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当代分析哲学简史(一)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3日18:45:0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发信人: schweigen@TWserv (成墨),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当代分析哲学简史(一)
发信站: 台湾文化资讯站 (Sun Jun 23 00:33:05 1996)
转信站: TWserv
当代分析哲学简史
当代分析哲学流行在英美语系国家,故「分析哲学」往往被视为「英美
哲学」的同义语。分析哲学不是一个学派,而是一种运动,分析哲学家们共
用相近的方法--语言和逻辑分析,以切入各种哲学议题--传统的、新兴
的、缘於分析方法所产生的新问题。
分析哲学一般公认源自弗列格(G. Frege),弗列格本来是个数学家,他
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於数理逻辑,他被尊为「现代逻辑之父」和「现代语言哲
学之父」、「现代分析哲学的奠基人」等等。在弗列格时代,心理主义盛行
,主张逻辑法则不过是人的心理法则,因此逻辑法则也应该由对心理学的经
验科学研究来考察,但弗列格反对心理主义,主张逻辑是一形式化的学科,
不能由经验科学来揭露,逻辑法则一点也不是心理法则,哲学应该建立在逻
辑分析之上。於是开始引发哲学和科学的定位问题。
最初罗素(B. Russell)主张哲学仍是一种知识,它是对科学和常识的精
练,所精练是指用形式化的逻辑语言而把已知的科学知识重新表述。什麽是
形式化的语言?就是符号逻辑语言,在罗素所著的「数理原论」中,他便是
把数学的基础建立在全然符号化的逻辑语言上。除此之外,罗素也主张哲学
应该援用科学方法而成为「科学化的哲学」。
维根斯坦拒绝罗素的观点,他的主张可由「逻辑哲学论说(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的下列命题所明白宣示:
4.111 哲学不是自然科学其中之一
4.112 哲学的目标是思想的逻辑□清。
哲学不是一学说体系,而是一活动
所谓哲学不是一「学说体系」即是拒绝哲学本身乃是一知识,而是知识的澄
清活动。也就是把一般的科学知识、科学命题、科学的表达,透过严谨的逻
辑语言重新表述出来,并且澄清诸命题间的逻辑关系。在维根斯坦看来,哲
学家不探讨知识,探讨知识是科学家的任务,哲学家负责「澄清思想」。
维也纳学圈是二、三十年代在德国的一群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们
所组成的思想团体,他们厌恶德国哲学界的黑格尔传统,於是提出「科学的
世界观宣言」,主张应用科学严谨来改革哲学。弗列格、罗素和维根斯坦都
被他们视为「先知」。他们接受罗素、维根斯坦的部分看法,雄心勃勃地推
动统一科学计划,试图透过符号逻辑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形式语言,以做为各
种学科的基础,最明显例子是卡纳普(R. Carnap) 的「世界之逻辑结构」,
这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在指称直接所与(immediately given) 的概念之基础
上」合理地重建「一切知识领域的概念」(这种建立在「直接所与」概念的
立场後来被称作「现象论(phenomenalism) 」)。维也纳学圈反对形上学的
思辨,他们认为形上学不具备知识的知资格,只是像诗歌、文学一样是想像
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在说形上学没有价值,而只是认为形上学不是一种如
科学一般的知识。
对比於维也纳学圈之企盼建立一完美的形式语言之趋向,英国长久以来
存在的常识哲学传统也自谟尔(G. E. Moore) 开出「分析版本」,标举日常
语言的价值,认为传统哲学、形上学(如唯心论、心物问题等等)的争论来
自於日常语言的误用,因此应该以日常语言的用法为判准来解决传统上的哲
学问题。此一观点为牛津学派(Oxford School) 所继承,主要的哲学家有奥
斯丁(J. L. Austin)、莱尔(G. Ryle) 、史陶生(P. F. Strawson)等人,在
剑的维根斯坦也约莫在此时(四、五十年代)发展出他的後期哲学,同样鼓
吹回到日常语言。他以光滑的冰面来比拟他自己早期的所构思的完美和理想
的语言,而以粗糙的地面来比拟晚期的思想和日常语言,他说:
「我们走在没有摩擦的光滑冰上--在一定意义上的条件是理想的,但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行走。我们想走路的话,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
地面吧!」
然而,不管是由弗列格、罗素、早期维根斯坦和卡纳普所一脉相承的完
美语言之逻辑结构分析进路;或者谟尔、牛津学派和晚期维根斯坦所信奉的
日常语言用法之分析倾向,他们均共同主张语言分析方法以及语言意义之澄
清乃是哲学探讨的起点。
逻辑实证论发展到後来,由於不满於「实证论」的立场,开始扩大为逻
辑经验论,他们为意义□清提出了一个核心的区分:分析且先验/综合且经
验。这个区分最早为康德所提出的,但康德相信数学是「先验综合命题」则
不为逻辑经验论所接受,他们只坚持先验的一定是分析的,经验的就一定是
综合的,这个区分也平行於「演绎/归纳」。分析命题是包括「天下雨或天
不下雨」、「1+1=2」、「单身汉和王老五」这一类所谓套套逻辑、数
学命题和同义词语句,它们均不具经验意义;经验命题的具有经验意义,它
的判准是「检证原理(verificationist principle) 」,亦即命题是可检证
的(不管真或假)才是有意义的。形上学命题均不可检证,故既不真又不假
,只是「无意义(meaningless) 」--精确地说,无检证意义或认知意义。
宗教、伦理、美学命题也和形上学命题是同一类--只有情感上的意义。
正因为有无意义的判准是由可检证性而来,检证虽是科学的工作,但一
个概念或语词是否具有「可检证性」却可由哲学来讨论,科学理论由命题或
语句所构成,因此检查这些科学语句是否具有可检证性和一个科学理论是否
可以检证(验证)(由分析其逻辑结构),便可据以判定一个理论是不是够
资格称为「科学」--这就是形成了早期的科学哲学。
对逻辑经验者来说,分析命题和经验命题两者间存在一条严格的界限,
分别是哲学/科学的任务。哲学专门分析「分析命题」和它的逻辑结构;科
学则专门检证经验命题,并且以归纳法来检证。五十年代起,开始有人质疑
检证原则本身是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奎因(W. V. Quine) 在「经验论的两
个教条」一文中开始攻击「分析/综合」这个区分;在科学哲学方面,逻辑
经验论的归纳检证主张也受到波柏(K. Popper) 的否证论(falsification-
ism)的挑战,六十年代更受到科学哲学中的历史学派--库恩、费耶若本(
P. Feyerabend)的批评,在历史学派从科学史的研究中大量证据显示科学实
况全然不是逻辑经验论所设想的那样,形上学也不是阻碍科学进步的脚绊石
,於是形上学的地位渐渐复兴。
如果逻辑经验论的「分析意义/经验意义」之区分不能成立,那麽意义
的判准为何?又意义本身又是什麽?或者是有「意义」这种东西吗?需注意
的是我们以「意义」来译「meaning 」指的是「语言的内容」,而「意义」
这个中文词本身还有「价值」的意思,但分析哲学所讨论的「意义理论」并
没有价值意味。换言之,当意义判准受到瞩目时,意义理论也顺理成彰地跃
居哲学的舞台上,语言的意义是什麽?各种语言单元如专有名称的意义又是
什麽?有意含(sense) 和指涉(reference) 的二分吗?意义和语句的真值条
件之关系又为何?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英美重要的哲学期刊大抵为语
言哲学所统领。
--
剑胆琴心,以观沧海
是非成败,付诸一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hit.edu.cn]
※ 修改:·wildwolf 於 06月03日18:59:27 修改本文·[FROM: a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