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s (小松),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解读《共产党宣言》:一种方法论的思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1日15:12:52 星期一), 站内信件

解读《共产党宣言》:一种方法论的思考
张 立 波



在马克思的现代性叙事中,《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不可或缺的文本。在
《宣言》中,资产阶级、世界历史、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等关键词次第展现
,构成了一幅规模宏大、峰回路转的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地形图。20世纪的世界面貌
在相当程度上,可谓是对这幅地形图的阐释、应用和增补。而从另一方面来说,20世纪
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也极大地制约了世纪末对《宣言》的读解。特别是20世纪80
年代、90年代之交的苏东剧变,使《宣言》的力量受到决定性的抑制。《宣言》塑造了
20世纪的世界历史,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又塑造了《宣言》当今的形象。在此意义上,《
宣言》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文本,它所蕴含的意义不仅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写作时贯彻
的主观意图,不仅仅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赋予的客观可能,而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在
过去一个半世纪中渐次写就的文本,一个有待于立足当下不断解读的文本。意义赖于解
读,解读的方法论凸显出来。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的关系来阐述这一问题。

1.理论性和实践性。

长期以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种类型,
《宣言》主要被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文本。这样,《宣言》所提供的就是一种社会
理论,而且是一种实证的社会理论。人们甚至认为它提出了革命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俄
国十月革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于社会主义革命所需条件的一种修正,但在列宁及其
后的阐释中,它更是《宣言》的一种实践证明。包括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在内的整个世界
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被看作是《宣言》的现实发挥,甚至是《宣言》的实现。

这种理解强调《宣言》的实践性甚至是实证性,往往把《宣言》视为革命战略的文本。
由此,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给予《宣言》极大的荣誉,然而,苏东剧变也因此带给它过
多的耻辱,似乎从此宣告了《宣言》 “失败”或者“过时”。
无疑,马克思恩格斯极为强调《宣言》的实践性。他们在《宣言》1872年版德文版序言
中指出:《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党纲”。恩格斯晚年在回顾他
和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从事理论研究的情况时也指出: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
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透露;我们有义务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是,对我们
来说同样重要的是,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使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48页。)的确,《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
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根据《宣言》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
断一个国家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宣言》的实践性,并不等同于《宣言》的意义就在于其所述理论现
实的、直接的证实。原因在于,与其说《宣言》所提供的是一幅革命的图绘,不如说它
提供了一种历史图景:从古罗马到中世纪,从早期的城市市民到资产阶级的兴起,从产
业革命到19世纪工人运动的发展,最后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历史由于资产阶级而成为
世界历史: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它使未开化的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
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宣言》提供了一种阐释历史、抵达历史深处的理论途径。这就是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
的叙事。在阐释历史的诸种新的样式,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
义等叙事中,都不难发现阶级话语的踪迹抑或底蕴。假若说诸种新的样式解构了阶级话
语,这“解构”其实也就是“再结构”。在诸种历史话语相互冲撞和互动的过程中,文
化研究应运而生。假若彻底摒弃了阶级话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还有什么更为强大的
话语抵挡福山“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话语霸权呢?
在《宣言》的辩证叙事中,一方面,全球化是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
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活动逐渐摆脱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全面依存关
系的趋势和过程;另一方面,全球化并非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是力求根据资本主义
现代性所勾勒的幻景来改造世界,它表达了对全球世界政治经济权利关系的一种构想。
所以,历史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线性进步所能涵盖的,关于历史的理论叙事也很难以某种
选择抑或行动来明确地、一劳永逸地证实。但理论并不因此而丧失潜能和力量,它所提
供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行程。

2.科学性和历史性。

在《宣言》发表25周年之际,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
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与此同
时,他们又强调: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
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纲
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的这段话,提示了两个方面
的问题:一是把一般原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二是把一般原理和个别结论区别开来。
泛泛而谈,这两个问题似乎很简单,也很容易得到解决。前者无非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和与各个时期的历史条件、与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后者无非是说对
马克思主义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要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人们往往引证,十
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成功,都有赖于这两个方面的正确把握,而曾经出
现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也都可谓是因为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严格地说,这种
印证仅仅是一种例证,而非具备充分必要条件的理论解说。
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性和历史性的关系。人们长期以来惯于认为,所谓普遍原理就是具
有超然性的科学认识,自然科学宛若“自然之镜”的折射,社会科学则是“社会之镜”
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历史性充其量只是外在的构成科学产生背景或运用场景的东西
。由此,对于历史必然性的强调,往往也就是从历史中剔除了历史性的客观必然。个人
被化约为群体,群体又被化约为社会,尽管也承认人的非理性和行动的偶然性,但最终
还是把一切都屈从于必然性;偶然性无非是必然性允许范围内的个别的、无足轻重的、
可以化约的情形。实际上,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它具有超越一切历史条件的超然的客
观性,而在于它是对某一具体的历史状况的科学认知。科学性始终是历史的科学性。在
此意义上,应把历史性作为科学性中的内在规定。否认了历史性,所谓的科学理论也会
成为无缘之木,会沦为僵死的教条。
恩格斯在1855年11月7日致劳·拉法格的信中指出:“我认为,不指出《宣言》是怎样产
生的,那无论用什么语文来出版都绝对不行。不指出这点,第二章末尾及第三章整章和
第四章整章就完全不可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72页。)《宣言》
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它对现实阶级斗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分析,反映了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当时的情况。《宣言》的十大纲领和第三、四章中的有关政策与策略以及
所涉及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都是根据西欧主要国家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考虑到了这
些国家的不同特点。即使是第一章的一般理论,也都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西方一般历
史与现状的分析思考。因此,《宣言》提供了关于历史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一般理论,但
是对于中国这个无论发展程度还是文化传统都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国家为什么会走上社会
主义道路,并不能提供现成的解释框架。而所谓一般原理和具体国情相结合,实际上也
就是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逻辑出发,在科学性和历史性相统一的
意义上,确立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纲领。

3.写实性和象征性。

科学理论常常被看作是一种写实的文体,是对自然或社会现实的本质及规律的真实反映
。既然是写实,就力求杜绝修辞,避免与象征发生关联,以确保科学理论的真理性。问
题是,任何理论都是在语言中得以表述的,而语言并非是表述的工具和理论的物质载体
,并不是说先有一种理论然后再通过一种合适的语言形式把它表述出来,相反,理论地
据有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语言地据有世界的过程。《宣言》具有史诗一般的气势:“生
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
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
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
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假若说《宣言》第一章可谓是一部
资产阶级的“英雄史诗”,第二章则是无产者和革命党人的“散文诗”。在“英雄史诗
” 和“散文诗”的淋漓尽致中,《宣言》获得了极大的象征性。
科学理论一向被认为优越于文学,因为它追求真理和确定性,使用的是理性的、纯逻辑
的语言,文学则是虚构的、隐喻的和讲究修辞的,其实,二者都是符号的系统,无法绝
对地分割开来。通常认为《宣言》提供了一种宏大叙事,这在相当程度上正是由叙事的
修辞性决定的。《宣言》既是一种关于阶级、民族、国家的话语,更是关于个人及个人
解放的话语。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理解为消灭国家、阶级、民族和城乡等一切差别
,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
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宣言》关于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彻底决裂之类的话语,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从
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必须把社会主义看作既是对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延伸,
又是对它的超越,不能抽象地谈论姓“社”姓“资”。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许多年来借
助坚韧不拔的斗争而取得的社会政治进步的基础之上,并力图推进这一进程,以便实现
社会主义的意义,包括: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它远远超越了阶级社会的能力;生活条件
的平等化;经济活动的主要部门实行不同形式的社会所有制,等等。
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
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
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
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显然,在革命的政治
修辞学中,社会解放和平等是核心,社会主义就植根于人类对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不懈
追求。经济的不平等表征着剥削,社会和政治的不平等意味着压迫。社会主义之所以要
消灭剥削和压迫,就是为了消除社会的不平等,使全体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
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宣言》是一个开放的文本,这种开放性从根本上说,是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所称为共
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87页。)因此,开放的文本也就是未完成的
文本,其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充实、调整和发展。


当前位置:KING2000主页>>WEB专题>>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
中国民间马克思主义自由左派思想站点
两千年目睹之怪现象   http://www.king2000.net
本网站发表的原创性作品的版权属于全人类!任何人均可不经授权而自由地复制、传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2.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