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 1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03日13:04:4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注: 本文是《后现代精神》一书的序言。《后现代精神》,[美]大卫.格里芬编,
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第一版。
——————————————————————————————————————
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
王治河
后现代主义(Postmodenernism)这一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已经越来越
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兴趣,随着这一思潮在海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学者(包括
港澳台学者)关于后现代的文献也在日益增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这其实是一件很
自然的事情。萨特逝世后多年,我们才开始知道他,而今,伽达默尔(Gadamer)、德
里达(Derrida)、罗蒂(Rorty)、霍伊(Hoy)、格里芬(Griffin)等依然健在,我们已经
着手研究他们的思想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之所以能越过大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主要不
是由于它的“声势浩大”,而是由于它思想的新颖与独特,由于它所提出的问题都是
与今日人类(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的生存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都是人类生存和发
展下去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介绍和研究主要侧重于后现代主义的摧
毁、结构、否定性向度上(我的《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想研究》一书在
很大程度上也是主要围绕这一向度展开),对于后现代主义所蕴含的积极的、肯定的、
建设性的内涵,也就是说对于它的建设性的向度则鲜有考察,以至于在对后现代的理
解上多少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后现代主义是专讲摧毁和否定的,因此是否定主义
的、悲观主义的和虚无主义的。许多批评文章也都是在这一思维定势上立论的。
在我看来,这种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把后现代主义这一具有
“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和理论内涵”[1]的重大思想简单化了,它遮蔽了后现代理论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2]。简单化对于解说固然有某种便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不可
避免的造成曲解。这种曲解的一个直接结果是造成双杠重的不公正:对后现代主义的本
身的不公正和对读者的不公正。国内目前流行的几种对后现代主义的非难,可以说很大
程度上是受这种曲解戕害的结果。
有鉴于此,在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翻译出版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这套丛书的几本纳入“新世纪学术译丛”出版。其宗旨是提供一些信息和资料,如果能
多少有助于人们较全面的了解和思考后现代主义,特别是思考后现代主义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由于比一般读者先一步接触到这些资料,加之这些年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因
此现在这里谈一谈我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鉴于对后现代主义消极的、否定的一面人们
已多论及,这里便侧重于谈一谈后现代主义积极的、建设性的内涵,亦即它的建设性。
一
由于上面提及的原因,后现代主义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专讲“否定”和“摧毁”的。
因此,有人甚至将之比拟为文革的“造反运动”。其实,撇开后现代主义所讲的“否定”
和“摧毁”与常识所理解的“否定”和“摧毁”之间的差异不谈,在后现代多声部的大
合唱中,创造的旋律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倡导创造性是后现代主
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
在后现代思想家那里,最推重的活动就是创造性的活动,最推重的人生就是创造性
的人生,最欣赏的人就是从事创造的人。在美国后现代世界中心主任大卫.格里芬看来,
创造性是人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他的原话是:
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
类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能量(至少在这个星球上是如此)。我们
从他人那里接受创造性的奉献,这种接受性同许许多多接受性价值(例如食物、水、
工期、审美和性快感等)一起构成了我们本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但是,我们同时又是
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更进
一步说,我们需要对他人作出贡献。这种动机同接受性需要以及成就需要一样,也
是人类本性的基本方面。
里查.罗蒂所要“重塑”的人的“自我形象”也是一种创造的形象。他的原话是:“
我们的自我形象就是去创造而不是去发现的形象,这是曾经被浪漫主义用来赞美诗人的形
象。”[4]倍受福柯推重的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则认为,哲学活动就是创造概念。伟
大的哲学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是新概念的创造者。据此,他表示了对“哲学的终结”观
念的不满。在德勒兹看来,“哲学的终结”观念的提出,是哲学家缺乏创造力的表现。现在
要做的是去开辟新的领域,进行新的尝试。利奥塔也鼓励人们寻找机会,特别是创造的机
会。他坚信,“人们是能够抓住有幸创造的机会的”。作为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福柯对
创造更是推崇备至。他曾经谈到:他很奇怪,人们为什么将一张桌子、一棵树当作艺术对象
,而不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对象。在福柯的心目中,生活本身就是活生生的创造,因此是最好
的艺术品。对创造性的迷恋深深的根植于柯福的思想中,在与R.马丁的一次谈话中,他讲过
这样一段名言:“人生劳作的主要兴趣是使自己成为不同于昨日的另外之人。一旦里知道何
时去著述,最后又会说出些什么东西,你想你还会有勇气去写它吗?真正的著作,真正的
爱情关系,也就是真正的生活。这场游戏之所以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参与,就是因为我们并
不了解其结局会怎样。”这意味着在柯福看来,人生的真正乐趣就在于创造。
需要指出的是,后现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创造”与现代所理解的“创造”是有所不同
的。其一,现代人不是受机械论的影响而将创造进行机械的理解,就是受浪漫主义的影响
将创造看作随心所欲,看作对秩序的破坏。而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后现代的创造既尊重
无序又尊重有序,过度的有序和过度的无序都是与真正的创造格格不入的。按照南乐山
(R.C.Nevile)教授的考证,其实,在西方传统的最初源泉中,英雄之神的创造性就在于既带
来自然秩序又带来社会秩序。[5]其二,现代人仅仅将创造看作极少数人、特别是天才、艺
术家的事,从而将创造特权化了。而后现代思想家这试图还创造于民,通过阐发创造乃人的
“天性”来激发普通民众的创造热情。
后现代思想家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还身体力行,在自身的实践中也始终贯穿着这种可
贵的创造精神。
柯福本人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他研究哲学,而且大半生时光教授哲学,但他
的哲学却不讨论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等通常哲学家通常讨论的东西,而是研究有关疯狂
、医学、监狱和性的内容,但他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病学家、医学家、犯罪学家和性学
家。他研究历史,当他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因为他所研究的历史并非我们通常了
解的历史。正是他创造性的将结构主义与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将结构分析与历史分析成功的结合起来,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知识型”、
“知识考古学”、“权力”、“系普学”等概念和方法的提出,无一步显示出塔思想的独
创性。
德勒兹这位终身奔波在“思想的高原上的旅人”,毕生致力于为哲学开拓一条新的思
路。他自觉的跳出“纯哲学”的高墙 ,与非哲学沟通,与艺术沟通,从而激发创造的
灵感。他一生著作30余部,涉及哲学、电影、戏剧、绘画、语言、心理分析、文学以及政
治等各方面,有“电影哲学家”的美誉。[6]与此相联系,他创造出大量的概念和新方法
,诸如“欲望机器”、“差异逻辑”、“茎块”、“精神分裂分析法”、“图解法”、“制
图法”。
此外,像德里达的“解构”、“分延”、“增补逻辑”、“互文”,罗蒂的“协同性
”、“陶冶”、“后哲学”,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增生”,霍伊的“希普学解释学”,列维
纳的“失眠”,利奥塔的“谬误推理”等都体现了后现代思想家的开拓性与创造性。可以说
,后现代思想家在短短几十年中所创造的概念,要远远多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固然得了
时代(信息时代)之利,但应该说与后现代思想家自觉的创新意识是分不开的。
二
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向度另一个表征是对多元的思维风格的鼓励。按照德勒兹的说法:
多元论的观念——事物有许多意义,有许多事物,一事物可以被看成各种各样——“是哲学
的最大成就”。他在这里所说的哲学显然指的是后现代哲学。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号召人们要像读一首诗、一部神话一样来解读哲学原著和哲学文本
,其用意也在于倡导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所谓“解构”,按照德里达的界定,就
是一种“双重写作”和“双重阅读”。德里达就往往在人们认为是统一的文本中,读出不
一致和混乱。以倡导视角主义多元论著称的德里达和加塔利,更是有益避免思维视角的单
一和僵化。传统思维从一个概念中心进行操作,运用固定的概念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再现
现实。与这一思维路线不同,德勒兹和加塔里的分析和研究是在多层面上进行的。他们经
常有意的变动层面和概念,转换研究的视角。在《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第二卷中,他们
就开始引进与第一卷中使用的框架和概念不同的新的分析框架和概念,“甚至改变了写作
风格”。
后现代思想家对多元论的倡导是与他们对“本体论的平等”概念的信仰分不开的。根
据这一概念,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不管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一种思想
(不管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
不比另一个实在少一点和多一点实在性。本体论上的平等原则要求摒弃一切歧视,接受和
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
也正是这种对后现代的“平等”概念和“多元”概念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对“对话
”的推重。伽达默尔甚至将对话视作语言的本质和生命。后现代思想家所谓的“对话”,决
非内心的独白,而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它是指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解释者与文本的对
话,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这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过程。
对话的本质并非使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
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达到一种新的视届。因此真正的对话总是蕴含着一种伙伴关
系和合作关系。为了是真正的对话得以进行,后现代主义主张开放,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
,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以防人微言轻的悲剧再度发生。概而言之,后现代思想家
志在培养人们“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这里似
乎很难找到“否定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痕迹。
--
剑胆琴心,以观沧海
是非成败,付诸一笑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hit.edu.cn]
※ 修改:·wildwolf 於 08月03日13:08:11 修改本文·[FROM: as.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7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