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osedancer (毕业前,让我抱抱你),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陈韵琳: 流浪或归乡?--存在主义文学评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29 02:08:50 2001), 转信
发信人: nightmice (被老鼠欺负的猫),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陈韵琳: 流浪或归乡?--存在主义文学评析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Jun 28 16:53:36 2001), 站内信件
陈韵琳: 流浪或归乡?--存在主义文学评析
转自“心灵小息”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评析
谈到文学作品中对於人性沈沦的最深刻反思,一定要处理的,就是「存在文学」这一
重要领域。因为存在文学已不在刻画个别的人物情境,而是陈述著一个时代性的问题。
读者也因此无法置身事外,观赏别人的喜剧与悲剧,读者会从存在文学的哲学性文辞中
,看见所有时代中人,包括自己的苦痛焦虑与绝望。
文学,就其粗略分期来说,曾经历过「古典时代」、「浪漫时代」,以及反叛浪漫,
据实描写中下阶层生命困境的「写实时代」,和再度反叛写实,走入神秘象徵意识流的
「新浪漫派」。新浪漫派的鼎盛高峰,就小说界而言,首推乔艾斯的《尤里西斯》。就
此之後,文学分期突然转向,走入「存在文学」时期。
到底什麽是存在文学呢?既选用「存在」,多少跟存在哲学有一点点相关。
§存在哲学与存在文学
哲学从笛卡尔将主客二元对立,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主体的理性能力後,历经经
验主义者柏克莱、休谟的不断质疑修正,到了康德,则批判传统对理性无限能力的认知
,认为理性不可能理解物自体,这时哲学界理性主义的高峰已过,渐渐式微,还外加社
会学研究者马克思、韦伯对人理性的批判,甚至科学界孔恩对科学「典范」是否可能客
观的质疑....,哲学传统在处处冲击之下几乎要完全瓦解掉。
就在此时,哲学界出现一个大转向:胡赛尔以其新方法论「括弧还原存而不论」,企
图找出先设「想当然尔」背後仍须被质疑的预设。其最重要弟子海德格,根据老师胡赛
尔的理论,再度修正,提出跟当年的笛卡尔完全相反的哲学理论「我在故我思」,认为
哲学不应先从「知识」入手,而应先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
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
从此哲学界封闭性的本体论研究不再囿限於人的理性。新的认识论肯定想像、潜意识
、原型、挑战、希望、信仰、同情、抉择以及意志。
也就是说,哲学开始研究「人生」。人生是「此在」的自我表现,人生无法回避焦虑
、担忧、耽溺与最终的归宿死亡,人生最向往的处境是「绝对自由」...。
这种转向,约在19世纪末就出现,到二次大战结束後方完全成形。二次大战後的世界
,已完全不相信理性进步,反而对黑格尔「绝对理性」所导致的国家主义浩劫,弥漫著
自省与反思。因此沿著海德格哲学,不拘是新马克思、诠释学或後现代哲学都尝试用哲
学来解决现世的问题。
存在文学正是於此时蓬勃发展,最重要的存在文学作家,诸如卡谬、卡夫卡及海明威
的重要作品几乎都是第一次大战以後出现的。这些存在文学作家虽有不同的作品风格,
却相当一致地呈现人生状态中的焦虑、担忧、沈溺与荒谬。
§疏离与荒谬
存在文学的一个共通特色就是文学近似哲学。过去的小说,除了走象徵神秘的意识流
以外,都会很清楚地陈述故事与情节。但存在文学小说故事性却不强,或者是故事可以
陈述,却不容易马上掌握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连,需要一种哲学性的解读作辅助。
譬如卡夫卡於1919年出版的《蜕变》,说的是一个人变成虫的故事。若强要做文学性
解读,或强要讲述情节、人物与对白,会觉得《蜕变》简直荒诞到极点。
《蜕变》是说一个人早上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一条大虫。他全家的生计全掌握在他的
手上,因此变成虫後,他有很几天还一直担心父母与妹妹的生活,期待著赶快回返成人
。他的家人中,除了妹妹以外,全都害怕他,因此把他关在房中不让他出来,由妹妹负
责天天喂食。渐渐地,他过去一切的生活习惯全都消失不见,他真的变成虫,喜欢阴暗
的角落,喜欢吃虫爱吃的食物,唯一没改变的是他的思想与情感,这就成为他的悲剧。
有一次,妹妹在拉小提琴□□妹妹习小提琴,是他过去辛苦上班供应的□□他一时激动
,想回返过去与家人相聚聆听的时光,恰好家人又忘了把门锁上,因此他不知不觉地爬
了出来,却造成一场大大的骚动不安,客人惊惶奔逃,家人匆匆把他赶进去。当夜,那
最不怕他的妹妹也说要抛弃那条虫,说:「万一这虫从头到尾都不是哥哥呢?」虫听见
了,就在第二天,虫死了。
《蜕变》这故事很明显的根本不是现实生活会发生的事件,它不只是文学,也是哲学
,它是在表达一种致命的疏离,这疏离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政治社会的架构底下,不管是
极度商业物化,或极权社会,甚或是类似精神分裂脱离现实的疏离…。每个人都可以就
自己生存状态中所呈现的疏离,来解读人变成虫的故事,因而与《蜕变》此一文学作品
产生情境的关连。
§以「习惯」来自我摧残
卡夫卡出版於1925年的另一部小说《审判》一样有类似的特点。《审判》是说一个人
在某年某日的某一天,突然被控诉有罪,他必须於每周日去接受审判,平日则过著例行
的生活。审判地点的破败、吵杂与人际间的荒谬,与平日生活的舒适完全格格不入。最
令他痛苦的,是他根本不知自己的罪为何。他发现他周遭的人都知道他有罪,知道他在
接受审判,但是每当他要问及到底自己是什麽罪名时,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父亲、同事
,全都回避著,隐讳著,神秘著,莫测高深著。他在不知何罪的痛苦中,疏离了他与周
遭的人,也疏离了他日常的生活与审判的周日,疏离了平日生活的规则与审判日的荒谬
。最後他终於莫名其妙地被好像完全与审判无关地杀死在路上,罪名是「像条狗」。
这故事一样需要哲学性的解读。它呈现疏离与荒谬,有人解读成独裁政权,也有人解
读成基督教信仰下所灌输给人不当的、神经质的罪意识,或是物化社会之人成为「非人
」。
卡夫卡说:「存在其实是『丧尽内容的』和『不确定』的,并因而是『不可说出的』
,尽管如此,人却无时无刻地趋向它。」在卡夫卡看来,世界是荒谬的,人必须忍耐一
切,以至於对一切荒谬形成习惯的态度,人的存在才能达到自由。
卡夫卡这种看法其实相当「自我摧残」。较之於卡谬,则卡谬倾向反击。他反击的方
法是以荒谬回应荒谬。这个观点明显见之於卡谬1942年出版的《异乡人》。
§以荒谬来反叛
《异乡人》故事一开始就是「母亲死了」。但在这重要事件下,主角的态度却是极其
的冷漠无情,在母亲下丧当天,他邂逅女友,并上床作爱。而男主角周遭的人,情感状
态都一样是极其荒谬的。譬如一个吃软饭的,依赖女友作妓女供养自己,却屡屡打女友
,理由是女友不忠,又譬如一老人养只狗,他与狗感情不睦,他打狗,狗向他吠,後来
狗逃家,老人却哭泣,觉得失去生存的指望。至於小说的高潮:男主角用枪打死阿尔及
利亚人,绝非为了朋友与他们有仇的情义,仅仅是因为阳光太耀眼像是伸出一把刀。男
主角作监期间,卡谬花了非常长的篇幅来描述那种前後不连贯的片段生命处境。最後,
男主角被判死刑,理由跟杀人事件的关连也是极其可笑的:「母亲下丧那天他没有哭。
」
从《异乡人》的确可看出卡谬以荒谬来回应荒谬的人生哲学。他对人生的看法有如作
监,生命不连贯且片片段段,他对价值、意义、宗教情怀、人生在世的处境等的诠释,
简而言之就是四个字:「荒谬」、「异乡」。
卡谬的中心概念是「荒谬」。荒谬是「理性的人」遭遇到「毫无道理的世界」之後产
生出来的。面对荒谬,才出现「反叛」,所以卡谬有句名言:「我反叛,因此,我存在
。」对付荒谬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诸其身,以荒谬对付荒谬,也就是视一切现
存秩序和道德於不顾,自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不但不回避荒谬,反而让荒谬继续保持
下去。他透过《薛西弗斯的神话》说:「反叛给予生活以价值。」
§对基督教信仰的控诉
存在文学出现於一二次大战之际,其内容绝对跟两次大战带给人的荒谬绝望有关。而
恰如人类在两次大战後抛弃信仰,存在文学也泰半将信仰放逐。
譬如卡谬,他就对存在哲学中的一支「祈克果神学」相当不满,对祈克果尽管知道生
命的荒谬,却鼓励信仰最後的一搏:以信心的跳跃来与神相遇,卡谬说这是「自贬」,
是「自弃」,是「哲学上的自杀」。
贝克特的《等待果陀》,就很明显地是部控诉信仰的存在文学。《等待果陀》是部戏
剧,剧中两个主人翁一直在等果陀,在等待过程中一直是又无聊、又烦闷、又空虚、又
琐碎地讲话、作动作,从白天等到晚上,直到出现一个孩子,告知「果陀不来,或许明
天会来。」於是两个主人翁说:「走吧!」但是却不动。直到次日,生命继续重复。
两幕剧都出现等待果陀,但却等到幸运与波左两人。波左是主人,幸运是奴隶,主奴
的角色,完全是命运随机的安排。到第二幕幸运哑了,波左瞎了,但他们说不出是何时
哑、何时瞎的。他们身上虽然明明有时间的刻痕,却抗拒著记录时间。
贝克特剧中的果陀,是个一直未露脸,却掌控了主人翁生命重心的人物。他显然喜怒
无常,让人猜不透心思。譬如被他差来报信的孩子就说,果陀会打他哥哥,但是不知为
什麽。
在剧中主人翁曾称自己「亚当」,叫波左「亚伯」,叫幸运「该隐」。台词两次说:
「我们就是全人类。」而对话中屡屡提到基督。因此贝克特整出剧充满了对基督宗教的
控诉、反抗,与荒谬感。
剧情一开始就是一句对话:「什麽事都作不成!」
「一辈子我都在避免那个念头,告诉自己,别迷糊,你还没把样样事都试过呢!於是
我继续奋斗。」
然後在对白中出现「所盼望的未得,令人心忧。」这句话出自箴言13章12
节,但删掉下句:「所愿意的来到,却是生命树。」
这就构成整出剧的控诉主题:「果陀不来。」
在这一切中有什麽真理呢?除了以上的中心主题外,还有非常多控诉宗教的对白,例
如:「念过圣经吗?记得福音书吗?」「我记得圣地地图,都是彩色的,很漂亮,死海
是淡蓝色的,一看就觉得口渴起来。」「耶稣定十字架时,救了一个强盗。为何只救这
个,不救那个免於死亡?为何四个作者中只有一个提到有一强盗被救,我们要信谁的记
录?」
「我们到底向他求过什麽?一种祷告,一种模糊的祈求。他怎麽回答?他说他会考虑
,他必须好好想一想,他不能答应任何事情。」
波左说他自己与幸运的主奴关系(他们喻指亚伯、该隐,与全人类):「我很可以换成
他的身份,他可以换成我的身份,假如命运碰巧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一生都在和基督相比,基督至少可以钉十字架,我们却无事可作。」《等待果陀》
控诉宗教,也陈述人类历史命运的荒谬。例如以下的对白:
「我们是不是被果陀拴住了?」
波左:「让我们不要再说自己这一代的坏话,因比前一代欢乐不少一点。」
「夜在无意料时来到,地球上的事就是如此。」波左:「幸运乱跳舞,这我称之为代罪
羔羊的苦闷。」
「又磨过一天,又打发一天。」
「你说你快乐,即使不是真的。」
「凡人都有他的小十字架要背,直到他死并被遗忘。」
「我们不再思想,不再有精力,不能保持沈默,充耳不闻。我们明明不用头脑也过得去
,我们在要求什麽?我们总得找到事情,让自己觉得自己存在。」
波左:「有一天我醒来就瞎得像命运一样,瞎子没有时间观念,时间的产物也随之隐匿
,幸运也突然哑了。你一直问何时发生何时发生的?你那该死的时间还没把我折磨够吗
?」
「在这一切中能有什麽真理呢?」
《等待果陀》最後的台词是:「『我们走吧!』」但是他们不动。
§从思乡到流浪
贝克特於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等待果陀》出版於1952年,距离存在文学哲
学的先知尼采的《上帝之死》(1882年)整整七十年之久。尼采在产生「上帝之死」此
一断句的著作《欢愉的智慧》中,第一次对以基督教的权威赋予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信
仰自觉性的否定。他描述一个狂人在白昼提著油灯跑到市场一面四处奔跑一面喊:「我
在找神!...神去哪里了呢?我现在告诉你们吧!是我们杀死了神!是你和我...,神死
了,就那样死了!杀死神的是我们!」
尼采陈述的,不仅是他自觉性地弃绝信仰,也是先知性地陈述即将来临的,整个时代
对神的弃绝。
另一伟大的俄国文学家,有时也被归类为存在文学先驱的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还
比尼采早四年,透过《卡拉马助夫兄弟们》(1878年)中的伊凡说:「因为没有上帝,
一切都可以被容许。(指的是道德)」
贝克特的《等待果陀》,其实无非是尼采、卡谬等先驱的进一步验证。
§废墟导向拯救?
存在哲学的先驱海德格说,一个形而上的抽象彼岸世界终止了,但他并未宣告上帝信
仰的终止,他只是宣告一种方法论的终止。後辈学者描述他开启的哲学有若「思乡的游
子」,念念不忘信仰的家乡,这在他《存在与时间》哲学思维中的确一直若隐若现。其
哲学体系中对存在真理的「去遮蔽」「揭露」的描述,多少肯定了真理必然存在,并表
现出对真理的向往。
但延续海德格以後的存在哲学,距离「真理的家乡」却越来越远,越来越仅只关注现
世,或是在「意义的耽延」中变成一种嬉玩的态度。譬如相当影响後结构哲学的德希达
,较之海德格,就很像是个流浪汉。海德格的「现象学分解」,是一种批判步骤,将概
念分解到根源,因为概念在历史长河中,会被遮蔽出现偏差,所以需清理其系谱,寻找
起源,推断归宿。德希达却只是抓住偏差歧异,瓦解一致性。海德格旨在恢复对话,德
希达并不,海德格为建立基础存在论而强调存在论差异,德希达则为消解形上学而启用
延异。
同样地,存在文学初始,法兰克福学派的瓦尔特.班杰明曾在其文学批评理论中说:
「只有对一切尘世存在的悲惨、无意义彻底确信,才有可能透视出一种从废墟中升起的
通向拯救王国的远景。」对班杰明而言,透过文学描述出幻灭、荒谬、无望、虚无的「
废墟」感,就是一种赎救的过程,恰如「弥赛亚」来临之前的阵痛,以此「辩证意象」
作为赎救的形式而存在。
班杰明是不是太过浪漫?至少哈柏马斯就说,班杰明的思想本质上是「赎救论」的批
评,而不是「意识型态」的批评。也就是说,班杰明对存在文学的「废墟导向拯救」论
点,跟他犹太人背景中对弥赛亚裂天而降的信仰绝对有关。然而,当赎救信仰彻底幻灭
,等待的果陀不来,「废墟」就不再是拯救,而是空虚与绝望了。这就是为什麽现代文
学作品越来越多呈现受德希达影响的解构与嘻玩嘲讽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存在文学是思
乡游子流浪前,最後一声悲剧性的呐喊,从此在市场提灯找神的人不复存在。
存在文学之後,文学走向一如哲学的走向,严肃者或贴近女性主义与同性恋议题,或
在神秘主义浪潮下贴近魔幻写实,或处理种族主义议题,更多的是继续玩世不恭的嘲谑
,诸如被称为黑色幽默或黄色幽默…的包装颓废,再加上商业文化对一切艺术文学的收
编,艺术文学非但不能像班杰明所说的成为一种救赎,甚至极为讽刺地,由谁来救赎艺
术文学,竟成为艺文界最关切的问题。
艺术文学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寻找救赎,无非是寻找另一个振衰起弊的出路。恰
似存在哲学中齐克果神学由荒谬导向「信心的一搏」,存在文学中也有杜斯托也夫斯基
式地在卑微苦难的人世间「等候救赎」,如果当年以自我摧残或荒谬来对抗荒谬、以艺
术文学救赎荒谬是一种估算的错误,是否这长久以来一直被冷落的齐克果与杜斯托也夫
斯基所遥遥指出的方向,会是一个需审慎考虑的可能呢?
----------------------------------------------------------------------------
----
“心灵小息”
--
※ 修改:.rosedancer 於 Jun 29 02:10:28 修改本文.[FROM: 61.167.60.3]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bbs.nju.edu.cn.[FROM: 202.119.52.143]
--
※ 转寄:.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bbs.nju.edu.cn.[FROM: 61.167.60.3]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osedancer.bbs@bbs.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0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