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SCP (本站冒牌站长),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论语》、海森堡、“以德治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24日00:04:08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发信人: dasein (湖上草),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论语》、海森堡、“以德治国”(zz)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1年07月02日15:54:13 星期一), 站内信件

《论语》、海森堡、“以德治国”

文章作者:[符号]

最近几年,中国的政治有两个重要的原则。首先强调“以法治国”,绳民以法;其
次是最近提出的“以德治国”。《论语》中孔子将政治分为两大类,一是“道(导
,用董仲舒说)之以政,齐之以刑”;二是:“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那
么,我们当今的政治就是:先“齐之以刑”,而后“导之以德”。先用峻法严刑进
行约束,然后用“德”来安抚、引导,并要求人民“记吃不记打”,这是一种全新
的政治模式。

目前中国的法治不同于现代西方工业国家的法制,而与中国传统法治概念比较接近
。在西方,法是社会道德共识的文字形式,它以保护个人的利益不受他人、特别是
不受国家的侵害为出发点,协调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当今中国的法治
概念依然侧重于对“坏人”、“坏事”的惩戒。也许正因为如此,西方现代西方工
业国家不需要在法制以外另树“德”的原则。那么,“德”到底是什么呢?怎样才
算是“以德治国”呢?

《论语》中的“德”

虽然“德”在先秦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概念,但在《论语》中,它的比重却不
很大。“德”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四十次,频数虽高,却基本上没有解释。
与此相比,“仁”字共出现一百零九次,而且被反复讲解。与常常作为修饰词的“
仁”字不同,“德”在《语论》中显然主要是一个名词。比如“民德”、“怀德”
、“据于德”、“知德”、“好德”、“修德”等等。

在这里,“德”最显而易见的含义是“品质”、“德行”,是指一个人、一个政治
家的人格。“德”本来是一个中性词,既有“大德”、也有“小德”;既有好的“
德”,也有坏的“德”。用“德”来描述好的人格,是后来渐渐形成的意思。

但是,《论语》中的“德”不仅是“品质”、“德行”的意思。比如,“为政以德
”、“道之以德”、“以德报怨”、“先事后得”的“德”、“文德”等等。我们
知道,“为政”仅仅靠着政治家自己品行好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政治举措。
所以,“德”必须有措施、有效果,必须惠及“德”的对象。从“以德报怨”我们
可以知道,“德”与“怨”都是行为,“德”也有作动词用的时候。那么,动词的
“德”是什么意思呢?

汉朝的刘熙编辑的字书《释名》说:“德,得也。得事宜也。”《玉篇》又解释为
“惠”。所以,“德”地另一层意思就是:令“德”的对象有所得,对他“施惠”
。由此派生出对“惠”的感激也称为“德”。古代汉语中,一个动词同时作主动动
词与被动动词用的情况非常常见。那么,作名词、表示品质的“德”与作动词、表
示给予的“德”有什么关系呢?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说:“德,指功能或属性
。”这个解释很全面,即:“德”首先是属性,同时包括这种属性作用于对象的功
用。所以,我们常听到“功”、“德”两字连用所组成的“功德”一词。唐初经学
大师陆德明《经典释文》在解释王弼的《道德经注》中的“德”字时说:“德,道
之用也”。就很把握《老子》中“德”这个概念的含义。

Heisenberg(海森堡)评价政治的标准

我最近正在翻看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Carl Friedrich von Weizsaecker(魏
茨泽克,前联邦总统Richard von Weizsaecker的哥哥)的一本小册子。这本小册
子收集了Weizsaecker给印度婆罗门Gopi Krishna的著作《宗教经验的生物学基础
》一书所作的导言。在这篇近五十页长的导言的第二章“宗教作为问题,科学作为
问题”中,Weizsaecker对比分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他发现,无论在资
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现代自然科学中,途经与手段都代替了目
的,而自己变成整个过程的原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本应服务于人、服务于社
会的“资本”变成了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公仆”自
己变成了主人;在科学中,求知的手段——科学研究——变成了中心、主体。所以
,他引用叔叔Viktor von Weizsaecker(哲学家)的话说:(国家)社会主义、资
本主义、物理学,这三样东西都是同一个错误。

Weizsaecker着重论述了:途径与手段决不能脱离目的,而自己代替目的成为原动
力的重要性。同样,我们在评价一件事、一个人、一种政治时,也决不能将途径、
手段与原始目的分开。他严厉批评了分隔途径、手段与原始目的的现代思维方式—
—即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我因此联想到过于强调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
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原始目的应该是造福人类。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那里,生产
力却变成了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结果是“帅物食人”、“帅生产力食人”。

言归正传,Weizsaecker引用了他的老师Heisenberg的名言:人必须以途径与手段
为依据来评价一个政治体系,而不是以它的目为依据。换句话说,无论政治的目的
怎样美好,我们在判断它时,决不能只看目的,只看愿望,而必须同样重视它的具
体实施,看它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真实好处(坏处)。具体政治不能与其初衷相脱
节。Weizsaecker进一步以Ghandi(甘地)为例,解释为什么非暴力的社会只能通
过非暴力的手段来实现。我因此联想到“革命的两手”与“反革命的两手”……

如何评价“以德治国”

绕了这样一个大湾子,无非是想从各个方面来考察“德政”的一些不能或缺的成分
。“以德治国”,不仅要求政治家具有良好的品德,爱国、爱民的愿望,政治的具
体实施,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实际好处也同样重要。在贯彻这个政治时,这两者是
不能分开的;在评价这个政治时,这两者就更不能被分开了。

人民网读书论坛


--
  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