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哲学基础的反思和建构(3)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8日09:17:5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弗雷格认为,数学是一门追求严格性的学科,然而在他的那个时代,数学仍然缺乏它所
能达到的高度的严密性,而且相较于几何,算术是更少严格性的。当然,弗雷格使用的
"算术"一词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了所有与数有关的数学分支。因此,弗雷格力图弥补
算术理论的这一缺陷,为算术提供严密的基础。在弗雷格看来,逻辑就是这个可靠、严
密的基础。弗雷格接受了康德从我们获得的认识的性质和来源区分的"分析"、"综合"和
"先天"、"后天"的概念,但是他认为这种区分"与其说是我们判断的内容,不如说是我们
作出判断的理由" 。对于一些本身就是虚假的命题,先天或者后天、分析或者综合的区
别价值就消失了。弗雷格认为真正的分析真理就是由逻辑规律和定义构成的,反之,综
合真理就是那些"不属于逻辑,而属于某种特殊科学领域的真理" 。据此推论,数学真理
是先天分析的,不是先天综合判断。
我们知道,康德从"先天综合判断"出发证明了包括数学在内的所有自然科学存在的
合理性,自然科学有了主体力量的保障。但是现象和物自体的距离却使得康德哲学对自
然科学的论证,尤其是对数学的解释,存在如下缺陷:
第一点,康德所说的直观缺乏清楚的含义,即使在他最明确的提及数学是属于先天
综合判断的时候。康德断定说,在7+5=12的等式中,"12"这一概念是"决不能仅仅由于我
想到七和五之和而能想出来的" 。我们必须超出这些概念,"借助于相当于这两个数目之
一的直观,比如说,用五个指头" ,所以,康德认为"算术判断永远是综合的,而且随着
我们采取的数字越大就越明显" 。然而,手指头的直观是十分荒唐的,我们不可能借助
12345个手指头的直观才能确立等式"12345+54321=66666"为真。而且我们也不可能说,
康德的直观只属于一些小数目。因为如果我们能够证明那些大数目是不用直观就可证的
,那么那些小数目为什么就不能依样画符呢?所以,弗雷格认为,康德的直观是不适合
数学的。
第二点,康德的数学构造易导向心理主义。当然,弗雷格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康德哲
学中的这个倾向,他只是在反对自己那个时代科学建构中的心理主义思潮时批判了它。
弗雷格主张"给出的数包含着对一个概念的表达" ,而不是康德认为的数是一种直观的结
果。在康德那里,数的直观是受主体认识能力的驱使的,尽管主体是先验的,与心理意
识无关,但是先验的主体毕竟是世俗的创造,在数学上,过分强调主体的构造能力同时
对直观概念的模糊表达更多的导致了心理主义的盛行。再就是康德把直观的内容看作是
物自体刺激我们的感官的结果,感觉印象的主观性也容易使之走向心理主义。弗雷格反
对数学建构中的这种心理主义的意见,他指出:数作为概念的表达,"数被赋予的只是那
些概念,那些在物理的和精神的东西之上的、时空和非时空之上的概念" ,数是超越纯
粹直观下的时空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数是非感觉的,客观的。这种客观性
当然不能以感觉印象为基础,感觉印象作为我们心灵的一个影像,完全是主观的,就我
认为,数只能以理性为基础。"
另外一点是关于逻辑的看法,康德并没有把数学作为概念演绎或者是逻辑分析的结
果,所以他建立在直观之上的概念的分析和推演并没有以数学为例;还有就是康德的逻
辑是以亚里士多德为宗的传统逻辑,强调的是对主谓词的分析。但是弗雷格既然认为数
学是分析真理,逻辑就是最佳的数学分析工具;同时,传统的主谓词理论只是突出主词
的位置,使听者易于理解整个句子,而"一个正确推论所必要的所有东西要全部表达出来
;但是不必要的东西一般也不用表示;不能有任何东西任人猜测。这里我完全以数学形
式语言为典范,而在这种语言中,区别主词和谓词只能造成歪曲。……这里根本不可能
有通常意义的主词和谓词。"
在批评了康德和部分因为康德带给他的同时代人关于数学以及逻辑的错误认识之后
,弗雷格在多个地方提出了建构数学基础的三原则,这三个原则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康
德哲学,为现代分析哲学奠定了基础。我们将结合弗雷格由此对哲学基础建构的影响具
体来分析这三个原则,其内容如后:"第一,要严格的区分心理学的和逻辑学的、主观的
和客观的东西;第二,不能孤立的询问一个词的意谓,必须在句子的联系中询问其意谓
;第三,必须明确概念和对象的区别。"
上文说到,由于康德过分的强调主体的认识能力,而且直观对感觉印象在一定程度上的
依赖容易导向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数学。心理主义者认为,要理解数的意义,就必须
要对心灵中某些主观的、"内在的"过程进行研究。而第一条原则表明了弗雷格对任何形
式的心理主义的拒绝。弗雷格强调要区分逻辑和心理的东西,认为"数不是物理的东西,
也不是主观(一个表象)的东西" ,数学是客观的、非心理的,从而在主观意识和外部自
然之外的第三个世界找到了数学的位置,避免了康德的现象和物自体的隔阂。
在《算术的基础》中,弗雷格首先追问的是"1是什么,或者符号I有什么含义" ,他
并没有延续以往的路子,去寻求数的具体定义,因为这样又只能返回我们的认识过程,
去研究我们的认识能力,重蹈心理主义的覆辙。弗雷格追究的是我们对于数的表达中蕴
藏着的客观成分,为了防止心理主义,弗雷格从语言入手,把数的使用分为名词形式和
形容词形式。他认为,数在做名词时我们会以为它是个体的对象,比如一般自然数的运
用。但是数作形容词的时候,例如"四匹马"、"五朵红花"时,我们会以为数是对外部事
物的抽象,象"红"在这里起的作用一样。只是我们可以把"这朵花是红的"、"那朵花是红
的"合起来说"这朵花和那朵花都是红的",而不能说"这朵花和那朵花是一朵花",所以这
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
在批评了他的同时代人犯的错误之后,弗雷格侧面的谈到了他对数的看法。他写道:"数
不是象颜色、重量和硬度的抽象事物或者性质" ,"数的陈述包含对一个概念的断定。对
数字0来说,这大概是最清楚的了。假如我说'金星有0个卫星',对于被断子的上下文联
系中把握语词的意谓。尽管主谓词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句子内部的分析,但是仍然要分析
句子的内部结构,于是,弗雷格提出了他的第三条原则--区别概念和对象。弗雷格是从
数学中的函数获得灵感来划分概念和对象的,他往往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函数这
两个术语,因为他认为"逻辑中称为概念的东西与我们称为函数的东西十分紧密的联系在
一起。" 弗雷格表示,"概念是一个其值总是真值的函数" ,它本身是不完整的,比如从
"恺撒征服高卢"这个命题中抽掉"恺撒"剩下的"--征服高卢",就是一个概念。对象就是
一级函数中的自变元,"它的表达不带有空位","是一切不是函数的东西" ,例如上面这
个命题中的"恺撒"。
弗雷格坚持要分清概念和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函数的分析方式可以替代以往的主谓词
理论,诸如"2+3=5"这样的数学陈述,主谓分析是无法确定主语和谓语的。当然我们可以
说,"2+3=5是一个事实"这样来确定主谓关系,但是它并不比"2+3=5"说出了更多的东西
。同时,主谓分析还不能处理类似"我爱我家"、"天津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关系命题。
概念和对象的区分使得以前的主语可以用对象表示,而谓语就变成了概念表达式。
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发现在函数中有一级函数、二级函数以至高级函数,相应于不
同级的函数,其自变元也有所变化,甚至自变元可以是函数;可是对象作为一种"不空的
表达",它只是和一级概念相连,说一个对象归于一个二级概念是没有意义的。"概念属
于的二级概念本质上不同于对象所归于的一级概念。对象与其所归于的一级概念的关系
不同于一级概念与二级概念之间的关系。" 对弗雷格和我们的论述来说,对象和一级概
念、一级概念和二级概念的区别是重要的,它彻底的清除了康德哲学基础建构中的物自
体阴影。
弗雷格仍然是从数谈起,他认为数的形容词形式就是运用了二级概念,比如"四匹纯
种马"中,"纯种"是用来修饰"马"表明"马"的属性;而"'四'却是被用来断定概念的某些
东西","因而它不再是我们表面上谈论的对象,而真正是我们意指的概念的某些东西"
。由数推出存在,弗雷格强调"存在"是一个二级概念,因为我们在表达"苏格拉底存在"
的意思时,我们是说"存在着苏格拉底这样一个人";而"苏格拉底这样一个人"是个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对象只有一个。就此出发,他批评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在这一
点上,存在与数相类似。事实上,肯定存在就只是对无数目的否定。由此,因为存在是
概念的性质,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也就垮掉了" 。按照弗雷格的论述逻辑,"上帝存在
"应该改为"存在着被称为上帝的东西",但是这种"被称为上帝的东西"是一个概念,它不
具有对象的唯一性,因此唯一的上帝的存在也就不再成立。
如前所述,在康德那里,物自体是作为人类认识的界限,我们的知性是无法把握它
的,所以康德把一切形而上学的命题(上帝、灵魂、宇宙的证明)都当作是知性越过界
限想要去认识物自体的结果,是虚假的结论。尽管物自体不可认识,可是这种认识上的
不可知并没有妨碍物自体的存在;康德用于建构哲学地基的"现象"拯救了它,毕竟现象
是受到物自体的刺激而产生的,现象首先保证了物自体在地基中存在的合理性。同时,
为了真正弘扬人的主体性,达到理性批判的最终目的,实现人类的自由,康德在道德领
域中又请回了上帝,物自体成了道德主体要求的必然存在。
作为数学家,弗雷格并没有刻意去清除康德体系中这种现象和物自体的二元论鸿沟
。因为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传统的哲学建构不外乎有三条途径,一种是休谟所坚持的经验
论,一种是笛卡儿所倡导的唯理论,再就是康德的调和主义。从哲学史上看,这三条途
径都存在着种种问题:休谟把经验论者建构地基的努力变成了一种怀疑,而康德宣布现
象亦有界限,因此经验论者必须得重起炉灶,改变对经验的传统认识。笛卡儿的唯理论
在康德以后的德国哲学家手上得以光大,但是主体性最终却成为了绝对理性,主体的人
变成了理性的奴隶。而康德的调和又因物自体的存在动摇了他现象的主体的建构。而弗
雷格在研究数学的基础的时候,发现了自然语言表达上的某些谬误,上帝的存在就是其
中的一个。在澄清了存在的属性之后,康德的物自体理论遭到了打击,但是似乎物自体
的存在并没有被完全摧毁。
更深入的讲,康德的物自体并不只是制涉上帝的存在,物自体理论只是让上帝的存
在更为合理,毕竟它限制了人类的认识,指出了认识的界限。可是弗雷格从数学出发,
在一定程度上追随了康德的建构原则--现象、主要是以数学为首的科学的现象成为了基
础建构中的出发点;但是由于坚持数学命题的分析性,拒斥因过分强调主体认识能力而
导致的数学上的心理主义建构方式,弗雷格把主体性的论说方式从传统的对认识能力的
考察转换到了进行语言分析。在他一步步澄清数学基础建构中的那些谬误之后,在新的
语言中,上帝这种物自体的存在变成了语言滥用的结果,而研究物自体刺激感官产生的
现象成为了数学语言的分析,康德体系中认识能力造成的二元对立不复存在,哲学的基
础只剩下了现象。当然,弗雷格的现象就是数学所代表的科学语言。
我们认为,弗雷格是从数学入手用语言分析的方式结束了康德哲学中的二元论倾向
。与其说弗雷格一开始就关注康德的建构范式,不如说他是因数学而重视对语言的分析
,从而改变了哲学基础认识论的建构范式。从此,"思考表达和陈述的本质,即每一种可
能的'语言'(最广义的)的本质,代替了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 ,而这一切是由弗雷格
所开创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弗雷格在反对心理主义的同时,却因为过分强调数学命
题的客观性使他杜撰出"第三世界"的神话。第三世界是客观的、非心理的,既不同于感
官表象,也不同于外部世界;按照分析哲学的看法,这种客观公共的东西只能是语言。
尽管弗雷格是在研究语言,也在澄清语言谬误的同时消除了上帝存在的语言谬误,但是
他并没有明确指出语言分析的必要性,他的第三世界也只是数、真值和思想,而不是这
些东西的代表--语言。
弗雷格继承了康德哲学范式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并且由于对数学的分析,语言研究
--这种新的范式取代了二元论的论说范式,当然这种新的哲学建构还有待于分析哲学家
的发扬光大。但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已经改变,传统的认识论研究已经被建构科学语言
的要求所代替。这个变化是弗雷格的功劳。弗雷格把数学作为语言分析的典范,"上帝
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也因为语言表达上的谬误被放弃;在随后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身上,不
光是上帝,所有的形而上学命题都成为了无意义的或者是伪命题,科学的分析成为了哲
学建构的基础。康德的现象完全占有了哲学的基础,只不过此时的现象已经成为了科学
的语言。
科学的兴盛始于近代,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逐渐摆脱了哲学的控制,获得了
自身的独立地位,康德的哲学就是对科学地位的肯定。可是科学并不满足于自身的独立
,相反,因为人类借助于科学实现了改造自然的心愿,人们也想利用科学来改造社会、
建构哲学。弗雷格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尽管他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意识;而逻辑实证主
义者明确了这一看法。但是,科学--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并不能涵括人类
的生活,康德认识到了这一点,只是由于他的主体建构缺乏发展变化,他的现象也只能
固守于科学中而不能突破认识的界限。而深感科学理性危机的胡塞尔则完成了这一突破
,现象学的还原追溯到"事物自身",一切都是本质的现象,都有赖于先验还原和本质直
观。自然,在弗雷格之后,胡塞尔的现象也远非康德的现象所能包含的了。
(二) 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于1859年4月8日出生在现属捷克的普罗斯涅
茨小城,祖辈都是犹太人。他早年在莱比锡、柏林和维也纳等大学学习,1882年获维也
纳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891年,第一部著作《算术哲学:心理学和逻辑研究》问世;此
后,直至逝世,建立一种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始终是胡塞尔的目标。作为现象学的奠
基人,意义的澄清和现象的"显现"是胡塞尔毕生的追求;但奇怪的是,从经院哲学到新
康德主义以及存在主义都发现了现象学和它们的某种亲缘关系,充斥其间的是对胡塞尔
现象学的各种各样的解释,人们各执己见,"甚至连他的学生也对现象学的真正内容持有
不同的看法" 。如果我们试图去探询胡塞尔的思想,我们也必须面对这些解释。它们是
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认为,产生形形色色现象学解释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胡塞尔著作本身的晦涩,另
一方面是因为先验意识的难以把握,胡塞尔也承认"我只能在精神新鲜、思路清晰的时间
里才能理解我的思想;而在过度工作之后,连我自己也无法把握它们" 。还有一点,也
是最重要的原因,胡塞尔的思考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能够寻找到哲学真正的基础--绝
对必然的知识,胡塞尔不停的还原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自然主义态度,考问着现象。我
们承认,现象学与以上哲学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现象学独特的视角。
正是由于胡塞尔对严格科学的哲学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哲学研究的一致性,我们才可
以历史的分析现象学的发展过程,我们才可以结合以往哲学的建构范式谈胡塞尔对此作
出的贡献。
不言而喻,康德哲学是近现代哲学的分水岭,是康德明确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界限-
-能动的主体能够认识现象,获得客观的知识;同时,在主体的认识能力之外还有物自体
,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尽管康德强调知识的获得来自主体对现象实施的"先天
--
剑胆琴心,以观沧海
是非成败,付诸一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hit.edu.cn]
※ 修改:·wildwolf 於 06月18日09:24:29 修改本文·[FROM: a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