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ingzhc (朔漠孤鹰),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27日19:14:39 星期一), 站内信件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孙中山说:“自北京大学
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
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
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萌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
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
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
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
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
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量有价值之
事。”(《孙中山选集》上卷,第429 页)
    毛泽东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的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
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
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
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
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这是五四运动比较辛亥革命进
了一步的地方。”(《五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2 页)
    这是现代革命时期两大革命的领袖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孙中山着重于新
文化运动的内容,用“攻心”、“革心”两个词汇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毛泽
东从阶级斗争的观点,用反帝反封两个概念说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这两方面联
合起来,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全面的历史意义。
    本书第六册己经指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当时的迸步人物都承认必须“
以夷为师”。“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说,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长处
,以抵制西方。但是,什么是西方的长处,各个时期的人有深浅程度不同的认识
。首先有人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兵器;其次有人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宗教(太平
天国);再有人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工业(洋务派);也有人认为,要学习西方
的政治(戊戌维新派)。旧民主主义革命家提出要进行更全面的革命,更全面地
向西方学习,但没有成功。新文化运动提出西方的长处是文化,要废除中国传统
的旧文化,代之以西方的新文化,这就比以前的认识更深刻,革命更彻底了。
    所谓“文化”是很广泛的,有物质、精神两方面,包括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一般地用起来,这个名词偏重于精神方面,偏重于一个社会的上层
建筑。如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思想学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所以孙
中山称这方面的革命为“攻心”、“革心”。
    新文化运动把新文化的要点归结为两件事:民主与科学。民主,并不是专指
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并不是指一种学问,
而是一种思想方法。新文化运动讲到这里,可以说是把西方的长处认识透了,把
向西方学习说到家了。它所要求的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思想改造,要求人们
把封建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改变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是所谓“攻
心”与“革心”的真实意义。
    蔡元培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是因为他已经对于这种转变有了相
当充分的认识。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7.24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5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