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xga (我本无心),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Re: 佛教科学论
发信站: BBS 哈工大紫丁香站 (Wed Aug 31 18:10:04 2005)
第二节 不知佛法无权反对
因为佛法是相当地深奥,若是无有人解说,或者自己没有亲自去听闻、思索
和学习,那么即使是智者也是难以理解佛法里面的真理,更何况说是一般的人呢!
如《华严经》云:“佛法若无人解说,虽是智者不得解。”
人们若对一件事物缺乏了解,便会产生出许多推理和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推理和假设被证明了其正确性,有些则被悄悄地淘汰了。同样,以往由于佛
法仅局限于少数信奉者圈内,知识界对此颇感陌生,也生出了许多猜想和轻率结
论,比如把佛法说成是传说、迷信,客气一点说成“神话”之类,这显然是牵强
附会,不符合历史。比如,我们不应该因为古代的科学家如一行和尚(唐代天文
学家,佛门高僧)等久已过世了,就把他们的事迹都归于神话之列,就象不能因
为《史记》、《三国志》等记述的是遥远的往事而否定它的可靠性。况且,佛陀
的教法现在尚完整地保存在各种文字的《大藏经》中,仅藏文《大藏经》就有一
百多函,并且现在尚有无数信众在学习佛陀的教法。中国著名学者梁启超说:“
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罗睺罗博士说:“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
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那些虚伪的恐惧和罪
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
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印度总统拉哈
克斯坦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们对佛教也是赞叹有加,这些在自己领域里经过深
入的研究后,并且对整个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尚且如此推崇佛教,那么知
识水平一般,甚至连普通的家务也茫无头绪的人对佛教就没有理由横加非议,否
则越乱加评议就越发显出自己的浅薄无知。我认为一个疯狂的人在街上裸体行走,
众人并不感到奇怪,而一个神智清醒的人若无理诽谤佛教,则真实奇怪,同时肯
定会引来众人的指责。因此,见识不广,智慧不高的人对佛教还是少说为佳,这
样,就不会犯下轻薄妄议的过失,也不会造下诽谤佛法的大罪,致使最终后悔莫
迭。无论是佛教或是其它学问,人们如果没有彻底了解它,就没有权力评论,正
如世界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所说的:“千万不可评论你
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而如今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佛法很觉陌生,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大家整天为
锦衣美食奔波,为烦恼所逼,白日忙于工作、家务,夜间又昏昏睡去,终日为满
足自己这臭皮囊的种种欲望而竞争,被世间的五欲六尘花去了所有宝贵的时间。
还有些人从小生长在没有佛教氛围的都市里,接受各种与佛法相违的教育,长大
后继续受到恶劣人文环境的影响,他们头脑中没有一点清净的智慧和佛教印象,
因此在这个社会中有诽谤佛教的、误解佛教的、不知佛教的、歧视佛教的,甚至
在已进入了佛门的佛教徒中也残留有这些不良影响。但现代人在研究和学习佛经
教义后,会发现佛教又是那么平易近人,其理念与精神已悄然地遍满于生活的各
个角落。因此二十世纪的英国史学家韦尔思说:“佛教的教义,由今研究而得知
极为简单明晰,并与现世观念最吻合,它是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的成功。”
现代社会对佛教缺少足够的了解,这是非常遗憾的事。如果人们尤其是知识
界对佛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想他们会深受感染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宣说了许
多真理,原来就追求这些真理的人自然会受到启发而深深地折服。如马拉达克里
希南博士说:“当我阅读佛陀的说教时,我们为他的理性精神所感动。”佛的理
性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则是从其理性精神折射出来的高尚品德,这高
尚品德为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毕生竭力追求。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缪勒因此而说:
“佛就是其所宣说的所有美德的化身,在他四五十年间成功而事件繁多的传教生
涯中,他将所有的言说都付诸于实践,任何一处都不曾发现他表现过人性的弱点
或发泄过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准则,是世间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则。”
第三节 佛教科学的奥秘
本世纪以来,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各个研究领域的广度、深度都有了
前所未有的拓展,许多课题都已慢慢接近或已等同于佛法的理论,而且今后与佛
法相契合的科学发现也必将日益增多。但另一方面,佛法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内容
科学永远无法涉及。英国的鲍罗登博士也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
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
之最如理处也要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
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而那些科学无法涉及的方面有:纷繁复杂的因果
关系,甚深的空性,远离言思的胜观,以及牵涉到心性奥秘的五道十地等等。
正如上所说,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两者追求的目标都是要揭示
这个世界的本质真理,而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故两者所得到的成果也不同。佛
法已彻底明了地描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面目,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至尊佛陀就已
经彻悟宇宙的终极真理,达到无上的智慧,照见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和一
切空间的所有事物的本质实相,即明了一切时空维数中万事万物的本相,即在深
广无边的智慧中真实现见一切事物皆是缘起而生,因缘具足则生,因缘消失则亡,
有因必生果,有果必有其因,而缘起生的事物皆无有不变的自性,无自性而本来
平等,无我性而原本清净。
而现代科学由于方法手段的局限性,还远远没有达到其所追求的目标。这种
局限性表现在物质特性的深入探索和精神本质的表层分析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
自然科学领域偏执于物质特性的现象,和社会科学领域偏执与精神有关的现象。
这样,自然科学主要以人的感官观察和仪器测量,即依靠显微镜等等的仪器,探
索到仪器所不能继续探索下去的那一步,就是科学家们所发现的最先进成果。不
难看出,这种先进成果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与片面性。不成熟性,是因为,当仪
器改进后,探索的结果也会变化;而片面性,是因为,感官和仪器只能触及表面
现象,因而只能不断重复用较隐蔽的现象去解释表面现象的工作,甚至对超过三
维空间的事物就无能为力,只能借助于数理推算,因此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局限
于现象的范围,即用现象去解释现象,未能深入现象后面的本质,不能如实照见
事物缘起无自性的实相。另一方面,社会科学主要依赖于人的分别念,它没有佛
教中息灭分别妄念的禅观方法和发心修法,因此,依靠分别念的研究工作犹如火
堆上面的不断上升的烟,离火越来越远,越来越分散,最后不知源于何处。因此,
目前社会科学也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真理。
但佛陀的智慧远远高出于这些最最先进的仪器所及,因此用超越分别念的觉
性所证悟的真理便远远超出科学家们的想象。如《华严经》中佛陀阐述了“一尘
中有尘数刹”的道理,这么多个广袤无垠的刹土,含摄于这么小的一粒微尘之中,
便是用显微镜等现代先进仪器以及通过凡夫寻思分别念所永远不能发现的真理。
我们都知道,如今西方文明国家的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的便
利,而西方科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但对人类精神方面的探讨研究非常鲜少。
我一直认为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发展,才能共创人类的美好。科学家们虽然用自己
的分别意识作了实验和抉择,但未深入研究内心世界的缘故,也不能得出一个亘
古不变的可靠结论。由此在生活中碰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他们也就无法超越。
他们一生中孜孜探求外境的真理并对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当偶尔反观自己,
产生出诸如“我是谁?”“心的本体是什么?”这一类问题时,便往往一片茫然。
美国的沈家祯博士曾说:“根据我有限的知识,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
究竟什么是我’的问题有一个答案,只对‘我’提出了疑问,也因此有的科学家
对‘我’并不如一般人的执著。”那时,如果了解了佛教义理,就可顺利解决这
类比较棘手的问题,在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中,处处都闪烁着有关精神论述的智慧
火花。因此科学家尤智表说:“科学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两盏明灯,他们照破了
世间的愚暗,解除了人们的迷执,使人类的智慧得以无止境的发展,而达到无上
的正觉,可惜现代的科学只限于明了物质的相貌,凡有关于心的部分,仍非借重
佛教的一盏慧灯,不足以破除迷暗。”
一个社会,仅仅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仍是远远不够的,就象一个人,只是腰
缠万贯而缺少思想道德的修养仍会被世人认为病态一样。现代社会只注重发展物
质,而忽视精神的升华,甚至会背离人们起初的良好愿望而自吞苦果。如现代高
科技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就为人类增加了许多恐怖与痛苦,科学家们只在其领
域里从事研究,而不考虑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危害,便是缺乏慈悲的表现,而当没
有慈悲的人掌握了这些高杀伤率的武器时,局部甚至全部人类的灭顶之灾就会随
时降临。而佛教的慈悲精神与之恰恰相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说:“佛教是
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更是大慈大悲,即以真挚的爱心与忘我的精神来救护、
普度一切众生。孙中山先生在《军人精神教育录》中也赞扬佛教“以牺牲为主,
救济众生”。数千年来,佛教信仰一直在社会各阶层绵延不息,很大程度上就是
因为佛教慈悲精神的吸引。摩尼·巴格西在《我们的佛陀》中说:“最让人吃惊
的一点是,佛陀是一个冷静的科学大脑与一颗饱含深切同情的热诚爱心的独特的
结合体。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朝向佛陀,因为,只有他是人类良知的表率。”
--
西藏归来,收获颇丰
向各位推荐西藏------名不虚传的地方!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FROM: 172.16.66.*]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