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trel (紫燕*自在飞花轻似梦*燕燕于飞),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庄子·齐物论·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7月19日07:56:4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原文】
夫言非吹也①。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
于音③,亦有辩乎④?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⑤?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
小成⑥,言隐于荣华⑦。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
其所是,则莫若以明⑨。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⑩。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
,方生之说也(11)。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
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
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17)?彼是莫
得其偶(18),谓之道枢(19)。枢始得其环中(20),以应无穷(21)。是亦一无穷,非亦一
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马喻马之非马(23),不若以非马喻
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24)。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
然于不然(25)。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26)。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
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27)、厉与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
为一(30)。其分也(31),成也(32);其成也,毁也(33)。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
达者知通为一(34),为是不用而寓诸庸(35)。庸也者,用也(36);用也者,通也;通也
者,得也(37);适得而几矣(38)。因是已(39),已而不知其然(40),谓之道。劳神明为
一而不知其同也(41),谓之朝三(42)。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43):“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44),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45),是之谓两行(46)。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47)?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8)。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
,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49)。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
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50)。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
师旷之枝策也(51),惠子之据梧也(52),三子之知几乎(53)!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54)。唯其好之也(55),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56)。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
坚白之昧终(57)。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58),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
(59)。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60),圣人之所图也(61)。为
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释】
①吹:风吹。根据本段大意看,“言”似有所指,不宜看作一般所谓的说话、言谈,而
指“辩论”;下句的“言者”则当指善辩的人。辩言之是非出于己见,而风吹出于自然
,所以说“言非吹”。
②特:但,只。
③(gòu)音:刚刚破卵而出的鸟的叫声。
④辩:通作“辨”,分辨、区别。
⑤恶(wū):何,怎么。隐:隐秘,藏匿。
⑥成:成就。“小成”这里指一时的、局部的成功。
⑦荣华:木草之花,这里喻指华丽的词藻。
⑧儒墨: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两个政治和哲学流派。
⑨莫若以明:传统的解释为“莫如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意思是“不如用其自然加以观
察”。姑存此说。
⑩“自知”疑为“自是”之误,与上句之“自彼”互文;若按“自知”讲,语义亦不通
达。
(11)方生:并存。一说“方”通作“旁”,依的意思。
(12)方:始,随即。
(13)因:遵循,依托。
(14)由:自,经过。一说用,“不由”就是不用。照:观察。天:这里指事物的自然,
即本然。
(15)因:顺着。
(16) 一:同一,同样。
(17)果:果真。
(18)偶:对,对立面。
(19)枢:枢要。道枢:大道的关键之处;庄子认为,彼和此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如
果彼和此都失去了相对立的一面,那么这就是道的枢要,即齐物以至齐论的关键。一切
都出自虚无、一切都归于虚无,还有不“齐物”和“齐论”的吗?
(20)环中:环的中心;“得其环中”喻指抓住要害。
(21)应:适应,顺应。穷:尽。
(22)指:不宜讲作手指之指,战国名家学派公孙龙子著《指物论》,这里应是针对该篇
内容而言,所谓“指”,即组成事物的要素。联系下一句,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
而事物的要素只有在事物内才有它的存在,故有“指之非指”的说法。喻:说明。
(23)马:跟上句的“指”一样,同是当时论辩的主要论题。名家公孙龙子就曾作《白马
篇》,阐述了“白马非马”的观点。
(24)谓:称谓、称呼。然:这样。
(25)然:对的、正确的。
(26)以上十二句历来认为有错简或脱落现象,句子序列暂取较通行的校勘意见。
(27)莛(tíng):草茎。楹(yíng):厅堂前的木柱。“莛”、“楹”对文,
代指物之细小者和巨大者。
(28)厉:通作“疠”,指皮肤溃烂,这里用表丑陋的人。西施:吴王的美姬,古代著名
的美人。
(29)恢:宽大。恑(guǐ):奇变。憰(jué):诡诈。怪:怪异。恢恑憰怪四字
连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
(30)一:浑一,一体。联系上文,庄子认为世上一切小与大、丑与美、千差万别的各种
情态或各种事物,都是相通而又处在对立统一体内,从这一观点出发,世上一切事物就
不会不“齐”,不会不具有某种共同性。
(31)分:分开、分解。
(32)成:生成、形成。“成”和“分”也是相对立的,一个事物被分解了,这就意味生
成一新的事物。
(33)毁:毁灭,指失去了原有的状态。“毁”与“成”也是相对立的,一个新事物通过
分解而生成了,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状态必定走向毁灭。
(34)达:通达,“达者”这里指通晓事理的人。
(35)为是不用:为了这个缘故不用固执己见;“不用”之后有所省略,即一定把物“分
”而“成”的观点,也就是不“齐”的观点。寓:寄托。诸:讲作“之于”。庸:指平
常之理。一说讲作“用”,含有功用的意思。
(36)以下四句至“适得而几矣”,有人认为是衍文,是前人作注的语言,并非庄子的原
文。姑备一说。
(37)得:中,合乎常理的意思。一说自得。
(38)适:恰。几:接近。
(39)因:顺应。是:此,这里指上述“为一”的观点,即物之本然而不要去加以分别的
观点。
(40)已:这里是一种特殊的省略,实指前面整个一句话,“已”当讲作“因是已”。
(41)劳:操劳、耗费。神明:心思,指精神和才智。为一:了解、认识事物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的道理。言外之意,事物本来就是浑然一体,并不需要去辨求。同:具有同一
的性状和特点。
(42)朝三:“朝三”、“暮四”的故事《列子.黄帝篇》亦有记载。朝是早晨,暮是夜晚
,三和四表示数量,即三升、四升。“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其
总和皆为“七”,这里借此譬喻名虽不一,实却无损,总都归结为“一”。
(43)狙(jū):猴子。狙公:养猴子的人。赋:给予。芧(xù):橡子。
(44)亏:亏损。为用:为之所用,意思是喜怒因此而有所变化。
(45)和:调和、混用。“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来。休:本
指休息,这里含有优游自得地生活的意思。钧:通作“均”;“天钧”即自然而又均衡

(46)两行:物与我,即自然界与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47)至:造极,最高的境界。
(48)封:疆界、界线。
(49) 以:原本作“之”据文义改。
(50)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弹琴著称。庄子认为,音本是一个整体,没有高低长短之分
就无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师都不可能同时并奏各种各样的声音。正因为分出音的高低
长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来。
(51)师旷: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枝策:用如动词,用枝或策叩击拍节,犹如今天的打
拍子。一说举杖击节。
(52)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学派的著名人物。据:依;梧:树名。惠施善辩,“据梧”
意思就是靠着桐树高谈阔论。一说“梧”当讲作桐木几案,“据梧”则是靠着几案的意
思。
(53)几:尽,意思是达到了顶点。
(54)载:记载;一说载誉。末年,晚年。
(55)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专长和学识。
(56)明:明白、表露。
(57)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但“白”和“坚”都独立于“石”之外。公孙龙子
曾有“坚白论”之说,庄子是极不赞成的。昧:迷昧。
(58)其子:指昭文之子。一说指惠施之子。纶:绪,这里指继承昭文的事业。
(59)这句语意有所隐含,意思是“虽我无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况都叫有所成就的
话,即使是我没有什么成就也可说有了成就了。
(60)滑(gǔ)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
(61)图(圖):亦写作“啚”,疑为“鄙”字之误,瞧不起,摒弃的意思。
【译文】
说话辩论并不像是吹风。善辩的人辩论纷纭,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曾有过定论。果真说了
些什么吗?还是不曾说过些什么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言谈不同于雏鸟的鸣叫,真有区
别,还是没有什么区别呢?
大道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论是怎么隐匿起来而有了是与非呢?大道怎么
会出现而又不复存在?言论又怎么存在而又不宜认可?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
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所以就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
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
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
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
。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
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即便是死亡,刚刚
死亡随即便会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
面同时也就遵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因此圣人
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
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
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
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
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
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用组成事物的要素来说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来说明事物的要素并
非事物本身;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整个自然界不
论存在多少要素,但作为要素而言却是一样的,各种事物不论存在多少具体物象,但作
为具体物象而言也都是一样的。
能认可吗?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可以认可;不可以认可吗?一定也有不可以
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不能认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就的。怎样才算
是正确呢?正确在于其本身就是正确的。怎样才算是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在于其本身就
是不正确的。怎样才能认可呢?能认可在于其自身就是能认可的。怎样才不能认可呢?
不能认可在于其本身就是不能认可的。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认可
的一面,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能认可的一面。所以
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
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旧
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
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
,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
中。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
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
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还不能了解它的究竟,这就叫做“道”。耗费心思方才能
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什么叫
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
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
:“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
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
起来,优游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
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
,而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
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
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
,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果真有形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事物有了
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
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
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他们都爱好自
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样;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
够表现出来。而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
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
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虽无成就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
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
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
然观察事物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NLPCenter.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