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ongs (小松),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第三期发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11日15:16:16 星期一), 站内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第三期发展
张立波
(北京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1)



纵观近5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期:(1)1949~1978年
;(2)1978~1992年;(3)1992年至今。化分为三期而非三个阶段,是考虑到阶段性的划
分一方面过于强调时间上的连续性,次一阶段的开始即意味着前一阶段的结束,另一方
面则突出方位上的断裂性,次一阶段的主旨与前一阶段发生根本性的游移,而国内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尽管在1978年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主流哲学
始终是确定无疑的前提;尽管在1992年后又出现新的端倪,在90年代末呈现新的趋向,
但1978年以来逐渐形成的主题和基调则仍在持续之中,并在相当程度上掩饰着对90年代
末呈现的新的趋向的把握和理解。在此意义上,以期来划分可能更有助于认识国内马克
思主义哲学研究进程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性与非统一性的内在关联,从而较为充
分地体认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可能的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主
义哲学经典著作以及苏联学者的研究著作被有计划地大量地翻译出版,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理论资料:《毛泽东选集》至1960年出版了第4卷,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提供了经典的理论范式;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61年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形成。围绕社会生活实践
,展开了有限的一些学术争论,新出现的一些哲学研究机构和理论刊物也都把马克思主
义哲学研究作为首要的任务。
此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把研究与学习、宣传和应用直接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宣
传,在于应用。作为主流哲学和国家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言自明的东西,它
不允许任何的批评和质疑,任务只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
批判一切错误、反动的思想,在于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既然要学习和宣传,就必然要
统一认识;既然要学以致用,也就难免为了一时的政策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至于它
成为政策的注脚。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也曾有过一些学术讨论,却都已非学术的方式告终。例如,关于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问题的讨论,最后变成了“对康德的二元论、不可知主义和旧唯
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展开一个彻底的系统的批判”;围绕杨献珍“合二为一”论展开的讨
论,最终和国际国内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联系起来,演变成“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严重
的阶级斗争”,“这是一场坚持唯物辩证法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斗争,是两种世界观即
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
第二,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思想改造。从思想改造运动、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一直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步步沦
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婢女。毛泽东所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在文革中更是
被作为“造反有理”的理论根据。冯友兰先生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概括为“仇必仇到底
”,当然是不合适的,但考虑到文革时期对“斗争哲学”的信奉,就不能不说冯先生在
《中国现代哲学史》一书中提出这一观点也有历史的原因。
在建国初期,进行思想改造是必要的,有不容否认的意义,问题在于,思想改造把人们
生活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混为一谈,意欲彻底、完全地重塑人的灵魂,这就难免使人
成为某一特定思想的载体,人的个性和世俗的一面无从谈起。而既然强调矛盾的斗争性
、真理的阶级性,巴人的“人性论”、周谷城的“时代精神汇合论”、杨献珍的“合二
为一论”自然就不合时宜,属于顶风作案了,对他们的批判也就势所必然了。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权被垄断在少数人手中。在此一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与研究占有绝对的地位。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理论的把握。但无论如何,它不可能替代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到文革初期,几乎
所有的哲学科研、教学机构都停止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工农兵学哲学运动则演变为积极
狂热地学“毛选”、学“毛泽东思想”、学“老三篇”活动,毛泽东思想被说成是马克
思主义发展的顶峰、第三个里程碑。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种出版物中都充斥着毛泽东
的名言警句,在最极端的时候,甚至在日常谈话中都得引用毛主席语录。对毛泽东的个
人崇拜日益侵蚀到人的精神深处,毛泽东的片言字语成为真理的标准,思想的自由探索
无从谈起。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第二期的历史性标志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它在直接的
意义上是反对“两个凡是”,要求冲破教条主义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重
新认识毛泽东思想,在更为广泛和久远的意义上,则开辟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先河。
思想解放,首先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与研究的思想解放。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马克思?这些曾经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东西,现在却成为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首要议题。围绕这一议题,关于哲学研究对象、哲学功能、哲学基
本问题、主体性等问题的讨论全面展开。重读马克思,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
特征,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成为思考的重心。
教条主义思维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本本、条条、框框,社会生活的变革则呼唤着理论研究
的创新。由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种种设想,诸如认识论唯物主义、本体论
唯物主义、“一总三分”的唯物主义、“一体化的唯物主义”,等等。苏联模式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体系受到全面置疑,人们开始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视作一种历史性的学说,并
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思想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假若说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从负面提
出了人的问题,此后的主体性和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则在正面深化了人的问题的研究。从
对认知主体的结构和能动性的研究,到对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的研究,再到对历史主体
性及其原则的研究,人的问题始终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在物质和本体孰为本体的
问题上争论不休,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阐述则几成为共识。而实践不仅仅是类的实
践、集体的实践,也是个体的实践,由此,选择性、个性、独立思维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能。价值论的兴起,即意味着“大
写的人”特别是个人价值的兴起。
在第二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进程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相辅相成。改革开放
旨在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国家的主流哲学,旨在提供现代
化建设的意识形态。例如,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可选择性、历史形态演变的渐进性
与跳跃性的阐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持。从革命的意识形
态到建设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迅速完成了自身的角色与功能转换。承认世界各
国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平等地看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道路
和马克思主义模式,不再“唯我独马”,也不再简单地拒斥现代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
,不再简单地以唯物、唯心来判别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而是批判之中有借鉴,借鉴之中
有发挥。
80年代着重于体系的思考,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迅速转型,具体问题的研
究得以普遍展开,社会哲学、发展哲学、文化哲学、经济哲学等逐步深入,公平与效率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人学、可持续发展等讨论中亦可见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
的判断。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另一
方面则使自己获得来自社会理论的支持,愈来愈圆润和丰厚。由此,围绕实践、主体、
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仍在持续之中,但不再耽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
演绎,而是始终面向现实生活,真正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入第三期的国际场景是苏东剧变,国内场景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确立。前者使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受到重创,后者则直指对马克思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新体认。由此,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哲学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所谓哲学的困境在相对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境: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
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原则又当如何?
苏东剧变后,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成为当务之急。假若说在此之前,为了避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宗派性和教条主义,避免自我禁锢,要求平等地看待国外的种
种马克思主义流派,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的一元多线、一源多流,甚至于从
中寻找理论支持和出路,那么此时,则要求平等地看待当代西方其他哲学流派与文化思
潮,承认了现代哲学与文化的多元发展。生活世界观的提出,意义即在于此。
部分论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进一步阐释为现实生活世界观,提出从近代哲学到现
代哲学,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就是由科学世界观转向生活世界观,回归生活世界正是现
代哲学的基本精神。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对话和交流成为可
能。而且,通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成为重读马克
思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隐含的前提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我们对马克思的读解是从
前马克思的视野例如德国古典哲学出发的。相比较此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
观点与方法来批判现代西方哲学,此时却是需要借助于现代西方哲学来阐释马克思的哲
学思想了,借以表明马克思站在现代哲学的起点上,我们的思考需要不断地回到马克思
,然后沿着他所开辟的方向向前进发。
苏东剧变所带来的世界性后果是冷战结束,全球化时代接踵而至。作为对全球化的一种
回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意义之一即是作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由此,马
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工作再度成为重要议题。毛泽东在此一方面早已做了重要理论贡
献,但主要还是停留在“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上面,现在的任务则是寻求马克思主义
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内在的亲和性。此一工作的直接针对性是直面现代新儒家呼吁儒家
传统的现代转换,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来自西方的一种理论流派,而是一种具
有现代性的“世界文学”,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得以具有“
现代性”。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弥漫播撒,整个现代理论受到置疑,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现代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诸多论者称之为“反现代化的现代化理论”。借助于后现代主义
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蕴,可以凸显马克思思想中长期以来被遮蔽、被忽略乃
至被遗忘的东西,但这种凸显所付出的代价却可能是抽空马克思思想的根基。马克思对
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的坚定信念,在后现代主义那里被决然地抛弃了。后现代主
义对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批判,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作为多元思想中
的一元而存在。在后现代知识境遇中,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再有凌驾于一切其他思想之上
的权威了。
随着后现代思想家的影响,回归马克思与走出马克思成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德里达再次
援引了马克思所曾经指出的“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确,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
义流派无论是正确读解还是误解,抑或是有意歪曲,它们都只不过是对马克思的一种阐
释而已。马克思决不可能是任何一种马克思主义者。从表面上看,我们放弃了马克思曾
经的一些结论,实际上,我们是回归了马克思的本真精神。在此意义上,走出正是真正
的回归。这类似于利奥塔尔所说:后现代是现代的初始状态,越是后现代的,越是现代
的。
毋庸回避的是,随着苏东的剧变,“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潮
。而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或者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距后马克思主义仅有一墙之隔
了。90年代三大社会思潮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兴起,未曾不可看作是后马
克思主义时代到来的表征之一。如何对此作出创造性的回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至关重要的议题。 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作为贯穿于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二期的理论指针,邓小平理论在第三期仍然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邓小平关于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关于“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主要是防止“左”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出拒斥二元论
、反本质主义的思维品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真正摆脱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
,作出了榜样,提示了方向。



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个时期的划界和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格式的传承转换出
于共时性的状态之中。在第一期,计划经济的运作机制决定了思想观念的生产、交换、
消费与再生产都必须同样遵循“一大二公”的生产方式;在第二期,从“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国家意识形态与主流哲学的
生产愈益为个人提供了自由思想的空间;在第三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思想的
发展、发挥要求超越学派、民族、区域的狭小范围,在整个世界各种理论观念的冲撞中
寻求突破。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亦是如此。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
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相对于第一期往往拘
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结论,在第二期,努力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到
第三期,则立足于现代理论的思想平台,坚持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精神,创造性地阐释马
克思的哲学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可以看出,在这三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自我意识是不同的。在第一期,马克思
主义哲学研究重在宣扬自己,缺乏自我意识;在第二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在重塑
自身,开始拥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到第三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在证明自己,寻求
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在此过程中,它开始培养批判的反思、反省意识。
与之相应,在第一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只允许一种声音,旨在寻求自身的同一性;
在第二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出现了不同流派,并注意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东欧
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在第三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开始
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换言之,在第一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被视作一种理论实体,在
第二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到第三期,马克思主义则愈来愈具有
符号和象征的意义,其内在的理论结构随着社会场景的发展处于不断的调适之中。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担当的现实任务而言,在第一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的社会理论
处于合二为一的氛围,在第二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开始和社会理论逐步分离,社会
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开始获得发展,到第三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可能愈益缩
小其淡化其作为实证的社会科学的职能,转而强化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作用。同时,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参照相关的社会科学理论,以不断发展自身。
需要注意的是,不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期发展理解为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的过程,也不应理解为正、反、合的过程。就第一期和第二期来说,它们都对于必然性
、线性进步史观坚信不疑,区别只在于对必然性与人类历史活动的关系,以及跨越某一
历史阶段的可能性和对当前所处阶段的认定。而就第二期和第三期而言,其间也不存在
明显的断裂,只是部分地、潜在地发生主题的游移和风格的转换。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两
个时期分享了一些共同的时代场景与思想资源,或者说,二者所分享的时代场景与思想
资源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连续性。其次,第二期的一些代表人物仍在发挥强有力的示范作
用,其思想虽已不知不觉地发生位移,却被笼罩在其创始的光环之下。再则,第三期发
展尚无代表性的论著出现,对于微乎其微的第三期作品,人们惯于沿用第二期的理论框
架涵盖之。也许,问题还在于,第三期的特质尚在萌发之中。而第三期所需要思考的一
些问题仍然是第一期所遗留的,例如:一贯强调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强调唯物、
辩证法的毛泽东为什么最终未能摆脱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
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发生了一系列非常类似的错误乃至于全民族的灾难?这
些问题在第二期时曾经思考过,但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更进一步,马克思主义与自由
主义、保守主义的历史性纠葛等议题需要从社会政治的层面深入到学理的层面展开思考
,以系统清理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在21世纪的全面复兴奠定理论基础。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第三期,主要有两项重要议题:一是文本研究,二是现实
性研究。前者侧重于学院化,后者则着重于历史性;前者意在学理上的澄明,旨在凸显
马克思学说的当代性,后者则从全球化的时代境遇出发,直面其他种种理论话语的言说
,表达自身的特殊关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派,马克思主义
哲学研究的意义也就不仅仅是学理的意义,它关系到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方向,关系
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

主要参考文献
[1]邢贲思主编.中国哲学五十年.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2]任平等主编.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3]中国1999哲学发展报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当前位置:KING2000主页>>WEB专题>>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
中国民间马克思主义自由左派思想站点
两千年目睹之怪现象   http://www.king2000.net
本网站发表的原创性作品的版权属于全人类!任何人均可不经授权而自由地复制、传播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riee2.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9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