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etrel (紫燕*自在飞花轻似梦*燕燕于飞),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庄子·天地·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ug  7 09:00:09 2002) , 转信

天 地

【题解】
“天”和“地”在庄子哲学体系中乃是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祖,一高远在上,一浊重在
下,故而以“天地”开篇。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跟《在宥》的主旨大
体相同,表述的是庄子的政治思想。
全文可以大体分成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无心得而鬼神服”,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基
于“道”。事物是同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自然的,因此治理天下就应当是无为的。这
一部分是全篇的中心所在。第二部分至“大小,长短,脩远”,通过“夫子”之口,阐明
大道深奥玄妙的含义,并借此指出居于统治地位的人要得无为而治就得通晓大道。第三部
分至“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写一寓言小故事,说明无为才能求得大道。第四部分至“南
面之贼也”,通过隐士许由之口,说明聪慧和才智以及一切人为的作法都不足以治天下,
并直接指出“治”的危害就是乱的先导。第五部分至“退已”,说明统治者也要随遇而安
,不要留下什么踪迹。第六部分至“俋俋乎耕而不顾”,对比无为和有为,说明有为而治
必然留下祸患。第七部分至“同乎大顺”,论述宇宙万物的产生,寓指无为而治就是返归
本真。第八部分至“是之谓入于天”,指出治世者必当“忘己”。第九部分至“欲同乎德
而心居矣”,指出从政的要领是纵任民心,促进自我教化,而有为之治不过是螳臂挡车,
自处高危。第十部分至“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借种菜老人之口反对机巧之事和机巧之
心,拒绝社会的进步,提倡素朴和返归本真。第十一部分至“此之谓混冥”,分别描述了
“圣治”、“德人”和“神人”。第十二部分至“事而无传”,进一步称誉所谓盛德时代
的无为而治。第十三部分至“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借“忠臣”、“孝子”作譬,哀叹
世人的愚昧和迷惑。余下为第十四部分,指出追逐功名利禄和声色,貌似有所得,其实是
为自己设下了绳索,无论“得”和“失”都丧失了人的真性。

【原文】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①;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②;人卒虽众③,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
于天④,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⑤,无为也,天德而已矣⑥。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⑦,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⑧,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观
蛭镎哂Ρ涪帷9释ㄓ谔煜抡撸乱并猓恍杏谕蛭镎撸酪玻簧现稳苏撸乱(11);能有
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12),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
畜天下者(13),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14)。《记》曰(15):“通
于一而万事毕(16),无心得而鬼神服。”
【注释】
①化:变化,运动。均:均衡,这里指出于自然。
②治:这里指万物各居其位,各有所得。
③人卒:百姓。
④原:本原。德:自得,即从道的观念出发对待自我和对待外物的顺任态度。
⑤玄古:遥远的古代。君:用如动词,“君天下”即君临天下,统驭天下。
⑥天德:听任自然,顺应自得。
⑦道:庄子笔下的“道”常常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归根结蒂是没
有区别的,齐一的;一是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非人为所能改变。这里侧重
后一含意。言:名,称谓;古人认为能言者必须名分正,名分正方才有谈论的可能。
⑧分:职分。
⑨汎:“泛”字之异体。“汎观”即遍观。备:全;自得而又自足的意思。
⑩本句连同下一句,有的藏本为三个分句:“故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
万物者,义也”,就句间关系和所述内容的前后因果看,分述于“道”、“德”、“义”
三句更为合理些。然这里的注和译仍从旧本。
(11)事:指万事万物因其本性,各施其能。
(12)兼:并同,合于;这里含有归向的意思。
(13)畜:养育。
(14)渊:水深的样子。“渊静”指深沉清静,不扰乱人心。
(15)记:旧注指一书名,为老子所作,但已不可考。
(16)一:这里实指道。
【译文】
天和地虽然很大,不过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却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纷杂,不过它们各得其所
归根结蒂却是同一的;百姓虽然众多,不过他们的主宰却都是国君。国君管理天下要以顺
应事物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所以说,遥远的古代君主统驭天下,一切都出自无为,即听
任自然、顺其自得罢了。
用道的观点来看待称谓,那么天下所有的国君都是名正言顺的统治者;用道的观点来看待
职分,那么君和臣各自承担的道义就分明了;用道的观念来看待才干,那么天下的官吏都
尽职尽力;从道的观念广泛地观察,万事万物全都自得而又自足。所以,贯穿于天地的是
顺应自得的“德”;通行于万物的是听任自然的“道”;善于治理天下的是各尽其能各任
其事;能够让能力和才干充分发挥的就是各种技巧。技巧归结于事务,事务归结于义理,
义理归结于顺应自得的“德”,“德”归结于听任自然的“道”,听任自然的“道”归结
于事物的自然本性。所以说,古时候养育天下百姓的统治者,无所追求而天下富足,无所
作为而万物自行变化发展,深沉宁寂而人心安定。《记》这本书上说:“通晓大道因而万
事自然完满成功,无心获取因而鬼神敬佩贴服。”

【原文】
夫子曰①:“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②!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③。无为为之之
谓天④,无为言之之谓德⑤,爱人利物之谓仁⑥,不同同之之谓大⑦,行不崖异之谓宽⑧
,有万不同之谓富⑨。故执德之谓纪⑩,德成之谓立(11),循于道之谓备(12),不以物挫
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13),沛乎其为万物逝也(14)。若然者
,藏金于山,藏珠于渊(15),不利货财(16),不近贵富(17);不乐寿(18),不哀夭;不荣
通(19),不丑穷(20);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21),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22)。显则明
,万物一府(23),死生同状。”
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24)。金石不得(25),无以鸣。故金石有声,
不考不鸣(26)。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27),素逝而耻通于事(28),立之本原而知通
于神(29)。故其德广,其心之出(30),有物采之(31)。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
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32)!忽然出(33),勃然动(34),而万物从之乎(3
5)!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36),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37);无声之中,独
闻和焉(38)。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39),神之又神而能精焉(40)。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
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41);大小、长短、脩远(42)。”
【注释】
①夫子:即庄子,庄子后学者对他的敬称。一说“夫子”指“老子。”
②洋洋:盛大的样子。
③刳(kū):剖开并挖空。“刳心”指掏空整个心胸,排除一切有为的杂念。
④无为为之: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即不为而为的意思。
⑤无为言之:用无为的态度去谈论,即不言而言的意思。
⑥爱人:给人们带来慈爱。利物:给万物带来利益。
⑦不同同之:使各各不同的万物回归到同一的本性。
⑧崖:伟岸,兀傲。异:奇异。“崖异”连在一起,含有与众不同的意思。宽:宽容。
⑨有万不同:指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
⑩执:保持,持守。德:这里指人的自然禀赋。纪:纲纪。
(11)立:指立身社会建功济物。
(12)循:顺。
(13)韬:包容,蕴含。事心:建树之心。
(14)沛:水流湍急的样子。逝:往,归向。
(15)藏:亦作“沉”。
(16)不利货财:不以货财为利。
(17)近:接近、靠拢,引申为追求。
(18)不乐寿:不把寿延看作快乐。
(19)不荣通:不以通达为荣耀。
(20)丑:羞耻,“不丑穷”就是不把贫穷看作是羞耻。
(21)拘(gōu):通作“钩”,取的意思。一:全。私分(fèn):个人分内的事。

(22)王(wàng):称王的意思,“王天下”即称王于天下,也就是统治天下。处显:
居处显赫。
(23) 一府:归结到一处。
(24)漻(liáo):清澈的样子。
(25)金石:这里是借指用“金”和“石”所制成的钟、磬之类的器皿。
(26)考:敲击。
(27)王德之人:盛德之人。本文讨论治世之事,故所谓盛德之人,也即真正能够成为治理
天下的人。
(28)素:朴质。逝:往。耻通于事:就是以通晓于琐细之事为耻。
(29)本原:这里指万物的根本和原始的真性。神:神秘莫测的境界。
(30)出:显现,感应。
(31)采:求;这里指外物的探取。
(32)荡荡:浩渺伟大的样子。
(33)忽然:无心的样子。
(34)勃然:义同于“忽然”。“动”与上句的“出”都是指有所感而后有所反应的意思。

(35)从:跟随。
(36)冥冥:幽暗、深渺的样子。
(37)晓:明晓。
(38)和:唱和,应合。
(39)能物焉:意思是能够从中产生万物。
(40)能精焉:即能够从中产生出精神。
(41)骋:驰骋,纵放。要:总,求。宿:会聚,归宿。
(42)脩:同修,高、长的意思。
【译文】
先生说:“道,是覆盖和托载万物的,多么广阔而盛大啊!君子不可以不敞开心胸排除一
切有为的杂念。用无为的态度去做就叫做自然,用无为的态度去说就叫做顺应,给人以爱
或给物以利就叫做仁爱,让各各不同的事物回归同一的本性就叫做伟大,行为不与众不同
就叫做宽容,心里包容着万种差异就叫做富有。因此持守自然赋予的禀性就叫纲纪,德行
形成就叫做建功济物,遵循于道就叫做修养完备,不因外物挫折节守就叫做完美无缺。君
子明白了这十个方面,也就容藏了立功济物的伟大心志,而且像滔滔的流水汇聚一处似的
成为万物的归往。像这样,就能藏黄金于大山,沉珍珠于深渊,不贪图财物,也不追求富
贵;不把长寿看作快乐,不把夭折看作悲哀,不把通达看作荣耀,不把穷困看作羞耻;不
把谋求举世之利作为自己的职分,不把统治天下看作是自己居处于显赫的地位。显赫就会
彰明,然而万物最终却归结于同一,死与生也并不存在区别。”
先生还说:“道,它居处沉寂犹如幽深宁寂的渊海,它运动恒洁犹如明澈清澄的清流。金
石制成钟、磬的器物不能获取外力,没有办法鸣响,所以钟磬之类的器物即使存在鸣响的
本能,却也不敲不响。万物这种有感才能有应的情况谁能准确地加以认识!具有盛德而居
于统治地位的人,应该是持守素朴的真情往来行事而以通晓琐细事务为羞耻,立足于固有
的真性而智慧通达于神秘莫测的境界。因此他的德行圣明而又虚广,他的心志即使有所显
露,也是因为外物的探求而作出自然的反应。所以说,形体如不凭借道就不能产生,生命
产生了不能顺德就不会明达。保全形体维系生命,建树盛德彰明大道,这岂不就是具有盛
德而又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吗?浩渺伟大啊!他们无心地有所感,他们又无心地有所动,然
而万物都紧紧地跟随着他们呢!这就是具有盛德而又居于统治地位的人。道,看上去是那
么幽暗深渺,听起来又是那么寂然无声。然而幽暗深渺之中却能见到光明的真迹,寂然无
声之中却能听到万窍唱和的共鸣。幽深而又幽深能够从中产生万物,玄妙而又玄妙能够从
中产生精神。所以道与万物相接,虚寂却能满足万物的需求,时时驰骋纵放却能总合万物
成其归宿,无论是大还是小,是长还是短,是高还是远。”

【原文】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①,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②,遗其玄珠③。使知索之而不得④,
使离朱索之而不得⑤,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⑥,乃使象罔⑦,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
∠筘枘丝梢缘弥酰俊
【注释】
①赤水:虚拟的水名。
②还(xuán):通作“旋”,随即、不久的意思。
③玄珠:喻指道。
④知(zhì):杜撰的人名,寓含才智、智慧的意思。索:求,找。
⑤离朱:人名,寓含善于明察的意思。
⑥喫(chī)诟:杜撰的人名,寓含善于闻声辩言的意思。
⑦象罔:杜撰的人名。“象”指形,“罔”则指“无”或“忘”,因而“象罔”之名寓含
无智、无视、无闻的意思。
【译文】
黄帝在赤水的北岸游玩,登上昆仑山巅向南观望,不久返回而失落玄珠。派才智超群的智
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明察的离朱去寻找未能找到,派善于闻声辩言的喫诟去寻找也未
苷业健S谑侨梦拗恰⑽奘印⑽尬诺南筘枞パ罢遥筘枵一亓诵椤;频鬯担骸捌婀职。
∠筘璺讲拍芄徽业铰穑俊

【原文】
尧之师曰许由①,许由之师曰齧缺,齧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尧问于许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②?吾藉王倪以要之③”。许由曰:“殆哉圾乎天下④
!齧缺之为人也,聪明叡知⑤,给数以敏⑥,其性过人,而又乃以人受天⑦。彼审乎禁过
啵恢缮S胫涮旌酰勘饲页巳硕尢膦帷7角冶旧矶煨微猓角易鹬
鸪(11),方且为绪使(12),方且为物絯(13),方且四顾而物应(14),方且应众宜(15),
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16)。夫何足以配天乎?虽然,有族,有祖(17),可以为众父(18)
,而不可以为众父父(19)。治,乱之率也(20),北面之祸也(21),南面之贼也(22)。”
【注释】
①许由连同以下数句中的齧(niè)缺、王倪和被衣均为人名,除许由曾见于其他典籍
外,其余三人都是作者杜撰的隐士,他们清廉洁己,不同于世俗。
②配天:做天子。
③藉:借助。要:通作“邀”,请的意思。
④圾:通作“岌”,危险的意思。
⑤叡(ruì):“睿”字之异体,聪慧的意思。
⑥给:捷。数(shuò):频繁,引申为快捷的意思。
⑦乃:竟。人:指人为。受:相应,调合,“受天”是说对应或调合自然的禀赋。
⑧审:明瞭。
⑨乘:趁,引申为借助。“乘人”即借助于人为。无天:抛弃自然的秉性。
⑩本身:以自身为本,把自我当作万物归向的中心。异形:改变万物固有的形迹。
(11)尊知:尊崇才智。火驰:像大火蔓延似的快速急骤,指急急忙忙地为求知和驭物而奔
逐。
(12)绪:端,这里喻指细末的小事。使:役使。
(13)絯(gāi):拘束。
(14)物应:为外物而应接,即应接外物的意思。
(15)应众宜:应接众多的外物而奢求处处适宜。
(16)与(yù):参预。“与物外”指参预外物的变化。恒:固定不变,“未始有恒”指
从不曾有过定准。
(17)祖:初始之人。
(18)父:这里指同族人中的首领,也可以理解为统领一方的官长。
(19)前一“父”字同于前一注,后一“父”字指统领众多首领或地方长官的国君,即前面
所说的“天子”。
(20)率:先导。
(21)古代帝王坐位向南,臣子面见国君时则面朝北方,因此“北面”乃是臣下和百姓的代
称,而下句的“南面”则是国君的代称。
(22)贼:这里指象《胠箧》中田成子那样杀死国君而自立为诸侯的窃国大盗。
【译文】
尧的老师叫许由,许由的老师叫齧缺,齧缺的老师叫王倪,王倪的老师叫被衣。
尧问许由说:“齧缺可以做天子吗?我想借助于他的老师来请他做天子。”许由说:“恐
怕天下也就危险了!齧缺这个人的为人,耳聪目明智慧超群,行动办事快捷机敏,他天赋
过人,而且竟然用人为的心智去对应并调合自然的禀赋。他明了该怎样禁止过失,不过他
并不知晓过失产生的原因。让他做天子吗?他将借助于人为而抛弃天然,将会把自身看作
万物归向的中心而着意改变万物固有的形迹,将会尊崇才智而急急忙忙地为求知和驭物奔
走驰逐,将会被细末的琐事所役使,将会被外物所拘束,将会环顾四方,目不暇接地跟外
物应接,将会应接万物而又奢求处处合宜,将会参预万物的变化而从不曾有什么定准。那
样的人怎么能够做天子呢?虽然这样,有了同族人的聚集,就会有一个全族的先祖;可以
成为一方百姓的统领,却不能成为诸方统领的君主。治理天下,必将是天下大乱的先导,
这就是臣子的灾害,国君的祸根。”
【原文】
尧观乎华①。华封人曰②:“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③。”
“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④。”尧曰:“辞。”封人曰:“寿、富
、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
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⑤,故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⑥。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
,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食⑦,鸟行而无彰⑧;天
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僊⑨;乘彼白云,至于
帝乡⑩;三患莫至(11),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
封人曰:“退已!”
【注释】
①乎:于。华:地名。
②封:守护疆界的人。
③辞:谢绝,推辞。
④男子:男孩子。
⑤所以养德:调养无为之德的办法。
⑥然:通作“乃”,竟然的意思。
⑦鹑(chún):鹌鹑,一种无固定居巢的小鸟,“鹑居”意思就是像鹌鹑那样没有固
定的居所。(gòu):初生待哺的小鸟,“食”意思是像初生待哺的小鸟那样无心
觅求食物,这里喻指圣人随物而安。
⑧无彰:不留下踪迹。
⑨僊(xiān):“仙”字之异体。
⑩帝乡:旧注指天和地交接的地方。
(11)三患:即前面谈到的寿、富、多男子所导致的多辱、多事和多惧。
【译文】
尧在华巡视。华地守护封疆的人说:“啊,圣人!请让我为圣人祝愿吧。”“祝愿圣人长
寿。”尧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富有。”尧说:“用不着。”“祝愿圣人多男儿。
”尧说:“用不着。”守护封疆的人说:“寿延、富有和多男儿,这是人们都想得到的。
你偏偏不希望得到,是为什么呢?”尧说:“多个男孩子就多了一层忧惧,多财物就多出
了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些困辱。这三个方面都无助于培养无为的观念和德行,所以我谢
绝你对我的祝愿。”
守护封疆的人说:“起初我把你看作圣人呢,如今竟然是个君子。苍天让万民降生人间,
必定会授给他一定的差事。男孩子多而授给他们的差事也就一定很多,有什么可忧惧的!
富有了就把财物分给众人,有什么麻烦的!圣人总是象鹌鹑一样随遇而安、居无常处,象
待哺雏鸟一样觅食无心,就像鸟儿在空中飞行不留下一点踪迹;天下太平,就跟万物一同
昌盛;天下纷乱,就修身养性趋就闲暇;寿延千年而厌恶活在世上,便离开人世而升天成
仙;驾驭那朵朵白云,去到天与地交接的地方;寿延、富有、多男孩子所导致的多辱、多
事、多惧都不会降临于我,身体也不会遭殃;那么还会有什么屈辱呢!”守护封疆的人离
开了尧,尧却跟在他的后面,说:“希望能得到你的指教。”守护封疆的人说:“你还是
回去吧!”

【原文】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①。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
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②,立而问焉③,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
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④
,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
行邪⑤?无落吾事⑥!”俋俋乎耕而不顾⑦。
【注释】
①伯成子高:杜撰的人名。
②下风:下方。
③焉:用同于“之”。
④劝:劝勉。
⑤阖(hé):通作“盍”。怎么不的意思。
⑥无:毋,不要的意思。落:荒废。
⑦俋俋(yì):用力耕地的样子。
【译文】
唐尧统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作诸侯。尧把帝位让给了舜,舜又把帝位让给了禹,伯成子高
便辞去诸侯的职位而去从事耕作。夏禹前去拜见他,伯成子高正在地里耕作。夏禹快步上
前居于下方,恭敬地站着问伯成子高道:“当年尧统治天下,先生立为诸侯。尧把帝位让
给了舜,舜又把帝位让给了我,可是先生却辞去了诸侯的职位而来从事耕作。我冒昧地请
问,这是为什么呢?”伯成子高说:“当年帝尧统治天下,不须奖励而百姓自然勤勉,不
须惩罚而人民自然敬畏。如今你施行赏罚的办法而百姓还是不仁不爱,德行从此衰败,刑
罚从此建立,后世之乱也就从此开始了。先生你怎么不走开呢?不要耽误我的事情!”于
是低下头去用力耕地而不再理睬。

【原文】
泰初有无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②,有一而未形③。物得以生④,谓之德;未形者有分
⑤,且然无閒⑥,谓之命;留动而生物⑦,物成生理⑧,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⑨
,谓之性。性脩反德⑩,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11);喙鸣合,与天地为
合。其合缗缗(12),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13)。
【注释】
①泰:同“太”。初:始。在庄子的哲学观念中,宇宙产生于元气,元气萌动之初就叫做
太初,因而“泰初”也就是宇宙的初始。
②一:混一的状态,指出现存在的初始形态。
③未形:没有形成形体。
④得:自得。“物得以生”是说万物从浑一的状态中产生,即所谓自得而生,外不借助于
他物,内不借助于自我,不知所以产生而产生。
⑤未形者:没有形成形体时。分:区别,指所禀受的阴阳之气不尽相同。
⑥閒(jiàn):“閒”字之古体,今又简化为“间”,指两物之间的缝隙。
⑦留:滞静,与“动”相对应。阴气静,阳气动,阴阳二气之滞留和运动便产生物。一说
“留”讲作“流”,“留动”亦即运动。
⑧生理:生命和机理。
⑨仪则:轨迹和准则。
⑩脩:同“修”,修养。
(11)喙(huì):鸟口。
(12)缗缗(mín):泯合无迹的样子。
(13)大顺:指天下回返本真之后的自然情态。
【译文】
元气萌动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于“无”,而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称谓;混一的状态就
是宇宙的初始,不过混一之时,还远未形成各别的形体。万物从混一的状态中产生,这就
叫做自得;未形成形体时禀受的阴阳之气已经有了区别,不过阴阳的交合却是如此吻合而
无缝隙,这就叫做天命;阴气滞留阳气运动而后生成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这就叫
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轨迹与法则,这就叫做本性。善于修身养性就会返归自得,
自得的程度达到完美的境界就同于太初之时。同于太初之时心胸就会无比虚豁,心胸无比
虚豁就能包容广大。混同合一之时说起话来就跟鸟鸣一样无心于是非和爱憎,说话跟鸟一
样无别,则与天地融合而共存。混同合一是那么不露踪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这就
叫深奥玄妙的大道,也就如同返回本真而一切归于自然。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9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2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