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 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8月03日13:12:14 星期五), 转信


注:   本文是《后现代精神》一书的序言。《后现代精神》,[美]大卫.格里芬编,
       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第一版。

——————————————————————————————————————
                            后现代主义与建设性

                                                    王治河



                                三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的第三点表征是倡导对世界的关心爱护。

    福柯十分标举一向被基督教和传统哲学蔑视为“邪恶”的“好奇心”(curiosity)。
他声称他“喜欢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对他意味着某种不同的东西。“它唤起关心,唤起对存
在着的事物和可能存在着的事物的‘关心’”,它使人们对现实敏感(sharpen),它准备发现我
们周围稀奇古怪的东西。福克憧憬着一个“好奇的新时代的来临”。这显然是针对现代人对世
界态度的冷漠、感觉迟钝而发的。

    D.R.格里芬等人所倡导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将柯福的“憧憬”具体化了。格里芬强
调他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具有三大特征。其一,与现代人视他人、他物的关系为外在的、偶
然的和派生的相反,后现代主义强调内在关系,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
的、构成性的。在格里芬看来:

            个体并非生来就是一个具有各种属性的自足的实体,他(她)只是借助这些
        属性同其他事物发生表面上的相互作用,而这些事物并不影响他(她)的本质。
        相反,个体与其躯体的关系、他(她)与较广阔的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家庭的关
        系、与文化的关系等等,都是个人身份的构成性的东西。

    其二,同持二元论的现代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敌对的和漠不关心的异化关系不同,后现
代人信奉有机论。这也就是为什么格里芬等人如此推崇倡导有机哲学的怀海特,将他视为
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重要奠基人的原因所在。所谓信奉有机论,意味着改变现代人的机械
论世界观,改变现代人习惯占有的心态。现代人统治和占有的欲望在后现代被一种联合
的快乐和顺其自然的愿望所替代。

    其三,后现代主义具有一种新的时间观。他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这种后现代
主义认为,后现代主义尝试解救“歪歪扭扭的,毫无意义的走向人种自杀”的现代人的
第一阶段,应该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恢复生活的意义和使人们回到团体中来。因此这种
后现代主义十分推崇“生态主义”和“绿色运动”,因为它所倡导的“内在关系”理论、
“有机论”以及对时间的新关系在“生态主义”和“绿色运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格里芬说“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学的”,因为“它为生态运动所
倡导的持久的见解提供了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据”。正是生态运动的兴起,使我们进
一步认识到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应当同我们的总体环境保持某种和谐。格里
芬的后现代主义便致力于倡导、推进这种后现代的生态意识。

    稍加分析便不难看出,后现代主义在这里是想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后现代主张消除现代性所设置的人与世界的对立,因为如果我们
把世界看作是与我们向分离的,是由一些计算操纵的,由互不相关的部分组成的,那么
我们就会成为孤立的人,我们待人接物的动机也将是操纵与计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
换一种思维方式,用一种新的眼光看世界,认为它具有我们也具有的秩序,我们就会感
觉到与世界融为一体了。我们将不再满足与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机械的操纵世界,而会对
它怀有发自内心的爱。我们将像对待自己的至爱之人一样呵护它,使它包含在我们之
中,成为我们不可侵害的一部分。

    这样,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便彻底改变了世界的形象。用F.费雷的话说就是,“世界
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得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
的、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这与激进的后现代思想的先驱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
不谋而合。海德格尔就曾经一再强调人应该保护那块他从中获得食物并在其上从事建设
的土地。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人是自然的“托管人”,就如同原初意义上的农夫的
“技能”并不是对土地的一种“挑衅”,而是一种捐献(播种),一种接收(收获),一种
年复一年的保管员的职责一样。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后现代主义则摒弃现代激进的个人主义,主张通过倡导主体间
性来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个人主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各种
问题的根源”。对“自我”的坚执往往是以歪曲、蔑视、贬低他人为条件的,其结果
是导致人我之间的对立(萨特的“他人是地狱”),而周围都是地狱有那有自我的自由可
言?后现代主义将人不是看作一种实体的存在,而是关系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
的存在,他永远是处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是关系网中的一个交汇点。在这个意义上,
他们称人为“关系中的自我”(self-in-relation),因此,“主体间性”内在的成为
“主体”、“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

    后现代主义重建人与人的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重建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这方面
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众多形式的后现代女权主义中。艾斯勒的《圣杯与剑》以及凯勒所
撰写的《走向后父权制的后现代精神》(收录在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出版的《后现代精
神》一书中),对此有富有启发的阐述,读者尽可以自己去体认,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再
展开讲了。 


--
  
             剑胆琴心,以观沧海 
                 是非成败,付诸一笑 
  
 
--
※ 修改:·wildwolf 於 08月03日13:20:11  修改本文·[FROM: as.hit.edu.cn]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