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ldwolf (破衣裳||■漂来,桐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马克思和他的学说 tst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7月01日16:19:00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发信人: tst (洛之秋·成佛一念间), 信区: Wisdom
标 题: 马克思和他的学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08日21:07:0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马克思和他的学说
----------------------------------------------------------------------------
国超
十九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继承了十九世纪
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法
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一个半世纪以来,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获得过巨大的发展,也经历过严重的挫折。
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学说?把马克思的学说神圣化,或者武断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断章取义”的实用主义做法,都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
此,要全面系统地分析马克思的学说,并尽可能做出科学的评价,而这对于正在建设有
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的学说博大精深,要对它做出一
个科学的评价是十分困难的,但却是必须的,本文愿意就马克思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
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
一、哲 学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并把它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马克思看过该书的手稿)中写道:“……世界的统一性并
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
巨的发展来证明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
运动的物质或没有物质的运动……如果要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认识,它们是从哪里
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
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
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在辩证哲学看来,不
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都带有必然灭亡的迹
象;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任何东西
都是站不住脚的。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引自《
列宁:卡尔·马克思》,见《马恩选集》第一卷第6页、第9页)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如下说明: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
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
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
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
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
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种法律的、政治的
、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引自《列宁:卡尔·马克
思》,见《马恩选集》第一卷第10——11页)
实践无数次地证明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也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至于没有必要去怀疑它。但马克思关于生产的社
会化必然引起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论断,并没有如期地发生。因
此,人们有必要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做
出新的解释。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理解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现在一般表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就内容和
形式的辩证关系而言,虽然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但相同的内容可以
有不同的形式,相同的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如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
社会化内容的一种形式,那么,某种类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式适应生产社会化内容
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事实也确是如此。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
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促进了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把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理解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可能导致如下结论:生产关系是手段,生产力是目的,
变革生产关系仅仅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历史唯“物”论成了唯“生产力”论。
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
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看作是一个矛盾体系的两对矛盾,
而不是一对矛盾,其中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人与人的对立统一
构成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里首先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有暴力的和
非暴力的两种形式,在现代社会,主要表现为非暴力的形式),那么,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关系就成了同一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而不是一对矛盾中矛盾
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关系;其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非主要矛盾
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建设时期,生产
力是主要矛盾,生产关系是非主要矛盾,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生产关系的量变,
并在一定时期促成它的质变;在革命或改革时期,生产关系就成为主要矛盾,生产力成
了非主要矛盾,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生产力矛盾更多的时候表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相对于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
解为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而言,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解为同一矛盾体系中
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从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发展作为社会
的目的,可以避免“唯生产力论”的误解,全面、彻底地体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辩证
法是人们的认识工具,如果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有助于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又何
妨一试?
人们可以这样来描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实践的基础上,社会存在不
断地成为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不断地物化为社会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形成
生产力矛盾,生产力状况决定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自然科学是对社会生产力的反映,
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科学不断地物化为社会生产力,即,在自然科学知识指导下进行
的生产力实践,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的对立统一形成生产关系矛盾,现实的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生产关系
的反映,在实践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地物化为社会生产关系,即,在社会意识
形态(思想上层建筑)指导下进行的生产关系实践——政治法律制度(政治上层建筑)
的建立、变革和实施,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力是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的生产力,生产
关系的发展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替地成为主要矛盾。
生产力矛盾,生产关系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这两个矛盾的辩证运动,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 政治经济学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变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商品)—— (货币)——
(商品),这就是说,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资本的一般公式是
(货币)—— (商品)—— (货币),这就是说,为卖(加上利润)而买。马克思把
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种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货币在资本主义周转中的这种
‘增殖’,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变为资本,即变为一种特别的
、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不过
是等价物的交换;也不能从加价中产生,因为买主和卖主间的盈亏必会抵销,并且这里
所谈的正是大量的、平均的、社会的现象,而不是个别的现象。为要获得剩余价值,货
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泉源的独
特属性,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种商品确是有的,这就是人的劳动
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则创造价值。货币所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
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即由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货币所有者购买了劳动力,
就有权使用劳动力,即强迫他整天做工,譬如说做十二小时的工。其实工人在六小时内
(‘必要’劳动时间)就能创造出补偿其生活费用的产品,而在其余六小时内(‘剩余
’劳动时间)则创造资本家不付报酬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因此,从生产过程看
来,必须把资本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耗费在生产资料(机器、劳动工具、原料等等
)上面的不变资本,它的价值(一下子或一部分一部分)不变的转到成品上去;另一部
分是耗费在劳动力上面的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
增殖起来,因为它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为要说明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不应当
把剩余价值同全部资本相比较,而只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较。这种比率,马克思称做剩
余价值率,按上述例子来看,就是6/6,即100%。”(引自《列宁:卡尔·马克思》,见
《马恩选集》第一卷第16、17页)马克思还详细分析了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相对剩余
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剩余价值向利润、利息、地租的
转化,等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这是马克思的伟大
历史功绩。
然而,人们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资本家是否进行了劳动?资本
家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在资本家的全部收入中,是否都是剥削收入?
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由于是许多工人共同生产,需要有人对生产进行管理。而在个
体商品生产者那里,是不需要专人管理的,或者说,管理还没有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生
产管理活动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进一步分工的结果。管理是
一种劳动,而且是复杂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进行管理,工人进行生产,资
本家和工人的共同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承认生产管理活动是一种劳动,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
使人们能够更客观的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第二,管理在现代企业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管理出效益”,承认管理是一种劳动,有利于人们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推动
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承认管理是一种劳动,为社会主义企业家收入的合理性提供了依
据。
承认管理是一种劳动,进而承认资本家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劳动收入,并不否认马克思
的剩余价值理论,但它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里举一个例子。假定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27万元,其中不变资本24万元用于购买生产
资料,可变资本3万元用于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经过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创造新价值6万
元。在这6万元新价值中,其中资本家的管理活动创造价值1.5万元,工人的生产活动创
造价值4.5万元。由于资本家支付给工人3万元的工资,由工人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
价值(3万元)的那部分价值(1.5万元),即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时
,剩余价值率,即剥削率,就是1.5万元/3万元=50%,而不是3万元/3万元的100%,也就
是说,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没有马克思认为的那样高。
也许有人要问,资本家是否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不创造剩余价值。因为,第一,由于
资本家对资本的私人占有权,他可以获得他创造的全部价值,而不象工人那样只能得到
他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第二,剩余价值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由工人劳动创造的、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的收入有劳动收入和剥削收入两部分组成,决定了资本家收入的增加有两个途径
:一个途径是通过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剥削率或扩大剥削规模)的办法来增加收入,一
个途径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获取更多的劳动收入。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在于资本家阶级无偿地占有了工人阶级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使资本家阶级在社会生产过程
中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因此,只有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才能消灭剥削制度,才
能实现人的解放。
三、 科学社会主义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
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马恩选集》第三卷第424页)。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怎样的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作
了这样的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73页)。
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是平等的自由。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被奴役被剥削是资产阶级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是不平
等的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无产阶级的不自由(资产阶级剥削的自由和无产阶级被
剥削的自由)。
以往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
史的局限性,这种平等是不自由的平等,是“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
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81页)。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则不同,他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
展”,平等是自由的平等。
换言之,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平等的自由,自由的平等,是自由和平等的高度统一
。
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的社会原则,是人类有史以来社会原则的最高顶点。
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呢?“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马恩选
集》第一卷第219页),“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
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马恩选集》第
三卷第438页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
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马恩选集》第三卷第441页)。在共
产主义社会里,将实行人民民主制度;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及由此决定的按需分配(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消除商品生产,实行有计划的产品经
济;国家消亡;等。
如何理解“消除商品生产”和“国家消亡”?
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社会分工,一是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按照马、恩的
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
熟悉整个生产系统”,“现在已被机器动摇了的分工……将要完全消失”(《马恩选集
》第一卷第223页),“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
交换自己的产品”(《马恩选集》第三卷第10页)。没有社会分工,没有不同的产品所
有者,自然也就没有商品生产。在今天看来,几乎可以肯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机
物发展中的每一进化同时又是退化,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面的
发展的可能性”(《马恩选集》第三卷第571页),同理,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们可以获得
自由但却远非是全面的发展,人们只能根据个人的天赋、爱好和社会的需要来自由发展
自己的某些方面的才能,而排除其他许多方面的发展的可能性,社会分工不仅存在,而
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会越来越细;同时,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为基础的社会里,必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组织,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的产品所有者。因此
,商品生产仍将存在(在这一点上,“庸俗社会主义者”杜林无意中成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思想的鼻祖)。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在阶级对立的情形已经消失的共产主义社
会,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而代之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
合体”(《马恩选集》第四卷第170页),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公社”或“公团”(
《马恩选集》第三卷第30页)。可见,“国家”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阶级压迫的工
具。如果人们把“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也称之为“国家”而不是“公社”或“公
团”的话,那么,这样的“国家”是不会消亡的。
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和人民民主制度是最根本的社会制度,它既是共产
主义自由平等本质的体现,又是实现这一本质的制度保障。在这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
和人民民主互为前提,密不可分,没有人民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
没有生产资料社会所有也不可能有完全的人民民主(按照马、恩的理解,完全的民主意
味着国家、同时也意味着作为国家形式的民主的消失,但是,作为社会制度、社会习惯
的民主——列宁称之为“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仍然存在,而且更完全、更彻底)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民主制度,马克思在《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
》中谈到,“(1)政府职能便不再存在了;(2)一般职能的分配便具有了事物性质并
且不会产生任何统治;(3)选举将完全丧失它目前的政治性质”(《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637页)。在另一篇著作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民主制度的形
式;“它(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
马恩选集》第二卷第438页)——及议行合一原则。
八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实行产品经济是不现实的:(1)对整个社会生产进行统一
管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2)社会产品仍然需要交换,商品仍然存在;(3)在商品经
济条件下生产可以实行计划化,而且,只有通过市场,计划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实
行议行合一原则的民主制度,忽视了权力的分权制衡,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的存在
——这是典型的斯大林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更造成了民主制度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
人民民主原则的实现。
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至少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自列宁以来称之为社会主
义社会,应该实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的、即公有制的计划市场经济(相对于自由市场经
济)体制,实行党政分开的、议行合一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相结合的人民民主制度,也
只有实行这种制度,才能保障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自由、平等本质的实现。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有
了很大的不同。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曾经提出英国的无产阶级可以用和平手段
夺取国家政权的设想。1852年8月,马克思在《宪章派》一文中写道:“在这里,实行普
选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马恩全集》第8卷第391页)。百多年来
,由于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当代资本主义
国家普遍实行了普选权,民主制度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如何看待实行普选权的资本主
义国家的性质?在那里,究竟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还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或许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社会各阶级联合(包括工人阶级)的政治统
治,是一种发展了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普选权的实行,只有那些既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兼顾社会各阶级的利益的、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的政党或政党联
盟,才能上台执政,所以说是社会各阶级联合的政治统治;第二,资本主义的选举需要
大量的竞选经费,任何政党及其候选人要想获得选举胜利,必须首先得到大资本财团的
支持,资产阶级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它在联合的政治统治中的领导地位;第三,这
些国家仍然实行私有制,阶级对立、阶级差别依然存在,而且人民的民主权利明显受到
他们的经济地位的影响,因此,这是一种发展了的、但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为什么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要求?
由于普选权的实行,工人阶级的许多利益得到了保障,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化”了,传
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已经消失,不再象恩格斯描绘的那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益把大
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同时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
(《马恩选集》第三卷第320页);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深受斯大林主义的影响而使社
会主义走入误区,现实的社会制度同理想的巨大反差,使社会主义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因此,在那些工人阶级已经获得了联合的政治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仍
然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状况,给当代社会主义者以启示:在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
,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具有吸引力,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马克思,一个伟大的名字,他和他的战友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克
思主义。和所有的伟大人物一样,他们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他们的学说还有待于发展、完善。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
思想家,他的学说将激励后继者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
欢迎使用和讯邮局,http://freemail.homeway.com.cn!
--
什么是独立人格?先贤曰:“君子群而不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可杀,不可辱”。这
就是独立人格。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mtlab5.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5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