首先,供词能够成为强有力
的证据,以至几乎无须补充其他的证据,或者说不需要进行那种麻烦而不可靠的副
证组合。如果供词是通过正当方法获得的,那么就几乎能够免除检察官提供进一步
的证据(也是最难获得的证据)的责任。其次,这种程序运用自己全部明确无误的
权威真正征服被告的唯一途径,真理充分展示其全部威力的唯一方式,就是使罪犯
认罪,在先期调查所做的巧妙而模糊的结论上签字画押。埃罗不太关心这些秘密程
序,但他也指出:“仅仅使犯罪者受到公正的惩罚是不够的。应该尽可能地使他们
做到自我审判和自我谴责”(Ayrault,第1部分,第14章)。在由文字重构的罪行
企实中,认罪的罪犯担当起活生生的真相体现者的角色。把供是罪犯承担责任、表
明态度的行为,是对书面的、秘密的先期调查的补充。因此,使这种审讯调查程序
最终获得供词,是十分重要的。
供词的作用也由此产生了歧义性。一方面,人们试图将它纳入一般的证据算术
学中,强调它不过是许多证据中的一种。它不是“明确证据”(evidentiarei),
也不是最强有力的证据,单凭它本身并不足以定罪,必须附加上其他的分证。众所
周知,被告有时会谎称犯了某种罪行。因此,如果检察官仅有被告的供词,他必须
再做进~步的调查。但是,另一方面,有人强调,供词比其他任何证据都重要。在
某种程度上,它高于其他任何证据。它不仅是确定事实的算术计算中的一个因素,
它也是被告接受指控、承认这种事实的行为。它将背着他进行的调查变成自愿的确
认。被告通过供认而加入制造司法事实的仪式。正如中世纪的法律所规定的,供词
“使事情大白于天下”。除了上述歧义外,还有下面第二种歧义。如果把供词看作
一种特别有力的证据,那就只需要再附加少量的副证便可定罪,因此能大大地减轻
调查和论证工作。所以,供词受到高度的评价。只要能获得供词,可以使用任何强
制手段。但是,尽管在司法程序中它应该成为活生生的和口头的与先期调查相辅相
成的对应物,尽管它只能是被告对先期调查的应答与确认,它仍然需要有各种保证
条件和正式手续的支持。它保留了交易的某种特点。因此,它必须是“自愿的”,
它必须是在有法定资格的法庭上做出的,它必须是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做出的,它
不应涉及不可能存在的事情,等等四〕。通过供认,被告把自己交给了这种程序,
他认可了先期调查确定的事实。
用供词的双重歧义性(既是一种证据,又是先期调查的对应物,既是强制的结
果又是一种半自愿的交易)可以解释古典时期的刑法为获得供词而规定的两大手段。
其一是要求被告在正式讯问前(也是在人神司法正义前不得做伪证的压力下)宣誓
(这同时也是一种做出承诺的礼仪);其二是司法拷问(为获得实情而施加的暴力。
这种实情必须在法官面前以“自愿”供认的形式再现,才能构成证据)。在18世纪
末,酷刑将作为另一个时代的野蛮残余,作为“哥特人”的野蛮标志而遭到唾弃。
诚然,酷刑实践起源于古代,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宗教法庭,甚至还可以追溯
到对奴隶的拷打。但是,它在古典时期的法律中并不表示某种残余或缺陷。它在复
杂的刑罚机制中占有明确的地位。在这种机制中,审问程序因增添了起诉制度”的
因素而得到加强;书面证明需要有一个相应的口头证明;司法官所操纵的制造证据
的技术与用痛苦来考验被告的神裁法~混合在一起;人们要求被告在这种程序中扮
演一个自愿的合作者,为达到这一目的,必要时采用最激烈的威慑办法。总之,在
这种刑法机制中,关键是通过~种机制来产生书实真相。这种机制包含两个因素,
一个是由司法机关秘密进行的调查,另一个是被告的仪式行为。被告的肉体、会说
话的和必要时受折磨的肉体将这两种因素联结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直到古典时期
的惩罚制度受到彻底的检查之前,对酷刑的激烈批评极为少见的原因(最著名的批
评是尼可拉FNicolas]于1682年发表的《酷刑是确定罪行的手段吗?》)。而更常
见到的只是关于谨慎使用酷刑的建议:“司法拷问是获得事实真相的不可靠手段。
因此,法官不应不加思索地诉诸这种手段。没有比这更不可靠的手段了。有些罪犯
能咬紧牙关,拒不透露实情,……而有些无辜的受害者则会被迫供认不属于他们的
罪行”(Ferriers,612)。
根据上述情况,让我们看看拷问和逼供的运作。首先,拷问并不是一种不惜任
何代价获取事实真相的方式,也不是现代审讯中的无限制的拷打。它确实很残忍,
但它并不野蛮。它是一种受制约的活动,遵循着明确规定的程序。拷问的各种阶段、
时限、刑具、绳索的长度、重物的重量、审讯它干预的次数等,所有这些在困地而
异的刑律上都有详细的规定(172年, 阿格索下令调查法国的酷刑手段和规则。有
关调查结果,见JolydeFI-eury,322~328)。拷问是一种严格的司法活动,它与
早在宗教法庭以前就在起诉制度中实行的古老的考验和审判方法——神裁法、法庭
决斗、上帝的审判——相联系。在下令施刑的法官和受刑的疑犯之间保存着那种较
量的因素。受刑者受到步步升级的考验,如果他“挺住”了,他便获得成功;如果
他把供了,他就失败。(酷刑的第一阶段是展示刑具。对于儿童和70岁以上的老人
来说,他们过不了这一关。)但是,审讯官在使用酷刑时是冒着一定风险的(除了
使疑犯致死的危险) ; 他是用已经搜集到的证据来下赌注。按照规定,如果被告
“挺住”了,没有招供,那么审讯官就只能放弃指控,而受刑者便获得胜利。这样,
在最重大的案件中就形成一种惯例,即在证据不足时使用酷刑,在酷刑失败后,司
法官可以继续调查。疑犯并不因经受住了酷刑而被宣布无罪,但他的胜利至少使他
免于判处死刑。法官依然掌握着除了最后一张王牌以外的一切——“死亡前的一切”
仪)mmacitramortem人因此,在审理重大犯罪案件时,常常有人向司法官建议,既
然已经有足以定罪的证据就不必给疑犯动刑,否则如果疑犯挺住了酷刑,法官就无
权对死有余书的疑犯判处死刑。在这种较量中,司法正义可能成为输家。如果证据
足以“宣判这类罪人死刑”,人们就不应“让这种判决冒险;听凭往往一无所获的
审讯的结果。公共安全的利益要求对那些重大的恐怖罪行严惩不贷,以做效兀”
在古典时期的拷问中,除了表面上有一种对事实真相的坚决而急切的寻求外,
还隐含着一种有节制的神裁法机制:用肉体考验来确定书实真相。如果受刑者有罪,
那么使之痛苦就不是不公正。如果他是无辜的,这种肉体考验则是解脱的标志。在
拷问中,痛苦、较量和真理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对受刑者的肉体起作用。通
过拷问寻求事实真相当然是一种获得证据的途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重要的证据—
—犯罪者的供认。但这也是一场战斗,一方对另一方的胜利将“产生”符合某种仪
式的真理。在为了获得招供而使用的酷刑中,有一种调查的成分,但也有一种决斗
的成分。
看上去,调查和惩罚已交融在一起。这并非毫无体理之处。拷问确实被规定为
当“审问中没有实施足够的刑罚”时的一种补充证明方式。因为它属于刑罚之列,
而且在惩罚体系中是一种很重的刑罚,所以1760年法令将它置于仅次于死刑的位置
上。后人会问,一种刑罚怎么能被当作一种手段来使用呢?人们怎么会把应该是一
种证明方法的东西当成一种惩罚呢?其原因应该在古典时期刑事司法产生事实真相
的运作方式中寻找。片断的证据并不构成大量的客观的要素,除非它们能够被搜集
在一起,形成一批统一的证据,并能对罪行做出最终的证实。每一个证据片断都会
引起对疑犯一定程度的反感。对罪行的认定不是在所有的证据部汇在一起时才开始
的。而是随着每一个可能使人认定罪犯的要素的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半证
据未得到补充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之前,疑犯并不能得到解脱,而是被认定为有
部分罪责。有关一桩严重罪行的副证能够证明某人是一个轻罪犯。总之,刑事诉讼
论证不是遵循非真即假的二元体系,而是遵循逐渐升级的原则。论证中的每一级都
构成一定的罪责认定,从而涉及一定的惩罚。因此,疑犯总会受到一定的惩罚。人
若成为怀疑的对象就不可能是完全无辜的。怀疑就暗含着法官的论证因素,疑犯的
某种程度的罪责、以及有限度的刑事惩罚。一个疑犯如果始终受到怀疑,就不会被
宣布无罪,而要受到部分的惩罚。当人们的推理达到某种程度时,人们就完全有理
由展开一种具有双重作用的活动:根据已搜集的信息开始施加惩罚,同时,利用这
初步的惩罚以获得尚不清楚的事实真相。在18世纪,司法拷问依据的是一种奇特的
原理:产生事实真相的仪式与实施惩罚的仪式同步进行。被拷问的肉体既是施加惩
罚的对象,又是强行获取事实真相的地方。而且,正如推理既是调查的一个因素,
又是罪责认定的一个片断,司法拷问所造成的有节制的痛苦既是惩罚手段,又是调
查手段。
至此,值得玩味的是,这两种仪式通过人的肉体而形成的结合,在刑罚的实施
过程中,即使证据得到确认,又使判决得以通过;而犯人的肉体在公开惩罚的仪式
中再度成为~个基本因素。犯罪者的任务是公开承认对他的谴责和所犯罪行的真相。
被展示和受刑的犯人肉体被用来公开支持在此之前一直被遮掩的程序。判决必须通
过犯人的肉体向所有的人昭示。在18世纪,犯罪真相通过公开的刑罚直接鲜明地表
现出来,这种做法具有几种方式。
1.使犯罪者成为自己罪行的宣告者。 在某种意义上,他负有宣布并证实自己
所受指控的任务。其方式是,游街,在其前胸后背或头上佩戴醒目的牌子;在各个
路口示众,宣读判决,在教堂门口当众认罪,“赤裸双脚、身穿衬衫、手持火把,
跑着宣布:自己邪恶可怖、卑鄙无耻,犯下了最不耻于人类的罪行等。”另外还有
在火刑柱前或断头台下宣布犯罪者的罪行和判决。无论犯人仅仅放枷示众还是受火
刑或轮刑,他都要用肉体来承担他的罪行和对他施加的司法正义,从而使这种罪行
和司法正义昭示于众。
2沿用、 复活了忏悔的场面。这是用一种主动的公开认罪的方式复制了强制的
当众认罪,将公开处决变为昭示真理的时刻。在这最后的时刻,犯罪者已不会再失
去什么了,真理的全部光辉将取得胜利。法庭在判决之后可以决定采用某种新的拷
问方法来获得犯罪同谋的名字。人们还认为,在犯人走上断头台时,可以要求暂缓
执行死刑,这样可以使他吐诙出新的情况。公众愿意看到在披露真相的过程中出现
这种新的转折。许多犯人用这种方法来争取时间。被定为持械行凶罪的米歇尔·巴
比埃(MichelBarbier) 就是这样做的。“他厚颜无耻地看着断头台说,这个台肯
定不是为他搭的,因为他是无辜的。他要求返回法院。在法院里,他东拉西扯拖了
半个小时,竭力证明自己无罪。当他被送回到刑场时,他坚定地走上刑台。当他被
脱去衣服、捆在十字架上,但还未分开四肢时,他第二次要求回到法院。在那里,
他彻底地供认了自己的罪行, 甚至声称自己还负有另一极谋杀的罪责”(Hardy,
IV,80)。公开的酷刑和死刑的功能就是揭示真相。就此而言,它是在众目睽睽下
继续着司法拷问在私下进行的工作。它在罪行判决上补上了犯人的签名。凡是成功
的公开处决都伸张了司法正义,在将被处决的人的肉体上公布了罪行真相。弗朗索
瓦·比亚尔(FransoisBiliard) 是一个好犯人的典型。他原来是高级邮政官,于
1772年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刑吏想遮住他的脸,使他免受围观人群的羞辱。“‘我
应该受到的惩罚一直没有降临到我头上’,他说,‘所以公众不应看到我的脸。…
…’他仍然穿着悼念妻子的丧服。……他穿着新鞋,他的头发是新烫的并洒了粉,
他的态度既谦卑又在严,使围观者能更清楚地观察他。围观者说,他要不是一个最
完美的基督徒就是一个最坏的伪君子。他胸前挂的牌子有些歪斜,他自己将牌子摆
正,无疑是为了使围观者更容易看到上面的字”。如果罪大恶极的犯人都像他这样,
刑罚仪式就会具有一种充分的公开忏悔的效果。
3.将公开受刑与罪行本身联系起来。 这是在二者之间建立了一系列可译解的
关系。这是在犯罪现场或附近的十字路口所进行的犯人人身展览。处决往往是在犯
罪发生的地点进行。譬如,1723年,一名学生杀死了几个人。南特初级法庭决定,
在他行凶的小酒店前搭设刑台。在有些“象征性”酷刑中,处决的形式表明犯罪的
性质。如,渎神者被割舍,淫秽者受火刑,杀人者被砍掉右手。有时,犯人被强迫
手持其犯罪器械。如达米安被强迫用犯罪的右手拿着那把著名的行凶匕首,他的手
和匕首都被涂上硫磺,一起焚烧。正如维科(VICO)”指出的,这种古老的法理学
是“一套完整的诗学”。
在处决犯人时,有时甚至完全戏剧性地重现犯罪——使用同样的器具和同样的
动作。这样,司法正义便可以在公众面前重现犯罪,揭示其真相,使这种罪行与犯
人同归于尽。甚至到18世纪晚期,人们还可以发现类似下述的判决:1772年,康布
雷的一名女仆杀死了女主人, 她被判用“路口的垃圾车” 送到刑场,绞刑架前应
“安放已故女主人拉列伊被杀害时坐的椅子,让罪犯坐在椅子上,法院的刑吏砍断
她的右手,当着她的面将其抛入火中,接着用她杀害女主人的切肉刀对她猛击四下,
前两下击其头部,第三下击其左臂,第四下击其胸部,然后将她吊死,两个小时后,
放下尸体,在续架前用她杀害女主人的同一把刀子割下头颅;悬挂于康布雷城外通
往杜埃的大路旁20英尺高的杆子上,尸体装入一个袋子,埋在这根杆子旁的10英尺
深处”(转引自Dautricourt,269~270)。
4最后, 行刑的缓慢过程、突如其来的戏剧性时刻、犯人的哀嚎和痛苦可以成
为司法仪式结束的最后证据。每一种临终时的痛苦都表达了某种真理。但是,在刑
场上,这种表达更为强烈,因为肉体的痛苦促进了这种表达。这种表达也、更为严
峻,因为它发生在人的审判与上帝的审判的结合点上。这种表达也更引人注目,因
为它发生在公众面前。犯人的痛苦是在此之前受拷问的痛苦的延续。但是,在拷问
中,事情虽未结束,犯人却还可能保住生命,而此时,犯人必死无疑,人们应该拯
救的只是灵魂。永恒的受难提前开始,处决的酷刑使彼岸的惩罚提早到来。它显示
了彼岸惩罚的情景。它就是地狱的模拟表演。犯人的哀嚎、挣扎和污言秽语已经表
明了其不可挽回的命运。但是,此刻的痛苦也可以被视为悔罪,从而减轻彼岸的惩
罚:上帝对于这种无奈的受难不会不加考虑的。尘世惩罚的残酷性也将在彼岸的惩
罚中予以折算,因此其中包含着一线得到宽恕的希望。但是,人们也许会说,这种
骇人的受难难道不是上帝遗弃罪人,将其交给其同胞支配的标志吗?此外,它们不
仅不能保证本来的赦免,而且它们不是还预示着即将受到打入地狱的惩罚吗?如果
犯人不受痛苦的煎熬而一死了之,岂不证明上帝想保护他,不让他陷于绝望吗?因
此,这种受难便具有模棱两可的含义,它既表示犯罪的真相又意味着法官的错误,
既显示罪犯的善又揭示罪犯的恶,既表示人的审判与上帝的审判的一致,又表示这
二者的背离。正因为如此,围观者才怀着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到刑场,观看真实的受
难场面。在那里他们能够发现有罪和无罪,过去和未来,人间和永恒的秘密。观众
所感兴趣的是揭示真相的时刻:每一个词语、每一声哀嚎、受难的持续时间、挣扎
的肉体、不肯离开肉体的生命,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符号。有一名犯人“在刑
轮上煎熬了六个小时,刽子手无疑在尽可能地安慰和鼓励他,而他也不希望刽子手
离开他的身边。”有一名犯人是“怀着真正的基督徒情感被处决的,他表现出十分
真诚的忏悔。”有一个人“受了一个小时的轮刑才断气。据说,在场的观众都被他
所表现出的虔诚和忏悔感动了。”有一个人在赴刑场的路上一直做出最明显的悔悟
表示,但是,当他被送上刑轮时,他“不断地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哀嚎。”“有一
名妇女一直镇定自若,但是在判决宣读后便开始丧失理智,到送上绞刑架时已完全
疯了”。
至此,我们已讨论了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司法拷问到处决执行,肉体一再产生
或复制犯罪的真相。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整个仪式和审问中的一个因素:供认罪
行,承认被告的确犯有这种罪行,显示被告是用自己的人身来承担这种罪行,支撑
惩罚的运作并用最醒目的方式展现惩罚的效果。肉体受到多次折磨,从而成为一个
承担着行为现实和调查结果、诉讼文件和罪犯陈述、犯罪和惩罚的综合体。因此,
它在神圣的刑k程序中是一个基本因素。 它必须是一个以君主的可怕权利,即原告
和保密权利为中心安排的程序的合作者。
我们不能把公开处决仅仅理解为一种司法仪式。它也是一种政治仪式。即使是
在小案件中,它也属于展示极力的仪式。
按照古典时期的法律,如果逾越了法律为其规定的严格界线,就是犯法,而不
考虑其是否造成伤害,甚至不考虑是否破坏了现存统治。“如果有人做了法律禁止
的事,即使没有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这种行为也是必须加以弥补的罪过,因为最
高秆的权利受到侵犯,这种行为冒犯了其尊严”。除了直接受害者之外,这种罪行
还冒犯了君主。它是对君主人格的冒犯,因为法律体现了君主的意志。它也是对君
主人身的冒犯,因为法律的效力体现了君主的力量。“一项法律若想在王国内生效,
它就必须是由君主直接发布的,至少是由他的权威所批准的”。因此,君主的干预
并不是在两个敌对者之间进行的仲裁,也不只是强制人们尊重个人权利的行动,而
是对冒犯他的人的一个直接回答。毫无疑问,“君故在惩治犯罪方面的行使,是主
持司法正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Jousse,vii)。因此,惩罚不能被认为是对伤害
的补偿,甚至不能用这种补偿来衡量。在惩罚中,总有一部分理应属于君主。而且,
即使在惩罚与补偿相结合时,惩罚仍是用刑法消灭犯罪的最重要因素。这样,属于
君主的部分已不那么单纯。一方面,它要求对他的王国所受到的侵害做出补偿(这
种侵害值得重视,因为它逾越了一个人的本分,从而成为一种无序因素和有害的榜
样)。另一方面,它也要求国王对他个人所受到的冒犯进行报复。
因此,惩罚权是君主对其敌人宣战权利的一个层面。惩罚权属于“罗马法称之
为绝对权力(merumimperium) 的生杀予夺大权,君主凭借这种权力,通过惩治犯
罪来监督人们尊重法律” (MuyartdeVouglans,xxxiv)。但是,惩罚也是强制索
取既是个人的又是公共的补偿的一种方式,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君主的物质一政治
力量是通过法律体现的:“人们根据法律的定义便能知道,法律不只是限制,而且
通过惩罚违反其禁令者报复对其权威的蔑视”。在最普通的刑罚中,在最微不足道
的法律形式的细节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是活跃的报复力量。
因此,公开处决就具有一种司法一政治功能。它是重建一时受到伤害的君权的
仪式。它用展现君权最壮观时的情景来恢复君权。公开处决虽然是一种匆促而普通
的形式,但也属于表现权力失而复得的重大仪式之列(其他仪式有加冕仪式、攻克
城池后的国王入城仪式、叛民投降仪式)。它在众目睽睽之下对使君权受辱的犯罪
施展无坚不摧的力量。其宗旨与其说是重建某种平衡,不如说是将胆敢跌确法律的
臣民与展示其威力的全权君主之间的悬殊对比发展到极致。尽管对犯罪造成的私人
伤害的补偿应该是成比例的,尽管判决应该是平衡的,但是惩罚的方式应使人看上
去不是有分寸的,而是不平衡的、过分的。在这种惩罚仪式中,应该着重强调权力
及其固有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是君主权利的性质,而且是君主用以打击和控制其
反对者的肉体的物质力量的性质。犯罪者破坏法律,也就触犯了君主本人,而君主,
至少是他所授权的那些人,则抓住犯人的肉体,展示它如何被打上印记、被殴打、
被摧毁。因此,惩罚的仪式是一种“恐怖”活动。18世纪,当法学家开始与改革者
争论时,他们对法律规定的刑罚的肉刑残酷性做了一种限制性的“现代派的”解释。
他们认为,严刑峻法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杀一儆百,使人铭记在心。然而,实际上,
维持着这种酷刑实践的并不是示范经济学——后者是在 “启蒙思想家” (饲
eologues)的时代所理解的那种经济学(即刑罚表象应该大于犯罪兴趣)——而是
一种恐怖政策,即用罪犯的肉体来使所有的人意识到君主的无限存在。公开处决并
不是重建正义,而是重振权力。因此,在17世纪,甚至在18世纪初,公开处决及其
全部恐怖场面不是前一个时代的挥之不去的残余。它的残忍性、展示性、暴力性,
力量悬殊的演示,精细的仪式,总之,它的全部机制都蕴藏在刑法制度的政治功能
中。
这样,我们便能理解酷刑和处决仪式的某些特点,尤其是那种有意大张旗鼓的
仪式的重要性。这是在庆祝法律的胜利,无须做任何掩饰。这种仪式的细节始终如
一,但是它们在刑罚机制中十分重要,因此在判决书上从来不会忘记将其—~列出:
游街、在路口和教堂门口逗留、当众宣读判决、下跪、公开表示因冒犯上帝和国王
而悔罪。有时,法庭就决定了仪式方面的细节,如“官员们应按下列顺序行进:领
头的是两名警土, 然后是受刑者,在受刑者后面,邦福尔(Bonfort)和勒科尔在
其左侧一起步行, 随后是法庭的书记, 以此方式抵达集市广场,在那里执行判决
(转引自Corre,7)。当时,这种刻意安排的仪式不仅具有法律意义,而且具有十
分明显的军事意义。国王的司法正义被表现为一种武装的正义。惩罚罪犯之剑也是
摧毁敌人之剑。在行刑台周围部署着一架完整的军事机器:骑兵巡逻队、弓箭手、
禁卫军、步兵。当然,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犯人逃跑或出现暴力场面,也是为了防范
人民可能激发同情或愤怒、防范任何劫走犯人的图谋,对图谋不轨者格杀勿论。但
是,这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任何类似的犯罪都是对法律的反叛,类似的罪犯都是君
主的敌人。所有这些理由——无论是作为特殊环境的防范措施,还是作为举行仪式
的功能因素——都使得公开处决超出了作为一个司法行为的意义。它是一种力量的
显示,更确切地说,它是君主的令人望而生畏的物质力量在此所伸张的司法正义。
公开的酷刑和处决的仪式,使所有的人都看到,使君主能实施法律的那种权力关系。
公开处决是展现武装的法律的一种仪式。在这种仪式中,君主显示出自己既是
司法首领又是军事首领的一身二职的形象。因此公开处决既表现胜利,又表现斗争。
它庄严地结束罪犯与君主之间胜负早已决定的战争。它必须显示君主对被他打得一
败涂地的人所行使的优势权力。双方力量的悬殊和不可逆转的倾斜,是公开处决的
一个基本要素。被君主的无限权力所抹掉而灰飞烟灭的肉体,被一点一点地消灭的
肉体, 不仅是惩罚的理论界限, 也是其实际界线。 在阿维农举行的对马索拉
(Massola) 的公开行刑,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这是最早激起人们愤怒的事例之
一。这次行刑显然是一次荒唐的仪式,因为它几乎完全是在犯人死后进行的,司法
几乎仅在展示其壮观的场面,礼赞其对尸体的暴力。当时,犯人被蒙住眼,捆在一
根柱子上。在刑台上,四周的柱子挂着铁钩。“牧师在受刑者耳边低语一番,为他
划了十字,然后刽子手手持一根类似屠宰场用的铁律,尽其全力对受刑者的头侧部
猛然一击,后者立即死亡。然后刽子手拿起一把大匕首,割开死者的喉咙,鲜血喷
洒在他身上。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景象。他切割开死者脚跟附近的肌肉,然后割开
死者的肚子,掏出心、肝、脾、肺,挂在一个铁钩上,削割成碎片。他似乎是在屠
宰一只动物。有谁能忍心目睹这种场面!”(Bruneau,259)。在这段明确地与屠
夫行当相提并论的描述中,对肉体的凌迟是与展示相联的:尸体的每一块都被悬挂
展览。
公开处决不仅伴有一整套庆祝胜利的仪式,而且还包括一种冲突的场面,后者
是其单调的进程中的戏剧核心。这就是刽子手对受刑者的肉体的直接行动。诚然,
它是一种有程式的行动,因为惯例和判决书(后者往往十分明确地)规定了主要细
节。但是,它也保留了某些作战的成分。刽子手不仅在执法,而且也在施展武力。
他是某种暴力的使用者,为了战胜犯罪而对犯罪的暴力使用暴力。他是这种犯罪的
有形的对手, 他既可以表现出怜悯, 又可以表现得残酷无情。 达姆代尔
(Damhoud6re)与许多同时代人一样抱怨,刽子手“极其残忍地对待作恶的受刑者,
摆布他们,折磨他们,残杀他们,似乎他们是他手中的野兽”(Damhoudbre,219)。
这种风俗延续了一段很长的时间自)。在公开处决的仪式中一直有一种挑战和较量
的因素。如果刽子手取得胜利,如果他能一下子砍断犯人的头颅,他就会“拿着头
颅向人们展示,将其放在场地中,然后向鼓掌称赞他的技术的人们挥手致意”(这
是格莱特[T.S.Gueulette] ”于1737年在观察处决蒙蒂尼[Montigny]时所看
到的场面。见Anchel,62~69)。反之,如果他失败了,如果他没有按照要求成功
地杀死受刑者,他就要受到惩罚。。处决达米安的刽子手便是这种例子。他未能依
照规定将受刑者四马分尸,只得用刀来凌迟后者。结果,原来许诺给他的达米安的
头发被充公,拍卖所得的钱散给了穷人。若干年后,阿维农的一名刽子手把三名强
悍的强盗搞得过分痛苦,欲死不能,便只得将他们用死。围观者群情激奋,斥责刽
子手。为了惩罚他,也为了使他免受群众的殴打,他被关入监狱(Duhamel,25)。
此外,在对不熟练的刽子手进行惩罚的背后,有一种我们今天依然不陌生的传统。
按照这种传统,如果刽子手意外地失败了,那么犯人就可得到赦免。这种风俗在某
些国家是十分明确的,如在勃良第。民众常常期待这种情况的发生,有时会保护以
这种方式逃脱死神的犯人。为了消灭这种风俗和抑制这种期望,人们只得诉诸古老
的谚语:‘做刑架从不放过自己的捕获物”,在死刑判决书中加入明确的指示,如
“勒住脖颈悬挂, 直至死亡为止”。在18世纪中期,塞尔皮雍(Serp*。n)和布
莱克斯通(Blackstone)”等法学家认为,刽子手的失误并不意味着犯人的生命可
以苟全(SerPflon, Ill,1100)。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律释义》一书中指出:
“显然,如果犯人根据判决被处绞刑,但没有彻底咽气,而又复活,那么司法长官
应该再次吊死他。因为前一次绞刑没有执行判决。而且,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心慈手
软, 就会贻患无穷”(Blackstone,199)。在处决仪式中有某些令人迷惑不解的
神裁法和上帝审判的成分。在与犯人的较量中,刽子手有点像国王的斗士,但他是
没有资格因而得不到承认的斗士。历来的传统似乎是,当刽子手的委任状被盖上印
里后,不是放在桌子上,而是掷于地上。众所周知,围绕着这个“十分必要”但又
“不自然的” 职务有各种限制(I-oyseau,80~81)。在某种意义上,刽子手是
国王手中的剑,但是,他也分担着其对手的耻辱。君权授权地杀戮并通过他杀戮,
但君权不体现在他身上,也不以他特有的残忍为自己的标志。而且,它从不出现,
除非在能造成最轰动的效果的时候,即用赦令来中止刽子手行刑的时刻。在判决和
行刑之间通常只有短暂的时间(往往只有几个小时),这意味着赦免通常是在最后
一刻才降临。 而仪式的进行十分缓慢, 无疑是为了这意外的变化留下余地 (见
Hardy,1769年1月30日,1125和1779年12月14日,IV,229)。安舍尔在(l世纪的
犯罪与惩罚》一书中讲述有关安杜瓦·布列泰克斯的故事:当一名骑上带着人们熟
知的羊皮纸卷奔驰而来时,他已经被带到行刑台下了。“上帝保枯国王”的欢呼声
响成一片,布列泰克斯被带到小酒馆,法庭书记员则为他收拾好东西。犯人总是希
望获得赦免。为了拖延时间,甚至到了绞刑架下,他们还会假装要吐露新的案情。
当民众希望看到赦免时,他们会大声呼喊,要求赦免,竭力设法延迟最后的时刻,
期盼着携带绿色蜡封的赦令的信使,在必要时甚至谎传信使正在途中(1750年8月3
日,在处决几名因反抗劫持儿童而暴动的人时便发生了这种情况)。君主在处决时
的存在,不仅表现为实施依法报复的权力,而且表现为能够中止法律和报复的权力。
他应该始终是独一无二的主宰,唯有他能够荡涤冒犯他本人的罪行。尽管他确实授
权法庭行使他主持正义的权力,但他并没有转让这种权力。他仍完整地保持着这种
权力。他可以任意撤销判决或加重判决。
我们应该把公开处决看作为一种政治运作。公开处决在18世纪依然被仪式化。
它合乎逻辑地包含在一种惩罚制度中。在这种制度中,君主直接或间接地要求、决
定和实施惩罚,因为他通过法律的中介而受到犯罪的伤害。在任何违法行为中都包
含着一种“大逆罪” (。rimenmsjestatis),任何一个轻罪犯人都是一个潜在的
武君者。而激君者则是彻头彻尾的罪犯,因为他不像其他违法者那样,只是冒犯君
权的某个特殊决定或意愿,而是冒犯君主的原则和君主本人。在理论上,对武君者
的惩罚必须是集一切酷刑之大成。它应该是无限报复的体现。对这种十恶不赦之徒,
法国法律不限定刑罚方式。为了处决拉维亚克(Ravaitac),当局必须创造仪式的
形式,将当时法国最残忍的酷刑组合在一起。为了处决达米安,人们试图发明更残
酷的肉刑。当时人们提出了各种建议,但是这些建议都被认为不够完善。结果,还
是沿用了处决拉维亚克的方式。应该承认,这种方式是比较温和的,因为我们可以
比较一下在1584年是如何用类似无限报复的方式来处共谋杀奥伦治亲王威廉”的刺
客的。“第一天,他(刺客)被带到广场,那里设置着一个大沸水锅,他的那只犯
罪的手被浸入锅中。第二天这只手被砍掉,因为这只手落在他脚边,他就在行刑台
前后不停地踢它。第三天,用烧红的铁钳烫烙他的胸部和手臂的前端。第四天,同
样用铁钳烫烙他的手臂上部和臂部。这个人就这样连续受了八天的酷刑。”最后一
天,他被施以轮刑和锤刑(用一根木棒锤击)。六个小时后,他还在要水喝,但没
有给他。“最后,治安长官在他的哀求下下令绞死他,以使他的灵魂不致绝望和迷
失”(Brant6me,11,191~192)。
毫无疑问,公开的酷刑和处决所以存在,是和某种与这种内部结构无关的东西
相联系的。鲁舍和基希海默尔正确地看到,这是一种生产制度的后果。在这种生产
制度中,劳动力乃至人的肉体没有在工业经济中所赋予的那种效用和商业价值。此
外,这种对肉体的“轻视”当然是与某种对死亡的普遍态度有关。我们在这种态度
里不仅可以发现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且还能窥见一种人口学上的,在某种意义上是
生物学上的形势:疾病猖獗、饿莩遍野,瘟疫周期性地横扫人世,婴儿死亡率骇人
听闻,生态一经济平衡极不稳定——所有这~切都使得人们对死亡司空见惯,而且
产生了包容死亡的仪式,以使死亡变得为人们所接受,并赋予步步紧逼的死亡现象
以某种意义。但是,我们在分析公开处决长期存在的原因时,还应该注意历史的联
系。我们不应忘记,迄大革命前几乎一直有效的关于刑事司法的1670年法令,在某
些方面甚至加重了旧法令的严峻性。 对此,皮索尔(ssort广应负有责任。他是起
草体现国王意图的文件的委员会成员之一。他根本不顾及拉穆瓦农(I-amoignon)
等行政官员的意见。在古典主义兴盛期,频繁的民众起义,一触即发的内战阴影,
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不惜损害高等法院的愿望,这些都有助于说明这种严刑
峻法延续存在的原因。
在考虑包括许多酷刑的刑法制度时,这些事实是一般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外
在的理由。它们不仅可用于解释肉体惩罚的条件和长期延续,而且也可用以解释反
对意见的软弱性和偶发性。我们应该在这种一般背景下,阐述肉体惩罚的具体功能。
如果酷刑在法律实践中根深蒂固,那是因为它能揭示真相和显示权力的运作。它能
确保把书面的东西变为口头的东西,把秘密公之于众,把调查程序与忏悔运作联系
起来。它能够在有形的罪犯肉体上复制罪恶。这种罪恶应该以同样恐怖的方式显现
出来和被消灭。它还把犯人的肉体变成君主施加报复之处,显示权力之处以及证实
力量不平衡的机会。我们在后面将要看到,真理一权力关系始终是一切惩罚机制的
核心,在现代刑罚实践中依然如此,只不过形式不同、效果不同。即将来临的启蒙
运动将要谴责公开的酷刑和处决是一种“残暴”(atrocity)。法学家们常用这个
词来描述公开的酷刑和处决,但不带任何贬意。或许“残暴”观念是最能表示旧刑
罚实践中公开处决的经济学观念之一。首先,“残暴”是某些重大犯罪的一个特征。
它涉及被罪犯所冒犯的某些自然法或成文法、神法或世俗法,涉及公开的丑闻或秘
密的诡计,涉及这些罪犯及其受害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涉及他们打算或实际造成
的混乱以及引起的恐慌。因为惩罚必须以极其严峻的方式将罪行暴露于众目睽睽之
下,所以惩罚也必须对这种“残暴”承担责任:它必须通过忏悔、声明和铭文揭示
残暴;它么、须用仪式复制它,以羞辱和痛苦的方式将其施加于犯罪者的肉体上。
残暴是犯罪的组成部分,而惩罚则用酷刑来回击,目的在干将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
下。因为残暴是一种机制的固有现象,这种机制能在惩罚本身的中枢产生可见的犯
罪真相。公开处决是那种能够确立被惩罚事物的真实情况的程序之组成部分。其次,
犯罪的残暴也是对君主的激烈挑战。它使君主做出回应,这种回应比犯罪的残暴走
得更远,以便制服它,通过矫枉过正来消灭它、克服它。因此,附着于公开处决的
残暴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沟通犯罪与惩罚的原则,也加重了对犯罪的惩罚。它提
供了展示真相和权力的场面。它也是调查仪式和君主庆祝胜利仪式的最高潮。它通
过受刑的肉体将二者结合在一起。19世纪的惩罚实践尽可能地拉开“平和的”真相
探求与无法完全从惩罚中抹去的暴力之间的距离。这种实践力图区分应受惩罚的犯
罪与公共权力所施加的惩罚,表明二者的异质性。在犯罪真相与惩罚之间,只应有
~种合理的因果关系,而不应再有其他关系。惩罚权力不应被比它所想惩罚的罪恶
更大的罪恶玷污自己的双手。它应当不因它所施加的刑罚而蒙受恶名。“让我们尽
快制止这种酷刑吧! 它们仅属于那些头戴王冠、 统治罗马人的怪物”(帕斯托累
[Pastoretj《论对武君者的惩罚》 ,11,61)。但是,按照前一时期的刑罚实践
来看,在公开处决中,君主与罪恶的密切联系,由“展示证明”和惩罚所产生的这
种混合,并不是某种蛮荒状态的产物。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是残暴机制及与其必
然相关的联系。清算罪过的残暴用无限的权力组织了毁灭邪恶的仪式。
罪与罚通过残暴联系和结合起来,这一事实并非某种被心照不宣地公认的报复
法则的产物,而是某种权力机制在惩罚仪式中的效应。这种权力不仅毫不犹豫地直
接施加于肉体上,而且还因自身的有形显现而得到赞颂和加强。这种权力表明自己
是一种武装的权力,其维持秩序的功能并非与战争功能毫无关联。这种权力将法律
和义务视为人身束缚,凡违反者均为犯罪,均应受到报复。凡不服从这种权力的行
为就是敌对行为,就是造反的最初迹象,在原则上,无异于进入内战状态。这种权
力无须说明它为什么要推行贯彻法律,但是应该展示准是它的敌人并向他们显示自
己释放出来的可怕力量。这种权力在没有持续性监督的情况下力图用其独特的表现
场面来恢复自己的效应。这种权力正是通过将自己展示为“至上权力”的仪式而获
得新的能量。
为什么不以“残暴”为耻的惩罚会被力求“人道”声誉的惩罚所取代?对此,
有许多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应该首先加以分析的,因为这个原因是公开处决本
身所包含的,是其功能运用的一个因素及其长期混乱失调的根源。
在公开处决的仪式中,主要角色是民众。他们实际而直接的存在是举行这种仪
式的必需品。如果处决秘密进行,即使广为人知,那也几乎毫无意义。公开处决的
目的是以做效尤,不仅要使民众意识到最轻微的犯罪都可能受到惩罚,而且要用权
力向罪人发泄怒火的场面唤起恐怖感。“在处理刑事犯罪案件时,最棘手的是如何
实施刑罚:对罪人恰当地实施刑罚,发挥做戒和恐怖的作用,正是该程序的宗旨和
目的,也是唯~的成果”(Bruneau,第一部分前言)。
但是,在这种恐怖场面中,民众的角色是多义的。民众是作为观众而被召集来
的。他们聚在一起是为了观看公开处决和当众认罪。示众柱、绞刑架、断头台等设
立在广场或路旁。有时在犯罪地点附近让被处决的犯人暴尸几日。民众不仅应该耳
闻,而且应该目睹,因为必须使他们有所畏惧,而且有必要使他们成为惩罚的见证
人。他们还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参与惩罚。见证的权利是他们所拥有的并要求得到的
权利。秘密处决是一种特权。人们往往会怀疑它是否按照通常的严峻方式进行。当
受刑者在最后一刻被带走而避开公众时,就会爆发抗议。有一名高级邮政官因杀妻
而被示众。示众后,他被从围观的人群中带走。“他被押上一辆出租马车。民众对
他百般侮辱。如果无人护卫的话,很难使他免受民众的虐待”(Hardy,I,328)。
当一个名叫勒孔巴(I-escombat) 的妇人被送上绞刑架时,她的脸部被有意蒙起
来, 她被 “一块头巾包住脖子和头部。 民众因此哗然, 认为这不是勒孔巴”
(Anchel,70~71)。民众认为自己有权观看处决,有权看到被处死的人。当第一
次使用断头机时, 《巴黎记事》(ChronltruedeParis)报道说,民众抱怨他们什
么都看不到,他们高唱“还我绞刑架”(I。awrence,自第71页起)。民众也有参
与权。当犯人被游街示众并被用各种方式显示其罪行的恐怖时,他被有意地提供给
观众,让观众侮辱他,有时是让观众攻击他。民众的报复被召唤出来,成为君主报
复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它绝不是最主要的,君主也不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民众的
报复。毋宁说,当国王决定“向自己的敌人雪耻”时,尤其当需要在民众中寻找这
些敌人时, 民众应该给国王提供帮助。 这种帮助更像是民众为国王的报复所做的
“断头台杂役”。这种“杂役”在古老的法令中就有规定。1347年关于读神者的法
令规定,这种人应置于示众柱,“从清早一直展示到死亡为止。除石头和其他伤害
身体的物品外,泥土和其他垃圾均可掷向其面部。…如果是累犯犯人,我们的意见
是,在重大集市日,将他置于示众往,并将他的上唇割开,露出他的牙齿。”无疑,
在古典时期,这种参与酷刑的方式仅仅是受到容忍而已,当时有人在设法限制,其
原因是它引出种种暴行,而且它还包含着对惩罚权力的港越。但是它属于公开处决
的一般机制,而且关系密切,难以根除。甚至在18世纪,还有些场面类似于1737年
处决蒙蒂尼时的情况。当刽子手进行处决时,当地渔妇列队游行,高举着犯人的模
拟像,然后砍掉它的头(An-chel,63)。而且,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犯人游街
通过人群时,必须“保护”犯人免遭人群的攻击。对于围观者来说,罪犯既是一个
做戒的榜样又是一个攻击的目标,既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又是一个“猎物”,而这个
“猎物”既是应允给他们的又是禁止他们捕获的。在召集民众来显示其力量时,君
主能够暂时容忍暴烈行动,他将此视为忠诚的表示,但他又用自己的特权严格地限
制这种行动。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民众被召来观看旨在恫吓他们的场面,而他们则
可能表现出对惩罚权力的拒斥,有时会出现暴乱。阻止不公正的处决,从刽子手手
中抢走犯人,用暴力争取对犯人的赦免,追打刽子手,辱骂法官和喧闹公庭、反对
判决——所有这些构成了民众干预、指责并往往破坏了公开处决仪式的实践。当然,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因暴动而被判死刑的犯人案件中。在著名的劫持儿童案件中就
出现了骚动。三名所谓的暴乱者被预定吊死在圣一让公墓,“因为那里只需要较少
的人来把守人口和警戒游行队伍。”‘们群众想阻止处决的执行。惊慌失措的刽子
手砍死了一个犯人,弓箭手乱箭四射。在1775年的粮食风潮之后,1786年做散工的
工人进军凡尔赛,试图解救被捕的同伴时,都一再出现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中,
不满早已酝酿,而且不是针对刑事司法的某些措施。此外,还有许多例子显示,不
满是由某项法令或某次处决直接触发的,即“断头台周围的骚乱”,规模虽小,但
频频发生。
就其基本形式而言,这些骚乱始于人群对即将处决的犯人发出的鼓励呼喊,有
时是喝彩。在整个游街过程中,犯人得到“温顺善良者的同情和冷酷无畏之徒的鼓
掌、赞扬和羡慕”(Fieldng,449)。当民众聚在断头台周围时,他们不仅为了目
睹犯人的痛苦和激起刽子手的热血,而且是为了听到一个已一无所有的人咒骂法官、
法律、政府和宗教。在公开处决时,犯人将受到人间最严厉的惩罚,因此允许他们
有片刻的恣意胡为。有了“即将处死”这个保护伞,罪犯就可以任意说话,而围观
的人群则给以喝彩。“如果史籍精心记录受酷刑和被处决的人的临终话语,如果有
人有勇气读完这种记录,甚至如果有人仅仅对那些出于残忍的好奇心而聚在行刑台
周围的卑劣民众产生疑问的话,那么他将获悉,凡死于轮刑的人没有不因使他犯罪
的苦难而诅咒上天、 咒骂法官的野蛮、 诅咒身边的牧师、 亵渎造就他的上帝”
(Boucherd’ Argis,128~129)。这些处决仪式本来只应显示君主的威慑力量,
但却有一个狂欢节的侧面:法律被颠覆,权威受嘲弄,罪犯变成英雄,荣辱颠倒。
与犯人的眼泪和呼喊一样,鼓励也只会引起对法律的冒犯。菲尔丁略带遗憾地指出:
“将死亡观念与耻辱观念结合,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容易。……我要问目睹过一次处
决或处决前的游行的人,请他告诉我,当他看到一个可怜的人被缚在车上,处于生
死边缘,因即将降临的命运而面色惨白、浑身战栗时,他可曾产生耻辱的观念?如
果犯人是一个无所畏惧的无赖,那么他在此刻的光荣,很少会使观看者产生这种情
绪”(Fielding,450)。对于在场观看的民众来说,即使君主采取最极端的报复,
也总是有一种为犯人报仇的借口。
当民众认为判决不公时,或者当人们看到平民因有点理由的犯罪而被处死,而
出身高贵或富有者犯同样的罪行则可能受到较轻的刑罚时,尤其会产生上述情况。
在18世纪或稍晚些,某些刑事司法实践似乎已不再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一点有
助于解释为什么处决犯人很容易导致社会骚动。有一名司法长官注意到(DuPatv,
1786年, 247),因为最穷苦人的声音不能在法庭上表达,因此在公开显示法律、
将穷人召来做为目击者和法律的助手的地方,穷人会强行干预:凭借暴力介入惩罚
机制并重新安排其效应,”在另外一种意义上接纳惩罚仪式的暴力。当时出现了反
对刑罚中的社会阶级差别的骚动。 1781年,尚普雷(Champr6)的教区神父被该地
庄园主杀死。当局试图宣布凶手精神失常。“农民对这位神父极其拥戴,因此群情
激奋,开始似乎打算对老爷下毒手并焚烧城堡。……人人表示抗议,反对大臣剥夺
司法机关对这种十恶不赦的罪行行使惩罚手段,宽有凶手”。有的骚动是反对对某
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如侵入民宅)做出过重的判决,或反对对某些因社会所迫而犯
的罪行(如偷窃)所使用的惩罚方式。对这类犯罪使用的死刑引起很大的不满,因
为在一个家庭中有许多仆人,在发生这类事情时,他们很难证明自己的清白,因为
他们很容易成为主人泄愤的牺牲品,因为某些主人纵容这种行为,这就使被指控、
定罪和送上绞刑架的仆人受到更不公正的待遇。处决这类仆人时往往招致抗议(见
Hardy, I,319,367;Ill,227~228;IV,180)。17 61年在巴黎发生一次小骚
乱,起因于对一个偷窃主人一块布料的女仆的同情。尽管这个女仆认了罪,归还了
布料并请求宽恕,但主人拒绝撤回自己的起诉。在处决那天,当地民众阻止绞刑,
洗劫这个商人的店铺。结果,女仆获得赦免,但有~个用针扎那个恶毒主人而未遂
的女人被流放三年(Anchel,226)。
人们都记得18世纪的一些重大案件,当时开明的思想通过“哲学家”和某些司
法长官对这些案件进行干预, 如卡拉(Calas)案件,希尔万(Sirven)案件和拉
巴尔骑土(Chevalierde! aHarre)案件。但是人们很少注意惩罚实践所引起的民
众骚乱。诚然,它们很少超出一个城镇甚至一个区的范围。但是它们具有很实际的
重要意义。有时这些起源于底层的运动波及到上层或吸引了较高地位的人的注意,
后者利用它们,赋予它们新的因素(如在大革命前夕,1785年,被错判犯件逆罪的
卡特琳·埃斯皮纳(CatherinEsPinas]的案件,1786年迪帕蒂[DuPatyy在著名的
回忆录中记载的肖蒙[Chaumont〕 3名被判轮刑的犯人的案件,1782年卢昂法院以
放毒罪判处火刑的玛丽·弗朗索瓦斯·萨尔蒙[MarieFran.soisesalmon]的案件
——但该犯直到1786年尚未处决)。更常见的是,这些骚动针对着本应成为一种做
戒的刑事司法及其表现,形成一种持久的动乱。为了保证刑场的秩序,不是常常要
采取“令民众痛苦” ,“令当局难堪”的步骤吗?(Argen-son,241)很显然,
惩罚大展示是冒着被民众拒斥的风险的。事实上,公开处决的恐怖造成许多非法活
动的中心。在处决日,工作停顿,酒馆爆满,当局受到谩骂,刽子手、警卫和士兵
受到侮辱和石块的袭击。出现各种抢劫犯人的企图,有的是要救他,有的则是为了
更确实地杀死他。 斗殴时有发生, 刑场的好奇围观者是小偷最好的目标 (哈第
〔Hardy〕 列举了诸如治安长官家中被盗的重大案件。——IV,56)。最重要的,
也是这些不利之处为何具有政治危险性的原因是,民众在展示罪恶的恐怖和无敌的
权力的仪式中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那些受到刑罚的人,而且与那些人一样,
民众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严重地受到不受限制的合法暴力的威胁。整整一批居
民经常表现出与我们可称之为轻微犯法者——流浪汉、奸猾的乞丐、二流子、小偷、
窝赃入和赃物交易人——的团结一致:抗拒警察的搜索,制裁告密者,袭击能够提
供有关证据的监视者(见RIChet,118~119)。因此,打破这种团结便成为当局运
用司法和治安镇压手段的目的之一。但是,通过公开处决的仪式,通过那种在瞬间
便出现暴力方向逆转的不确定的节日,这种团结比君主权力更容易获得新的、更大
的力量。18和19世纪的改革者不会忘记,实际上,作为最后手段的公开处决并不能
吓倒民众。他们发出的最初呐喊之一就是要求废除这种手段。
为了阐明由民众干预公开处决所造成的政治问题,我们仅需要举出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17世纪末发生在阿维农的事例。这次处决包含着恐怖戏剧的所有基本要素:
刽子手与犯人之间的体力较量,决斗的形势逆转,民众追打别子手,继之而起的暴
动和刑罚机制的急通变化拯救了犯人。 被判处绞刑的凶手名叫彼埃尔·迪·福尔
(PierreduFort)。他的腿行动不便,在“上台阶时几次绊倒”。“看到这种情况,
刽子手便用自己的短上衣蒙住他的脸,刺他的小腿、下腹和前胸。当民众看到刽子
手给犯人造成了过度的痛苦,甚至认为刽子手要用刺刀来杀死犯人时,……对受刑
者的同情和对刽子手的愤慨便油然而生。当刽子手撤掉两个梯子,把受刑者摔倒,
压着他的胳膊踢他时,当这个刽子手的妻子在绞刑架下拉犯人的脚时,犯人嘴里流
出鲜血,民众纷纷向行刑台掷石块。石块如雨点般飞来,愈来愈密集。甚至有一块
砸到被吊起的犯人的头部。刽子手急忙跑向梯子。他下梯子时太匆忙,结果从梯子
上跌下来,梯子倒下,砸到他的头部。当一伙人围打他时,他站起来,手持刺刀,
威胁说,谁敢靠近他,他就杀死谁。他又跌倒了几次,终于站起来,他只能听任殴
打,在泥地里翻滚,差点被人淹死在小河里。后来他被激愤的人群拖到大学和科德
利埃公墓。他的仆人也遭到毒打,遍体鳞伤,送到医院几天后就死了。与此同时,
有些姓名不详的人爬上梯子,砍断绳索,而另一些人则从下面抱住被吊起的犯人。
犯人吊在那里的时间已经比念完《上帝传我》还要长了。然后,人群捣毁了绞刑架
和刽子手用的梯子。……孩子们把拆散的绞刑架抬走,抛进罗纳河。”犯人被送到
一个公墓,“为的是使他不再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将他从那里送到圣安东尼教堂”。
主教宣布赦免他的罪,并让人把他送进医院,要求医院给予他特殊护理。最后,记
述者说“我们给他做了一套新衣,两双袜子和两双鞋。我们给他从头到脚换了一身
新装。 我们的同伙还送给他衬衫、裤子和一套假发”(Duhamel这类情况在19世纪
仍时有发生,见I-awrence,56,195一198)。
第二个事例发生在一个世纪后的巴黎,准确地说,是在粮食暴动后不久的1775
年。由于民众的气氛非常紧张,当局唯恐处决犯人时受到干扰。在行刑台与民众之
间,站立着两排负责警卫的士兵,使二者保持较大的距离。一排士兵面向即将开始
的处决场面,另一排面对民众,以防暴动。民众与处决的直接联系打破了,虽然这
是一次公开处决,但是其中展示的因素被消除了,更确切地说,被简化成抽象的恫
吓。司法正义是在武力保护下,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上悄悄地完成其工作。如果说它
展示了它所带来的死亡,那么这是在又高又远的地方发生的:“为了发挥做戒作用,
两个绞刑架都有18英尺高。这两个绞刑架直到午后三点钟才架设好。从两点开始,
格列夫广场和四周的街道都被一队队步兵或骑兵占据。瑞士人和法国人卫兵在毗邻
的街道持续巡逻。在处决时,任何人都不得进入格列夫广场。人们所能看到的是两
排刺刀出鞘的士兵,他们背对背站着,一排面向外面,另一排面向广场。两个犯人
……~路上呼喊他们无罪,在登上梯子时也不断发出抗议的呼喊”(Har勿,Ill,
67)。在废弃公开处决的仪式这一问题,无论人们对犯人的恻隐之心起了何种作用,
国家权力对这些多义性仪式效果的政治职忧,无疑也是一个因素。
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在“绞刑架前的演讲”中表现得更鲜明。处决仪式在安排
上想使犯人宣布自己有罪,其方式是大呼“公开悔罪”,展示一块牌子以及被迫发
表声明。此外,在处决之时,他似乎再次有机会说话,但不是宣称自己无辜,而是
承认自己的罪行和判决的公正。在编年史上大量地记述这类言辞。但是,它们是真
的吗?有些肯定是真的。难道它们不是虚构的,事后为了笑世而传播的吗?无疑,
更多的属于这种情况。譬如,关于马里昂·勒高夫(Marionl-eGoff)之死的记载
有多少可信度呢?勒高夫是18世纪中期布列塔尼一个著名的强盗头。据说她在行刑
台上大喊:“做父亲的和做母亲的人们,你们听我讲,注意你们的孩子,好好教育
他们。我从小就爱撒谎,专做坏书。我是从偷一把六分钱的小刀开始变坏的,……
后来我就抢劫小贩和牲畜贩,最后我成为一个强盗头。因此我落到这个下场。把这
些都讲给你们的孩子听,让他们以我为戒。”(Corre,257)。这种讲演甚至在语
调上都近似于传统警世小册子宣传的道德。但是“犯人遗言”的存在本身就意味深
长。法律要求它的牺牲者在某种意义上证明其受到的酷刑的正当性。罪犯应该通过
宣布自己罪行的邪恶来向惩罚自我献祭。他必须像三个凶杀案的罪犯让一多米尼克
·朗格拉德(Jean-Dominiquel-anglade) 那样宣称:“请大家听一听我在阿维
农城犯下的可怕、可耻、可悲的罪行。阿维农城的人们提到我就感到厌恶,因为我
毫无人性地亵渎了神圣的友爱风俗” (Duhamel,32)。在某种意义上,传单和死
者遗言是这种仪式的余绪。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追随一种机制,即公开处决能够
将审讯程序中秘密获得的书面案情转移到罪犯的肉体、姿态和言论上的那种机制。
司法正义需要这些轶闻传说,使自己具有真理的依据。因此,司法判决就被这些死
后“证据” 笼罩着。有时,在审$1)之前,也有些关于犯罪案情和罪犯劣迹的记
述报道作为宣传品刊行,目的在于对人们怀疑过干宽容的法庭施加压力。为了打击
走私,“农场协会”(CompagnledesFermes)发布“简报”,报道走私者的罪行。
1768年,它散发传单,揭露一个叫蒙塔涅(Montagne)的盗贼头目。传单作者写道:
“有些尚未搞清的窃案据认为是他干的。……蒙塔涅被人们说成是一头野兽,一个
阴险残忍的家伙,对他必须穷追不舍。奥弗涅(Auvergne)某些性急的人也坚持这
种看法”(见Juilard24)。
但是这类文献的影响,如同对这类文献的使用一样,都是模棱两可的。犯人发
现,由于对他的罪行的广泛宣传,有时由于对他事后悔罪的认可,他变成一个英雄。
在反对法律、反对富人、权势者、官吏、警察和巡逻队方面,在抗交捐税、反对收
税人方面,他似乎是在从事着人们很容易认同的斗争。公布罪行的做法将日常生活
中不引人注目的微小抗争变成了英雄史诗。如果犯人公开悔罪,承认指控和判决,
要求上帝和世人原谅他的罪过,那么他就好像是经历了一种涤罪程序,以独特的方
式,像圣徒一般死去。英勇不屈则是获得荣耀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他在酷刑之下毫
不屈服,他就证明了自己具有任何权力都无法征服的力量:“人们可能不会相信,
在处决那天, 我在当众认罪时镇定自若, 当我最后躺在十字架上时我毫无惧色”
(176年4月12日在阿维农被处决的朗格拉德的申诉)。传单、小册子、史书和冒险
故事所描述的罪犯就是这种黑道英雄或认罪的罪犯、正义或不可征服力量的捍卫者,
在把他们当作反例的警世道德说教的背后隐藏着关于冲突和斗争的完整记忆。~个
罪犯死后能够成为一种圣人,他的事迹成为美谈,他的坟墓受到敬仰。(1740年前
后在布列塔尼被处决的坦圭呼angu厂便是一例。诚然,在被判刑以前,他已在忏悔
牧师的指示下开始长时间的忏悔。但是,这是刑废司法与宗教忏悔之间的冲突吗?
见Corre,ZI)。罪犯几乎完全变成了正面英雄,对这些人来说,荣辱皆备于一身,
不过是以一种相反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或许,我们在考察这种围绕着少数典型形象
历‘繁衍出来的犯罪文献时,既不应把它们看成一种自发的“民心表现”,也不应
把它们看成来自上面的宣传和教化计划。它们是对待刑罚实践的两种介入方式的汇
合点,是围绕着犯罪、惩罚和关于犯罪的记忆的战场。这些报道之所以被允许刊印
和流传,那是因为希望它们能具有一种思想控制的效果。这些历书、传单的印刷和
散发原则上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但是,这些关于常人历史的真实故事之所以受到热
烈欢迎,它们之所以成为下层阶级基本读物的一部分,那是因为民众在这些故事中
不仅发现了往事,而且找到了先例。这种“好奇心”也是一种政治兴趣。因此,这
些文本可以被当作双关话语来读解,不论是它们所叙述的事实,还是它们赋予这些
事实的效果,或是它们赋予那些“杰出的”罪犯的荣耀,更无须说它们所使用的词
句,都是如此。(人们应该研究诸如《关于吉莱里及其同伙的生平、大劫案和骗局
及悲惨下场的历史》。)这种记述中所使用的“不幸”、“可增”之类的概念以及
“著名的”、“令人痛心的”之类的形容词。)
或许,我们应该将这类文献与“断头台周围的骚动”加以比较。在后者中,宣
判权力通过罪犯的受刑肉体与民众相冲突,民众不仅是处决的目击者、参与者,而
且可能是间接的受害者。在一次不能充分体现力图仪式化的权力关系的仪式后,会
出现一大批继续这种冲突的话语。罪犯死后的罪状公告既肯定了司法正义,也提高
了罪犯的声誉。这就是为什么刑法制度的改革者们急切要求查禁警世宣传品的原因
了’。这也是为什么民众对那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关于非法活动的民间传说的东西
兴趣盎然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当民间非法活动的政治功能变化后,这些警世宣传
品失去意义的原因。
当新的犯罪文学发展起来后,它们就消失了。在新的文学中犯罪受到赞美。犯
罪文学的发展,是因为它们是~种艺术,因为它们完全是特殊性质的作品,因为它
们揭露了强者和权势者的狰狞面目,因为邪恶也成为另一种特权方式。从冒险故事
到德·昆西(dekuncey) ”,从《奥特兰托城堡》(Castleofot。nto)——到波
德莱尔(Baudelaire),有一系列关于犯罪的艺术改写。这也是用受欢迎的形式来
占有犯罪。表面上,这是对犯罪的美与崇高的发现。而实际上,这是在肯定,崇高
者也有犯罪权利,犯罪甚至成为真正崇高者的独占特权。重大的谋杀不属于那些偷
鸡摸狗之流。自加博里欧(Gaboriau)“以来,犯罪文学也追随着这第一次变化:
这种文学所表现的罪犯狡诈、机警、诡计多端,因而不留痕迹,不引人怀疑;而凶
手与侦探二者之间的纯粹斗智则构成冲突的基本形式。关于罪犯生活与罪行的记述、
关于罪犯承认罪行及处决的酷刑的细致描述已经时过境迁,离我们太远了。我们的
兴趣已经从展示事实和公开仔悔转移到逐步破案的过程,从处决转移到侦察,从体
力较量转移到罪犯与侦察员之间的斗智。由于一种犯罪文学的诞生,不仅那种警世
宣传品消失了,而且那种山林盗匪的光荣及其经受酷刑和处决的磨难而变成英雄的
荣耀也随之消失了。此时,普通人已不可能成为复杂案情的主角。在这种新型的文
学样式中,不再有民间英雄,也不再有盛大的处决场面。罪犯当然是邪恶之徒,但
也是才智出众之人。虽然他受到惩罚,但他不必受苦。犯罪文学把以罪犯为中心的
奇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级身上。与此同时,报纸承担起详细描述日常犯罪和惩罚
的毫无光彩的细节的任务。分裂完成了,民众被剥夺了往昔因犯罪而产生的自豪,
重大凶杀案变成了举止高雅者不动声色的游戏。
------------
图书在线制作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
下一章 回目录
--
剑胆琴心,以观沧海
是非成败,付诸一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7.28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