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gcat (评论员),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请问黑格尔是如何轻视中国哲学的(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Jun 22 14:54:51 2001) , 转信


发信人: oncemore (彩虹战士),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请问黑格尔是如何轻视中国哲学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0年12月23日17:47:13 星期六), 站内信件 
  
    qiao在《哲学是什么之二》中提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轻视,qiao认为在bbs 上不 
必象写论文一样板着面孔,这一点我很同意,但是由于没有引证,也就给看文章的人造 
成理解的真空,不知道qiao能不能将这个问题再谈一谈。 
    qiao在文中对黑格尔轻视中国哲学的解释,主要着眼于黑格尔对中国语言的生疏, 
但我想应该不止是这么简单吧。语言的障碍的确阻断文化的交流,但是黑格尔作为一个 
哲学家,显然从研究态度上说不可能在没有获得对一种哲学的正确理解之前妄下结论。 
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更深刻的原因呢
----------------------------------------------------------------------------
发信人: qiao (淇澳),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Re: 请问黑格尔是如何轻视中国哲学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0年12月23日20:31:5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东方哲学”甲中对中国哲学有所讨论,让我们看看他
 
的说法: 
  
    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译者),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
 
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
 
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 
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 
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 
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中国人说那些直线是他们文字的基础,也是他们哲学的基础。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
 
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中国人不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徵的阶段),我们必须
 
注意--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里面。 
这些规定诚然也是具体的,但是这种具体没有概念化,没有被思辩地思考,而只是从通 
常的观念中取来,按照直观的形式和通常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些东西【五行】我们不能认为是原则。在中国人普遍的抽象于是继续变成为具体的
 
东西,虽然这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的次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识的东西。这就是所有中国
 
人的智慧的原则,也是一切中国学问的基础。 
    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面的;当他们过渡到具体者时,他们所谓具体者在理论方面乃是
 

感性对象的外在联结;那是没有(逻辑的、必然的)秩序的,也没有根本的直观在内的。
 
再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 
    从起始进展到的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治国之术、历史等。但这类的具体者本身
 
并不是哲学性的。这里,在中国,在中国的宗教和哲学里,我们遇见一种十分特别的完全
 
散文式的理智。--人们也知道了一些中国人的诗歌。私人的情感构成这些诗歌的内容。 
中国人想像力的表现是异样的:国家宗教就是他们的想像的表现。但那与宗教相关联而 
发挥出来的哲学便是抽象的,因为他们的宗教的内容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内容没有能力 
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 
  
    钱钟书在《管锥编》第一卷《论易之三名》中说:“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
 
宜思辩;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扬弃)为例,以相反两意
 
融合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 
,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不必责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 
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管锥编》第1-2页) 
  
    另一方面,我认为黑格尔的哲学理路是实体论的,而中国哲学则是境界论的,其间的
 
差异,我想另文说明。 
  
【 在 oncemore (彩虹战士) 的大作中提到: 】 
:     qiao在《哲学是什么之二》中提到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轻视,qiao认为在bbs 上不
 
: 必象写论文一样板着面孔,这一点我很同意,但是由于没有引证,也就给看文章的人造
 
: 成理解的真空,不知道qiao能不能将这个问题再谈一谈。 
ぃ簿透次恼碌娜嗽?
: 成理解的真空,不知道qiao能不能将这个问题再谈一谈。 
:     qiao在文中对黑格尔轻视中国哲学的解释,主要着眼于黑格尔对中国语言的生疏,
 
: 但我想应该不止是这么简单吧。语言的障碍的确阻断文化的交流,但是黑格尔作为一个
 
: 哲学家,显然从研究态度上说不可能在没有获得对一种哲学的正确理解之前妄下结论。
 
: 在这个问题上,是不是有更深刻的原因呢? 
---------------------------------------------------------------------------

发信人: learnedcat (no),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Re: 请问黑格尔是如何轻视中国哲学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0年12月23日21:45:5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qiao,针对黑格尔的论断,还有没有更详细的 
反驳文章;很显然钱钟书先生这段话是不能 
让人满意的。 
黑格尔以短短几段话就对中国文化和哲学进行 
全局性的评论,固然是显得有点虚妄和自大, 
但是他毕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要反驳他的分 
析,我们也只能拿起分析的武器,而不是象钱 
先生一样,只有断语,而没有论证。 
这方面是不是冯友兰先生做得更好。 
-----------------------------------------------------------------------------
发信人: kuaizai (快哉风),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Re: 请问黑格尔是如何轻视中国哲学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0年12月23日23:18:40 星期六), 站内信件 
  
黑格尔不仅轻视中国哲学,而且还说中国没有历史(见其《历史哲学》) 
可以同这个问题一并考虑。 
-----------------------------------------------------------------------------
发信人: qiao (淇澳),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Re: 请问黑格尔是如何轻视中国哲学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0年12月24日00:09:5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看来大家是要我写论文了——《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及其误解》,hehe 
------------------------------------------------------------------------------

发信人: qiao (淇澳),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黑格尔与中国哲学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0年12月24日02:30:19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刚才我抄了一些黑格尔有关中国哲学的论述,但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结论没有提到: 
“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面的;当他们过渡到具体者时,他们所谓具体者在理论方面乃是 
感性对象的外在联结;那是没有【逻辑的、必然的】秩序的,也没有根本的直观在内的 
。再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中译本第一卷第131页) 
    大体上说,黑格尔的观点是: 
    1、中国哲学主要是实践智慧,但即使在这方面,做得也不好,孔子甚至不如西塞罗 

。 
    如果我们抽象地对待孔子与西塞罗,也许可以承认黑格尔的话,但如果考虑到历史 
情境的差异,我们很难说其间的优劣差等。《论语》是充满智慧的,这一点似乎无需多 
说。 
    2、中国哲学在思辩智慧上是非常有限的。这是黑格尔批评的关键:中国思想纵然有 

智慧,但它基本上不是哲学,或者只是前苏格拉底式的哲学。 
    (1)“中国是停留在抽象里面的”。道可道非常道,视之不见曰夷……希……微, 

这些名称都是抽象的,只是纯粹的规定性,还没有上升到概念的层次,真理是过程,是 
全体,是整体,概念中包含了否定之否定的丰富性。而中国哲学的概念(如果可以称之 
为概念的话)则仍然停留在表象的抽象性上。 
    (2)“当他们过渡到具体者时,他们所谓具体者在理论方面乃是感性对象的外在联 

结”。中国思想中的“概念”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具体不是表象上的多样性,而是 
概念、知性(我认为应该称之为理性)所把握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规定的多样性。看到桌 

子而联系到桌面和桌子腿,这是表象的多样性,只是桌子概念与其他对象的外在联系; 
看到桌子而思考桌子的“四因”,这才是对它的理性把握。 
    (3)“那是没有【逻辑的、必然的】秩序的”。知性或理性是综合,是推理,用康 

德的话说是把感性直观到的杂多做成对象,赋予它们以秩序,知性为自然立法,其间必 
须体现知性的逻辑作用,普遍必然性的综合。用黑格尔的话说,由于存在论、逻辑学和 
认识论的一致,必须在普遍性上把握对象的本质,在本质的基础上把握现象,而不是把 
本质与现象剥离开来。把握对象的真,意味着在对象的发展(否定之否定)中把握对象 
。发展是真正的无限性,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这只是恶的无限性。 
    (4)“也没有根本的直观在内的。”如果说中国哲人富有洞见,明心见性,直指“ 

物”心,但也并未在“根本的直观”上把握事物。所谓根本的直观就是理智(nous,int 
ellectus)的对事物本质的直接把握。这一点在斯宾诺莎、黑格尔那里是非常典型的, 
亦可上溯到希腊哲学。这是一种神秘主义,但不是贬义上的神秘主义,要说明这一点是 
比较困难的,但我以为,理智直观必须以理性综合为基础,否则只是“一种十分特别的 
完全散文式的理智”而已,只是想像力的直观。 
    (5)“再进一步的具体者就是道德。”中国哲人把感性直观的具体性与实践方式的 

具体性直接联系起来,未经过理性的思辩和理智的直观这一环节,因而这两种具体性都 
是不完善的。比如(我举的例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由是观之,黑格尔从感性、理性(知性)、理智(直观)(以上是理论智慧)和实 
践智慧这几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哲学的得失,他对中国哲学的批评是基于他的哲学观的, 
基于一种非常思辩的哲学传统而对一种非常不思辩的哲学传统作出了十分深刻而中肯的 
批评。 
批评。 
    顺便说一句,我们现在的中国哲学研究,采取的往往是西方哲学的术语和方式,但 
由于缺乏对西方哲学思辩传统的真正把握,往往陷入简单的肯定否定,或机械的一分为 
二,既未深入本土传统,又未能站在另一种哲学传统的高度深入比较,所以有非驴非马 
,牛头马面之嫌。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黑格尔的批评。 
    首先,黑格尔的批评是一种文化、文明和思想传统对另一种的批评,因此,如果我 
们要理解他的批评,就必须能够超越黑格尔的视野,必须建立在对黑格尔哲学和中国哲 
学的充分把握之上。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自身的定位和立场。黑格尔式的西方 
哲学传统致力于求真:世界/知识/逻辑的真理、真相、真值,而这种求真的方式又是实 
体论的,它要建立起偶性与实体、本质与现象的对立,就黑格尔而言,还要建立起对立 
的统一(通过主体)。总之是要寻找作为载体和主体的实体,以此作为思辩的阿基米德 
点。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亚里士多德所探求的“是其所是”即是本质(essence), 

本质是事物中最持久的东西,因而是知识的对象,同时这种知识必定是名言的知识,因 
为它至少要通过定义知道事物是什么,而且还要能传授 。对于这样一种类型的知识来说 

,它要求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概念(范畴)体系、论辩规则和认识方式;换言之,范畴论 
、逻辑学、认识论是这种知识体系中必备的、基础性的要素,而这些正是西方传统哲学 
最为发达的地方。柏拉图主义传统之所以能占据了西方传统哲学史的舞台,在很大程度 
上正是得力于亚理士多德的实体概念以及从此引出的知识论和逻辑学(逻格斯论)。 
    再看一下中国哲学,那周易中的“言意之辩”为例:“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 
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言象,而象之于圣人,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工具,也是 

用以改造世界的工具。而象之所以能有此大用,因为它不仅是圣人拟诸形容的结果,更 
是传达圣人体道之意的工具。所以说“立象以尽意”。或者说观天象以达天意,设卦象 
以达天人合一之意。天象是实在,而非语言;卦象是符号,亦非语言。语言是对卦象符 
号的解释,如爻辞、《彖传》,而且后起于卦象,所以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以明 
吉凶。”因此,卦象之象乃是意与言之间的环节和中介,恰与像居于道器之间的地位相 
同。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恰恰是《周易》的可能性所在,也是言尽意的不可能性所在。 
问题是:在言不尽意的前提下,立象能否真的尽意?这意味着如何理解“尽”字。从《 
系辞》来看,“尽”不是“言而尽道”,而是“用”而尽道,即制器以致用,开物以成 
务;亦即“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因此意象直接与行为和实践 
打通,以结果和事功“尽”之。从古代技术和方术的角度看,确实如此,如《庄子》中 
的“庖丁解牛”和“ 直 斫轮”。 
    这样一种化认识论问题为实践哲学问题的解决方式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当然, 
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由“言不尽意”导致的对语言清晰化的轻视和对结果的重视,使中 
国古人对世界的解释系统始终停滞不前,或安于玄远的内在体验,或止于经验和操作的 
层面,而解释系统必须以“清楚明白”的语言来叙述,叙述必须在逻辑的基础上系统化 
,系统化固然离不开形而上学,但还必须建立起数学化的语言框架和模型式的探究方式 
,更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行批判。这正是西方近代科学的特征,同时也许是古代中国技 
术发达而科学薄弱的一个哲学根源。这是差异所在,是我们必须予以理解和批评的。 
    但另一方面,中国哲学是致用的智慧,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是其两大要旨。西方哲 
人要在思辩中解决“苏格拉底如何是一个人”(现象方面所给予的只是许多性质,但是 
这些性质如何团结成为一个个体?),而中国哲人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赵钱孙如何做人 
”,或者是“赵钱孙如何做一个好人”。在伦理学或实践哲学方面,理性思辩的基础是 
”,或者是“赵钱孙如何做一个好人”。在伦理学或实践哲学方面,理性思辩的基础是 
否是必要的,或者说,黑格尔式的思辩哲学是否一定是基础,我看未必。中国哲人致力 
于提升和完善自身的道德境界,他们对此有精深的洞见。在论语中,孔子认为在生活中 
体察,在世上磨炼,博学以文,约之以礼,是基本功,是日益深入的工夫阶梯。下学而 
上达,“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体道、做人、经世、学问是百虑一致、 
殊途同归的,并以境界的方式内在地存在。中国哲人所强调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 
觉得至少并不比西方哲人的道德哲学层次低。康德、黑格尔的伦理学有十分深刻的思辩 
,但同样也有十分深刻的僵化。也许由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黑格尔很难理解中国 
哲人的这种实践智慧。对于我们来说,它们恰恰是可以互补的。 
    其次,黑格尔不理解中文,这决定了他无法体验到中国哲学的理智直观。我以为, 
如果抛开理智直观在心理学意义上的神秘性,它直接地显示在语言当中,对语言的把握 
当中,对生活形式的理解当中。理智直观是某种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语言就是世界观,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而 
朱熹尝以“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解释“风乎舞雩、咏 
而归”的境界,这在另一种文化情境中并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更何况黑格尔所依据的 
译本已经非常西化了,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移植为异质的东西了。“乾坤”、“阴阳 
”、“虚实”等等所包含的意蕴绝非“qian-kun”“yin-yang”所能体现的。正如赵元 
任所说,如果汉语的词像英语的词那样节奏不一,汉语就不会有像阴阳、乾坤之类影响 
深远的概念。 
    第三,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海德格尔对西方实体论传统的批评。从实体角度看,关于 
它的知识只能是关于“有”的知识,而不存在“无”的知识;换言之,关于“无”不可 
能有任何知识。而且,对这样一种西方传统主流哲学来说,“无”是不可思议的。海德 
格尔一针见血地说:“谈论无的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说无,就通过这种说的行为将无 

变为某物。他有所说的说就与他所意指的东西相反,结果自相矛盾。但是,自相矛盾的 
说违反了说(logos)的基本规则,违背了逻辑。谈论无是非逻辑的,谁非逻辑地谈论与 

运思,谁就是非科学的。甚至在作为逻辑栖身地的哲学内部,谁要是谈论无,也会遭到 
异常强烈的指责,说他违反了一切思维的基本规则。这般的对无的谈论完全是由无意义 
的命题构成。此外,谁要是严肃地对待无,也就是与虚无同流合污了。……凡是既蔑视 
有其基本规律的思而又破坏创建意志与信仰的就是纯粹的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导 
论》)关于这一点,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一长篇大论似乎不符合BBS的原则。大家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我的论述也并不是很 

清楚的。因为事关两种传统的沟通,并非易事。我觉得最困难的还是自身的定位。 
------------------------------------------------------------------------------

发信人: oncemore (彩虹战士),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Re: 请问黑格尔是如何轻视中国哲学的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0年12月24日15:18:14 星期天), 站内信件 
  
    通过你的引用,让我看到黑格尔倒的确因为语言的障碍有些偏见。但我想他的偏见的
 
产生,主要还不是因为语言,而是因为他自身的缺陷。正如你在最后谈到中西文化差异,
 
说是实体论跟境界说的差异。但是黑格尔批评得实际上还是有些道理的。缺少最深层的挖
 
掘,恰好正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通病,因为中国人往往越不过天地君亲师的门槛。老子倒是
 
越过了,但是老子又轻视对于深层理论的一般性解说。在中国哲学体系中,“高人”是比
 
较多的,但是“高人”为什么“高”,却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于是就出现一个
 
虚幻的“境界”。不过在阴阳五行诸学说上,倒不仅是“境界”那么简单。黑格尔对这个
 
问题的批评是“太抽象了”,只不过黑格尔的那些诸如“绝对精神”的概念,倒不见得比
 
中国哲学更加具体。谈到哲学就要考虑到“抽象”与“具体”,黑格尔一边发现了中国哲
 
学的软肋,但他的肋骨也不那么硬。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7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4.46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