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s (小松),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世界历史、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的前景(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1日15:38:2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三

      《宣言》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
论解说。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学说,如何看待20世纪以
来社会主义的历程,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12.中国人民大学庄福龄教授指出:在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宣言》后的150年间,
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走过的弯路需要我们认
真研究,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对《宣言》的进一步理解和阐释。《宣言》在历史上第一次
公正地评价了资产阶级,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批驳了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
并且提出基本原理的运用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新的形势
加以发挥。
      13.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名称,有时作了区分
,用以标识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或在实现理想社会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有时
又不作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二者都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
。学术研究中由于对此缺乏细致分析,往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产生误
解。因此,有必要考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名称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历史演
变。北京大学赵家祥教授指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社会主义
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只是一种运动,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经环节。马克
思恩格斯在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把未来社会称为共产主义
社会,并且摒弃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名称。在1850年写成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
级斗争》中,马克思又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主义理论,把未来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自此以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两个名称就完全一样了,指的是同一个代
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新社会。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
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但并没有把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1917年
8—9月间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
主义社会的标志。
      14.《宣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国家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使千百万劳动大众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根本性的
变化。即使在社会主义力量没有掌权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也迫使资产阶级政权作出重
大让步,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毋庸否认,苏
东剧变对《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造成了巨大冲击,这些原则是否仍然有效成为一个
亟需回答的理论问题。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标准,但实践检验不等于实践效果的检验。认为有效的就是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观
点。实践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能证明《宣言》基本原则
的错误。一方面有中国的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暂时繁荣并未解决资本主义
制度的固有矛盾,包括:资本主义内部的两极分化、富国与穷国的两极分化、全球性的
生态环境破坏,等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些问题的尖锐性某些时候可以缓和,但根
本解决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是可能的。人类的实践将最终证明共产主义理想的真理
性。
      15.众所周知,《宣言》的中心思想是论证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和共产主义取
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理由有二:一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表
明资本主义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它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二是无产阶级的贫困
化造就了使这种历史必然性成为现实的物质力量。问题是,在全球化过程中,马克思恩
格斯的论证是否仍然有效?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指出,今天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
部而言,资本主义应已进入成熟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所分析的资本主义早期矛盾和危机
大为缓和,但就全球范围来说,经济全球化使得整个世界在一定意义上,正在经历资本
主义的早期阶段。经济全球化正在造成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全球一体化引起国际关系
的阶级化,国际关系的阶级化则正在实现《宣言》所批判的当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情
景。因此,《宣言》对我们认识今天的现实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也应看到
,当前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对人类争取共产主义前景的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共产
党宣言》的有关论述表现出了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第一,它使《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批
判显得不够充分,必须加以发展;第二,它使《宣言》关于共产主义实现途径的论述表
现出了历史的局限性。
      16.对《宣言》基本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密切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命运。北京大学
张翼星教授指出,人们一般把《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两个必然”和“两个彻底决
裂”,或者是“消灭私有制”和开展阶级斗争,这些都有一定的文本依据,但如果停留
在这种表层文字的理解上,又是不全面或不深入的,甚至会导致误解。贯穿整个《宣言
》的更深层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对历史发展的
决定性作用。依据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应当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历史形态,它应当
比资本主义提供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握住了唯物史观
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价值目标的统一,也表现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
义的特色。
      中共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宣言》的价值取向。恩
格斯在1894年在应朱·卡内帕的请求,为在日内瓦出版的周刊《新纪元》题词时说:“
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
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
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列宁对此讲得很少,和俄国缺乏自由民主的传统有关。中
国的马克思主义从俄国而来,也很少谈这个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宣言中曾经谈
到:人的个性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是有的。但直到今天,有些人还是没有把自由、民主看
作目的。没有自由,也就没有民主。要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个人的合法权益。
      17.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传统及其观念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有一段关于“两个决裂”的论述,中文版的《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一卷把这段话译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
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复旦
大学俞吾金教授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原文中的两个形容词均被译为“传统的”,这样一
来,这段话就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为全盘反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观点。事实上,马克思恩
格斯这里提到的后一个“决裂”,并不是泛指同传统观念的决裂,而是专指同流传下来
的、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的决裂。马克思虽然继承了康德的批判哲学的传统,主张对
以前的和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思想观念进行批判性的考察,但却从不对传统和传统观念
采取轻易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态度。不少东方学者由于受到传统社会的压抑,常常对自
己的文化传统采取激进主义的乃至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在译介、理解和解释马克思思
想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文化态度,从而把马克思思想魔化为一种
全盘反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理论。而对马克思思想的这种魔化倒过来又强化了东方社会
,特别是中国社会中的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所以,要准确地理解和传
播马克思的思想,积极地推进东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就需要先行地在马克思和传统的
关系上做好消除魔化的工作。
      18.社会主义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而产生的,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替代和
超越,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就决不会死亡。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观念也应随
着资本主义的变化而变化。中共中央党校侯才教授指出,“社会主义”一词的初始含义
,是用来指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倾向,而不是在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意义上来运用的。
其现代意义的蕴含是在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逐渐明确起来的。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获得了完整的丰富内涵。《宣言》的核心和精髓
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价值目标的规定。对这一规定应结合今天的历史条件予以充
分的解释和发挥。应当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后资本主义社会,
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后现代化社会,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
传统、历史条件和历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悖论,一切矛盾和问
题都由此而生。必须对这一悖论的意义和影响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分析。
      19.北京大学李青宜教授介绍了1998年法国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的盛况。此
次大会是苏东剧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来自70多个国家的1500名学
者参加了大会,出版了12本论文集。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巨大感召力。

      四

      20.对经典文本的宣传、阐释和研究,构成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一个相当
重要的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文本研究要获得深化和突破,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对文本解
读方法的这种反思和更新。聂锦芳博士认为,在对《宣言》的解读上,不论是过去将它
的主旨意图概括为阶级斗争、“两个决裂”、“两个不可避免”、还是现在从中“读出
”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史观抑或全球化思想,都显现出相同的解释模式,即:读者根据
当代现实生发、概括出的观点,到经典文本中去寻找论据和支持,然后又借助这些论据
和支持,强化对观点的信念。这必然会肢解文本的完整性,过分突出那些与现实观点契
合或相近的部分和思想,而忽略文本中的其余部分。对于研究者来说,必须尽量避免先
入为主的评判和感情因素的干扰,只服从理性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结论,而不随意与
权威和时尚趋同;同时,他也明白自己的局限性,不奢望自己结论的绝对性和普遍适应
性。今天我们来读马克思主义著述,不再是救亡图存的岁月急迫地需要从中寻求拯救危
难的有效武器,我们虽然认同它的现实价值,但不认为解决纷繁复杂的时代课题会从那
里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时间上的在后”,使我们可能会比前几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获得更多的从容,相对地更能把经典文本当做一种客观的研究对象,审慎地作出分析与
评价。?慲鑿`      北京大学张立波博士在提交的论文《解读<共产党宣言>的方法论思考》中提出,
长期以来强调《宣言》的实践性甚至是实证性,甚至把《宣言》视为革命战略的文本。
其实,《宣言》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幅革命的图绘,更是一册历史的巨型画卷。历史从
来就不是简单的线性进步所能涵盖的,关于历史的理论叙事也很难以某种选择抑或行动
来明确地、一劳永逸地证实。但理论并不因此而丧失潜能和力量,它所提供的反思和批
判精神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行程。解读《宣言》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科学性和历史性的关
系。科学性始终是历史的科学性,应把历史性作为科学性中的内在规定。在《宣言》提
供的革命的政治修辞学中,社会公正和平等是核心,社会主义就植根于人类对社会正义
和平等的追求。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文本,《宣言》所蕴含的意义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
写作时贯彻的主观意图,不仅仅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赋予的客观可能,而是一个有待
于立足当下不断进行解读的文本,其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充实、调整和发展。


      当前位置:KING2000主页>>WEB专题>>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
中国民间马克思主义自由左派思想站点
两千年目睹之怪现象   http://www.king2000.net
本网站发表的原创性作品的版权属于全人类!任何人均可不经授权而自由地复制、传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2.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