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瞻仰哈贝马斯的风采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8日19:57:43 星期一),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Wisdom 讨论区 】
【 原文由 tst 所发表 】
史海漫步  主题:548 文章:1263  【本版精华】【转 寄】
标 题 瞻仰大师风采
时 间 02:29 05-06
作 者 Unigenitus (止止)

                      一、在清华17日,一小学妹告之说哈贝马斯来华讲学,前一天
已在三联与中国学者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主要讨论18世纪的公共领域问题,并将于18日
、20日分别在清华和北大讲演。

   我对哈贝马斯的理论知之甚少,但还知道他是当今世界上声誉最隆的思想家之一。
抱着瞻仰大师风采的心情,第二天一大早,克服重重困难起了个早,不远千米去清华听
讲座。哈大师原订10点开讲,我们几人9点过一点即已到了清华东门的明理楼。刚锁好自
行车,就看到约10余人从楼里冲出,跑向另一边。从情形判断,大概是明理楼的模拟法
庭太小,要换个地方吧。正在向别人确证的时候,人已象潮水一样涌了出来。大家都顺
着草坪间的水泥道,疯狂地奔向对面的那幢大楼,看那情形,绝对跟枪响后溃逃的民众
差不多,有的边跑边叫跑在前面的熟人给自己占个位子。中国大学学子对思想和学术竟
如此痴狂!尤其在清华这个以工科为主的学校里,出现这种景象,不能不让人感佩!我
想,若如此,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应该出自己的大师了,就不必再百年等一回地
倾听洋大师的声音,瞻仰洋大师的风采。到时候,如我等的追学术星族者也会大大地减
少,该开饭馆的开饭馆、该研究导弹的研究导弹,该思虑宇宙人生问题者沉思宇宙人生


   清华临时布置了一下。主席台上,中间一张演讲台,状类联合国大会的主发言台或
美国总统的演说台,其两边各放一张长条形木桌,将演讲台忖托得高高在上。由于临时
换场地,耽搁了不短的时间,直到10时半,哈贝马斯才进入演说厅。哈大师长身鹤立,
银发满头。此前,曾有国内学者根据他在科索沃战争上的立场,判定他已经老了,不复
有年轻时代的批判锐气——一方面他勇敢地突破阿多诺和霍克海姆的经验研究方法和思
想框架,将法兰克福学派从意识形态批判带到意识形态批判和社会实践批判;另一方面
,他坚持不懈地批判当下的消费社会,在工人阶级作为社会解放的主体形象消解之后,
力图从主体间的交往过程寻求社会转型的原动力和人类解放的力量源泉。渐趋暮年,哈
贝马斯已慢慢地认同于当下西方的主流文明了。哈贝马斯确实老了,在上高高的台阶时
绊了一下,几乎摔倒。哈贝马斯走上去之后,没有坐到演讲台前,而是将手中的书放到
右边的长条桌上,主持人把他的书拿到演讲台上,他还是坚持拿了回来。可能此举在象
征意义上,与他一向主张以平等参与、自由讨论为核心的交往理性格格不入吧。后来,
高高的演讲台孤零零地,显得很是不伦不类。

   演讲开始。例行公事,主持人先来个开场白,清华的主持人说话很是官样文章,语
气也很突兀。说什么在清华85周年校庆之前请到哈大师来讲学意义重大云云。尔后来个
转体3周半,献花。哈贝马斯显然觉得有点尴尬,把花拿在手里拘谨僵硬地朝左右晃了晃
,然后放到台上。

   直到10点半后讲座才正式开始。哈贝马斯演讲的题目是《话语伦理学》,一个很深
奥晦涩的哲学话题。有这么多的人来参与,连哈贝马斯自己都感到惊诧。他希望大家不
要过度拥挤而造成不快。前面对话语伦理进行哲学分析,听得云里雾里,德文自然是听
不懂的,中文翻译也同样听不明白。由于时间关系,哈贝马斯略去了第二部分,直接讲
最后的结论。直到此时,才勉强听了个大概:在平等参与、理性讨论的交往领域之外,
还有因财产地位、教育程度等问题不能参与到交往领域中的边缘人(亦即他指出的“没
有财产的大众(无产者)不能依靠参与以私法形式组织起来的商品和资本流通过程,来
获取私人生活的社会条件”。),那么,以民主和平等为价值导向的公共领域该如何对
待这些被排除在外的边缘人?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歧视他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否
则则有悖于交往领域中的平等主义话语伦理。

   最后是提问,因急着去锻炼身体,没听着。


              二、在北大


哈大师在北大的讲座原订在理教117教室,我想,到时肯定会易地的。2点整,我就背着
个包悠哉悠哉地朝大讲堂走去。到那里后,看到不少同学手里拿着票往里面进。我正想
问问是演出还是讲座的时候,恰巧碰到另外两个师兄妹。他们问我拿了票没有。我说刚
到,还没有。他们很急迫地说,还不赶紧拿张票。我就去站在售票口的那个负责发票的
同学手里拿了一张。开头我们都以为是对号入座,所以也不着急,站在旁边聊天。过会
儿又来了一大群同学,发票的同学手里的票已所剩无几,有几个人急了,一涌而上,去
发票的同学手里抢了起来。又过了10多分钟,听保安说不是对号入座,我们赶紧进去,
拣了个后排的座位坐了下来。

  北大显然是汲取了清华的教训,未雨绸缪,所以安排的井井有条,讲台上方悬挂着
巨大的横幅:欢迎哈贝马斯教授来北大讲学。讲台前沿摆放着一溜的兰花草,朴素典雅
;讲台正中则只有一张桌子,上面装点着鲜花,倒也显得体面大方。讲台上也只有三个
人,左边是翻译,右边是主持的哲学系副主任。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着实让哈贝马斯感
到有点受用。将哈贝马斯跟世纪之初来华的杜威、罗素相提并论。不过话说回来了,在
将来思想史上的地位,哈贝马斯也委实当之无愧。

  哈大师在北大演讲的题目的关于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我们都想,这种安排事先肯
定是经过考量的。哈贝马斯讲座的内容仍然是三段论,先说了自由主义的民主价值观(
讲求社会自主领域的个人利益诉求)和共和主义的民主价值观(注重公民的美德伦理)
的要旨所在。接着对这两种民主的价值观进行了批判。最后当然是试图弥补这两种价值
观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民主价值模式,亦即综合两者之长,构建一个通过对话、争论和
利益冲突甚至斗争进而达成一致的民主模式。还是他一贯的思想主旨,通过发掘和恢复
过去自由主义中的优良传统,挽救当今以“cultural industry”和“engineered cons
ent”为特征的社会。也就是说,他希图在英美经验主义和欧陆先验主义的民主价值传统
中,为当下西方社会发现一条更为合理的民主价值模式。


           三、简单评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1962年,哈贝马斯完成了其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79年法文版面世
,10年后又被翻译成英文。近20年来,该书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大规模
讨论罗尔斯论述正义的规范理论中,感到宏观社会分析与精微经验研究匮乏的政治理论
家们,似乎从哈贝马斯这种经验-理论相结合的论述方式中得到些微启发;政治社会学家
则在哈贝马斯的理论当中发现了跟民主参与、经济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公众舆论的意义
等相关的问题;哈贝马斯在书中较为详尽地研究了近代早期文学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
向政治公共领域的转变,乃至向当今消费社会的大众媒体转变过程,传播和媒体研究者
从中不仅了解到传播和媒体的发展演变脉络,而且为他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女权
主义社会理论家则利用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研究女性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角色地
位的演变,等等如此。西方世界,涌起一股哈贝马斯旋风。在讨论哈贝马斯的热潮中,
他自己也积极地参与其中,一方面对自己30年前的理论进行补充和辩护,另一方面提示
人们注意他早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哈贝马斯在两个方面对这种类型的资产阶级社
会作出了批判:1)导致这种类型的社会发生、转型和衰败的诸种因素及其内部紧张关系
;2)阐发这种类型社会具有的进步因素和解放潜能。

   哈贝马斯在90年版的序言中指出:“我的目标在于从18世纪和19世纪初英法、德三
国的历史语境,来阐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德理想类型”。他首先详尽地阐述了18世纪的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如何围绕着理性批判话语建立起来的,接着论述了这种公共领域的
诸种机制及其意识形态根源。后半部分则探讨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转变过程以及转变
之原因所在。哈贝马斯此举的动机在于试图发掘传统当中规范民主和法制中隐含的进步
潜能,是他尝试重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基础的一部分。因为在他看来,公共领域具有整
合社会模式的潜能,公众话语为社会协调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建立在参与数量和话
语质量上的公共领域,可充分地构建出一个民主政体。在现代社会中,国家和经济力量
也具有话语一样的整合社会功能,但是权力和经济跟话语不一样,在话语的讨论或争论
过程中,个人可平等参与、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最后达至理性的共识。而政治权力和
经济则不能向话语这样给个人意志和理性提供开放的空间,且都有走向支配控制和僵化
和趋势。

   哈贝马斯开掘启蒙时代社交生活当中话语争论形成的理性潜能,理所当然地会遭到
了霍克海姆及其恩师阿多诺的反对,他们认为哈贝马斯对启蒙时代民主的公众生活之观
念批判不够。这种分歧,实际上也就是哈贝马斯与法兰克福前辈对批判对象和批判基础
认识的分歧。阿多诺等人认为,理性在当今的社会机构、政治机构乃至日常生活中都已
沦丧,并据此对资产阶级民主加以彻底的否定。哈贝马斯则认为,民主在当今的民主法
治国家并没有完全沦丧,而是很有潜能,关键是我们去何处、如何去开掘它。
  
  
  
  
   若将哈贝马斯的理论应用到当时具体的历史研究当中,值得注意的主要有二:1)
在话语讨论中,具有实在利益的个人意见怎样达至具有普遍性的理性一致,哈贝马斯语
焉不详;2)启蒙时代社交中的理性交往观念、以城市资产阶级为核心的争论模式,被继
之而来的革命暴力、民众造反和专制民主实践击得粉碎,也就是说,启蒙社交中的伦理
,跟现代文化并非丝丝相扣,它们在许多方面有相悖之处、冲突之处。那么,复活它作
为挽救当今西方民主法治国家的一剂良方,当中是否还存在着许许多多需要细细考量的
问题?
签名档
来 源 ※亿唐盛世 BBS
功 能 【转 寄】 【返 回】

--
   郭沫若(挂名)借用恩格斯关于文艺复兴的名言“这是一个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
的时代”,认为我们的时代也需要巨人。这让我奇怪了很久:什么时代是不需要巨人只
需要奴才的?文艺复兴的史实告诉我们,真正需要巨人的时代,一定能产生巨人。郭沫
若报信至今已过去了二十年,然而巨人就像戈多一样苦等不来,这到底是由于郭沫若再
次谎报了时代精神,还是证明这个春寒料峭的时代并不真正需要巨人?
                                                        --------《齐人物论》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5.hit.edu.cn]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7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