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哲学基础的反思和建构(4)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8日09:18:3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综合判断",但是物自体却是现象产生的根源,虽然它不可认识。现代哲学几乎都发现
了康德体系中存在着的这种二元论倾向;而自从黑格尔的努力--他企图用一种绝对理性
辩证法的形式恢复物自体在知识论中的地位--破灭之后,现代哲学掀起了一股反形而上
学的浪潮,物自体存在的合理性饱受知识的攻击。为了彻底清除知识论中物自体的阴影
,现代哲学家们再次"回到康德",重新规整康德的现象,弗雷格和胡塞尔代表了其中的
两个方向。
虽然在这股反形而上学的浪潮中弗雷格的态度不是那么明显,毕竟他只是一个数学
家,而且他的视野也只局限于数学及其相关的逻辑等学科;但是考虑到他对分析哲学的
奠基作用,以及他所提出的建构数学基础的三原则在现代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把弗
雷格的思想作为对康德哲学范式的一个重新建构。弗雷格从拒斥心理主义出发,运用了
语言分析的方法,以一种新的逻辑形式代替了旧有的哲学分析方式。从哲学史来看,由
于康德主张人心对现象有构造作用,而这种构造作用又被后人看作是研究人心理的前提
,所以在"回到康德"的前提下,在哲学和一切科学的建构中出现了心理主义的滥觞。弗
雷格对心理主义的拒绝实际上是反对那种把主体性统统归结成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奠基范
式;并且,弗雷格对算术的基本概念进行的语言分析改变了康德哲学的研究范式,在他
之后的现代分析哲学明确地提出了传统哲学的问题在于语言的滥用,同时他们倡导一种
科学的语言。这事实上是在语言研究的方向上对康德知识论范式的一个重证。
同样是回到康德,同样是反对心理主义,同样是分析逻辑科学,胡塞尔却不是去寻找现
象的界限以获得客观知识的保证,比如分析哲学家们发现的逻辑语言。毋宁说,胡塞尔
是在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直至"绝对",作为知识论中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在现象学的还原
之后获得了一种崭新的意义--本质就是现象。在胡塞尔看来,人类应该拥有绝对的知识
,既然知识是来源于现象的考察,那么我们也就拥有了绝对的现象。
但是,胡塞尔不是一开始就走上现象学之路的,他曾一度认为"演绎科学的逻辑学和一般
逻辑学一样,对它们的哲学阐明必须寄希望于心理学" 。因而在他的第一部著作《算术
哲学》之中,胡塞尔认为,对算术基本概念的考察不应该去追究概念的定义,而是应该
去寻求这些概念在人的意识中的根源 。胡塞尔主张算术中基本概念的定义没有什么价值
,定义不过是一种观念,人们对算术的基数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有着多样的观念。在这里
,重点不在于重新指定一种观念定义算术的基本概念,而在于回到这些观念抽象之前的
现象,去指出产生观念的根源。胡塞尔强调,这种意识的根源就是一种被称为"集合联想
"的心理活动。集合能够包含数个或者许多未必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不同
元素;通过集合联想,人们把数和事物结合成可以计算的单元。而集合联想是一种心理
活动,"只有通过心理活动的反省才能把握集合关系" 。但是在对算术观念根源的追溯过
程中,胡塞尔越发感觉到心理活动的主观性与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之间的鸿
沟,"这种原则性的怀疑"让他非常的不安,以致于他终止了心理学方式澄清数学基础的
努力,转向了纯粹意识研究,提出了现象学的建构范式。
胡塞尔坦率的批评了自己所犯的心理主义和认识论上的错误,指出以往的反心理主义者
之所以不能让心理主义者信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对逻辑的论证中"混杂着所有心理主义
的动机" 。他认为,逻辑学既不是心理学,也不是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原则和规范,而
是先验的知识学。尽管"对于 看 逻辑学来说,逻辑学的概念具有心理学的起源" ,而且
逻辑学也要求规范,但是两者的论证都源于一种经验主义的立场,不是纯粹的逻辑学;
真正纯粹的逻辑学要求一种"纯粹建立在概念之中并因此而是非经验的规律意义上的观念
规律" 。逻辑学研究的思维的逻辑关系仅仅只是观念的规则,它不是心理行为的类概念
,而是"观念性的概念","为此,人们在这里谈到的总是同一个真理、同一个推理和证明
,、同一个理论和理性学科,无论谁在思维'它们',它们都是同一个。这个形式的统一
是规律的有效性统一。" "与此相符,我们也明察到,其他人的明察--只要它是真正的明
察--不可能与我们的明察发生争执。因为这仅仅意味着,被体验为真的东西始终是真的
,不可能为假"。 胡塞尔在批评经验主义立场的同时,以"观念性的概念"克服了心理主
义的建构方式。
其实,在哲学的地基中,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的建构的对峙由来已久。自从笛卡
儿把"我思"这个著名的主体性原则作为建构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以来,这种对峙便愈加明
显。笛卡儿从"我思"论证到"我在"就是试图用心灵论证存在,但是"思"和"在"是本质上
不同源的东西,单一的从"思"到"在"是不现实的。休谟指出了"思"和"在"的二元性,认
为世界是由事实和观念组合而成的,偶然的事实和必然的观念是不同的;并且观念作为
思想的对象,观念之间的关系只是形式的工具。而康德在考察人类认识能力的基础上发
现了主体的建构能力,强调主体对感性材料的构造。可以说,康德调和了休谟和笛卡儿
的对立:他批评了笛卡儿以心灵论证存在的错误,也用主体的构造能力规整了休谟偶然
的事实。可是由于自身体系中现象和物自体的二元论倾向,康德走上了限制知识的道路
,经验主义以及由之产生的心理主义建构并没有消除。
在胡塞尔看来,以上三者的建构代表了近代哲学对现象学"隐秘的憧憬";而且尽管
康德是"第一位正确发现他的人",但是他"缺乏现象学的和现象学还原的概念" 。因为他
对感觉材料的包容,使得他提出的先验主体获得了经验的意义,物自体在经验的知识学
中被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胡塞尔认真的宣布,在现象学的前提下,"经验的主体已被我们
排除了,而先验统觉,一般意识对于我们来说将很快获得完全另一种意义,一种根本不
神秘的意义。" 谈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现象学可以克服心理主义,那究竟什么
是现象学?
胡塞尔也不止一次的提出并回答类似的问题,他告诉我们,"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
科学,一种诸学科之间的联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典
型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 。现象学的思维态度不同于传统的态度--"自然的
态度"。在自然的态度支配下,我们总是把我们的意识、"自我"看作是自然世界的一部
分,意识在客观世界中必定有其对应物,否则"自我"就是虚幻的意识。虽然事实上我们
不能否认"自我"和"自然"的客观存在,自然科学因此而得以确立;但是自然的态度导致
哲学的认识只能是"经验意识对象",是一种"现实"--"我发现它作为事实存在者而存在,
并假定它既对我呈现又作为事实存在者而呈现" 。这种来自于经验对象的认识是不纯粹
的,它是一种先于判断的断定,人们不可能从中获得绝对、可靠的知识;只有人类理性
所建构的"congitata"(思想之对象),才使人类的知识获得了绝对、必然的基础。而考
察思想之对象,最初就是要摆脱自然的态度;然而自然和自我都是客观存在的,"我并非
象是一个诡辩论者似地在否定这个'世界',我并非象是一个怀疑论者似地怀疑它的事实
性存在" ,只是"我所能运用的一切科学,如全部心理学、全部自然科学,都只能作为现
象,而不能作为有效的、对我来说可作为开端运用的真理体系,不能作为前提,甚至不
能作为假说" ,"我们不再检验它,也不再为其辩驳,而是将其置入括号之中" 。由此,
胡塞尔指出,我们只好采取"现象学的还原"。
还原是现象学的方法,它指示着现象学的两个方向--"悬搁"(Epoche)、"排除"(
Ausschaltung)和"回到事物本身",即绝对的所予物。上文已经提到,因为我们看待事
物的那种"自然的态度"而使我们的知识限于经验主义的立场,为了获得真正绝对必然的
知识,我们不得不把"自然的态度"所产生的东西加上括号,这就是现象学的还原。胡塞
尔论证说,既然"客观科学之路并不通往对认识可能性的明晰",因此"现象学的还原就是
说:所有超越之物(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 ,这个标志就
是将其"置入括号中"、悬置起来。
从"悬置"和"排除"出发,康德体系中的感觉材料就被胡塞尔当作超越之物加上了括
号,但是主体的先验性获得仍然是个问题。换句话讲,现象学还原后还剩下什么呢?胡
塞尔继续追问,他发现了笛卡儿的"我思"可以成为"澄清活动的第一阶段",即现象学的
还原之后剩下的就是我思活动诸领域的东西,它才是内在的所予的东西。"就知觉来说,
我在知觉这些或那些,这一点是绝对明晰和肯定的;就判断来说,我对这和对那作判断
,这一点是绝对明晰和肯定的" ,因此我在知觉是确定无疑的,"它是作为一种存在之物
,作为一个此物被给予的,而对这个此物的存在进行怀疑是根本无意义的" 。终于,胡
塞尔找到了一个非自然的、绝对的基础--意识活动的内在性。
然而,很快地,胡塞尔看到了笛卡儿"我思"的局限:主观性的我思最终只能成为个
别的经验,它无法保证非实在的内在之物被我们的认识"切中",意识将成为一条绝对个
别性的"赫拉克利特之河","没有'客观意义',……只具有'主观'真实性" 。因为虽然在
现象学的还原中,"我思"的被给予性得到了绝对的保障,但是"外部的知觉中外在事物的
被给予性不是绝对的" ,所以"我们不能再继续进行第三个沉思和第四个沉思,即:对
上帝的证明以及向真实可信的东西(veracitas dei)等等的回复,否则显然会带来恶果
" 。"我思"变成了"致命的错误",它无法填平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鸿沟。为此,胡塞尔认
为内在的意识不能说明现象学还原的先验绝对性,"我思"背后仍然有着现象学的根基,
所以他找到了"清楚明白的知觉的可能性"代替意识的内在性。
在这里,胡塞尔给笛卡儿的"我思" 重新赋予了现象学的含义,通过"清楚明白的知
觉的可能性","借助于一种充实性的直观",所谓的本质直观侪身于现象学的还原过程。
例如对"红"的观念的直观,当然我们的活动需要对某个个别的红色物体的感知为基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意向是那个个别的红色物体,"我们毋宁说是在以一种全新的意
识样式'意指着'这一个同一性的'红色',正是通过这种意识,这个种而非那些个别物才
成为我们的对象" 。因此,红的本质"就是一种神性、一种无穷的智慧","除了总地直观
这一切之外,能够得到更多的红的本质吗?" 无限的理智根本就不能够比那种将它当作
普遍物的'直观'据有更多的东西。这样,由于本质直观,现象不仅包括了远非笛卡儿意
义的真正内在的"我思",而且也包括了作为所予物存在的超越物。当然,这里所谓的"思
"和物的"在"只是"充实"的意识所包含的内容。同时,因为现象范围的扩大,"思"与"在
"存在于自然态度的鸿沟被消解了,还原在此获得了"一种更加深刻的限定和更加明确的
意义"。
胡塞尔并不满足于他的本质直观,因为即便现象超越了真正内在内容的领域,也只
是对内在经验的本质描述。内在经验上升到本质在我的意识中产生了"显象以及被它显现
的东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处于"纯粹所予性因而是真正内在性领域的中心"。我
们借助于本质直观可以弥补"思"与"在"的距离,但是这种"在"中仍然有着超越物的成分
,"那种被我们视为简单材料并且毫无神秘可言的"我思活动掩盖着各种类型的超越之物
。因此,胡塞尔终于回到了现象学先验的地基,"意向对象"(noema)成为了还原的最终
结果。
不同于"实在对象",意向对象不是实在对象在心中的"影像"。影像是建立在心灵的
感性表象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是自然的对待世界的产物;而意向对象是以意向性行为的
意向作用和充实作用为基础的。具体来看看胡塞尔的说明,"这个房屋是一超越,它融入
根据存在现象学还原的存在中。真实明证地被给予的是这房屋的显现,是在意识流中出
现并流逝的这个思维。在这个房屋现象中我们找到红的现象、广延的现象等等。这是明
证的被给予性。但是,在这个房屋现象中显现出一个房屋,为此它也叫作对房屋的知觉
;而这不是一般的房屋,恰恰就是这一座房屋,这些难道不也是明证的吗?" 。我们看
到,作为超越之物的房子被悬置之后,我们仍然有着关于房子的知觉,同时我们还有一
个房子的对象,当然这个对象的"房子"已经是现象学净化的结果了。就在这里,意向对
象除了真正内在的我思活动,还包括了绝对一般的"物",因为意向对象,现象学的"思"
与"在"被统一到了一起,先验现象学才真正得以确立。
胡塞尔的现象学建构基本上也就如此,通过对认识世界的传统的"自然的态度"的扬
弃,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下,先验的现象和绝对的意识保障了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可能。我们知道,弗雷格奠基的现代分析哲学走的是康德哲学中的现象之路。他们强调
现象的客观性,所谓的现象是经过科学的语言分析后的现象,有科学的保障;物自体作
为形而上学的东西,"或是无意义,或是被当作假命题"加以抛弃。提纯后的现象变成了
科学,因而哲学也成了科学的论证。而胡塞尔认为这种现象不过是自然态度的产物,所
谓的客观不过是经验的立场,无法保证永恒的价值;重要的是现象的先验性,在先验的
现象中,我们能够获得绝对的知识,无所谓认识的界限,"本质就是现象"。在胡塞尔看
来,现象和物自体的对立只是适用于自然的态度。在自然的态度中,物自体不是具体科
学研究的对象,不属于"事实的科学",它是一种超越之物;可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它
是我们思想的对象,必然地存在于我们的意向对象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些事实上不存在
的对象,比如"圆的方",尽管它"不能象一条龙那样在想象中向我们呈现,同样,它也不
能象某种外部事物那样在知觉中向我们呈现,但是,这里仍然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意向对
象。"同时,由于现象学的还原,超验的物自体变成了思考的对象--现象,传统哲学中的
本质成为了现象。
不承认现象和物自体的对立是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倾向,分析哲学以取消形而上学
表明了自己哲学的现代性,胡塞尔却力图调和两者,用意向对象取消两者在自然的态度
中的对立。尽管康德在宏扬主体性的同时也指出了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不可认识的物
自体影响着现象;但是对他的知识论建构来说,物自体只是消极的对象,存在于神秘的
实践理性的不可知领域。胡塞尔的思路与康德不同,由于要拯救"人的理性",他需要建
立的是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认识论体系,哲学要成为"以实际的自律自主而且依据它自身
所产生的终极明证性来塑造自己的科学,因此也是绝对地自我负责的哲学" 。所以从胡
塞尔的角度来看,真正能够认识的是超验的物自体所在的纯粹理性的世界,而康德的现
象因为感官材料的界入成为了自然的态度,只能被纳入还原的括号中,经过现象学的还
原获得现象先验的意义。可以这样认为,胡塞尔的现象把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变成了现
象,本体现象化;另一方面,康德哲学中的现象又因为排除了感官材料真正进入先验的
领域,现象本体化。就是这样,先验的现象构成了哲学的地基,而胡塞尔最终获得了绝
对可靠的知识。
我们看到,自从康德把哲学的基础归结为人类的主体性之后,围绕着主体的这种构
造能力,现代哲学分裂成两个方向。弗雷格奠基的分析哲学代表着第一个方向,即认为
主体的这种构造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就是自然科学所代表的逻辑思维,自然科学的
思维是一切认识的表率,哲学认识也不例外。另一个方向就是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研究
,虽然他也是想建立一种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但是他却否定了前者把主体认识能力
归结为单一的自然科学的冲动,现象学的奠基揭示了哲学迷人的魅力在于自身价值的永
恒性,哲学家的使命不在于对科学的追求,而在于维护观念、思想的永恒性。尽管这两
个方向时有重叠,弗雷格的客观性追求强调把握真理,胡塞尔哲学基础中的先验绝对的
主体保证了所获知识的客观性,并且作为后起的一个建构,在主张永恒价值追求的同时
也没有放弃现象学科学的地位。但毕竟南辕北辙,现象学态度不关心自然态度的客观性
追求,科学分析漠视一切形而上学物的存在。
--
剑胆琴心,以观沧海
是非成败,付诸一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hit.edu.cn]
※ 修改:·wildwolf 於 06月18日09:24:00 修改本文·[FROM: a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9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