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s (小松),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1日15:09:1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
导 言
张立波
1
20世纪正在成为历史。我们知道,思想文化意义上的世纪往往并不契合于生物钟的纪
年。假若说20世纪的世界历史大致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起点,以苏联解体为下限,福
山《历史的终结》一书似可谓其“经典性”文献记录的话,20世纪的中国历史则当以五
四新文化运动为先导,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尾声,“现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
的基本场景,而不再只是一场梦幻与憧憬。
与此相应,世纪末的欧美国家或津津乐道或满怀忧虑地谈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纪末
的中国社会则始而小心翼翼继之众说纷纭地思考后现代的林林种种;后现代对于中国来
说,最初只不过是一种舶来的思潮与主义,后来渐渐被视作正在蔓延、播撒的写作风格
、行为姿态及生活方式,乃至发展到被认为是无可回避的生存境遇和生活世界的基础性
图景。
应当说,90年代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所已经发生、正在进行的叙事,尽可以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境遇为质点、为核心、为中轴组织起来。无论是把90年代以来的
思想文化状况归结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三大思潮及其论争,还是归结为
民族(民粹)主义、启蒙主义、后现代主义、宗教主义、生态保护主义五大流派及其实践
,后现代主义都是毋容忽略的存在。而且,后现代主义可谓是引发90年代思想文化论争
的导火索,正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译介或积极或消极、或正面启迪或反方向刺激了自
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话语的滋生与增殖。在这个意义上,我倾向于用后现代境遇而非“自
由主义”、“保守主义”或“民族主义”来指称我们的思想文化目前所处的时期和阶段
。
假若说后现代表征着对现代的审视、质疑与反思,后现代主义意味着西方社会自70
年代以来即对现代思想文化及社会建制展开持久、深入的辩驳,那么,我用后现代境遇
来指称当今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进程所处阶段,则意在强调,正是在全球化直面而
来的进程中,正是在迅速推进的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中,正是在90年代风风火火的思想交
锋中,后现代境遇成为不争的事实。换言之,后现代境遇不惟是中国自己的现实境遇,
而且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形成的;后现代境遇不仅仅是在话语中建构起来的,而且
也是在当下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呈现的;后现代境遇不单单是思想文化及知识分子的境遇
,而且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体系的境遇。一言以蔽之,在当今中国,现代化正在
推进之中,现代的理念即现代性却不再被视作公理,而是已经成为问题——这,即可称
为后现代境遇。
但是,认为我们当下处于后现代境遇中并不等于我们一定要认同后现代主义,而拒
绝认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命题又不等同于一定会拒绝思考它所提出的、所涉及的概念、
术语及思路。我不是后现代主义的追随者,但却不能不承认我们正处于后现代的境遇之
中,而且,在我看来,无论愿意与否,承认与否,我们的思考与行动都是置身于后现代
境遇之中的,都有赖于其限制、挤压或激发、推动。
2
在90年代的思想文化论争中,马克思的名字最初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尽管有研习西
学的学者在引介后现代哲学思潮时,不时用马克思的有关思想与之比较辨析,尽管年长
一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后现代主义予以批判,尽
管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试图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及其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关系,但从思想文化论争的总体面貌来看,马克思被游离于思想之外,被搁
置起来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当然与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关。后现
代主义关注边缘,自然也不会关注作为主流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寻求自由,自然不
会重视所谓统治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试图回到传统中去寻求资源,当然也不会
关心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此外,在宗教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情结虚饰过多
或太多偏颇;在生态主义看来,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属于现代思想,它强调的是人对自
然的征服;而民族主义则从东西方对置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马克思是西方中心论者,
诸如此类,等等。原因还在于,在90年代的思想文化论争中,马克思基本上属于“缺席
者”。因此,它不仅没有成为“原告”,而且或明或暗地成为“缺席”的“被告”。假
若说“被告”的身份已令其尴尬,那么,作为“缺席”的“被告”,它没有声音,没有
辩白,其形象任凭“原告”的言说随意涂抹。
那么,在全球化的时代氛围中,马克思主义的言说是否可以?是否可能?它又当何
以言说?问题还在于,为什么应当聆听马克思主义的言说?在后现代境遇中,假若马克
思可以复活,他会说些什么?他的言说会有什么样的启迪,什么样的意义?尤其是,应
当如何体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实践观和人的观念?在后现代境遇中,这些问题同时
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的的理论意义究竟何在?这种理论意义将会产生哪些积
极的思想与社会成果?
3
所幸的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一度陷于沉寂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1995年重又
活跃起来,并在1998年出现高潮;在国内,一些年轻的批判理论家与自由主义的思想论
战在1998年开始浮出海面。
1998年,第二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资本主义:
批判、斗争、抉择。大会召开了三次全体会议,议题分别是:剥削、排斥:今日新社会
阶级;新自由主义批判;取代资本主义的选择。会议主办者指出:“大会依据马克思并
结合现代文化的构成要素来进行讨论,这一做法具有双重意义:首先,马克思的思想在
它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即批判资本主义的领域,可以直接应用,而且具有重要的启发作
用。其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有一种象征作用,它既对各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传统具有号召力,同时也可以把其他社会分析和批判的思潮和方法,诸如女权主义
、生态主义、文化多元主义以及普遍主义的科学精神集结在它的旗帜之下。”
同样是在1998年,法、德、美、俄、日等国召开了国际性或区域性的纪念《共产党
宣言》发表150周年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取代资本主义
?如何实现人类的解放?主要议题是:《宣言》发表150年来的历史总结;从《宣言》时
代的社会现实到今日社会现实:对共产主义整个历史运动的理解;社会革命及其动因。
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是:150年后的资产者与无产者;150年后的无产者
和共产党人;19世纪的“反动的社会主义”与今天。在阿根廷召开的“从拉丁美洲的现
实出发阅读《宣言》”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资本、变革和前景;劳动、生产过程的变
化,工人和工会运动的前景;政治:统治形式、国家机器、政党和社会政治运动;种族
和少数民族问题;文化与意识形态,对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的批驳。
“回归马克思”反映了西方左翼学者对现实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深入思考。冷
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矛盾仍在发展;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新殖民主义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造成世界范围内
两极分化和对环境的破坏;金融资本统治和金融投机造成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正是在
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回归马克
思”成为西方左翼力量的强烈呼声。
正如西方左翼力量在拒斥自由主义的过程中重新靠近马克思主义一样,国内的批判
理论家在对自由主义的论战中脱颖而出。他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场境,试图以西方
马克思主义和“后学”为理论资源,对自由主义进行解构。
这些年轻的思想者所思考的问题包括: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关系如何?市场的扩
张能否自然地导致民主的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与文化资本的关系如何?经济全球
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应该对发展主义进行理论的和实践的批评?在他们看来
,资本主义不是自由市场,也不是市场规则,而是反市场的力量,因此,“如果一个人
真正地坚持自由主义的原则,例如市场的原则,就应该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支配下的市场
关系,而不是做资本主义的辩护士;如果一个人真正地坚持个人的权利,并承认这种权
利的社会性,他就应该抛弃那种原子论的个人概念,从而必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这
些具备批判眼光的年轻思想者看到了全球资本主义的阴暗面,即把权力和金钱相混同,
只关注创造金钱的能力,而世界的真正财富(自然财富与人力资本)迅速地遭到破坏。
无论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的具体认知是否言之有据,无论年轻的批判理论家对国
内情状的探讨是否能自圆其说,他们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引入对后现代境遇的总体思
考,无疑是具有相当的理论远见和现实意义的。
4
在我看来,假如说现代与后现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矛盾
构筑了20世纪中叶以来乃至面向21世纪的思想平台,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文化
的重要主题和最强音,则是面向21世纪的思想学说无法回避的基本议题和理论旨趣。因
此,思考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语境的内在关联,是世纪之交文化研究的重点,更是马克
思主义研究的焦点。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理论。马克思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一系列批判性著述,对自己所处时代
展开方方面面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秉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工具理性、大众文化
、消费异化、极权制度等现代弊端进行了猛烈抨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在批判旧
思想、旧文化、旧制度的过程中登上历史舞台的。据此,我们或可展望,马克思主义的
当代发展,也有赖于建构一种后现代境遇中的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曾停留于“论坛哲学”,相反,它始终是“实践哲学”。同样
,后现代也并非仅仅标征一种知识态度,而且更重要的,它也喻示着一种生活样式,一
种社会境遇。对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的思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前景和
命运的研讨,更是对当今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进程的分析,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所处
的全球化经济、政治及文化境况的关怀。
在多元化的后现代境遇中,马克思主义也许不是唯一的批判性资源、声音和力量,
但是,我相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遗忘的批判性资源、无可抑制的批判性
声音、无以比拟的批判性力量。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在挖掘这种资源、张扬这种声音
、发挥这种力量方面提供切实的理论贡献。
按:此文系张立波先生的博士论文《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的导言
当前位置:KING2000主页>>WEB专题>>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
中国民间马克思主义自由左派思想站点
两千年目睹之怪现象 http://www.king2000.net
本网站发表的原创性作品的版权属于全人类!任何人均可不经授权而自由地复制、传播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2.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