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onghulz (撒着霜的长胡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08日16:11:1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费尔巴哈论纲 马克思 1845年春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
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
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
唯心主义却发现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
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实体,但是
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
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
去理解和确定。所以,它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即自己思想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想的
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
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
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
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
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
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
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
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
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
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的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
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性。就其现实性来说,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
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
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
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
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就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而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社会或社会化了
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888年由恩格斯收在他的
                                                <路德维稀.费尔巴哈和德国
                                                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
                                                中作为附录第一次发表
  

--

多年来我始终相信:
    当我长长的胡子熬成苍白,
    就能在闪电中看见龙的一鳞半爪了!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as.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0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