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ogcat (评论员),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我要为达尔文辩护(Zz) (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Jul  3 21:11:17 2001) , 转信



发信人: kf (奇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我要为达尔文辩护(Zz) (转载) 
发信站: 交大兵马俑BBS站 (Wed Jan  5 15:46:07 2000), 转信 
  
发信人: forever63 (洋洋),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我要为达尔文辩护(Zz) (转载)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Jan  5 14:55:12 2000) 
  
   下面文章原作方舟子. 
【 以下文字转载自 Science 讨论区 】 
【 原文由 tly 所发表 】 
我要为达尔文辩护 
  
( December 30, 1999, 11:33 AM ) 
  
  作者观点: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版权出版的《审判达尔文》、《达尔文的黑匣子》、
 
《进化论的危机》等书充斥了谣言、谎言,是地道的伪科学垃圾。 
  
  自然选择学说已成为了生物学中最为定量化、最有实验支持的一个分支。所以,到现
 
在还在说什么“适者生存是一个什么道理也没有揭示的命题”,乃是无视生物学70多年来
 
的发展的彻头彻尾的谎言! 
  
  像《审判达尔文》这类神创论的垃圾,若作为反面教材读一读也未尝不可,但是,如
 

果把它当成了正面教材,以为进化论确实如它所说的漏洞百出,甚至还要来指导生物学家
 
的科研活动,则难免贻笑大方。 
  
  近年来中国出版界的一个怪现象,是国外一些臭名昭著的神创论宣传著作,如《审判
 
达尔文》、《达尔文的黑匣子》、《进化论的危机》,被当成最新科研成果推销到国内读
 
者市场。这类著作充斥了谣言、谎言,是地道的伪科学垃圾,受过生物学专业训练的人,
 
一见而知其谬。但是, 
它们所面向的普通读者,不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是很容易受其花言巧语的迷惑、误导的
 
。比如,发表于1999年12月1日《中华读书报》“科技视野”专刊的吕川、张楠的文章《 

科学还是信仰?——读〈审判达尔文〉》,虽然也不痛不痒地说一句《审判达尔文》一书
 
“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 
”(事实上是从头到尾都在有意传播谣言、谎言),但是对此书却是推崇备至,称赞“其
 
对达尔文主义否定的立场、方法、观点又无不闪烁着一种新的批判精神,为人们提供了新
 
颖的材料,拓宽了思路,对于我们破除理论的权威迷信,推动学术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作
 
用。”这就是明显地被 
该书所欺骗、误导而再去欺骗、误导更多的读者。二十世纪马上就要结束了,而中国的主
 
流报刊还要发动人们讨论一个科学事实是否正确,是非常可悲的。当然,进化论象一切科
 
学的理论,是可以讨论的,也绝不会“惧怕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与诘责”(原编者按)事
 
实上进化论创建140年 
来,正是在挑战和诘责中茁壮成长的。但是,可以讨论并不等于有必要讨论,别有用心的
 
造谣、撒谎和有意无意的歪曲、误解更不等于是值得重视的挑战和诘责。举例来说,美国
 
有一个地平学会,坚信《圣经》的记载和“科学”的证据表明,地是平面的,而不是球形
 
有一个地平学会,坚信《圣经》的记载和“科学”的证据表明,地是平面的,而不是球形
 
的,并经常向有关机构 
游说,要求赞助他们的“科学研究”。这个学会据称有几千名会员分布在世界各地。我不
 
知道中国是否也有其信徒,如果有那么一位中国的地平信徒写一篇《地球主义:科学还是
 
信仰?》,编辑大人是不是也要开一个“地球主义”的专栏,发动大家讨论地究竟是平的
 
还是圆的? 
  
  须知,在生物学界,“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跟“地球是圆的”一样,早在一百多年前
 
就成为了一项公认的科学事实,没有任何一条经得起推敲的证据可以质疑这个科学事实。
 
一百多年来生物学的蓬勃发展,不仅未发现进化论的任何漏洞,反而为进化论增添了越来
 
越多的证据,比如分子 
生物学的发展就为“所有生物都来自同一个祖先”这个事实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为
 
鉴定不同生物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定量化的方法。因此,在生物学界,几乎没有人
 
觉得还有必要去讨论进化论是否正确。在生物学学术杂志上,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
 
文。Scott&Cole在198 
5年检索了八十年代初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GeorgeW.
 
Gilchrist检索了1997年最大的五种学术期刊数据库,也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 

。事实上,现在的反进化论者也很有自知之明,极少把自己的论文提交给学术刊物发表,
 
而是在自办的刊物上登 
出。Scott&Cole曾调查了八十年代初68种与生物起源问题有关的学术刊物,发现在总共 

135000篇送交的论文中,只有18篇是神创论的,这18篇后来全被拒绝。神创论者也知道自
 
己那些反进化论的证据在生物学家看来不值一驳,因此也只敢向外行宣讲,即使有极其个
 
别的生物学家由于基督 

教信仰而丧心病狂地反对进化论(比如《达尔文的黑匣子》的作者就是美国一所末流大学
 
的生物化学教授。事实上他并非严格的神创论者:他承认在物种及其以上的层次,生物是
 
进化的,但是在分子层次上则是“智能设计”的——那当然也是完全错误、经不起批驳的
 
),也是只敢对外行著 
书立说。 
  
  我们现在就以《审判达尔文》一书为例,看看这类反进化论的著作都是什么样的垃圾
 
。该书的作者菲利普·  翰逊(PhilipJohnson,中译本称之为詹腓力)并未受过任何生 

物学专业训练,乃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法学教授。由于美国法律禁止在美国公立
 
学校传授神创论这类宗 
教信仰,美国基督教原教旨教派组织了不少法学专家、律师,或者攻击进化论也是一种宗
 
教信仰不能在公立学校传授,或者宣扬神创论也是一种科学理论应该和进化论一起传授,
 
约翰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说来我和此君也算交过一次手。在互联网上,有一个著名
 
的新闻组“谈论·起源 
”(talk.origins,简称TO),是专门用于辩论进化论和神创论的。虽说是两军交战的 

战场,处于绝对优势的——毫不奇怪——是进化论这一方。经常在那里活动的都是进化论
 
者,大都是大学、研究所的生物学教授、专家、研究生,力量不可谓不雄厚。神创论那方
 
则都是没有什么生物学 
常识的杂牌军,有时也请一些当今神创论的头面人物去助阵。大约在1994年,约翰逊也去
 
了TO,发了一个宣言,宣称要跟进化论者在那里血战到底。结果被各位专家揭露出了他对
 
生物学种种问题都是一知半解,他总算明白了科学问题不象法律问题,并不是凭三寸不烂
 
之舌就可以颠倒黑白的 
之舌就可以颠倒黑白的 
,于是落荒而逃,一个回合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他的那篇充满豪言壮语的上网宣言成
 
了TO的经典笑话。我当时正在美国某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也参与了这场围剿  翰逊战
 
役。《审判达尔文》一书,是完全由谣言和谎言堆积而成的。要戳穿它们,有的需要用到
 
非常专业的现代生物学 
知识,在这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驳斥。我仅举在《科学还是信仰?》一文中提出的
 
几个问题为例加以说明。 
  
  《科》文说:“达尔文主义最常用的命题是同义反复命题。如自然选择论中的‘适者
 
生存’。按进化论定义,遗下最多后代的生物最能适应;同时进化论预言,最能适应环境
 
的生物将拥有最多的后代。这样,达尔文主义的命题成了一个什么道理也没有揭示的命题
 
。”“达尔文主义的理 
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
 
顺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这些指责,在达尔文的时代也许还有那
 
么一点(也仅仅是一点)道理,因为在达尔文的时代,对生物遗传、变异的机理一无所知
 
,无法知道自然选择的 
具体机制,所以只能采用“适者生存”这样的定性描述和逻辑推理。但是,自二十世纪二
 
、三十年代以来,经过怀特、费歇、荷尔登等人的开拓,基因学说被有机地结合进了自然
 
选择学说,从而使得生物学家不仅可以定性地预测在某一环境中具有什么样的基因的个体
 
会是“适者”,更可以 
定量地预测此“适者”后代在群体中的传播、进化过程。自四、五十年代起,由于杜布赞
 
斯基等人的努力,生物学家也已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对“适者生存”的预测。自然选择学说
 
已成为了生物学中最为定量化、最有实验支持的一个分支。所以,到现在还在说什么“适
 

者生存是一个什么道理 
也没有揭示的命题”,乃是无视生物学70多年来的发展的彻头彻尾的谎言! 
  
  《科》文问:“的确,达尔文的理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
 
另一种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
 
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对这个问题,《物种起源》其实已有回答:化石记录不完全
 
。我们要知道,生物化 
石的形成是一个极其稀少的事件。曾经生存过而已经灭绝的动植物至少在十亿种以上,而
 
我们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不过几十万种。而且,根据现在被普遍接受的新种生成的理论,
 
过渡类型一般只在短时间内出现在那些与世隔绝的小型群体之中,这样,过渡类型要形成
 
化石并被发现,也就更 
加困难。即便如此,我们也已发现了至少上千种过渡型发现,比如著名的从爬行类到哺乳
 
类、从爬行类到鸟类、从猿类到人类的过渡类型,已足以让任何不抱偏见的人接受哺乳类
 
、鸟类是从爬行类进化来的,人类是从猿类进化来的。说“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
 
不到这样的证据”,不 
是无知,就是谎言。 
  
  《科》文又问:“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
 
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
 
?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前两个 

问题几乎涵盖了进化生 
物学的所有方面,即使写一本书也是不可能完全回答的。对进化过程的细节、机理我们也
 
物学的所有方面,即使写一本书也是不可能完全回答的。对进化过程的细节、机理我们也
 
许永远无法研究透彻,否则进化生物学就成了一门已失去活力的古董科学了。但是,不能
 
完全了解其细节并不等于我们不能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正如我们不必靠录像机记录下
 
详细的杀人经过才能认 
定某人犯了杀人罪,只要有足够确凿的证据就行了。而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如此之多、之确
 
凿,已使我们可以认定是一个无可怀疑的科学事实。最后一个问题,即所谓“寒武纪物种
 
大爆炸”问题,经神创论者反复歪曲,在许多外行中也造成了一定困惑,有必要在此多言
 
几句。当神创论者宣扬 
说“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时,试图给人这 

种印象: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同时突然出现的。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第一,在寒武纪
 
之前,动物已经过了漫长的进化过程。自五十年代以来,古生物学家已在世界各地三十个
 
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寒武 
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乃至动物,特别是在1995年,在纳米比亚火山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寒
 
武纪之前的多细胞生物之后,已很少有专家怀疑前寒武纪的多细胞生物和寒武纪的动物没
 
有相承关系。第二,寒武纪的动物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持续了几百万年,这在进
 
化论史上当然是短时间 
,但对神创论来说,却是长得不可思议。第三,“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在寒武纪地层出现
 
并不等于“几乎所有动物的种”在那时候都已出现。事实上,寒武纪的动物一般地只是那
 
个门的原始物种,以后几乎全都灭绝了,后来的物种是进化来的。比如,寒武纪只存在一
 
种原始的脊索动物,而 
丰富多彩的脊椎动物各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都是在寒武纪之后
 
从这一种逐渐进化来的。现代脊椎动物各物种更都有了几亿年的进化史。第四,为什么几
 
乎所有动物的门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出来,现代生物学并不是没有解释的,而是已有不
 

少的解释,目前被较为 
广泛接受的,是Hox基因调控理论。动物的形态虽然千奇百怪,在分子水平上的调控却是 

一致的,而且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要在发育过程中Hox基因调控有一丁点儿变化,就能 

引起形态的剧烈改变。这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最为重大的一个发现。 
  
  总之,像《审判达尔文》这类神创论的垃圾,若作为反面教材读一读也未尝不可,可
 
以了解一下神创论者为了坚持其愚昧的信仰,是如何歪曲、攻击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的。
 
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了正面教材,以为进化论确实如它所说的漏洞百出,甚至还要来指导
 
生物学家的科研活动, 
则难免贻笑大方。 
点击此处,你可以发表评论,或看到别人的想法 [现有发言33条] 
  
  
21世纪网易(www.163.com)的未来,由您支持的一票开始。点击这里进入CNNIC参加万元
 
重奖调查。 
  
  
  
-- 
                       _\|/_ 
                       (@ @) 
+-------------------ooO-(_)-Ooo------------------------+ 
              (@ @) 
+-------------------ooO-(_)-Ooo------------------------+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oo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ooO  (   ) 
  
※ 修改:·forever63 於 Jan  5 14:58:50 修改本文·[FROM:  166.111.33.102] 
  
-- 
早晨闻鸟叫,使人不敢堕落。 
  
※ 来源:·交大兵马俑BBS站 bbs.xjtu.edu.cn·[FROM: 14_151]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7.7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767毫秒