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s (小松),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1日16:22:02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
作者:刘文旋博士


    以前我是坐在下面听,今天是坐在上面讲。面对着这么多人,这么多聪明人,又是
第一次,难免紧张。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今天这个“讲座”只能是“念座”了。大部分
时间我可能都是念讲稿。再就是,由于我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大家对我的任何批评都是
有益的。希望讲完以后大家不要客气。
    今天讲的是关于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可算作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来
源的研究。这其实是一个哲学与科学关系的问题。既便缩小到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现代科
学的关系,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讨论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技术背景,可以
就具体问题来讨论。
    首先,应当对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本身有一些了解。象20世纪的哲学与科学一
样,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内部并不是统一的。它由一些互相之间有差别的理论构成的。它
并不特指某一理论对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被人们归结于后现
代主义这一名称之下来统一称呼。我们现在说它是一组文化现象。并不像现代这一词语
那样指一历史时期或一个类型的社会。它不是对历史时期或社会的称呼。当我们面对后
现代主义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组观念,而非一个社会实体。后现代主义的观念表现
在很多领域,包括文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等。当这些观念被人们表述在哲学
中时,就成为后现代主义哲学了。只能简单这样定义了。人们能够而且已经对后现代主
义哲学进行不同的区分。比如可以区分出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这是社科院的王致和做出的区分。或者可以分为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和肯定论的后现代
主义,这是美国评论家波林·罗斯诺的区分。承认这睦区分对于今天我们的讨论是有意
义的,因为不同类型的后现代或是以不同的科学范畴为依据的。大致上来说,否定性的
后现代主义和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主要依赖非线性的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进行论证,
而建设性的和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的理想学科是广义生态的,这种理论把人自己看作生
态的一部分,研究人、自然和环境的关联的学说。尽管如此,人们之所以用后现代主义
这一词语来称呼这些文化现象,就是说,把不同类型的后现代主义归结为共同的观念之
下。这一观念我认为就是现代之后。
    按直接来说,后现代主义者应称为现代之后主义者。这一观念要强调现代之后。实
际上是说所有后现代主义者都表示出对现代和现代性的拒斥,要寻找一种现代之后的东
西。他们希望在这种拒斥中打开一种新的文化上的空间。为了对这种拒斥有所了解,还
需要对现代性有所了解。现代或现代性是指西方历史的一个特定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
了与古代和中世纪不同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组织形成。关于它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描述。对马克思来说,现代社会是有扩张趋势的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对图尔干来说,现
代社会是指自然界对机械的力量改变了工业化社会。对马克思韦伯来说,现代社会的特
征是指在中央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合乎理性地组织起来的社会。这些是一些互补
的而非矛盾的看法。当然,也有一致的看法,认为现代社会是现代化历史过程的一种结
果。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现代性的本质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解放和异化的价值两重性。所
谓解放是指个人或群体从自然和社会的依附状态下脱离出来。异化大致解释为人的生存
的现实状态从人的生存的目标中脱离出来。这种价值两重性表现为:一方面工业、资本
主义和理性为了把人们从自然限制、传统束缚、宗教教义及其他外在权威,从愚昧和迷
信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民也忍受着失去方向、失去意义的痛
苦。和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具量性而来的高风险所造成的不安全感。比如说人们
忍受着周期性的经济崩溃的生态退化、自然灾害的威胁、和极权主义和还未完全消失的
核威胁。后现代主义把这种对现代性的价值两重性作为研究的起点。在后现代主义者对
现代性的评论当中我们常常以两个概念,一个是启蒙运动,一个是宏大叙事法。笛卡尔
和康德为启蒙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根据启蒙思想,理性的主体能够发现客观真理和普
遍推断,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思想和行动的理性,并且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判
断。理性被认为是思想前进的源泉。在后现代批评家利奥塔看来,启蒙思想是用各种宏
大叙事法来表述的。宏大叙事法通过如下几个假定,把历史看作是连续的和进步的。假
定为普遍主体和预定目的是存在的;假定个人有永久的同一性;假定知识是描述的、话
语是有意义的;假定科学具有普遍逻辑并能获得真理。这是一些一支配性的框架,是一
些无话语。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由于对理性的工具性方面和认知能力两个方面的批
判,无话语本身这种观念就崩溃了。
    后现代主义的主张被很近似的做如下的概括:认为没有可以用宏大叙事法描述的历
史;经验是断裂的,所以没有始终同一的人;没有意义上前后一致的话语,没有作为表
向的知识;不存在具有普遍逻辑和客观真理的科学。剩下的只是语言游戏在话语的关系
网中自由的游荡。可以看出,所有这些主张都是现代性主张的反面。事实上,对理性的
批判有悠久的历史,从尼采、弗洛伊德一直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现代性的批判一直
集中在工具理性方面。从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人们理性的认知方面也提出了挑战,主要
是针对工具理性的价值。当时,美国哲学家奎因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时候提出了整体
论和概念的相对性的观点。后来的维特根斯坦对自己前期的自我批判和对语言的反思以
及再后来库恩关于科学史的革命性观点都强化了奎因的这种观点。库恩观点的核心是范
式的观念。范式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科学探索的前提方面,已经过把历史性和对概念
的相对性引入了对科学的理解。再后来阿本德和一些结构论者把一些非理性也引入了对
科学的理解。逻辑实证或衰落以后,实证主义发展。科学不是作为表向而是一种建构性
的结构,这些都被后现代主义以赞同的态度吸纳。
    现在就是有什么东西来对后现代主义本身作辩护。在这个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一反
常态地放弃了反科学的态度,而大大利用了科学的权威。下面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那些
起源于当代科学的术语和技术进步,所造成的结果是怎样被后现代主义所利用并且作为
了自己的观点。
    大家或许有这样的疑问:如果科学是客观真理,而不像文学或艺术那样被认为是一
种精神现象的表述,科学怎么能被认为是后现代,怎么给后现代主义以理论支持呢?这
个问题可许可以这样理解:文化当中可以隐喻的引用科学的概念。一个科学术语首先通
过隐喻从其他的领域接受一种描述,再与它本来的领域分开,成为独立的概念,形成自
己在科学上独立的概念。与此相反的运动过程大致也经历了相同的过程。用人文学科的
方式预见科学。因为隐喻的存在变成了一种可能。
    第二个解释是,科学研究总是在一个范式中进行。范式在文化上非常敏感。以范式
进行研究的科学活动,涉及一个文化上的价值的选择。这种文化上的价值选择会影响人
们对科学的理解。上述两点解释也可部分地归结为哲学可部分地执行确定世界观的职能
。世界观是一种文化的模型。统一了自然与人文的观念。科学总是希望表示或提示出关
于世界或人类的地位的一种最终的图景。在近代历史上机械世界观受到牛顿力学的启发
;进化论的世界观受到达尔文的启发;后现代的世界观则受到当代科学和技术应用的启
发。
    下面进行一些具体的讨论。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应跟哪些科学范式特别
敏感呢?后现代主义对某些在物理学和数学的基础性研究发现以及对信息技术及造成的
社会生活的变化还有对所有能动性的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是关于非线性的问题。20世纪最初30年来,量子理论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已经
破坏了可预测、连测、抛迹这物理学的传统观念,对稳定系统的研究又使“确定性”这
个概念站不住脚。非线性科学强调事物运动过程的非连续性和宏观过程的不确定性。混
沌理论也指出,由于胀落和突现现象的存在,事物的运动本身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因
此,后现代主义者便认为科学的特性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如果科学存在的话,它就是
通过关注不可确定的现象。控制精度的极限、量子、碎片、悖论等等,使科学的发展变
成不可精确性。灾变和悖论的理论。悲观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则得到令人沮丧的结论。

    当代科学提出的挑战在于,它要求人们必须对于认识的辩证性质获得更为充分的理
解。实际上是应该辩证认识而不是放弃。
    其次,是关于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后现代主义者另一个兴奋的事实是发生在电子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进展。维纳认为,现象世界必将取代现实的世界。现在科学的发展
也的确出现了这种现象:虚拟实在已经成为可能。虚拟实在是指人的感观很难将其与现
实区分开来的硅世界。从感觉上来说,虚拟实在与真实的实在不存在差距,所以没有理
由认为客观实在才是唯一的实在,这是涉及一个认识能力的问题而非认识论的问题。知
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伴随着信息化过程和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
,在后业社会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服从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在现实当中,人
们的心理和世界观还被重新塑造。
    再次,是受到后现代主义者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把生态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一种理论
。其中包括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在这些理论当中,传统当中认为认
知主体与观察在分离的概念被主体参与的概念所代替。强调认知行为的反馈性和被认知
性的反映。科学是由可变的可塑的客体与同样可塑的主体构成。认知主体并不是一块白
板。
    这些问题研究起来难以说清楚。我就抽出这三个方面做一个介绍。下面说一些评价
性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者对于当代科学术语的运用,虽说与其原意相去甚远,但是隐喻的使用
使之可传递一种实在的看法,并使我们对世界有新的看法。由于后现代主我使我们在新
的领域、运用新的概念来认识和解释事物,并且由于其批判的对待理论的态度,都使它
可以为我们借鉴。后现代主义在其对最新科学的敏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有洞察力的东西
。二战以后,面对僵化的社会现实,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后现代主义便应运而
生。但就其实质来说,它的根本立场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最后的概括是:以解构为特点的后现代主义主张,能帮助我们反思和批判一下社会
,却不能帮助我们改造一个社会。但后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
来源《北大在线》
 
主页>>WEB专题>>后现代主义讨论会>>当前位置
中国民间马克思主义自由左派思想站点
两千年目睹之怪现象   http://www.king2000.net
本网站发表的原创性作品的版权属于全人类!任何人均可不经授权而自由地复制、传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2.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